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29481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由配置在机外的外扇风扇对密闭的机内的 定子进行冷却,由配置在机内的内扇风扇对转子进行冷却。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中,通过配置在驱动相反侧的外扇风扇向形成在定 子中的第I通风路径送入冷却风对定子进行冷却,通过内扇风扇使空气在密闭的机内形成 在转子铁心中的第2通风路径以及形成在定子铁心中的第3听力理解中循环。这样一来, 机内的空气在通过第3通风路径的过程中通过第I通风路径,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 进而,轴承被配置在驱动侧的散热体冷却(例如专利文献I)。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5/124971号公报(图1 图3)但是,在适于寒冷地区的主电动机中,为了保护连接主电动机与齿轮的连接器不因冻 结而破损,需要用密闭式的防雪罩包覆。若用密闭式的罩包覆以往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 的驱动侧轴承、连接器、以及齿轮周边,则由于冷气不再向配置在驱动侧轴承中的散热体供 给,所以存在驱动侧轴承的温度升高而引起轴承润滑脂劣化的问题。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即 使在用密闭式的防雪罩包覆了连接器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配置在驱动侧的轴承的冷却效 果O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的特征在于,具 备定子,配置在机架内;转子,安装在旋转轴上并与上述定子对向配置;驱动侧托架,配置 在上述机架的一端,支撑上述旋转轴;驱动相反侧托架,配置在上述机架的另一端,支撑上 述旋转轴;一对轴承,支撑上述旋转轴的驱动侧和驱动相反侧;外扇风扇,配置在上述驱动 相反侧托架的外侧并架设在上述旋转轴上,将来自外部的冷却风向上述定子送风;内扇风 扇,配置在上述机架内,使机内的空气循环并向上述转子和上述定子送风;圆盘状的散热 体,配置在上述驱动侧托架的内侧并架设在上述旋转轴上;罩,架设在上述驱动侧托架的外 侧;第I风路,使从上述外扇风扇取入的上述冷却风的一部分不与上述机架相接触地向上 述驱动侧托架诱导;以及第2风路,设置在上述驱动侧托架与上述罩之间,与上述第I风 路连通,具有使穿过了上述第I风路的上述冷却风向上述散热体通风并向机外排出的排出 □。
根据本发明,通过设置从驱动相反侧的外扇风扇吹出口取出冷气并直接向驱动侧 的轴承周边的空间送入的风路,将冷却风通过驱动侧托架的表面向上述散热体引导的风 路,以及经由上述散热体从密闭式的防雪罩与驱动侧托架的间隙排出冷却风的排出口,即 使将密闭式的防雪罩安装在电动机的驱动侧,也能够提高配置在驱动侧的轴承的冷却效果O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的剖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全封闭为中心电动机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散热体的构造的附图;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散热体的构造的附图;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的剖视图;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中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旋转轴,Ia:驱动侧,Ib :驱动相反侧,2 :转子铁心,2a、11a、Ilb :通风路径,3 :转子 导体,4 :转子,5 :内扇风扇,6 :驱动侧托架,7、9 :轴承,8 :驱动相反侧托架,10 :机架,10a、 IOb外气孔,11 :定子铁心,12 :定子线圈,13 :定子,14a、14b :导管,15 :外扇风扇,16 :风扇 罩,17、22、23 :散热体,18 :风路(第I风路),19、19b :风路(第2风路),19a :排出口,20 :防雪 罩(罩),21 :连接器,22a、23a :圆盘部,22d :贯通孔,22c、23c :缺口部,24 :风孔(第2风孔), 25 :风孔(第2风孔),26 :罩(遮蔽板),30 :开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 外,本发明并不受该实施方式的限定。
实施方式I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中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的剖视图。在图1中,旋转轴I的 驱动侧Ia在例如是铁道车辆用的情况下经由连接器21 (仅图示一部分)以及减速齿轮(未 图示)与铁道车的车轴(未图示)相连,驱动安装在车轴上的车轮(未图示)而使车辆行驶。
在与旋转轴I 一体化的转子铁心2上,沿圆周方向形成有贯通旋转轴I的轴向的 多个通风路径2a。而且,在转子铁心2的外周配置有转子导体3。
转子4由转子铁心2和转子导体3构成。内扇风扇5配置在旋转轴I的驱动相反 侧lb,以吸引各通风路径2a内的空气,与旋转轴I 一体化。另外,内扇风扇在图1中配置在 驱动相反侧lb,但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配置在驱动侧la。
旋转轴I的驱动侧Ia由配置在驱动侧托架6上的轴承7支撑而旋转自如。而且, 旋转轴I的驱动相反侧Ib由配置在驱动相反侧托架8上的轴承9支撑而旋转自如。本实 施方式所涉及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是用机架10连结驱动侧托架6和驱动相反侧托架8, 并密闭成阻断收纳了转子4的机内与机外的空气流动。
定子铁心11在机架10的机内一侧配置成与转子铁心2对向,在该定子铁心11中 沿旋转轴I的轴向配置有多个通风路径I la、I lb。该通风路径I la、I Ib沿定子铁心11的圆 周方向交错地配置。通风路径Ila经由导管14a、14b与设在机架10上的外气孔10a、10b 连通。另外,定子13由定子铁心11和定子线圈12构成。
配置在旋转轴I的驱动相反侧Ib的机外的外扇风扇15与旋转轴I 一体化,取入 来自外部的冷却风。风扇罩16形成为将因外扇风扇15的旋转而产生的风的流动经由导管14a、14b向通风路径Ila诱导。
并且在支撑旋转轴I的驱动侧Ia的轴承7的机外一侧,在轴承7的附近设有与旋 转轴I 一体化的散热体17。
另外,作为一例,图1所示的散热体17形成有多个沟槽,但也可以是不具有这种沟 槽的圆盘状。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散热效果稍有降低,但能够降低散热体17的制造成本。
而且,图1所示的散热体17是在散热体17的驱动侧Ia的面上形成有多个沟槽, 但并不仅限于此,该沟槽也可以形成在驱动侧Ia的面以及驱动相反侧Ib的面中至少一方 的面上。
而且,图1所示的沟槽的旋转仅是一例,如果能够增加散热面积,也可以是与旋转 轴I为同心圆状的沟槽以外的形状。
接着,进行与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的特征部分的风路18 (第I风路)以及风路19 (第2风路)有关的说明。
在机架10的外侧设有连接驱动侧托架6的机外的空间(风路19)和风扇罩16的 风路18。该风路18设在尽量避免与机架10相接触的位置。
在驱动侧托架6的机外一侧设有风路19,并且在风路19的外侧(驱动侧Ia)设有 防雪罩20 (仅图不一部分)。
风路19成从驱动侧托架6朝向防雪罩20立设的短尺寸的圆筒状,在该风路19侧 面的一部分设有喷出口 19a。另外,在图1所示的风路19中仅表示了一处的喷出口 19a,但 也可以形成多个喷出口 19a。这样则能够更有效地对散热体17进行冷却。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的机内以及机外的冷却风的流 动进行说明。
在图1所示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中,由驱动侧托架6、驱动相反侧托架8、以及机 架10密闭的机内的空气通过内扇风扇而沿箭头A所示的路径(通风路径11a、通风路径2a 的顺序)循环。
由外扇风扇15取入风扇罩16内的冷却风的一部分以箭头B所示的路径(外气孔 10a、通风路径11a、外气孔IOb的顺序)流通。如上所述,通风路径Ila和通风路径Ilb由于 是沿定子铁心11的圆周方向交错地配置的,所以在机内的通风路径Ilb中流通的高温的空 气与在路径B中流通的冷却风的之间进行热交换。因此,定子13的热有效地向机外散热。
而且,由外扇风扇16取入风扇罩16内的冷却风的一部分在因定子13以及这种4 的发热而被加温前向风路18分支,保持低温状态向风路19引导,穿过散热体17从排出口 19a排出。即,因外扇风扇15的旋转而产生的冷却风的一部分以风路18、风路19、散热体 17、以及排出口 19的路径流通。
在旋转轴I的驱动相反侧Ib,由转子4产生的热向旋转轴I传递,同时经由外扇风 扇发散。而且,在旋转轴I的驱动侧la,由转子4产生的热向旋转轴I传递,同时经由散热 体17发散。从散热体17发散的热与来自风路18的冷却风一同从排出口 19a排出。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具备配置 在机架10内的定子13,安装在旋转轴I上并与定子13对向配置的转子4,配置在机架10 的一端并支撑旋转轴I的驱动侧托架6,配置在机架10的另一端并支撑旋转轴I的驱动相 反侧托架8,支撑旋转轴I的驱动侧Ia和驱动相反侧Ib的一对轴承7、9,配置在驱动相反侧托架8的外侧、架设在旋转轴I上并将来自外部的冷却风向定子13送风的外扇风扇15, 配置在机架10内、使机内的空气循环并向转子4和定子13送风的内扇风扇5,配置在驱动 侧托架6的内侧并架设在旋转轴I上的圆盘状的散热体17,架设在驱动侧托架6的外侧的 防雪罩20,使从外扇风扇15取入的冷却风的一部分不与机架10相接触地向驱动侧托架6 诱导的风路18 (第I风路),以及设置在驱动侧托架6和防雪罩20之间、具有与风路18连 通、使穿过了风路18的冷却风向散热体17通风并向机外排出的排出口 19a的风路(第2风 路),所以即使在将密闭式的防雪罩20设在旋转轴I的驱动侧Ia的情况下,也能够经由散 热体17提高支撑驱动侧Ia的轴承7的冷却效果。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体17上,由于在其驱动侧Ia的面以及驱动相反 侧Ib的面的至少一方的面上形成有与旋转轴I为同心圆状的沟槽,所以能够将由转子4产 生的热有效地向机外散热。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轴承7的冷却效果。
实施方式2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 散热体22的构造的附图。图3 (a)是表示图2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图3 (b)是图3 (a) 中IV-1V线的剖视图,图3 (c)是后视图。以下,对于与实施方式I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 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在此仅对不同的部分进行描述。
在图2中,在支撑旋转轴I的驱动侧Ia的轴承7的机外一侧,在轴承7的附近设 有与旋转轴I 一体化的散热体22。
风路19、19b (第2风路)设置在驱动侧图6与防雪罩20之间,具有与风路18 (第 I风路)连通、使穿过了风路18的冷却风向散热体22连通并向机外排出的排出口 19a。该 风路19以及风路19a如图2所示形成在防雪罩20与托架6之间,构成在将来自风路18的 冷却风向散热体22 (包括后述的散热体23)附近诱导后从风路18与防雪罩20之间排出的双重构造。
另外,在图2所示的风路19、19b上设有两个排出口 19a,但并不仅限于此。例如有 利于设置三个以上的排出口 19a,这样这能够更有效地对散热体22进行冷却。
在驱动侧托架6上形成有与形成在围绕轴承7的位置的风路19连通的风孔24(第 I风孔),和形成在风孔24与轴承7之间的风孔25 (第2风孔)。
进而,在驱动侧托架6上设置有能够密闭机内地配置在驱动侧托架6的内侧、围绕 驱动侧的轴承7的外周面并使风孔24与风孔25连通的罩(遮蔽板)26。该罩26是不使定 子线圈12和定子铁心2相接触地利用轴承7周围的空间形成的,并装配成以箭头A所示的 路径循环的空气不直接吹到轴承7上。因此,罩26能够防止冷却风从风孔24、25进入机内, 并且能够通过来自风路18的冷却风对轴承进行冷却。
如图3所示,散热体22形成有配置在支撑旋转轴I的驱动侧Ia的轴承7 —侧的 圆盘部22a,和形成在驱动相反侧Ib的多个缺口部,以及跨过驱动侧Ia和驱动相反侧Ib的 面贯通的贯通孔22d,多个缺口部分别从旋转轴I向散热体22的外周一侧延伸并成在散热 体22的外周一侧敞开的U字型。
如图3所示,通过在缺口部22a的根元附近(即散热体22的中心一侧)形成贯通孔 22d,与在散热体22的外周一侧形成贯通孔22d的情况相比,由于穿过贯通孔22d的冷却风 与缺口部22c的接触面积真假,所以能够提高散热体22的冷却效果。
另外,图3所示的贯通孔22d形成在缺口部22c的根元附近、即缺口部22c的底部, 但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形成在比缺口部22c的根元靠近散热体22的外周。在这种情况下, 虽然穿过贯通孔22d后的冷却液与缺口部22c相接触的比例减小,但与没有贯通孔22d的 情况相比则能够提高散热体22的冷却效果。而且,图3所示的贯通孔22d形成在所有的缺 口部22c上,但也可以例如相对于两个或三个缺口部22c形成一个贯通孔22d。在这种情况 下,与在所有的缺口部22c上形成了贯通孔22d的情况相比,虽然散热体22的冷却效果稍 有降低,但能够降低散热体22的加工成本。
这样构成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构成为,通过散热体22旋转,散热体22周围的冷 却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排出口 19a排出。更具体地说,散热体22能够使穿过了后述的风 孔24、25的冷却风经由贯通孔22d向防雪罩20的内部供给。供给到防雪罩20的内部的冷 却风通过防雪罩20而被冷却,之后,在散热体22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经由缺口 部22c从排出口 19a排出。其结果,散热体22被从风孔25供给的冷却风和来自防雪罩20 的空气冷却。
另外,在风路18、风路19中流通的冷却风在外扇风扇15旋转而产生的正压和散热 体22旋转而产生的负压的作用下向散热体22供给。因此,例如与仅是外扇风扇15和散热 体22的某一方旋转的情况相比,其流量增加,能够高效率地对散热体22减小冷却。
接着,对穿过风路18、风路19、以及风路19b的冷却风的流动进行说明。
由外扇风扇15取入到风扇罩16内的冷却风的一部分在被定子13以及转子4的 发热加温前向风路18分支,保持低温状态地向风路19引导。导入到风路19的冷却风穿过 设在驱动侧托架6上的风孔24、25向散热体22供给。即,因外扇风扇15的旋转而产生的 冷却风的一部分以箭头C所示的路径(按照风路18、风路19、风孔24、罩26、风孔25的顺序) 向散热体22供给。
向散热体22供给的冷却风如上所述,穿过形成在散热体22上的贯通孔而一度向 防雪罩20的内部侵入,对防雪罩20内的空气以及连接器21进行冷却。进而,防雪罩20内 的空气在散热体22的离心力的作用下向风路19b诱导并从排出口 19a排出。即,向散热体 22供给的冷却风以箭头D所示的路径(按照散热体22、防雪罩20、风路19b、排出口 19a的 顺序)向机外排出。因此,经由旋转轴I而从转子4传递到散热体22的热经由散热体22发 散,从散热体22发散的热从排出口 19a排出。
如上所述,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具备定子13,转子4, 驱动侧托架6,驱动相反侧托架8,轴承7、9,外扇风扇15,内扇风扇5,配置在驱动侧托架6 的内侧并架设在旋转轴I上的圆盘状的散热体22,防雪罩20,风路18 (第I风路),以及设 置在驱动侧托架6与防雪罩20之间、具有将穿过了风路18的冷却风向散热体22通风并向 机外排出的排出口 19a的风路19、19b (第2风路),在驱动侧托架6上形成有形成在围绕轴 承7的外周的位置并与风路19连通的风孔24 (第I风孔),和形成在风孔24与轴承7之间 的风孔25 (第2风孔),并且设有能够密闭机内地配置在驱动侧托架6的内侧、围绕驱动侧 轴承7的外周面并使风孔24与风孔25连通的罩(遮蔽板)26,所以不仅能够通过散热体22 间接地对轴承7进行冷却,而且还能够通过罩26直接地对轴承7进行冷却。其结果,能够 比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提高轴承7的冷却效果。
而且,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体22具有多个缺口部22,其形成在该驱动侧Ia的面上,分别从旋转轴向散热体22的外周一侧延伸,成在散热体22的外周一侧敞开的U 字型,在该缺口部22c上形成有跨过驱动侧Ia和驱动相反侧Ib贯通的贯通孔22d,所以通 过写字台22旋转而将防雪罩20内的空气经由风路19b向机外排出。因此,即使例如在从 旋转轴I传递到连接器21的热蓄积在防雪罩20内这种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散热体22将防 雪罩20内的空气有效地向机外排出。其结果,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与 使用了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散热体17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轴承7的冷却效果。
而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贯通孔22d形成在缺口部22c的底部。因此,与将贯通 孔22d形成在散热体22的外周一侧的情况相比,散热体22被有效地冷却,能够提高轴承7 的冷却效果。
由于排出口 19a形成在散热体22延伸方向的延长线上,所以能够通过散热体22 的离心力将从防雪罩20吸引的空气有效地向机外排出。
实施方式3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图4所示 的散热体23的构造的附图,图5 (a)是表示图4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图5 (b)是图5 (a) 中V-V线的剖视图,图5 (c)是后视图。以下,对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 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在此仅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图4,在支撑旋转轴I的驱动侧Ia的轴承7的机外一侧,在轴承7的附近设有与旋 转轴I 一体化的散热体23。
如图5所示,散热体23形成有配置在支撑旋转轴I的驱动侧Ia的轴承7 —侧的 圆盘部23a,和形成在驱动相反侧Ib的多个缺口部23c,缺口部23c分别从旋转轴I向散热 体23的外周一侧延伸,成在散热体23的外周一侧敞开的U字型。另外,由于在缺口部23d 底部形成有图3所示的贯通孔22d,所以缺口部23c的形状也可以是U字型以外的形状,例 如V字型。
在这样构成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中,通过散热体23旋转,散热体23周围的冷却 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排出口 19a排出。更具体地说,散热体23使穿过了风孔24、25的冷 却风经由缺口部23c从排出口 19a排出。此时,散热体23被从风孔25供给的冷却风冷却。 另外,与实施方式2同样,由于在风路18、19中流通的冷却风通过外扇风扇的旋转而产生的 正压和通过散热体23的旋转而产生的负压向散热体23供给,所以例如与仅通过外扇风扇 15和散热体23中的某一方旋转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对散热体23进行冷却。
接着,对通过风路18、风路19、以及风路19b的冷却风的流动进行说明。
由外扇风扇15取入风扇罩16内的冷却风的一部分在被定子13以及转子4的发 热加温前向风路18分支,保持低温状态地向风路19引导。导入到风路19的冷却风穿过设 在驱动侧托架6上的风孔24、25向散热体23供给。即,因外扇风扇15的旋转而产生的冷 却风的一部分以箭头C所示的路径(按照路径18、路径19、风孔24。罩26、风孔25的顺序) 向散热体23供给。
向散热体23供给的冷却风被散热体23的离心力向风路19b诱导并从排出口 19a 排出。因此,经由旋转轴I从转子4传递到散热体23的热经由散热体23发散,从散热体23 发散的热从排出口 19a排出。
以上,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具备定子13,转子4,驱动侧托架6,驱动相反侧托架8,轴承7、9,外扇风扇15,内扇风扇5,配置在驱动侧托架6的内侧并架设在旋转轴I上的圆盘状的散热体23,防雪罩20,风路18(第I风路),以及风路19、 19b (第2风路),在驱动侧托架6上形成有风孔24 (第I风孔)和风孔25 (第2风孔),并且设有罩(遮蔽板)26,所以能够通过散热体23对轴承7进行冷却。其结果,与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相比,能够提高轴承7的冷却效果,并且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散热体22相比,能够降低散热体23的制造成本。
而且,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散热体23具有形成在其驱动相反侧Ib的面上的多个缺口部23c,该多个缺口部23c分别从旋转轴I向散热体23的外周一侧延伸,成在散热体23的外周一侧敞开的U字型,所以提高散热体23的旋转,能够将穿过了罩23的冷却风经由风路19b向机外排出。因此,能够将经由罩23的冷却风尽早向机外排出。其结果,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能够防止外部空气(由外扇风扇15供给的冷却风) 向防雪罩20的内部以及连接器21周边侵入,并且与使用了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散热体17 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轴承7的冷却效果。
而且,由于排出口 19a形成在散热体23延伸的方向的延长线上,所以能够通过散热体23的离心力将从风孔25供给到散热体23的冷却风有效地向机外排出。
实施方式4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的剖视图,与实施方式2中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的不同之处在于省略了风路18而在风路19上形成有开口部30。以下, 对于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在此仅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风路19、19b具有设置在驱动侧托架6与防雪罩20之间并取入外气的开口部30, 并且具有使从开口部30取入的冷却风向散热体22流通并向机外排出的排出口 19a。另外, 在图6所示的风路19、19b上分别表示了一个开口部30以及排出口 19a,但开口部30以及排出口 19a的数量并不仅限于一个。
在驱动侧托架6上设置有风孔24 (第I风孔),风孔25 (第2风孔),和罩(遮蔽板) 26。
这样构成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构成为通过散热体22旋转,散热体22周围的冷却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排出口 19a排出。更具体地说,散热体22将穿过了后述的风孔 24、25的冷却风经由贯通孔24d (参照图3)向防雪罩26的内部供给。供给到防雪罩26的内部的冷却风通过防雪罩26而被冷却,之后,在因散热体22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经由缺口部22c (参照图3)从排出口 19a排出。其结果,散热体22被从风孔25供给的冷却风和来自防雪罩20的空气冷却。
接着,对从开口部30取入的冷却风的流动进行说明。
从开口部30导入到风路19的冷却风穿过设在驱动侧托架6上的风孔24、25向散热体22供给。即,冷却风的一部分以箭头C所示的路径(按照开口部30、风路19、风孔24、 罩26、风孔25的顺序)向散热体22供给。
向散热体22供给的冷却风如上所述,传递形成在散热体22上的贯通孔22d而一度向防雪罩20的内部侵入,对防雪罩20内的空气以及连接器21进行冷却。进而,防雪罩 20内的空气在散热体22的离心力的作用下向风路19b诱导并从排出口 19a排出。S卩,向散热体22供给的冷却风以箭头D所示的路径(按照散热体22、防雪罩20、风路19b、排出口 19a的顺序)向机外排出。因此,经由旋转轴I从转子4传递到散热体22的热经由散热体 22发散,从散热体22发散的热从排出口 19a排出。
如上所述,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具备定子13,转子4, 驱动侧托架6,驱动相反侧托架8,轴承7、9,外扇风扇15,内扇风扇5,圆盘状的散热体22, 防雪罩20,以及设在驱动侧托架6与防雪罩20之间、形成取入外气的开口部30、同时具有 使从开口部取入的冷却风向散热体22流通并向机外排出的排出口 19a的风路19a、19b,在 驱动侧托架6上设置有风孔24 (第2风孔),风孔25 (第2风孔),以及罩(遮蔽板)26,所以 能够通过散热体22产生的吸引效果吸引外气并向散热体22供给。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 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中,由于外扇风扇15的旋转而形成的正压不作用在向散热体22供给 的冷却风上,所以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相比,虽然向散热体22供给 的冷却风量降低,但能够通过散热体22间接地对轴承7进行冷却。进而,能够通过罩26直 接地对轴承7进行冷却。其结果,能够比实施方式I所示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提高轴承 7的冷却效果,并且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相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实施方式5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中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的剖视图,与实施方式3中的全 封闭外扇型电动机的不同之处在于省略了风路18,在风路19上形成有开口部20。以下,对 于与实施方式3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在此仅对不同的部分进行 说明。
风路19、19b设置在驱动侧托架6与防雪罩20之间,具有取入外气的开口部30,并 且具有使从开口部30取入的冷却风向散热体23流通并向机外排出的排出口 19a。另外,在 图7所示的风路19、19b上分别表示了一个开口部30以及排出口 la,但开口部30以及排出 口 19a的省略并不仅限于一个。
在驱动侧托架6上设置有风孔24 (第I风孔),风孔25 (第2风孔),以及罩(遮蔽 板)26。
在这样构成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中,通过散热体23旋转,散热体23周围的空气 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排出口 19a排出。更具体地说,散热体23将穿过了风孔24、25的冷却 风经由缺口部23c (参照图5)从排出口 19a排出。此时,散热体23被从开口部30取入的 冷却风冷却。
接着,对从开口部30取入的冷却风的流动进行说明。
从开口部30导入到风路19的冷却风穿过设在驱动侧托架6上的风孔24、25向散 热体23供给。即,冷却风的一部分以箭头C所示的路径(按照开口部30、风路19、风孔24、 罩26、风孔25的顺序)向散热体23供给。
向散热体23供给的冷却风在散热体23的离心力的作用下向风路19b诱导并从敞 开19a排出。因此,经由旋转轴I从转子4传递到散热体23的热经由散热体23发散,从散 热体23发散的热从排出口 19a排出。
如上所述,由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具备定子13,转子4, 驱动侧托架6,驱动相反侧托架8,轴承7、9,外扇风扇15,内扇风扇5,圆盘状的散热体23, 防雪罩20,以及设置在驱动侧托架6与防雪罩20之间、形成取入外气的开口部30、具有使从开口部30取入的冷却风向散热体22流通并向机外排出的排出口 19a的风路19、19b,在 驱动侧托架6上设置有风孔24 (第I风孔),风孔25 (第2风孔),以及罩(遮蔽板)26,所以 能够通过散热体23产生的吸引效果吸引外气并向散热体23供给。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 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中,由于外扇风扇15的旋转而形成的正压不作用在向散热体23供给 的冷却风上,所以与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相比,虽然向散热体23供给 的冷却风量降低,但能够通过散热体23间接地对轴承7进行冷却。进而,能够通过罩26直 接地对轴承7进行冷却。其结果,能够比实施方式I所示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提高轴承 7的冷却效果,并且与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相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在实施方式2 5中,作为罩(遮蔽板)26装配在托架6的内侧的结构进行了 说明,但也可以例如使托架6自身为围绕轴承7的外周部并与风路19流通的凹状的形状。 即使是这样,不仅能够直接地对轴承7进行冷却,也能够降低伴随着罩26的安装及风孔24、 25的加工的成本。
另外,作为实施方式I 5所示的防雪罩20为密闭式的防雪罩进行了说明,但并 不仅限于此,只要是能够防止雪的侵入,则也可以是局部具有开口。
另外,实施方式I 5所不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仅表不本发明的内容的一例,还 能够与其它的公知技术进行组合,当然,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省略一部 分等进行变更而构成。
如上所述,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中,尤其是作为即使在用密闭 式的防雪罩包覆连接器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配置在驱动侧的轴承的冷却效果的发明是有 用的。
权利要求
1.一种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定子,配置在机架内; 转子,安装在旋转轴上并与上述定子对向配置; 驱动侧托架,配置在上述机架的一端,支撑上述旋转轴; 驱动相反侧托架,配置在上述机架的另一端,支撑上述旋转轴; 一对轴承,支撑上述旋转轴的驱动侧和驱动相反侧; 外扇风扇,配置在上述驱动相反侧托架的外侧并架设在上述旋转轴上,将来自外部的冷却风向上述定子送风; 内扇风扇,配置在上述机架内,使机内的空气循环并向上述转子和上述定子送风; 圆盘状的散热体,配置在上述驱动侧托架的内侧并架设在上述旋转轴上; 罩,架设在上述驱动侧托架的外侧; 第I风路,使从上述外扇风扇取入的上述冷却风的一部分不与上述机架相接触地向上述驱动侧托架诱导; 第2风路,设置在上述驱动侧托架与上述罩之间,与上述第I风路连通,具有使穿过了上述第I风路的上述冷却风向上述散热体通风并向机外排出的排出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散热体上,在其驱动侧的面以及驱动相反侧的面的至少一方的面上形成有与上述旋转轴为同心圆状的沟槽。
3.—种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定子,配置在机架内; 转子,安装在旋转轴上并与上述定子对向配置; 驱动侧托架,配置在上述机架的一端,支撑上述旋转轴; 驱动相反侧托架,配置在上述机架的另一端,支撑上述旋转轴; 一对轴承,支撑上述旋转轴的驱动侧和驱动相反侧; 外扇风扇,配置在上述驱动相反侧托架的外侧并架设在上述旋转轴上,将来自外部的冷却风向上述定子送风; 内扇风扇,配置在上述机架内,使机内的空气循环并向上述转子和上述定子送风; 圆盘状的散热体,配置在上述驱动侧托架的内侧并架设在上述旋转轴上; 罩,架设在上述驱动侧托架的外侧; 第I风路,使从上述外扇风扇取入的上述冷却风的一部分不与上述机架相接触地向上述驱动侧托架诱导; 第2风路,设置在上述驱动侧托架与上述罩之间,与上述第I风路连通,具有使穿过了上述第I风路的上述冷却风向上述散热体通风并向机外排出的排出口; 在上述驱动侧托架上形成有第I风孔,其形成在围绕上述轴承的外周的位置,与上述第2风路连通;和第2风孔,其形成在上述第I风孔与上述轴承之间;并且设置有遮蔽板,其能够密闭机架地配置在上述驱动侧托架的内侧,围绕驱动侧轴承的外周面,使上述第I风路与上述第2风孔连通。
4.一种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定子,配置在机架内;转子,安装在旋转轴上并与上述定子对向配置; 驱动侧托架,配置在上述机架的一端,支撑上述旋转轴; 驱动相反侧托架,配置在上述机架的另一端,支撑上述旋转轴; 一对轴承,支撑上述旋转轴的驱动侧和驱动相反侧; 外扇风扇,配置在上述驱动相反侧托架的外侧并架设在上述旋转轴上,将来自外部的冷却风向上述定子送风; 内扇风扇,配置在上述机架内,使机内的空气循环并向上述转子和上述定子送风; 圆盘状的散热体,配置在上述驱动侧托架的内侧并架设在上述旋转轴上; 罩,架设在上述驱动侧托架的外侧; 风路,设置在上述驱动侧托架与上述罩之间,形成有取入外气的开口部,并且具有使从上述开口部取入的冷却风向上述散热体送风并向机外排出的排出口; 在上述驱动侧托架上形成有第I风孔,其形成在围绕上述轴承的外周的位置,与上述第I风路连通;和第2风孔,其形成在上述第I风孔与上述轴承之间;并且设置有遮蔽板,其能够密闭机内地配置在上述驱动侧托架的内侧,围绕驱动侧轴承的外周面,使上述第I风路与上述第2风孔连通。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散热体具有多个缺口部,其形成在上述散热体的驱动相反侧的面上,分别从上述旋转轴向上述散热体的外周面一侧延伸,成在上述散热体的外周面敞开的U字型。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散热体具有多个缺口部,其形成在上述散热体的驱动侧的面上,分别从上述旋转轴向上述散热体的外周面一侧延伸,成在上述散热体的外周面敞开的U字型, 在上述缺口部形成有跨过驱动侧的面和驱动相反侧的面贯通的贯通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其特征在于,上述贯通孔形成在靠近上述旋转轴的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全封闭外扇型电动机具备定子(13),转子(4),驱动侧托架(6),配置在机架(10)的另一端的驱动相反侧托架(8),支撑旋转轴(1)的驱动侧(1a)和驱动相反侧(1b)的一对轴承(7、9),配置在驱动相反侧托架(8)的外侧并架设在旋转轴(1)上、向定子(13)送风的外扇风扇(15),配置在机架(10)内、使机内的空气循环并向转子(4)和定子()13送风的内扇风扇(5),配置在驱动侧托架(6)的内侧并架设在旋转轴(1)上的圆盘状的散热体(17),架设在驱动侧托架(6)的外侧的防雪罩(20),使从外扇风扇(15)取入的冷却风的一部分不与机架(10)相接触地向驱动侧托架(6)诱导的风路(18),设置在驱动侧托架(6)与防雪罩(20)之间、与风路(18)连通、具有使穿过了风路(18)的冷却风向散热体(17)通风并向机外排出的排出口(19a)的风路(19)。
文档编号H02K9/06GK103004062SQ20108006825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8日
发明者羽下诚司, 皆川和人, 前田忠司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