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变dc电源整流滤波电容器模块化铜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87256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Ac变dc电源整流滤波电容器模块化铜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涉及一种AC变DC电源整流滤波电容器模块化铜排,其通过在电容器上组装正、负端铜排,使电容器容量不受外部电感或杂讯影响,并降低突波,能使驱动控制功率原件的稳定性。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源整流滤波电容器,主要依照电容器容量的需求,而利用PVC线(电线) 连接,可使用并联或串联方式,完全依需求而定,而该传统的连接方式,虽可达使用的目的且延用已久,然实际使用时,实具有如下的缺点存在(一)传统利用电线来连接,并通过串联或并联方式来达到电容器所需求的电容量,容易受到外来或内部电感干扰、污染,导致控制功率原件例如S.C.R.或IGBT驱动突波太高,使驱动部份干扰失真。(二)通过电线连接方式,容易使大功率原件驱动产生干扰、污染,如IGBT或SCR 驱动污染,会使功率原件烧毁或故障。(三)传统的电线连接方式,突波非常高,因此故障率极高,较不符经济效益的原则,且无法达节能减碳的目的。设计人专门从事于整流器的设计制造工作,深知传统的电容器以电线连接方式, 使用上缺点极多并无法满足所需,于是乃极力研发改革,并凭借本身的专业及多年来的工作经验,终于在历经多次的试验、修正与改进后,首创出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AC变DC电源整流滤波电容器模块化铜排,其通过正、负端铜排、绝缘片及正负连接铜片结合于电容上,使电容器电容量降低突波,达到不受污染、干扰且稳定的目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AC变DC电源整流滤波电容器模块化铜排,其由电容器、正端铜排、负端铜排、正负连接铜片,配合上、下绝缘片及垫片所组成,该电容器上设有凸柱,该凸柱上套设有垫片,在其中一排电容器的负极凸柱上未套设该垫片,在该电容器上套设有该负端铜排并锁固于负极电源,该负端铜排上覆盖该下绝缘片,在该下绝缘片上贴置有该正端铜排,且锁固于正极电源,该正端铜排上覆盖有该上绝缘片,在该上绝缘片上套合有该正负连接铜片。实施时,该负端铜排对应于电容器开设有供垫片凸伸出的通孔,未设置垫片开设导孔。实施时,该负极铜排设有延伸端,形成定位片开有固定孔。实施时,该下绝缘片将负端铜排除定位片外全部覆盖。实施时,该正端铜排对应于电容器开设有通孔供垫片凸伸出,在另一侧电容器的正极仅开设导孔。[0013]实施时,该上绝缘片仅覆盖两侧电容内侧的凸柱。实施时,该正负连接铜排小于上绝缘片,开设透孔对应于每一电容器上的凸柱。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AC变DC电源整流滤波电容器模块化铜排,其主要在电容器上的凸柱先套置有垫片,然后放置负端铜排,并再套置垫片,接着在负端铜排上设置一下绝缘片,并将正端铜排套设于下绝缘片上,当套设完成后再结合一下绝缘片,最后再在下绝缘片上置入正负连接铜片。使正、负铜排与绝缘片及正负连接铜片层层相叠合如三明治在电容器上,使电容器容量不会受到外来或内部电感干扰、污染,因此不会影响驱动使功率原件损坏或故障,尤其突波非常低,能驱动控制功率原件的稳定性,确实较传统方式具进步性,且实用效果更为理想。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容器套入垫片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负端铜排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下绝缘片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正端铜排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上绝缘片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正负连接铜片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电容器组;10-电容器;101-凸柱102-垫片;2_负端铜排; 21-连接端;210、410_通孔;211、411-导孔;22、42_延伸端;23、43_定位片;231、431_固定孔;3-下绝缘片;31-覆盖端;32-凸伸段;4-正端铜排;41-配合端;5-上绝缘片;310,50, 60-透孔;6-正负连接铜片。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1所示,是电容器设置垫片的示意图,该电容器组1的容量依据所需以并联或串联方式连接,且每一电容器10顶端形成有对称的凸柱101,其供玻璃纤维材质的垫片102置入。其次,请继续参阅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负端铜排的示意图,该负端铜排2具有一连接端21及延伸端22,该连接端21对应于电容器10上设置垫片102处开设有通孔210, 而未设置垫片102处则开设导孔211。至于延伸端22则形成有一定位片23,并开设有固定孔231,可供与负端电极连接。接着,请参阅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下绝缘片3的示意图,该下绝缘片3对应于负端铜排2的连接端21形成有一覆盖端31,配合延伸端22则形成有一凸伸段32,位于覆盖端31对应于电容器10的凸柱101分别开有透孔310。请再配合参阅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正端铜排的示意图,该正端铜排4对应于负端铜排2的连接端21形成有一配合端41,下端为延伸端42并设有一定位片43。该配合端41 与连接端21同样设有通孔410及导孔411,且导孔411位置与连接端21的导孔211相反, 一为正极另一为负极,至于定位片43则略短于负端铜排2,而能通过固定孔431与正端的电极连接。请继续参阅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上绝缘片5的示意图,该上绝缘片5供贴合于正
4端铜排4的配合端41的中央部位,并未覆盖两侧电容器10的外侧端,而对应于电容器10 的凸柱101同样开设有透孔50。至于,正负连接铜片6则请参阅图6所示,该正负连接铜片 6再贴合于上绝缘片5上,其略小于上绝缘片5,且对应每一透孔50亦开设有透孔60。组装时,先依照电容器10的容量需求设置,可利用并联或串联方式组成,然后将玻璃纤维材质的垫片102套入电容器10上端的凸柱101,其中一排电容器10的负极凸柱 101未套设。接着将负端铜排2的连接端21贴合于电容器10上,并使每一设置垫片102的凸柱101皆凸露于通孔210,而未装设垫片102的凸柱101则凸露于导孔211,至于延伸端 22的定位片23并贴合于电源的负极而利用固定孔231固定。然后将下绝缘片3贴合于负端铜排2上,仅露出定位片23处未覆盖,并通过覆盖端31上开设透孔310使电容器10上的凸柱101凸伸出。当覆盖好下绝缘片3后,将正端铜排4贴置在下绝缘片3上,能与负端铜排2隔开,避免直接接触而短路,且配合端41开设的通孔410可供电容器10上的凸柱101 及垫片102凸伸出,然其在另一侧电容器10的正极处设置导孔411。接着,再在正端铜排4 上覆盖上绝缘片5,其仅覆盖在两端电容器10的内侧凸柱101上。最后,再将一略小于上绝缘片5的正负连接铜片6覆盖其上,并利用透孔50及60使电容器10上的凸柱101,能分别凸伸出,即完成组装。因此,利用本实用新型组装的铜排,对于AC变DC电源整流滤波电容器,使用上显然具有如下的优点(一)本实用新型不用电线(PVC线)连接,而改以铜排接合,不易受外来或内部电感干扰、污染,所以控制上较不会失真,实用性较佳。(二)本实用新型通过正端及负端铜排的组装方式,不会受大电感感抗或磁场影响,因此电容器容量不会受到干扰、污染来影响控制元件驱动,亦不会使功率原件干扰或故障,安全性较高。(三)本实用新型利用铜排配合绝缘片组装,因此突波非常低,能稳定驱动控制功率原件,不易使功率原件烧毁或故障,较符合经济效益的原则。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正、负端铜排,配合绝缘片及正负连接铜片的组装,可使电容器的容量不受外来或内部干扰、污染,且降低突波,不仅稳定性高且不易损坏或故障,理已较传统利用电线连接的结构更为进步、实用,又申请前并未发现有相同的产品核准专利在先,当已符合新型专利要件,爰依法提出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1.一种AC变DC电源整流滤波电容器模块化铜排,其特征在于,其由电容器、正端铜排、 负端铜排、正负连接铜片,配合上、下绝缘片及垫片所组成,该电容器上设有凸柱,该凸柱上套设有垫片,在其中一排电容器的负极凸柱上未套设该垫片,在该电容器上套设有该负端铜排并锁固于负极电源,该负端铜排上覆盖该下绝缘片,在该下绝缘片上贴置有该正端铜排,且锁固于正极电源,该正端铜排上覆盖有该上绝缘片,在该上绝缘片上套合有该正负连接铜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AC变DC电源整流滤波电容器模块化铜排,其特征在于,该负端铜排对应于电容器开设有供垫片凸伸出的通孔,未设置垫片开设导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AC变DC电源整流滤波电容器模块化铜排,其特征在于,该负极铜排设有延伸端,形成定位片开有固定孔。
4.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AC变DC电源整流滤波电容器模块化铜排,其特征在于,该下绝缘片将负端铜排除定位片外全部覆盖。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AC变DC电源整流滤波电容器模块化铜排,其特征在于,该正端铜排对应于电容器开设有通孔供垫片凸伸出,在另一侧电容器的正极仅开设导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AC变DC电源整流滤波电容器模块化铜排,其特征在于,该上绝缘片仅覆盖两侧电容内侧的凸柱。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AC变DC电源整流滤波电容器模块化铜排,其特征在于,该正负连接铜排小于上绝缘片,开设透孔对应于每一电容器上的凸柱。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AC变DC电源整流滤波电容器模块化铜排的新结构,其在电容上组设有负端铜排及正端铜排,并分别在正、负端铜排上覆盖有绝缘片,再在绝缘片上设置有一正负连接铜片,且在正、负端铜排及绝缘片间分别套置有垫片。至于负端铜排与电容器间的垫片为玻璃纤维材质,防止相互间接触短路,其余垫片则为金属材质,且利用正、负端铜排的设计,能使电容器容量不受外部电感或杂讯来影响,所以电容器容量不会受到污染或干扰影响驱动,而将功率原件损坏或故障。尤其通过铜排与电容器组装,突波非常低,可驱动控制功率原件非常稳定,显较传统更具进步性及实用功效。
文档编号H02M1/44GK202183734SQ201120240190
公开日2012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8日
发明者林训毅 申请人:林训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