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曳引机用电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53514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梯曳引机用电动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机,尤其涉及一种电梯曳引机用电动机。
背景技术
目前,大载荷大功率的电梯曳引机有无齿曳引机和有齿曳引机之分,无论是有齿曳引机还是无齿曳引机,其中的输出机构曳引轮因为直接承受大载荷,因此一般采用双支撑的简支梁结构,而动力机构电动机转子组件则采用悬臂安装。如附图I所示为无齿曳引机的结构示意图,曳引轮16设置在曳引机中间位置,电机轴I与曳引轮16同轴联接,位于曳引轮16两侧的电机轴I上各设置有第一轴承组2和第二轴承组6,曳引轮16是电动机直接的输出机构,转子组件9设置于电机轴I的一端位于第一轴承组2和第二轴承组6的同一侧,呈悬臂结构安装。在有齿曳引机中,特别是永磁有齿曳引机中,电机轴与输出齿轮组同轴联接,其作用与无齿曳引机中曳引轮16相同,输出齿轮组是电动机的直接输出机构,在齿轮组两侧各分布一个或者一组轴承,电动机设置于两个或者两组轴承一侧的轴伸端,同样也是呈悬臂结构安装。在上述曳引机结构中,随着电动机功率的增大,电动机体积与质量增大、转速增高,电动机的转动惯量也增大,由于轴等零部件存在加工和装配误差,电动机气隙不均匀,在电动机运行过程中因电磁因素等产生单边磁拉力等也明显增大。由于电动机是悬臂安装的结构,因此上述不利因素常常很难被限制或者消除,甚至会通过轴的杠杆原理放大并作用于轴承和整个曳引系统中,这样就会导致整机运行时的异常噪音和振动,影响曳引机轴承和整机的运行寿命。若电动机转子组件采用简支梁的结构,则需要通过在电动机轴端均布设置轴承支撑,那么在同一电机轴上就有三组轴承支撑点,如果不能保证轴等零部件较高的加工及装配精度,则上述三组轴承在装配中会相互干涉,运行过程中会相互干扰,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不能保证设计性能。因此,在现有此类曳引机电动机结构中没有采用同轴三组轴承支撑的结构,一般还是采用电动机转子组件悬臂式安装的结构。但是,为了保证上述电动机转子组件采用悬臂式安装的曳引机的性能,必然需要提高零部件的加工及安装的精度,对轴及轴承等必须留有较大设计安全系数冗余,因而增加了产品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行平稳、成本低、工艺简单的电梯曳引机用电动机,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梯曳引机用电动机,包括电机轴、机座组、定子组件、转子组件以及负载输出机构,定子组件通过定子固定支架固定于机座组上,电机轴上分别联接有负载输出机构和转子组件,所述负载输出机构两侧设置有主负荷轴承,所述主负荷轴承包括第一轴承组和第二轴承组;转子组件设置于电机轴的一端,主负荷轴承位于转子组件的一侧,在所述转子组件另一侧的电机轴上设置有当电动机负载增大时用以辅助支撑电机轴的辅助轴承,所述辅助轴承由轴承端盖固定安装在端盖座上的轴承孔处,端盖座固定联接于机座组。所述负载输出机构为输出齿轮组件或者曳引轮。所述辅助轴承外圈与端盖座的轴承孔采用间隙配合,辅助轴承内圈与电机轴采用过渡或者过 盈配合;或者所述辅助轴承内外圈均采用间隙配合。所述辅助轴承内外圈为过渡或过盈配合,轴承游隙等级选用3组或3组以上的轴承。本实用新型由于通过在电机轴上同轴设置三组轴承包括主负荷轴承2组和辅助轴承I组,其中第一轴承组和第二轴承组是主负荷轴承,是电动机输出负载的主要负荷支撑,电动机另一侧的辅助轴承作为电动机的辅助支撑用以辅助支撑电机轴。当电动机负载增大时电动机转子组件受力呈“简支梁”受力状态,从而改善了电机轴的受力状态,同时也限制了电机轴径向跳动与变形的进一步加剧,进而限制电动机因电磁及机构因素产生的单边磁拉力等不利因素进一步加剧。这样,辅助轴承从结构上可显著限制这些不利的因素产生,改善主负荷轴承和系统的运行条件,提高系统运行性能。本实用新型的电梯曳引机用电动机结构和工艺简单可行,可优化电机轴和主负荷轴承的结构设计,减小安全系数冗余,降低成本,提高整机的运行性能。

图I是现有技术的电梯曳引机用电动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梯曳引机用电动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电机轴;2、第一轴承组;3、第一弹性挡圈;4、输出齿轮组件;5、机座组;
6、第二轴承组;7、定子固定支架;8、定子组件;9、转子组件;10、键;11、第二弹性挡圈;12、端盖座;13、辅助轴承;14、轴承端盖;15、螺钉;16、曳引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2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内容和具体实施方式
,并对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进行详细说明。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和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仅仅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是为了限定本实用新型。请参照附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电梯曳引机用电动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所述电梯曳引机用电动机包括电机轴I、机座组5、定子组件8、转子组件9以及负载输出机构。在电机轴I上分别联接有负载输出机构和转子组件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负载输出机构为输出齿轮组件4,所述输出齿轮组件4根据传动的需要与电机轴I通过键或其它结构实现联接,并由第一弹性挡圈3轴向固定。输出齿轮组件4两侧布置有主负荷轴承,所述主负荷轴承包括第一轴承组2和第二轴承组6,第一轴承组2和第二轴承组6的计算和配合设计按照机械设计手册相关负载轴承的要求设计即可。转子组件9设置于电机轴I的一端,转子组件9通过键10和第二弹性挡圈11联接固定于电机轴I上,主负荷轴承位于转子组件9的一侧,在转子组件9另一侧的电机轴I上设置有辅助轴承13。所述辅助轴承13由轴承端盖14固定安装在端盖座12上的轴承孔处,端盖座12通过螺钉15固定联接于机座组5,端盖座12上的轴承孔与辅助轴承13外圈配合,配合精度根据设计需要可采用H6、H7或者HS的配合精度。辅助轴承13的内圈与电机轴I须采用较大的间隙配合,辅助轴承13与电机轴I的配合精度不同于主负荷轴承与电机轴I的配合,依据实际条件综合考虑计算电机轴I径向跳动、装配之同轴度误差和轴承径向间隙等以选择适当的配合间隙即可。因此辅助轴承13与电机轴I配合部位无需要求轴或其他零部件非常高的加工和装配精度,工艺简单。
定子组件8固定联接在定子固定支架7上,并通过定子固定支架7由螺钉联接固定于机座组5上。当电动机空载或轻载运行时,电动机输出负载在轴承上的负荷主要由主负荷轴承的第一轴承组2和第二轴承组6承担,辅助轴承13因内圈与电机轴I采用较大的间隙配合,可有效让开电机轴I径向跳动的干扰,所以辅助轴承13在电动机空载或者轻载状况下是不承受载荷的,也不产生附加力不会干扰其它轴承或者干扰其他结构。当电动机运行负载增大,电机轴I必然发生一定的变形,且电动机因电磁及机构等因素产生电磁单边磁拉力等作用力也增大,作用于电机轴I上产生的弹性变形会随着负载的增大而增大。因此,电机轴I的径向跳动也会随着负载的增大而加剧,电动机电磁气间隙会更不均匀。在常规结构中,没有设置辅助轴承13用以辅助支撑,因而电机轴I的受力状态不能得到改善,轴变形不能得到控制,当上述不利因素加剧后会产生非常大的附加力作用于主负荷轴承即第一轴承组2和第二轴承组6直至受力平衡,前述不利因素常常会导致第一轴承组2和第二轴承组6以及整个系统的运行异常。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电机轴I上同轴设置三组轴承以解决前述问题,其中同轴设置的三组轴承包括第一轴承组2和第二轴承组6及辅助轴承13,其中第一轴承组2和第二轴承组6是主负荷轴承,是电动机输出负载的主要负荷支撑,电动机另一侧的辅助轴承13作为电动机的辅助支撑用以辅助支撑电机轴I。其中,辅助轴承13的内圈与电机轴I间隙配合,在电动机空载或者轻载条件下辅助轴承13并不参与电机轴I的负荷承载,但随着负载增大,电机轴I因弹性变形等作用与辅助轴承13逐渐接触,从而使辅助轴承13与第一轴承组2和第二轴承组6共同作用于电机轴I。因此,电动机转子组件9受力呈“简支梁”受力状态,改善了电机轴I的受力状态,同时也限制了电机轴I径向跳动与变形的进一步加剧,进而限制电动机因电磁及机构因素产生的单边磁拉力等不利因素进一步加剧。这样,辅助轴承13从结构上可显著限制这些不利的因素产生,改善主负荷轴承和系统的运行条件,提高系统运行性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述辅助轴承13在不同的工艺和使用条件下,内外圈对应的配合可依据实际情况具体设计,如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也可以采用辅助轴承13外圈与端盖座12的轴承孔采用间隙配合,内圈与电机轴I采用过渡或过盈配合;或者内外圈均采用间隙配合;或者内外圈为过渡或过盈配合,轴承游隙等级选用3组或3组以上的轴承。但不管采用哪种配合或哪种游隙的轴承,须保证辅助轴承13运行中有总的合理径向浮动间隙,均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负载输出机构为输出齿轮组件4,当然还可以选用曳引轮实现负载输出。本实用新型的电梯曳引机用电动机结构和工艺简单可行,可优化电机轴和主负荷轴承的结构设计,减小安全系数冗余,降低成本,提高整机的运行性能。本实用新型仅就本实用新型的一最佳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的其他方式的 限制,凡是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进一步的改进和类似或雷同的方案,均视为是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范围。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权利要求1.电梯曳引机用电动机,包括电机轴(I)、机座组(5)、定子组件(8)、转子组件(9)以及负载输出机构,所述定子组件(8)通过一定子固定支架(7)固定于机座组(5)上,所述电机轴(I)上分别联接有负载输出机构和所述转子组件(9),所述负载输出机构两侧设置有主负荷轴承,所述主负荷轴承包括第一轴承组(2)和第二轴承组(6);所述转子组件(9)设置于所述电机轴(I)的一端,所述主负荷轴承位于转子组件(9)的一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子组件(9)另一侧的电机轴(I)上设置有当电动机负载增大时用以辅助支撑所述电机轴(I)上的辅助轴承(13),所述辅助轴承(13)由轴承端盖(14)固定安装在端盖座(12)上的轴承孔处,端盖座(12)固定联接于机座组(5)。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梯曳引机用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输出机构为输出齿轮组件(4)或者曳引轮。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梯曳引机用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轴承(13)外圈与端盖座(12)的轴承孔采用间隙配合,辅助轴承(13)内圈与电机轴(I)采用过渡或者过盈配合;或者所述辅助轴承(13)内外圈均采用间隙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梯曳引机用电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轴承(13)内外圈为过渡或过盈配合,轴承游隙等级选用3组或3组以上的轴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梯曳引机用电动机,包括电机轴、机座组、定子组件、转子组件以及负载输出机构,定子组件通过定子固定支架固定于机座组上,电机轴上联接有负载输出机构和转子组件,负载输出机构两侧设置有主负荷轴承,主负荷轴承包括第一轴承组和第二轴承组;转子组件设置于电机轴的一端,主负荷轴承位于转子组件的一侧,在转子组件另一侧的电机轴上设置有当电动机负载增大时用以辅助支撑电机轴的辅助轴承,辅助轴承由轴承端盖固定安装在端盖座上的轴承孔处,端盖座固定联接于机座组。本实用新型的电梯曳引机用电动机结构和工艺简单可行,可优化电机轴和主负荷轴承的结构设计,减小安全系数冗余,降低成本,提高整机的运行性能。
文档编号H02K5/16GK202364035SQ20112050896
公开日2012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9日
发明者曹树龙 申请人:浙江西子富沃德电机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