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识别电池极性的充电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81924阅读:7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自动识别电池极性的充电电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简易式分立器件组成的自动识别电池极性的充电电路,属于电池充电电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电池充电电路多数需要固定输出端的正负极,电池与其联接时也要正负对应,或者通过一个开关来进行电池极性的转换;否则极性接反可能损坏电池或者损坏充电器电路。

发明内容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自动识别电池极性的充电电路,是通过一个电路进行检测,并自动把电池的极性转换过来。可以避免使用者在使用时因接反电池的极性而造成电池或充电器的损坏。同时此电路比传统的电路省去了一个双刀双掷的转换开关,减少了机械兀件的损坏率。大大提闻了广品的可罪性和使用寿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自动识别电池极性的充电电路,由脉冲电源、电池极性检测电路、输出电路和电流检测电路组成,所述脉冲电源的输出端与输出电路的一输入端连接,电池极性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与输出电路的另一输入端连接,输出电路的输出端与电池极性检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输出电路与电流检测电路连接。脉冲电源给整个电路提供一个脉冲电流给电池充电;电池极性检测电路检测两个输出端子与电池电极联接时的极性;输出电路是电池极性检测电路所检测出的电池联接的极性后再相应的输出与电池相同的电压;电流检测电路是对在流电过程中检测出充电的实时状态。所述脉冲电源是一个脉冲宽度可变的脉冲电源。脉冲电源通过外围的电路提供一个脉冲宽度可变的电源再供给整个电路。所述电池极性检测电路由二极管Dl、D2,三极管Ql、Q4,电阻R3、R4组成;所述二极管Dl正极与三极管Ql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l的基极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l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正极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4的基极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2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l、D2的负极分别连接电池。所述输出电路由三极管Q2、Q3、Q5、Q6,电阻Rl、R2、R5、R6组成,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三极管Q5的发射极均与所述二极管Dl负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三极管Q6的发射极均与二极管D2负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Q3的发射极与脉冲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5、Q6的集电极与电流检测电路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电池极性检测电路中的三极管Ql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l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0012]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与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6、电池极性检测电路中的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所述电流检测电路包括电阻R7,电阻R7的一端与所述输出电路中三极管Q5、Q6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I)本实用新型由价格低廉的分立电子元件连接而成,电路结构简单,调试方便;2)本实用新型通过一个电子电路进行检查测,自动把电池的极性转换过来,使用者不用再考虑电池极性的联接是否正确。这样可以避免使用者在使用时接反电池的极性而造成电池或充电器的损坏。同时此电路比传统的电路免去了一个双刀双掷的转换开关,减少了机械元件的损坏率。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图I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图I所示,一种自动识别电池极性的充电电路,由脉冲电源I、电池极性检测电路2、输出电路3和电流检测电路4组成,所述脉冲电源I的输出端与输出电路3的一输入端连接,电池极性检测电路2的输出端与输出电路3的另一输入端连接,输出电路3的输出端与电池极性检测电路2的输入端连接,输出电路3与电流检测电路4连接。如图2所示,脉冲电源1,通过外围的电路提供一个脉冲宽度可变的电源再供给整个电路。电池极性检测电路2由二极管Dl、D2,三极管Ql、Q4,电阻R3、R4组成;所述二极管Dl正极与三极管Ql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l的基极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l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正极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4的基极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2负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D2的负极分别连接电池。输出电路3由三极管02、03、05、06,电阻1 1、1 2、1 5、1 6组成,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三极管Q5的发射极均与所述二极管Dl负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三极管Q6的发射极均与二极管D2负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Q3的发射极与脉冲电源I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5、Q6的集电极与电流检测电路4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电池极性检测电路2中的三极管Ql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l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与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6、电池极性检测电路2中的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电流检测电路4包括电阻R7,电阻R7的一端与所述输出电路3中三极管Q5、Q6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0028]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两个“BT”端子输入电池的两个电极。若与二极管Dl负极联接的“BT”端子接到电池的正极,而另一边的“BT”端子接到电池的负极,通过电池极性检测电路2的电阻R3到三极管Ql的基极再到三极管Ql的发射极再到二极管D2的正极、D2的负极到电池负极联接的“BT”端子;此时三极管Ql得到了一个偏置电压,三极管Ql导通;Q1导通后,脉冲电源I的电流经三极管Q2的发射极再到电阻R2再到三极管Ql的集电极,所以三极管Q2导通,Q2导通后,脉冲电源I的电流经三极管Q2再到与二极管Dl负极联接的“BT”端子。Ql导通后,另一路,与电池的负极相接的“BT”经三极管Q6的发射极再到电阻Rl再到三极管Ql的基极,所以三极管Q6导通。此电路的充电方向为,脉冲电源的正极一三极管Q2—电池正一电池负一三极管Q6—电阻R7—脉冲电源的负极。若与二极管Dl负极联接的“BT”端子接到电池的负极,而另一边的“BT”端子接到电池的正极,通过电池极性检测电路2的电阻R4到三极管Q4的基极再到三极管Q4的 发射极再到二极管Dl的正极、Dl的负极到电池负极联接的“BT”端子;此时三极管Q4得到了一个偏置电压,三极管Q4导通;Q4导通后,脉冲电源的正极经三极管Q4的发射极再到电阻R5再到三极管Q4的集电极,所以三极管Q3导通,Q3导通后,脉冲电源的正极经三极管Q3再到与二极管Dl负极联接的“BT”端子。Q4导通后,另一路,与电池的负极相接的“BT”经三极管Q5的发射极再到电阻R6再到三极管Q4的基极,所以三极管Q5导通。此时电路中的充电方向为,脉冲电源的正极一三极管Q3—电池正一电池负一三极管Q5—电阻R7—脉冲电源的负极。电阻R7为串在整个充电的回路中,流过电阻R7的电流也就是整个电池的充电电流。则电阻R7上的电压变化就反应了电池的充电状态。在两个“BT”端子输入电池的两个电极,这个电池电压要求大等于1.4V否则电池极性检测电路无法检测。充电回路也无法形成。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ー种自动识别电池极性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由脉冲电源(I)、电池极性检测电路(2)、输出电路(3)和电流检测电路(4)组成,所述脉冲电源(I)的输出端与输出电路(3)的ー输入端连接,电池极性检测电路(2)的输出端与输出电路(3)的另ー输入端连接,输出电路(3)的输出端与电池极性检测电路(2)的输入端连接,输出电路(3)与电流检测电路(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自动识别电池极性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脉冲电源(I)是ー个脉冲宽度可变的脉冲电源。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自动识别电池极性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极性检测电路(2)由ニ极管D1、D2,三极管Q1、Q4,电阻R3、R4组成;所述ニ极管Dl正极与三极管Ql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l的基极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ニ极管Dl负极连接;所述ニ极管D2正极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4的基极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与ニ极管D2负极连接;所述ニ极管D1、D2的负极分别连接电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自动识别电池极性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电路(3)由三极管Q2、Q3、Q5、Q6,电阻Rl、R2、R5、R6组成, 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三极管Q5的发射极均与所述ニ极管Dl负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三极管Q6的发射极均与ニ极管D2负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Q3的发射极与脉冲电源(I)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5、Q6的集电极与电流检测电路(4)连接; 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l、电池极性检测电路(2)中的三极管Ql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l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 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与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6、电池极性检测电路(2)中的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自动识别电池极性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检测电路(4)包括电阻R7,电阻R7的一端与所述输出电路(3)中三极管Q5、Q6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接地。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识别电池极性的充电电路,由脉冲电源、电池极性检测电路、输出电路和电流检测电路组成,所述脉冲电源的输出端与输出电路的一输入端连接,电池极性检测电路的输出端与输出电路的另一输入端连接,输出电路的输出端与电池极性检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输出电路与电流检测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实现有效的识别电池极性并自动转换输出电路的极性,具有元件数量少,电路实现简单,可靠性高和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文档编号H02J7/00GK202616847SQ20122031117
公开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9日
发明者姚长标, 伍秉华 申请人:佛山市顺德区瑞德电子实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