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磁直流微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81545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永磁直流微电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永磁直流微电机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有机械换向器的直流电机,特别是涉及微型的永磁直流电机。背景技术
参见图6和图7,现有技术永磁直流微电机之电刷组件被整个密封在机壳100内,比较美观,但是该微电机额定功率小,效率低,在换向过程中的火花大,寿命短;如一款机壳100外直径D1为35.8毫米,端盖400的外端面到机壳100的封闭端之间距离L1为50毫米的永磁直流微电机,其额定功率在40 80瓦之间,效率为40% 50%,负载火花在1.5级以上,寿命一般在200小时以下,而且温升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永磁直流微电机,具有功率大、效率高和温升低等优点,并可有效改善微电机在换向过程中产生的火花。本实用新型解决所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永磁直流微电机,包括机壳、固定在该机壳内壁的至少一对永磁体、转子组件和端盖,以及电刷组件;所述电刷组件包括电刷板、两个电刷套、两个电刷和两个弹簧,两个电刷套对称地固定在所述电刷板上,各该电刷套内分别装有弹簧和电刷,所述电刷板固定在所述端盖上;所述转子组件包括转轴、固定在该转轴上的转子叠片、嵌入所述转子叠片之各绕线槽内的电枢绕组和固定在所述转轴上的换向器;所述端盖装配于所述机壳的开口端部并与该机壳之封闭端共同确定所述转子组件之转轴的安装位置,所述转子组件之转子叠片位于所述机壳内、并与各永磁体内面形成径向气隙;在所述电刷组件之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所述电刷组·件之各电刷伸出各自的电刷套,其头部与所述转子组件之换向器表面接触;所述机壳的开口端对称地设有两个缺口 ;所述端盖装配于所述机壳的开口端部后,两个所述电刷套分别从所述机壳之开口端各自的缺口伸出,导致两个所述电刷套各自的一端位于所述机壳内,各自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机壳外。实际上,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电刷套的长度增长后,相应的电刷可以加长,换向器外直径可以增大,换向器上的槽数也可以增加。所述机壳的外直径为35.8±1.0毫米;所述端盖的外端面到机壳的封闭端之间距离为50±1.0毫米。两个所述电刷套的外端面之间距离为52± 1.0毫米。换向器可采用16*24的结构,即换向器的外直径为16毫米,该换向器330的槽数为24槽;而现有技术的换向器是13*16的结构,即换向器的外直径为13毫米,该换向器的槽数为16槽。所述电刷套的外端面到机壳的外表面之间距离为16.2±2.0毫米。同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永磁直流微电机之有益效果在于:由于在机壳的开口端对称地设有两个缺口 ;这样所述端盖装配于所述机壳的开口端部后,两个所述电刷套分别从所述机壳之开口端各自的缺口伸出,导致两个所述电刷套各自的一端位于所述机壳内,各自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机壳外。米用上述结构的机壳,在机壳外直径和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就可以使本实用新型电刷套的长度可以加长,相应的电刷可以加长,换向器外直径可以增大,换向器上的槽数也可以增加,使得本实用新型永磁直流微电机在换向过程中可减小产生的火花,增强带负载的能力,提高整机的效率,降低温升,延长寿命的目的。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永磁直流微电机具有功率大、效率高和温升低等优点,并可有效改善微电机在换向过程中产生的火花。
图1是本实用新型永磁直流微电机的轴测投影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永磁直流微电机的正投影主视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永磁直流微电机分解后的轴测投影示意图,图中没有画出嵌入所述转子叠片320之各绕线槽内的电枢绕组和没有画出各电刷套220内的弹簧和电刷;图4是所述永磁直流微电机之机壳100的轴测投影示意图;图5是所述永磁直流微电机之两个电刷套220对称地固定在电刷板210上的轴测投影示意图;图6是现有技术永磁直流微电机的轴测投影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永磁直流微电机的正投影主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 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1至图5,一种永磁直流微电机,包括机壳100、固定在该机壳100内壁的至少一对永磁体(未画出)、转子组件300和端盖400,以及电刷组件200;所述电刷组件200包括电刷板210、两个电刷套220、两个电刷(未画出)和两个弹簧(未画出),两个电刷套220对称地固定在所述电刷板210上,各该电刷套220内分别装有弹簧和电刷,所述电刷板210固定在所述端盖400上;所述转子组件300包括转轴310、固定在该转轴310上的转子叠片320、嵌入所述转子叠片320之各绕线槽内的电枢绕组(未画出)和固定在所述转轴310上的换向器330;所述端盖400装配于所述机壳100的开口端部并与该机壳100之封闭端共同确定所述转子组件300之转轴310的安装位置,所述转子组件300之转子叠片320位于所述机壳100内、并与各永磁体内面形成径向气隙;在所述电刷组件200之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所述电刷组件200之各电刷伸出各自的电刷套220,其头部与所述转子组件300之换向器330表面接触;所述机壳100的开口端对称地设有两个缺口 110 ;所述端盖400装配于所述机壳100的开口端部后,两个所述电刷套220分别从所述机壳100之开口端各自的缺口 110伸出,导致两个所述电刷套220各自的一端位于所述机壳100内,各自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机壳100外。实际上,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电刷套220的长度增长后,相应的电刷可以加长,换向器330外直径可以增大,换向器330上的槽数也可以增加。参见图2,所述机壳100的外直SD1为35.8±1.0毫米,如D1=35.8毫米;所述端盖400的外端面到机壳100的封闭端之间距离L1为50±1.0毫米,如L1=SO毫米。两个所述电刷套220的外端面之间距离L2为52±1.0毫米,如L2=52毫米。换向器330可采用16*24的结构,即换向器330的外直径为16毫米,该换向器330的槽数为24槽;而现有技术的换向器330是13*16的结构,即换向器330的外直径为13毫米,该换向器330的槽数为16槽。参见图2,所述电刷套220的外端面到机壳100的外表面之间距离L3为16.2 ±2.0毫米,即所述电刷套220露在外面的长度在16.2毫米左右。如在机壳的外直径为35.8毫米,端盖的外端面到机壳的封闭端之间距离为50毫米的永磁直流微电机,采用本实用新型上述结构的机壳后,该永磁直流微电机的额定功率可达到80 120瓦,效率为75%左右,负载火花在1.5级以下,寿命可达到500小时以上,而且温升明显降低了。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 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永磁直流微电机,包括机壳(100)、固定在该机壳(100)内壁的至少一对永磁体、转子组件(300)和端盖(400),以及电刷组件(200);所述电刷组件(200)包括电刷板(210)、两个电刷套(220)、两个电刷和两个弹簧,两个电刷套(220)对称地固定在所述电刷板(210)上,各该电刷套(220)内分别装有弹簧和电刷,所述电刷板(210)固定在所述端盖(400)上;所述转子组件(300)包括转轴(310)、固定在该转轴(310)上的转子叠片(320)、嵌入所述转子叠片(320)之各绕线槽内的电枢绕组和固定在所述转轴(310)上的换向器(330);所述端盖(400)装配于所述机壳(100)的开口端部并与该机壳(100)之封闭端共同确定所述转子组件(300)之转轴(310)的安装位置,所述转子组件(300)之转子叠片(320)位于所述机壳(100)内、并与各永磁体内面形成径向气隙;在所述电刷组件(200)之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所述电刷组件(200)之各电刷伸出各自的电刷套(220),其头部与所述转子组件(300)之换向器(330)表面接触;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100 )的开口端对称地设有两个缺口( 110 );所述端盖(400 )装配于所述机壳(100)的开口端部后,两个所述电刷套(220)分别从所述机壳(100)之开口端各自的缺口(110)伸出,导致两个所述电刷套(220)各自的一端位于所述机壳(100)内,各自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机壳(100)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永磁直流微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100)的外直径(D1)为35.8±1.0毫米;所述端盖(400)的外端面到机壳(100)的封闭端之间距离(L1)为50± 1.0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永磁直流微电机,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电刷套(220)的外端面之间距离(L2)为52±1.0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永磁直流微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刷套(220)的外端面到机壳(100)的外表面之间距离(L3)S 16.2±2.0毫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永磁直流微电机,包括机壳、电刷组件、转子组件和端盖;电刷组件包括固定在端盖上的电刷板、对称地固定在所述电刷板上的两个电刷套、两个电刷和两个弹簧;端盖装配于机壳的开口端部并与该机壳之封闭端共同确定转子组件之转轴的安装位置;在电刷组件之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各电刷伸出各自的电刷套,其头部与转子组件之换向器表面接触;机壳的开口端对称地设有两个缺口;端盖装配于机壳的开口端部后,两个电刷套分别从机壳之开口端各自的缺口伸出,导致两个电刷套各自的一端位于机壳内,各自的另一端位于机壳外。本实用新型微电机具有功率大、效率高和温升低等优点,并可有效改善微电机在换向过程中产生的火花。
文档编号H02K23/02GK203104244SQ20122073095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7日
发明者谢伟, 张竣 申请人:东明机电(深圳)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