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干扰电源线束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60643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抗干扰电源线束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抗干扰电源线束结构,在机壳内装有多个开关,机壳的一侧装有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上设有接线端子点,接线端子点分别通过连接线与开关的一端相连,所有开关的另一端接至地线,地线连接到控制电路板。通过优化线束结构,只需要控制连接线长度以减少环路面积,即可解决电磁干扰问题,不需要额外的电路,并且能在环路阻抗较大的情况下工作良好。
【专利说明】抗干扰电源线束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干扰电源线束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电源设计中,会用到很多路开关来控制各路电源的通断状态,同时系统需要检测每一路开关的状态,以便做相应的处理。同时,为了降低物料负担,每路开关的控制线都用同一种设计,长度与连接方式都相同。由于这种线束设计并未考虑线束与检测电路和相应的空间关系,导致在抗干扰测试中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干扰信号强度很大,在开关状态检测电路中产生错误信号,系统产生误报警。在试验过程中发现,其中最靠近检测电路板的一路开关受到干扰最大,虽由检测电路滤波,仍然不能区分干扰信号与真实状态信号。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抗干扰电源线束。
[0004]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抗干扰电源线束结构,特点是:在机壳内装有多个开关,机壳的一侧装有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上设有接线端子点,接线端子点分别通过连接线与开关的一端相连,所有开关的另一端接至地线,地线连接到控制电路板。
[0005]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性特点和进步主要体现在:
通过优化线束结构,只需要控制连接线长度以减少环路面积,即可解决电磁干扰问题,不需要额外的电路,并且能在环路阻抗较大的情况下工作良好,方法使用简单,还能节约线材。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图1:本发明的构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7]如图1所示,抗干扰电源线束结构,在机壳I内装有多个开关,机壳I的一侧装有控制电路板3,控制电路板3上设有接线端子点4,接线端子点4通过第一连接线5与第一开关7的接点9相连,通过第二连接线6与第一开关8的接点10相连,所有开关的另一端接至地线2,地线2连接到控制电路板3,作为控制电路板上所有电路的地线。
[0008]可见,只需要控制连接线长度以减少环路面积,即可解决电磁干扰问题,不需要额外的电路,并且能在环路阻抗较大的情况下工作良好,方法使用简单,还能节约线材。
[0009]要测量并控制环路的大小,尤其是地线部分,需要分析电路中的电流是从哪一根电线流回到控制电路板3上,由于只有一根地线2,所以电流必然经地线2流回至控制电路板3,因而环路是由接线端子点4到第一连接线5到接点9到第一开关7到地线2到电阻再回到接线端子点这些部分构成,在加工的过程中,控制这一环路即可。因为开关、机壳、控制电路板都不可移动,需要控制连接线的长度与走向就可达到这一目的。由于连接线每根的长度要求不同,因而需要改变加工工艺,先控制环路大小和连接线的长度,再安装连接线接头,最后把连接线接头拧到相应的开关上,极易控制抗电磁干扰性能,并且不会增加连接线加工难度,只是将接头安装工序后移至系统安装过程中。
[0010]通过优化线束结构,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不改动检测电路设计方法,成功解决10V/m干扰状态下系统误报警问题。经试验验证,误报警完全消失,检测电路上出现的干扰信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各路开关的状态检测没有错误。
[0011]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抗干扰电源线束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机壳内装有多个开关,机壳的一侧装有控制电路板,控制电路板上设有接线端子点,接线端子点分别通过连接线与开关的一端相连,所有开关的另一端接至地线,地线连接至控制电路板。
【文档编号】H02M1/00GK103683856SQ201310673665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2日
【发明者】周军, 彭立群, 徐文君 申请人:安伏(苏州)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