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汽油机为动力的永磁发电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367224阅读:493来源:国知局
一种以汽油机为动力的永磁发电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以汽油机为动力的永磁发电机,包括转子和定子两大部分,转子主要包括转子壳、转子法兰盘和磁钢,在转子壳某一磁钢周围设有贯穿转子壳厚度的漏磁沟槽,该磁钢产生的磁场通过漏磁沟槽漏出部分到转子壳外部,该外漏磁场用于代替点火磁钢作为汽油机点火磁场,在转子壳其它部位设有用于平衡漏磁沟槽的结构。本实用新型利用永磁发电机的转子兼作汽油机飞轮,同时在转子壳上设置漏磁沟槽或非导磁材料,使转子壳内的磁钢能够漏出部分磁场出来,利用该漏出的磁场作为汽油机点火磁场,从而取消转子外专门设置的点火磁钢,结构精简,更易于加工制造。
【专利说明】一种以汽油机为动力的永磁发电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以小型汽油机为动力的永磁发电机,具体指一种无需专门设置点火磁钢的永磁发电机,此永磁发电机主要用于小型电动车的混合动力系统、增程系统,小型通用发电机组等。
【背景技术】
[0002]小型汽油永磁发电机组通常包括汽油机和永磁发电机,汽油机作为动力使永磁发电机发电。小型汽油机的飞轮外周上通常安装有一个点火磁钢,为汽油机点火提供磁场。飞轮在点火磁钢安装后需要进行动平衡加工,而加工产生的切屑容易吸附于点火磁钢上,不易清理,使得动平衡加工难以完成。申请号为201220323419.7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微型电动车用多功能永磁发电机组,它包括汽油机和永磁发电机,永磁发电机的定子固定安装于汽油机的箱体上,汽油机曲轴一端连接永磁发电机的转子,永磁发电机的转子同时兼作汽油机飞轮,汽油机曲轴另一端作为动力输出。上述专利采用永磁发电机的转子代替汽油机的飞轮,使得整个发电机组结构紧凑。但此专利没有论述汽油机的点火方法,如果类似飞轮那样,仍然采用转子外周安装专用点火磁钢的话,那么转子在点火磁钢安装后同样需要进行动平衡加工,加工产生的切屑同样吸附于点火磁钢上不易清理,同样存在动平衡加工难以完成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小型汽油机为动力的永磁发电机,本永磁发电机无需设置专门的点火磁钢,使结构精简,易于加工制造。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0005]一种以汽油机为动力的永磁发电机,包括转子和定子两大部分,转子兼作汽油机飞轮,转子主要包括转子壳、转子法兰盘和若干磁钢,磁钢以南北极间隔方式安装于转子壳内圆周上;在转子壳某一磁钢周围设有贯穿转子壳厚度的漏磁沟槽,该磁钢产生的磁场通过漏磁沟槽漏出部分到转子壳外部,该外漏磁场用于代替点火磁钢作为汽油机点火磁场,在转子壳其它部位设有用于平衡漏磁沟槽的结构。
[0006]所述漏磁沟槽为呈矩形分布的四道,四道漏磁沟槽将对应磁钢合围。
[0007]所述漏磁沟槽为呈门形分布的三道,其中平行的那两道漏磁沟槽的一端位于转子壳边沿,三道漏磁沟槽将对应磁钢半包围。三道漏磁沟槽实质是四道漏磁沟槽的变形,由于平行的那两道漏磁沟槽的一端位于转子壳边沿,第四道漏磁沟槽相当于位于转子壳外,故演变为三道。
[0008]所述漏磁沟槽为呈“C”型的两道且“C”型开口相对,两道漏磁沟槽将对应磁钢合围。
[0009]所述转子壳上用于平衡漏磁沟槽的结构为缺口或槽或孔或坑。
[0010]一种以汽油机为动力的永磁发电机,包括转子和定子两大部分,转子兼作汽油机飞轮,转子主要包括转子壳、转子法兰盘和若干磁钢,磁钢以南北极间隔方式安装于转子壳内圆周上;在转子壳与某ー磁钢对应位置开有门洞,门洞内安装有非导磁材料,与该门洞对应的磁钢安装在该非导磁材料中或内表面;与该门洞对应的磁钢产生的磁场通过非导磁材料传递到转子壳外部,该传递到转子壳外部的磁场用于代替点火磁钢作为汽油机点火磁场。
[0011]本实用新型利用永磁发电机的转子兼作汽油机飞轮,为了实现原有飞轮上点火磁钢点火功能,本实用新型同时在转子壳上设置漏磁沟槽或非导磁材料,使转子壳内的磁钢能够漏出部分磁场出来,利用该漏出的磁场作为汽油机点火磁场,从而取消转子外专门设置的点火磁钢,结构精筒,更易于加工制造。因此本永磁发电机具有三个功能:发电、作汽油机飞轮、为汽油机点火提供磁场。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种结构的A向视图。
[0014]图3-本实用新型第二种结构的A向视图。
[0015]图4-本实用新型第三种结构的A向视图。
[0016]图5-本实用新型的B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ー步说明。
[0018]參见图1,从图上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以汽油机为动カ的永磁发电机,包括转子和定子4两大部分,转子同时兼作汽油机飞轮。转子主要由转子壳1、转子法兰盘3和磁钢2构成,转子壳I由钢板拉伸加工制成,转子壳I和转子法兰盘3铆合在一起,转子壳I内圆均匀胶粘多块南北极间隔排列的稀土磁钢2。定子4为硅钢叠片上饶漆包线。在转子壳某ー磁钢2周围设有贯穿转子壳厚度的漏磁沟槽5,该磁钢产生的磁场通过漏磁沟槽5漏出部分到转子壳外部,该外漏磁场用于代替点火磁钢作为汽油机点火磁场。
[0019]所述漏磁沟槽5为呈矩形分布的四道,四道漏磁沟槽将对应磁钢合围,见图2。这些沟槽使得此处转子壳外有磁场,此漏出的磁场用于汽油机点火,转子外周不再安装专门用于汽油机点火的磁钢。
[0020]见图3,所述漏磁沟槽5也可以是呈门形分布的三道,其中平行的那两道漏磁沟槽的一端位于转子壳边沿,三道漏磁沟槽将对应磁钢半包围。三道漏磁沟槽实质是四道漏磁沟槽的变形,由于平行的那两道漏磁沟槽的一端位于转子壳边沿,第四道漏磁沟槽相当于位于转子壳外,故演变为三道。
[0021]见图4,所述漏磁沟槽也可以是呈“C”型(或者门型)的两道且“C”型开ロ相对,两道漏磁沟槽将对应磁钢合围。该两道“C”型(或者门型)结构,实质也是呈矩形分布的四道的变形。
[0022]当然,不论那种设置方式,设置漏磁沟槽时,应当使漏磁沟槽合围的转子壳及磁钢与其它部位转子壳保持必要強度的连接。
[0023]为了实现转子的转动惯量平衡,在转子壳I其它部位设有用于平衡漏磁沟槽的结构,该结构可以是缺口或槽或孔或坑等,只要能够使转子壳整体动平衡且该处缺口不漏磁即可。通常该平衡结构设置在转子壳上与前述漏磁沟槽相对的转子壳对面。如图5所示,该平衡结构即设置在转子壳上与前述漏磁沟槽相对的转子壳对面且为缺口 6形式。
[0024]本实用新型另一种以汽油机为动力的永磁发电机,同样包括转子和定子两大部分,转子兼作汽油机飞轮,转子主要包括转子壳、转子法兰盘和若干磁钢,磁钢以南北极间隔方式安装于转子壳内圆周上。其与前面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在转子壳与某一磁钢对应位置开有门洞,门洞内安装填充有非导磁材料,与该门洞对应的磁钢安装在该非导磁材料中或内表面。与该门洞对应的磁钢产生的磁场通过非导磁材料传递到转子壳外部,该传递到转子壳外部的磁场同样可以用于代替点火磁钢作为汽油机点火磁场,从而取消专门的点火磁钢。
[0025]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改进,由于不需要在转子外圆周上设置专门的点火磁钢,因此转子外圆没有突出部分,结构紧凑,加工制造容易。
[0026]本实用新型通过用转子壳内设置的磁钢代替转子外专门设置的点火磁钢,来实现磁场点火,从而达到结构精简,易于加工制造的目的。其主要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在转子壳上设置漏磁沟槽,磁钢产生的磁场通过漏磁沟槽漏出作为点火磁场。另一种是由非导磁材料取代转子壳的金属导磁材料,使磁钢产生的磁场通过非导磁材料漏出作为点火磁场。
[0027]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ー种以汽油机为动カ的永磁发电机,包括转子和定子(4)两大部分,转子兼作汽油机飞轮,转子主要包括转子壳(I)、转子法兰盘(3)和若干磁钢(2),磁钢(2)以南北极间隔方式安装于转子壳(I)内圆周上,其特征在于:在转子壳(I)某一磁钢周围设有贯穿转子壳厚度的漏磁沟槽(5),该磁钢产生的磁场通过漏磁沟槽漏出部分到转子壳外部,该外漏磁场用于代替点火磁钢作为汽油机点火磁场,在转子壳其它部位设有用于平衡漏磁沟槽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永磁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磁沟槽为呈矩形分布的四道,四道漏磁沟槽将对应磁钢合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永磁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磁沟槽为呈门形分布的三道,其中平行的那两道漏磁沟槽的一端位于转子壳边沿,三道漏磁沟槽将对应磁钢半包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永磁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磁沟槽为呈“C”型的两道且“C”型开ロ相対,两道漏磁沟槽将对应磁钢合围。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永磁发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売上用于平衡漏磁沟槽的结构为缺ロ或槽或孔或坑。
6.ー种以汽油机为动カ的永磁发电机,包括转子和定子两大部分,转子兼作汽油机飞轮,转子主要包括转子壳、转子法兰盘和若干磁钢,磁钢以南北极间隔方式安装于转子壳内圆周上,其特征在于:在转子壳与某ー磁钢对应位置开有门洞,门洞内安装有非导磁材料,与该门洞对应的磁钢安装在该非导磁材料中或内表面;与该门洞对应的磁钢产生的磁场通过非导磁材料传递到转子壳外部,该传递到转子壳外部的磁场用于代替点火磁钢作为汽油机点火磁场。
【文档编号】H02K7/18GK203416109SQ201320565725
【公开日】2014年1月29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2日
【发明者】杨仕, 鲜继凯 申请人:杨仕, 鲜继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