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嵌入式单开关Buck-Boost变换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396398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嵌入式单开关Buck-Boost变换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嵌入式单开关Buck-Boost变换器。本实用新型以直流电源、开关管、第一电容、第二电感、第二二极管、第二电容和负载构成主Buck-Boost变换器;以直流电源、开关管、第一电容、第一电感、第一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构成嵌入Buck-Boost变换器。当开关管开通时,直流电源给第一电感充电,直流电源和第一电容共同给第二电感充电,同时第二电容给负载供电;当开关管关断时,第一电感给第一电容充电,同时第二电感给第二电容和负载供电。仅使用一个开关管实现一个Buck-Boost变换器嵌入到另一个Buck-Boost变换器中,增益可以达到D/(1-D)2。
【专利说明】—种嵌入式单开关Buck-Boost变换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增益非隔离型DC-DC变换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嵌入式单开关Buck-Boost 变换器。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高增益升压DC-DC变换器广泛用于UPS、分布式光伏发电和电池储能系统。目前,高增益升压DC-DC变换器有开关电容型、开关电感型,通过增加开关电容或电感来实现电压的升高,同时也使电路结构变得很复杂。此外,还有通过隔离变压器或耦合电感来实现高增益,然而变压器和耦合电感的漏感难以控制,会极大地增加器件的应力和能量损耗。此外,嵌入式DC-DC变换器可以实现高增益,同样受到很大的青睐,若将基本的Buck-Boost变换器嵌入到另一个Buck-Boost变换器中,可以得到结构简单的高增益级联变换器,但是如何使用一个开关管实现高增益嵌入式变换器仍是个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嵌入式单开关Buck-Boost变换器变换器。
[0004]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嵌入式单开关Buck-Boost变换器,以直流电源、开关管、第一电容、第二电感、第二二极管、第二电容和负载构成主Buck-Boost变换器;以直流电源、开关管、第一电容、第一电感、第一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构成嵌入Buck-Boost变换器。
[0006]上述的嵌入式单开关Buck-Boost变换器中,直流电源的正极与开关管的漏极连接,开关管的源极与第一电容的负极、第一电感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感的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阳极、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一电容的正极、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第二电感的一端连接,第二电感的另一端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第三二极管的阴极、第二电容的正极、负载的一端连接,负载的另一端与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第二电容的负极连接。
[0007]上述的嵌入式单开关Buck-Boost变换器中,当开关管开通时,直流电源给第一电感充电,直流电源和第一电容共同给第二电感充电,同时第二电容给负载供电;当开关管关断时,第一电感给第一电容充电,同时第二电感给第二电容和负载供电。
[0008]上述变换器的工作模式包括第一电感L1的电流和第二电感L2的电流均工作于连续导通模式(L2-CCM模式)、第一电感L1的电流工作于连续导通模式而第二电感L2的电流工作于断续导通模式(L2-DCM模式)。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势为:仅使用一个开关管,实现一个Buck-Boost变换器嵌入到另一个Buck-Boost变换器中,极大的简化了电路结构,增益可以达到D/(l-D)2,D为开关管控制信号的占空比。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001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嵌入式单开关Buck-Boost变换器结构图;
[0011]图2是图1所示的一种嵌入式单开关Buck-Boost变换器工作于L2-CCM模式下关键电流波形图;
[0012]图3是图1所示的一种嵌入式单开关Buck-Boost变换器工作于L2-DCM模式下关键电流波形图;
[0013]图4a、图4b分别是图1所示的一种嵌入式单开关Buck-Boost变换器工作于L2-CCM模式下的两种工作模态;
[0014]图5是图1所示的一种嵌入式单开关Buck-Boost变换器工作于L2-DCM模式下的一种工作模态;
[0015]图6是图1所示的一种嵌入式单开关Buck-Boost变换器工作于L2-CCM模式下的仿真波形图;
[0016]图7是图1所示的一种嵌入式单开关Buck-Boost变换器工作于L2-DCM模式下的仿真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和特点,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不限于此。
[0018]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嵌入式单开关Buck-Boost变换器,以直流电源Vin、开关管Q、第一电容C1、第二电感L2、第二二极管D2、第二电容C。和负载R构成主Buck-Boost变换器;以直流电源Vin、开关管Q、第一电容C1、第一电感L1、第一二极管D1和第三二极管D3构成嵌入Buck-Boost变换器,其增益可以达到D/(l-D)2,D为开关管控制信号的占空比。
[0019]直流电源Vin的正极与开关管Q的漏极连接,开关管Q的源极与第一电容C1的负极、第一电感L1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与第一电容C1的正极、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第二电感L2的一端连接,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与直流电源Vin的负极、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第二电容C。的正极、负载R的一端连接,负载R的另一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第二电容C。的负极连接。
[0020]下面以图1为主电路结构,结合图2?图5叙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原理。
[0021]首先考虑变换器工作在L2-CCM模式,关键电流波形图如图2所示:
[0022]图2中阶段,开关管Q开通,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截止,第三二极管D3导通,直流电源Vin经开关管Q和第三二极管D3给第一电感L1充电,第一电感L1的电流iu线性上升;直流电源Vin和第一电容C1共同经开关管Q给第二电感L2充电,第二电感L2的电流L线性上升,同时第二电容C。给负载R供电,电流路径如图4a所示。
[0023]图2中trt2阶段,开关管Q关断,第一电感L1通过第一二极管D1续流,第二电感L2通过第二二极管D2续流,第三二极管D3截止,第一电感L1经第一二极管D1给第一电容C1充电,第一电感L1的电流iu线性下降,第二电感L2经第二二极管D2同时给第二电容C。和负载R供电,第二电感L2的电流L线性下降,电流路径如图4b所示。
[0024]再考虑变换器工作在L2-DCM模式,关键电流波形图如图3所示:
[0025]图2和图3的ItTt2阶段,变换器的工作过程完全相同。t = t3,第二电感L2的电流iu下降为零。
[0026]图3的t2_t3阶段,开关管Q继续关断,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二极管D3截止,第一电感L1经第一二极管D1继续给第一电容C1充电,第一电感L1的电流iu继续线性下降,同时第二电容C。给负载R供电,电流路径如图5所示。
[0027]图6示出变换器工作于L2-CCM模式下的仿真波形图,从上至下依次是开关管的门极控制信号vgQ、第一电感的电流iu、第二电感的电流L、流过第一电容的电流ia、流过第二电容的电流iC2,从图6中可见第一电感的电流iu和第二电感的电流L均连续。
[0028]图7示出变换器工作于L2-DCM模式下的仿真波形图,从上至下依次是开关管的门极控制信号vgQ、第一电感的电流iu、第二电感的电流L、流过第一电容的电流ia、流过第二电容的电流iC2,从图6中可见第一电感的电流iu连续,而第二电感的电流L断续。
【权利要求】
1.一种嵌入式单开关Buck-B00St变换器,其特征在于:以直流电源(匕)、开关管((6)、第一电容(G)、第二电感(4)、第二二极管(D2)、第二电容(CO)和负载0?)构成主Buck-Boost变换器;以直流电源(Fto)、开关管((6)、第一电容(C17)、第一电感(Z7)、第一二极管(R)和第三二极管(A)构成嵌入Buck-Boost变换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嵌入式单开关Buck-Boost变换器,其特征在于:直流电源(匕)的正极与开关管(仍的漏极连接,开关管(仍的源极与第一电容(G)的负极、第一电感(Z7)的一端连接,第一电感(Z7)的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4)的阳极、第三二极管(A)的阳极连接,第一二极管(久)的阴极与第一电容(G)的正极、第二二极管(4)的阴极、第二电感(4)的一端连接,第二电感(4)的另一端与直流电源(匕)的负极、第三二极管(A)的阴极、第二电容(O的正极、负载0?)的一端连接,负载0?)的另一端与第二二极管(4)的阳极、第二电容(G)的负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嵌入式单开关Buck-Boost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当开关管(仍开通时,直流电源(匕)给第一电感(Z7)充电,直流电源(匕)和第一电容(G)共同给第二电感(4)充电,同时第二电容(6;)给负载0?)供电;当开关管(仍关断时,第一电感(.L1)给第一电容(G)充电,同时第二电感(4)给第二电容<X)和负载(/?)供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嵌入式单开关Buck-Boost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变换器的工作模式包括第一电感(A)的电流和第二电感(4)的电流均工作于连续导通模式,和第一电感(Z7)的电流工作于连续导通模式而第二电感(4)的电流工作于断续导通模式。
【文档编号】H02M3/07GK203722473SQ201420056683
【公开日】2014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28日
【发明者】张波, 付坚, 丘东元 申请人:华南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