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防护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406761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防护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防护装置,包括防护外壳,防护外壳包括同轴设置的对合式外端防护外壳和对合式中间防护外壳,外端防护外壳和中间防护外壳对合后均形成两端开口,侧面封闭的电缆过线空腔,外端防护外壳包括第一外端防护外壳,中间防护外壳可轴向移动式套接在第一外端防护外壳之内或可轴向移动式套接在第一外端防护外壳之外,外端防护外壳使用时设置在电缆线接地部位外端之外的电缆线护套上,中间防护外壳使用时相对第一外端防护外壳轴向移动,而覆盖和露出电缆线接地部位;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简便、施工安全,能够长期安全保护电缆线接地部位,避免资源浪费。
【专利说明】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防护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供电技术,具体涉及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十分重要,电缆线连接处理不好,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很多困扰,甚至存在安全隐患。现有带有护套的电缆线在接地时,需将其护套剥开或扎破,进行接地,而接地后只对电缆线接地部位进行简单防水、防潮处理,如用电工胶布简单包覆,低温时会变硬、变脆,高温则变软,受热胀冷缩的影响,不仅防水、防潮效果不好,而且由于电工胶布使用时间长了会老化,从而导致电缆线接地部位易腐蚀,影响其导电性,让电缆线的使用寿命变短,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已经发明了一系列用于电缆线接地防护装置,如专利号为的在先申请,这些接地防护装置的防水、防潮、抗氧化效果好,通用性强,安全性好,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0003]1、现有防护装置要么结构不够简单,要么使用不够简便,生产、使用成本高,造成了一定人力、物力的浪费。
[0004]2、使用时覆盖接地部位的对合防护壳多数均需要打开,才能露出接地部位,而闭合防护壳时,则需手动将打开的分壳闭合,不便于操作,而且人与接地部位距离太近,施工安全性降低,威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简便、施工安全,能够长期安全保护电缆线接地部位,避免资源浪费的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防护装置。
[0006]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7]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防护装置,包括防护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外壳包括同轴设置的对合式外端防护外壳和对合式中间防护外壳,外端防护外壳和中间防护外壳对合后均形成两端开口,侧面封闭的电缆过线空腔,外端防护外壳包括第一外端防护外壳,中间防护外壳可轴向移动式套接在第一外端防护外壳之内或可轴向移动式套接在第一外端防护外壳之外,外端防护外壳使用时设置在电缆线接地部位外端之外的电缆线护套上,中间防护外壳使用时相对第一外端防护外壳轴向移动,而覆盖和露出电缆线接地部位,即中间防护外壳伸出时能够覆盖电缆线接地部位,中间防护外壳缩回时能够露出电缆线接地部位。
[000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包括:
[0009]所述中间防护外壳套接在所述第一外端防护外壳之外,并且中间防护外壳内表面和第一外端防护外壳的外表面螺纹连接,即可在中间防护外壳内表面设置螺纹状凸起或螺纹状凹槽,相应的在第一外端防护外壳的外表面设置螺纹状凹槽或螺纹状凸起;在电缆线上安装防护装置时,先将第一外端防护外壳安装在电缆线接地部位外端之外的电缆线护套上,再将中间防护外壳套接在第一外端防护外壳外周,然后施转中间防护外壳,直到将电缆线接地部位的裸露部分完于包覆,即可对电缆线接地部位进行防护,在检修电路时,施工人员只需在距离电缆线接地部位较远的一端施转中间防护外壳,就可使中间防护外壳向第一外端防护外壳外周缩回而露出电缆线接地部位,以便连接接地线,施工过程中不用打开防护外壳的分壳,使用更为简便。
[0010]所述第一外端防护外壳包括至少两个固定连接的第一外端分壳,一个第一外端分壳的侧面设置有第一凸起和/或第一凹孔,与之相邻的第一外端分壳的对应侧面设置有与之配合的第一凹孔和/或第一凸起,第一凸起设置到与之对应的第一凹孔内而使相邻第一外端分壳对合固定,而构成对合的第一外端防护外壳。此种结构的好处在于,第一外端防护外壳虽然为对合结构,但是其外表面是光滑的结构,可以使中间防护外壳顺畅的其外周移动,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连接第一外端分壳,只要能使第一外端防护外壳外表面光滑即可为优选。此时的中间防护外壳包括至少两个固定连接的中间分壳,相邻中间分壳之间可以通过铰链/卡扣/对接扣等方式固定连接,也可通过其它锁紧机构进行固定,只要能够使中间防护外壳闭合即可。
[0011]优选第一外端防护外壳大于接地部位长度的一半,中间防护外壳的轴向长度等于或大于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长度,第一外端防护外壳和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长度之和大于中间防护外壳的长度,第一外端防护外壳完全覆盖在接地部位外端之外的电缆线护套上,此种结构,第一外端防护外壳可稳固设置在电缆线护套上,而且中间防护外壳缩回后,能够露出较长的接地部位,以便连接接地线。
[0012]所述中间防护外壳套接在所述第一外端防护外壳之内,中间防护外壳的外侧设有齿条,第一外端防护外壳与齿条对应处设有齿条导槽,齿条导槽上设有一个导槽孔;防护装置还包括与第一外端防护外壳固定连接的齿轮装置,齿轮装置包括齿轮盘和齿轮轴,齿轮盘一侧穿过导槽孔与齿条配合连接,齿轮装置驱动中间防护外壳沿第一外端防护外壳轴向移动而覆盖和露出所述电缆线接地部位。
[0013]所述第一外端防护外壳上设有凸孔,所述齿轮轴设置在凸孔内而与第一外端防护外壳固定。优选齿轮装置还包括控制所述齿轮盘绕所述齿轮轴转动的手柄,手柄的设置可以保证施工员距离电缆线接地部位更远的位置控制中间防护外壳相对第一外端防护外壳向外移动而覆盖电缆线接地部位,或相对第一外端防护外壳向内移动而露出电缆线接地部位,增加施工安全性。
[0014]所述中间防护外壳包括至少两个固定连接的中间分壳,一个中间分壳的侧面设置有中间凸起和/或中间凹孔,与之相邻的中间分壳的对应侧面设置有与之配合的中间凹孔和/或中间凸起,中间凸起设置到与之对应的中间凹孔内而使相邻中间分壳对合固定,而构成对合的中间防护外壳。此种结构的好处在于,中间防护外壳虽然为对合结构,但是其外表面是光滑的结构,可以顺畅的在第一外端防护外壳内移动,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连接中间分壳,只要能使中间防护外壳外表面光滑即可为优选。此时的第一外端防护外壳包括至少两个固定连接的第一外端分壳,相邻第一外端分壳之间可以通过铰链/卡扣/对接扣等方式固定连接,也可通过其它锁紧机构进行固定,只要能够使第一外端防护外壳保持闭合即可。
[0015]所述第一外端防护外壳之远离所述电缆线接地部位的一端的内径小,靠近电缆线接地部位的一端内径大,形成一个内径梯度,内径大的一侧其内设置中间防护外壳,内径小的一侧用于与电缆线护套固定,一方面节省材料,另一方面也便于第一外端防护外壳与电缆线护套之间的防水处理。
[0016]所述外端防护外壳还包括第二外端防护外壳,所述中间防护外壳相对所述第一外端防护外壳移动到最大限度时,其一端套接于第二外端防护外壳之内或套接于第二外端防护外壳之外,且第一外端防护外壳、第二外端防护外壳及设置在两者之间的中间防护外壳完全将所述电缆线接地部位覆盖。
[0017]优选第二外端防护外壳靠近中间防护外壳的一端的内部尺寸或者外部尺寸与中间防护外壳相当,使第二外端防护外壳能够与中间防护外壳紧配合连接。
[0018]优选第二外端防护外壳包括至少两个固定连接的第二外端分壳,相邻第二外端分壳之间可以通过铰链/卡扣/对接扣等方式固定连接,也可通过其它锁紧机构进行固定,只要能够使第二外端防护外壳保持闭合锁紧即可。
[0019]所述第二外端防护外壳包括至少两个固定连接的第二外端分壳,相邻所述第一外端分壳之间、相邻第二外端分壳之间、相邻所述中间分壳之间以及所述中间防护外壳的端头和所述外端防护外壳的端头之间设有密封胶条,对合后,外端防护外壳、中间防护外壳及密封胶条构成两端开口、侧面密封的电缆线接地裸露处的防护装置,最好是在对合处、连接端部和配合端部等不是一体结构涉及缝隙的部位都设置密封胶条。
[0020]在电缆线上设置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防护装置前,优选对电缆线接地部位进行防水预处理,防水预处理包括在电缆线接地部位包裹金属箔,在金属箔端头与电缆线护套之间缠绕胶带,同时将金属箔端头和与之靠近的电缆线护套覆盖。
[0021]为便于中间防护外壳的固定,可以在第一外端防护外壳的内部之中间防护外壳与电缆线之间设置对合的外端防护内壳,外端防护内壳的外径与中间防护外壳的内径相适应,两者配合连接。
[0022]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防护装置包括外端防护外壳和中间防护外壳,两者配合对接地部位进行防护,结构简单、使用简便、施工安全,而且各防护外壳的分壳在检修时不必开合,不会磨损、变形,能够长期安全保护电缆线接地部位,能够避免资源浪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24]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
[0025]图3是图1的爆炸参考图;
[0026]图4是图1中防护装置保护电缆线(不接地)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
[0028]图6是图5的仰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7是图5的B-B剖面图;
[0030]图8是图6 C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1]图9是图5中防护装置保护电缆线(不接地)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2]其中:其中:1-中间防护外壳,11-齿条,12-中间分壳,13-中间凸起,14-中间凹孔,2-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1-第一外端分壳,22-第一凸起,23-第一凹孔,24-齿条导槽,241-导槽孔,25-凸孔,3-接地部位,4-电缆线护套,5-齿轮装置,51-齿轮盘,52-手柄,6-第二外端防护外壳,61-第二外端分壳,7-外端防护内壳。

【具体实施方式】
[0033]实施例1
[0034]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防护装置,包括防护外壳,防护外壳包括同轴设置的对合式外端防护外壳和对合式中间防护外壳I,外端防护外壳和中间防护外壳I对合后均形成两端开口,侧面封闭的电缆过线空腔,外端防护外壳包括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中间防护外壳I可轴向移动式套接在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之内或可轴向移动式套接在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之外,外端防护外壳使用时设置在电缆线接地部位3外端之外的电缆线护套4上,中间防护外壳I使用时相对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轴向移动,而覆盖和露出电缆线接地部位3,即中间防护外壳I伸出时能够覆盖电缆线接地部位3,中间防护外壳I缩回时能够露出电缆线接地部位3。
[0035]如图1至图4所示,优选中间防护外壳I套接在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之外,并且中间防护外壳I内表面和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的外表面螺纹连接,即可在中间防护外壳I内表面设置螺纹状凸起或螺纹状凹槽,相应的在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的外表面设置螺纹状凹槽或螺纹状凸起;在电缆线上安装防护装置时,先将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安装在电缆线接地部位3外端之外的电缆线护套4上,再将中间防护外壳I套接在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外周,然后施转中间防护外壳1,直到将电缆线接地部位3的裸露部分完于包覆,即可对电缆线接地部位3进行防护,在检修电路时,施工人员只需在距离电缆线接地部位3较远的一端施转中间防护外壳I,就可使中间防护外壳I向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外周缩回而露出电缆线接地部位3,以便连接接地线,施工过程中不用打开防护外壳的分壳,使用更为简便。
[0036]优选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包括至少两个固定连接的第一外端分壳21,一个第一外端分壳21的侧面设置有第一凸起22和/或第一凹孔23,与之相邻的第一外端分壳21的对应侧面设置有与之配合的第一凹孔23和/或第一凸起22,第一凸起22设置到与之对应的第一凹孔23内而使相邻第一外端分壳21对合固定,而构成对合的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此种结构的好处在于,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虽然为对合结构,但是其外表面是光滑的结构,可以使中间防护外壳I顺畅的其外周移动,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连接第一外端分壳21,只要能使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外表面光滑即可为优选。此时的中间防护外壳I包括至少两个固定连接的中间分壳12,相邻中间分壳12之间可以通过铰链/卡扣/对接扣等方式固定连接,也可通过其它锁紧机构进行固定,只要能够使中间防护外壳I闭合即可。
[0037]优选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大于接地部位长度的一半,中间防护外壳I的轴向长度等于或大于电缆线接地部位3的长度,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和电缆线接地部位3的长度之和大于中间防护外壳I的长度,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完全覆盖在接地部位3外端之外的电缆线护套4上,此种结构,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可稳固设置在电缆线护套4上,而且中间防护外壳I缩回后,能够露出较长的接地部位,以便连接接地线。
[0038]优选外端防护外壳还包括第二外端防护外壳6,中间防护外壳I相对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移动到最大限度时,其一端套接于第二外端防护外壳6之内或套接于第二外端防护外壳6之外,且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第二外端防护外壳6及设置在两者之间的中间防护外壳I完全将电缆线接地部位3覆盖。
[0039]优选第二外端防护外壳6靠近中间防护外壳I的一端的内部尺寸或者外部尺寸与中间防护外壳I相当,使第二外端防护外壳6能够与中间防护外壳I紧配合连接。
[0040]优选第二外端防护外壳6包括至少两个固定连接的第二外端分壳61,相邻第二外端分壳61之间可以通过铰链/卡扣/对接扣等方式固定连接,也可通过其它锁紧机构进行固定,只要能够使第二外端防护外壳6保持闭合锁紧即可。
[0041]优选第二外端防护外壳包括至少两个固定连接的第二外端分壳61,相邻第一外端分壳21之间、相邻第二外端分壳61之间、相邻中间分壳12之间以及中间防护外壳I的端头内表面和第一外端防护外壳的端头外表面之间,中间防护外壳I的端头内表面或外表面和与之配合的第一外端防护外壳的端头外表面或内表面之间设有密封胶条,对合后,外端防护外壳、中间防护外壳I及密封胶条构成两端开口、侧面密封的电缆线接地裸露处的防护装置,最好是在对合处、连接端部和配合端部等不是一体结构涉及缝隙的部位都设置密封胶条。
[0042]在电缆线上设置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防护装置前,优选对电缆线接地部位进行防水预处理,防水预处理包括在电缆线接地部位3包裹金属箔,在金属箔端头与电缆线护套4之间缠绕胶带,同时将金属箔端头和与之靠近的电缆线护套4覆盖。
[0043]实施例2:
[0044]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了如下改进:
[0045]如图5至图9所示,中间防护外壳I套接在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之内,中间防护外壳I的外侧设有齿条11,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与齿条11对应处设有齿条导槽24,齿条导槽24上设有一个导槽孔241 ;防护装置还包括与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固定连接的齿轮装置5,齿轮装置5包括齿轮盘51和齿轮轴,齿轮盘51 —侧穿过导槽孔241与齿条11配合连接,齿轮装置5驱动中间防护外壳I沿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轴向移动而覆盖和露出电缆线接地部位3。
[0046]优选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上设有凸孔25,齿轮轴设置在凸孔25内而与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固定。优选齿轮装置5还包括控制齿轮盘51绕齿轮轴转动的手柄52,手柄52的设置可以保证施工员距离电缆线接地部位3更远的位置控制中间防护外壳I相对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向外移动而覆盖电缆线接地部位3,或相对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向内移动而露出电缆线接地部位3,增加施工安全性。
[0047]优选中间防护外壳I包括至少两个固定连接的中间分壳12,一个中间分壳12的侧面设置有中间凸起13和/或中间凹孔14,与之相邻的中间分壳12的对应侧面设置有与之配合的中间凹孔14和/或中间凸起13,中间凸起13设置到与之对应的中间凹孔14内而使相邻中间分壳12对合固定,而构成对合的中间防护外壳I。此种结构的好处在于,中间防护外壳I虽然为对合结构,但是其外表面是光滑的结构,可以顺畅的在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内移动,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连接中间分壳12,只要能使中间防护外壳I外表面光滑即可为优选。此时的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包括至少两个固定连接的第一外端分壳21,相邻第一外端分壳21之间可以通过铰链/卡扣/对接扣等方式固定连接,也可通过其它锁紧机构进行固定,只要能够使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保持闭合即可。
[0048]优选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之远离电缆线接地部位3的一端的内径小,靠近电缆线接地部位3的一端内径大,形成一个内径梯度,内径大的一侧其内设置中间防护外壳1,内径小的一侧用于与电缆线护套4固定,一方面节省材料,另一方面也便于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与电缆线护套4之间的防水处理。
[0049]优选第二外端防护外壳包括至少两个固定连接的第二外端分壳61,相邻第一外端分壳21之间、相邻第二外端分壳61之间、相邻中间分壳12之间、中间防护外壳I的端头的外表面和第一外端防护外壳的端头内表面之间及中间防护外壳I的端头外表面或内表面和与之配合的第一外端防护外壳的端头外表面或内表面之间设有密封胶条,对合后,外端防护外壳、中间防护外壳I及密封胶条构成两端开口、侧面密封的电缆线接地裸露处的防护装置,最好是在对合处、连接端部和配合端部等不是一体结构涉及缝隙的部位都设置密封胶条。
[0050]为便于中间防护外壳的固定,还可在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的内部之中间防护外壳I与电缆线之间设置对合的外端防护内壳7,外端防护内壳7的外径与中间防护外壳I的内径相适应,两者配合连接。
[005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防护装置,包括防护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外壳包括同轴设置的对合式外端防护外壳和对合式中间防护外壳(I),外端防护外壳和中间防护外壳(I)对合后均形成两端开口,侧面封闭的电缆过线空腔,外端防护外壳包括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中间防护外壳(I)可轴向移动式套接在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之内或可轴向移动式套接在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之外,外端防护外壳使用时设置在电缆线接地部位(3)外端之外的电缆线护套(4)上,中间防护外壳(I)使用时相对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轴向移动,而覆盖和露出电缆线接地部位(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防护外壳(I)套接在所述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之外,并且中间防护外壳(I)内表面和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的外表面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包括至少两个固定连接的第一外端分壳(21),一个第一外端分壳(21)的侧面设置有第一凸起(22)和/或第一凹孔(23),与之相邻的第一外端分壳(21)的对应侧面设置有与之配合的第一凹孔(23)和/或第一凸起(22),第一凸起(22)设置到与之对应的第一凹孔(23)内而使相邻第一外端分壳(21)对合固定,而构成对合的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防护外壳(I)套接在所述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之内,中间防护外壳(I)的外侧设有齿条(11),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与齿条(11)对应处设有齿条导槽(24),齿条导槽(24)上设有一个导槽孔(241);防护装置还包括与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固定连接的齿轮装置(5),齿轮装置(5)包括齿轮盘(51)和齿轮轴,齿轮盘(51) —侧穿过导槽孔(241)与齿条(11)配合连接,齿轮装置(5)驱动中间防护外壳(I)沿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轴向移动而覆盖和露出所述电缆线接地部位(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防护外壳(I)包括至少两个固定连接的中间分壳(12 ),一个中间分壳(12 )的侧面设置有中间凸起(13 )和/或中间凹孔(14 ),与之相邻的中间分壳(12 )的对应侧面设置有与之配合的中间凹孔(14)和/或中间凸起(13),中间凸起(13)设置到与之对应的中间凹孔(14)内而使相邻中间分壳(12)对合固定,而构成对合的中间防护外壳(I)。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之远离所述电缆线接地部位(3)的一端的内径小,靠近电缆线接地部位(3)的一端内径大。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上设有凸孔(25),所述齿轮轴设置在凸孔(25)内而与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装置(5)还包括控制所述齿轮盘(51)绕所述齿轮轴转动的手柄(52 )。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端防护外壳还包括第二外端防护外壳(6),所述中间防护外壳(I)相对所述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移动到最大限度时,其一端套接于第二外端防护外壳(6)之内或套接于第二外端防护外壳(6)之外,且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第二外端防护外壳(6)及设置在两者之间的中间防护外壳(I)完全将所述电缆线接地部位(3)覆盖。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缆线接地部位的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防护外壳(I)套接在所述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之外,并且中间防护外壳(I)内表面和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的外表面螺纹连接;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包括至少两个固定连接的第一外端分壳(21),一个第一外端分壳(21)的侧面设置有第一凸起(22)和/或第一凹孔(23),与之相邻的第一外端分壳(21)的对应侧面设置有与之配合的第一凹孔(23)和/或第一凸起(22),第一凸起(22)设置到与之对应的第一凹孔(23)内而使相邻第一外端分壳(21)对合固定,而构成对合的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所述外端防护外壳还包括第二外端防护外壳(6),中间防护外壳(I)相对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移动到最大限度时,其一端套接于第二外端防护外壳(6)之内或套接于第二外端防护外壳(6)之外,且第一外端防护外壳(2)、第二外端防护外壳(6)及设置在两者之间的中间防护外壳(I)完全将所述电缆线接地部位(3)覆盖;第二外端防护外壳包括至少两个固定连接的第二外端分壳(61),相邻第一外端分壳(21)之间、相邻第二外端分壳(61)之间、相邻所述中间分壳(12)之间以及中间防护外壳(I)的端头和外端防护外壳的端头之间设有密封胶条,对合后,外端防护外壳、中间防护外壳(I)及密封胶条构成两端开口、侧面密封的电缆线接地裸露处的防护装置。
【文档编号】H02G15/08GK204012627SQ201420359144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1日
【发明者】胡超强, 尤占山, 安向阳, 覃丹, 王利江, 卢广业, 张仕欢, 申常伟, 陈雪儿, 何平 申请人:广州番禺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