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的膨胀水箱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07885阅读:4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的膨胀水箱总成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的膨胀水箱总成,包括依次并排连接为一体的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第一膨胀水箱和用于电机冷却系统的第二膨胀水箱。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第一膨胀水箱包括第一水室、第一压力盖、第一密封盖、第一液位管和第一液位传感器。用于电机冷却系统的第二膨胀水箱包括第二水室、第二压力盖、第二密封盖、第二液位管和第二液位传感器。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两种功能的膨胀水箱设计成一个总成,兼顾了两种膨胀水箱的功能,同时供给发动机冷却系统和电机冷却系统使用,安装简单便捷,简化了管路连接。本实用新型提高了整车空间利用率、保证了整车稳定性。
【专利说明】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的膨胀水箱总成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客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的膨胀水箱总成。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由于发动机和电机对水温的敏感程度相差较大,所以混合动力客车不能使用一套水冷系统散热,而是包括发动机水冷系统和电机电控水冷系统两套水冷系统。现有的混合动力客车采用两只膨胀水箱单独分开应用在两套水路中,管路连接十分复杂。这不仅给整车布置及管路连接带来极大的不便,还使整车空间利用率非常低,影响整车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的膨胀水箱总成,该混合动力客车的膨胀水箱总成将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膨胀水箱和电机冷却系统的膨胀水箱集成为一体,简化了管路连接和安装程序、使整车布置更加简单快捷;且提高了整车空间利用率、保证了整车的稳定性。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的膨胀水箱总成,包括依次并排连接为一体的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第一膨胀水箱和用于电机冷却系统的第二膨胀水箱。第一膨胀水箱供发动机冷却系统使用,第二膨胀水箱供电机冷却系统使用。本实用新型将具有两种功能的膨胀水箱集成为一体,既能够使两个膨胀水箱各自独立的工作,又能够使整车布置及管路连接更加简单方便。
[0005]进一步的,所述的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第一膨胀水箱包括第一水室、第一压力盖、第一密封盖、第一液位管和第一液位传感器。所述的第一压力盖设置在第一水室的顶部。所述的第一密封盖设置在第一水室的侧壁上。所述的第一液位管设置在第一水室的侧壁上,且与第一水室相连通。
[0006]所述的用于电机冷却系统的第二膨胀水箱包括第二水室、第二压力盖、第二密封盖、第二液位管和第二液位传感器。所述的第二压力盖设置在第二水室的顶部。所述的第二密封盖设置在第二水室的侧壁上。所述的第二液位管设置在第二水室的侧壁上,且与第二水室相连通。
[0007]第一液位管用于观测第一水室内的水位高度,第二液位管用于观测第二水室内的水位高度。第一液位传感器用于监测第一水室内的水位报警,第二液位传感器用于监测第二水室内的水位报警。
[0008]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水室的底部设置有第一补水管,所述的第二水室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补水管。
[0009]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水室的一侧依次设有与发动机管路相连的发动机排水管和第一膨胀水箱排水管。在所述的第二水室的相对侧面上设有第二膨胀水箱排水管。
[0010]进一步的,所述的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第一膨胀水箱和用于电机冷却系统的第二膨胀水箱的外侧固定设置有用于与客车支架相连的固定支架。
[0011]更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密封盖通过不锈钢链与第一水室相连,所述的第二密封盖通过不锈钢链与第二水室相连。所述的第一水室、第一压力盖、第一密封盖、第二水室、第二压力盖和第二密封盖均采用不锈钢材质。
[0012]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两种功能的膨胀水箱设计成一个总成,兼顾了两种膨胀水箱的功能,同时供给发动机冷却系统和电机冷却系统使用,安装简单便捷,简化了管路连接。本实用新型提高了整车空间利用率、保证了整车稳定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0015]其中:
[0016]1、第一水室,2、第一压力盖,3、第一密封盖,4、第一液位管,5、第一液位传感器,6、第二水室,7、第二压力盖,8、第二密封盖,9、第二液位管,10、第二液位传感器,11、第一补水管,12、第二补水管,13、与发动机管路相连的发动机排水管,14、第一膨胀水箱排水管,15、第二膨胀水箱排水管,16、固定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18]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的膨胀水箱总成,包括依次并排连接为一体的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第一膨胀水箱和用于电机冷却系统的第二膨胀水箱。
[0019]进一步的,所述的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第一膨胀水箱包括第一水室1、第一压力盖2、第一密封盖3、第一液位管4和第一液位传感器5。所述的第一压力盖2可拆卸设置在第一水室I的顶部。所述的第一密封盖3可拆卸设置在第一水室I的侧壁上。所述的第一液位管4可拆卸设置在第一水室I的侧壁上,且与第一水室I相连通。
[0020]所述的用于电机冷却系统的第二膨胀水箱包括第二水室6、第二压力盖7、第二密封盖8、第二液位管9和第二液位传感器10。所述的第二压力盖7可拆卸设置在第二水室6的顶部。所述的第二密封盖8可拆卸设置在第二水室6的侧壁上。所述的第二液位管9可拆卸设置在第二水室6的侧壁上,且与第二水室6相连通。
[0021]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水室I的底部设置有第一补水管11,所述的第二水室6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补水管12。
[0022]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水室I的一侧依次设有与发动机管路相连的发动机排水管13和第一膨胀水箱排水管14。在所述的第二水室2的相对侧面上设有第二膨胀水箱排水管15。也就说,如图1所示,在整个膨胀水箱的两侧分别设有发动机排水管及第一膨胀水箱排水管和第二膨胀水箱排水管。
[0023]进一步的,所述的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第一膨胀水箱和用于电机冷却系统的第二膨胀水箱的外侧固定设置有用于与客车支架相连的固定支架16。通过固定支架,将整个膨胀水箱总成与客车支架固定安装到一起。
[0024]更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密封盖3通过不锈钢链与第一水室I相连,所述的第二密封盖8通过不锈钢链与第二水室6相连。所述的第一水室1、第一压力盖2、第一密封盖3、第二水室6、第二压力盖7和第二密封盖8均采用不锈钢材质。通过两条不锈钢链分别将第一密封盖与第一水室连接在一起,第二密封盖与第二水室连接在一起;可以使第一密封盖与第二密封盖的使用更加方便。
[002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或具体的工作过程为:
[0026]该种混合动力客车的膨胀水箱总成可以实现发动机冷却系统和电控冷却系统双重补水的功能;通过左侧膨胀水箱设有独立的第一液位管4和第一液位传感器5,可以实时监控和查看发动机冷却系统内膨胀水箱内部的液位高度,如果液位低,可以打开第一密封盖3,向内添加冷却液。通过右侧膨胀水箱设有的第二液位管9和第二液位传感器10,可以实时监控和查看电控系统内膨胀水箱内部的液位高度,如果液位低,可以打开第二密封盖8,向内添加冷却液。这两套膨胀水箱设计成一个整体,但分别独立工作,降低了设计成本,方便了整车布置方面,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
[0027]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的膨胀水箱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并排连接为一体的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第一膨胀水箱和用于电机冷却系统的第二膨胀水箱; 所述的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第一膨胀水箱包括第一水室(I)、第一压力盖(2)、第一密封盖(3)、第一液位管(4)和第一液位传感器(5);所述的第一压力盖(2)设置在第一水室(O的顶部;所述的第一密封盖(3)设置在第一水室(I)的侧壁上;所述的第一液位管(4)设置在第一水室(I)的侧壁上,且与第一水室(I)相连通; 所述的用于电机冷却系统的第二膨胀水箱包括第二水室(6)、第二压力盖(7)、第二密封盖(8)、第二液位管(9)和第二液位传感器(10);所述的第二压力盖(7)设置在第二水室(6)的顶部;所述的第二密封盖(8)设置在第二水室(6)的侧壁上;所述的第二液位管(9)设置在第二水室(6 )的侧壁上,且与第二水室(6 )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的膨胀水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水室(I)的底部设置有第一补水管(11),所述的第二水室(6)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补水管(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的膨胀水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水室(I)的一侧依次设有与发动机管路相连的发动机排水管(13)和第一膨胀水箱排水管(14);在所述的第二水室(2)的相对侧面上设有第二膨胀水箱排水管(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的膨胀水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用于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第一膨胀水箱和用于电机冷却系统的第二膨胀水箱的外侧固定设置有用于与客车支架相连的固定支架(1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的膨胀水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密封盖(3)通过不锈钢链与第一水室(I)相连,所述的第二密封盖(8)通过不锈钢链与第二水室(6)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客车的膨胀水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水室(O、第一压力盖(2)、第一密封盖(3)、第二水室(6)、第二压力盖(7)和第二密封盖(8)均采用不锈钢材质。
【文档编号】H02K9/00GK203978594SQ201420393615
【公开日】2014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17日
【发明者】唐伟, 赵理想, 徐志汉, 徐凌飞, 孔维伟, 吴兰钧 申请人: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