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盖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14673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背盖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背盖结构,其包含主体、二次充电电池、无线感应线圈及无线充电模组,当二次充电电池进行充电时,二次充电电池与无线感应线圈电性导通,使二次充电电池供电予第一电子装置;当二次充电电池进行放电时,二次充电电池与无线充电模组电性导通,使与无线充电模组匹配的第二电子装置或另一背盖结构进行无线充电。另外,进一步于主体的一侧设置电性连接埠,其电性连接埠电性连接二次充电电池,并使二次充电电池供电予第二电子装置或另一背盖结构,藉以提高携带便利性,及改善电子装置充电便利性不足的问题。
【专利说明】背盖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电子装置的保护壳,尤指一种背盖结构。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技的演进及网络速度的提升,习知的旧式手机仅具语音发送功能者已被智能型电子装置取代,并智能型电子装置透过与网络连结以及时提供大量信息予使用者,现况,国人平均一日使用智能型电子装置至少三小时系属全球之冠,可见国人对于智能型电子装置具有高度依赖性,且伴随相关厂商打造各式符合使用者需求的产品,如智能型手机、平板计算机或具可携带式多媒体电子产品等,促使几乎每两个国人就有一人具有上述的电子产品,亦即每一个国人可能具有两台或两台以上。
[0003]智能型电子装置已与使用者的生活密不可分,并各家制造厂商接续提升智能型电子装置的基本功能,如拍照功能、影视功能或各式多媒体功能等等,此外更着手于APP软件的开发,尤其,APP软件开发者往往属自然人或任一中小型开发商,透过智能型手机内建的应用程序媒合平台是提供原制造商生产的智能型电子装置的系统做进一步地优化,然而,使用附加的APP软件或支持高规格的硬件将会提高耗电量,并对于需使用网络功能的软件则使电池耗能大幅增加,但是对于目前电池技术应用于智能型电子装置而言,仍无法智能型电子装置的使用时间延长,当长时间操作时,尚需要经常性的充电或更换备用电池。
[0004]针对上述电量不够的解决方式,除携带多颗备用电池外,就是利用行动电源对于各类电子装置产品进行充电,以解决电量不足的缺点,而以一般行动电源来说,基本上行动电源内部具有蓄电电池,蓄电电池利用一电性连接线直接插接于外部插座,使蓄电电池进行充电,然而,蓄电电池要用于电子装置进行充电时,得需利用到另外一条电源线电性连接于电子装置与行动电源的间,如此,使用行动电源进行充电,同时也需要用到一或两条电性连接线,需要使用行动电源时,于携带上会有所不便。
[0005]承上所述,由于电池电量不足往往发生于生活周遭,当另一使用者需进行充电时,另一使用者得配合于使用者所携带的行动电源,尽管行动电源具有多组类型的电源线,但是另一使用者可能与使用者携带电源线不同,或使用者需选出匹配的电源线,以供另一使用者的电子装置充电,电源线使得行动电源具有充电便利性不足的问题,此外当使用者及另一使用者皆需将电子装置进行充电时,电源线至少需要两条以连结使用者及另一使用者的电子装置,又更凸显了充电便利性不足的问题。
[0006]本实用新型针对习知行动电源,需透过电源线与电子装置电性连接以充电,并依据前述情事着实具有携带便利性及充电便利性不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提供一种背盖结构,改善携带便利性及充电便利性不足的问题,已成为从事该项行业的相关人士所研究的重要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盖结构,藉由于背盖结构内设置二次充电电池,使二次充电电池电性连接于无线感应线圈及无线充电模组,减少电源线缠绕的问题,便于提高携带便利性及充电便利性。
[0008]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盖结构,藉由于背盖结构外侧设置电性连接埠,使电性连接埠电性连接于二次充电电池,便于提高携带便利性及充电便利性。
[0009]为达上述所指称的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背盖结构,其包含一主体、一二次充电电池、一无线感应线圈及一无线充电模组,其中该主体内部设置一容置空间,该二次充电电池设置于该容置空间,该二次充电电池电性连接于该无线感应线圈及该无线充电模组。
[0010]当进行充电时,该无线感应线圈电性导通该二次充电电池,该二次充电电池接收该无线感应线圈的电源,并该二次充电电池可透过该无线充电模组以无线方式供电予一第一电子装置;此外当进行放电时,该无线充电模组电性导通该二次充电电池,并该二次充电电池透过该无线充电模组供电予一第二电子装置。
[0011]另外,本实用新型于该主体的一侧进一步设置一电性连接埠,该电性连接埠电性连接该二次充电电池,并该主体的一侧进一步设置一第四电性连接插头,该第四电性连接插头电性连接该二次充电电池,当进行充电时,该四电性连接插头电性导通该二次充电电池,并该第四电性连接插头连接直流电,使该二次充电电池接收直流电,当进行放电时,该电性连接埠电性导通该二次充电电池,使该二次充电电池透过供电予该第二电子装置。
[0012]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背盖结构,其中该主体的该容置空间的内侧进一步设置一第一电性连接插头,该第一电性连接插头电性连接该二次充电电池。
[0013]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背盖结构,其中该主体的一侧进一步设置一电性连接埠,该电性连接埠电性连接该二次充电电池。
[0014]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背盖结构,其中该主体的一侧进一步设置一第二电性连接插头,该第二电性连接插头分别电性连接该二次充电电池与直流电。
[0015]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背盖结构,其中该第二电性连接插头枢结于该本体。
[0016]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背盖结构,其中该主体的一侧进一步设置一第三电性连接插头,该第三电性连接插头分别电性连接该二次充电电池与市电。
[0017]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背盖结构,其中该第三电性连接插头枢接于该本体。
[0018]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背盖结构,其中该主体的该容置空间的内侧进一步设置一第五电性连接插头,该第五电性连接插头电性连接该二次充电电池。
[0019]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背盖结构,其中该第五电性连接插头枢接于该本体。
[0020]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背盖结构,其中该主体的一侧进一步设置一第六电性连接插头,该第六电性连接插头电性分别连接该二次充电电池与市电。
[0021]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背盖结构,其中该第六电性连接插头枢接于该本体。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23]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第一电子装置与主体的第一分离结构示意图;
[0024]图2: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第一电路方块图;
[0025]图3: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第一电路导通状态示意图;
[0026]图4: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无线感应线圈的充电示意图;
[0027]图5: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第二电路导通状态示意图;
[0028]图6: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无线充电模组的第一放电示意图;
[0029]图7: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无线充电模组的第二放电示意图;
[0030]图8: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主体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0031]图9: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第二电路方块图;
[0032]图10: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第三电路导通状态电示意图;
[0033]图11: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第二电性连接插头的充电示意图;
[0034]图12: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第三电性连接插头的充电示意图;
[0035]图13: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第四电路导通状态示意图;
[0036]图14: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电性连接埠的第一放电示意图;
[0037]图15: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第一电子装置与主体的第二分离结构示意图;
[0038]图16: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主体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0039]图17: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第三电路方块图;
[0040]图18: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第五电路导通状态示意图;
[0041]图19: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第四电性连接插头的放电示意图;
[0042]图20: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第六电性连接插头的放电示意图;
[0043]图21: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第六电路导通状态示意图;及
[0044]图22: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电性连接埠的第二放电示意图。
[0045]【图号对照说明】
[0046]I 背盖结构
[0047]2 第一电子装置
[0048]3无线充电盘
[0049]4第二电子装置
[0050]5另一背盖结构
[0051]10主体
[0052]11容置空间
[0053]12二次充电电池
[0054]13无线感应线圈
[0055]14无线充电模组
[0056]15控制单元
[0057]16第一电性连接插头
[0058]21第一充电埠
[0059]31蓄电电池
[0060]32无线充电模组
[0061]33第二充电埠
[0062]41无线感应线圈
[0063]42蓄电电池
[0064]50电性连接埠
[0065]60第二电性连接插头
[0066]70第三电性连接插头
[0067]80电源插座
[0068]90第四电性连接插头
[0069]100第五电性连接插头
[0070]110第六电性连接插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71]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用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下:
[0072]有鉴于习知行动电源,需透过电源线与电子装置电性连接以充电,并电源线着实具有诸多不便,如不同型号的电子装置所需的电源线不同,且当同时使用行动电源电于两个电子装置时,将导致电源线缠绕或使用不便的问题。因此,如何能改善携带便利性及充电便利性不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背盖结构,尤其,透过二次充电电池与无线感应线圈及无线充电模组电性连接,使与主体电性连接的第一电子装置充电;并能使与无线充电模组匹配的第二电子装置进行无线充电。另外,更能透过于主体的一侧设置电性连接埠,电性连接埠电性连接二次充电电池,并透过第二电性连接插头使二次充电电池接收直流电,使二次充电电池供电予第二电子装置,藉以提高携带便利性及充电便利性。
[0073]请一并参照图1及图2,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电子装置与主体的第一分离结构示意图、背盖结构的第一电路方块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背盖结构1,其包含一主体10、一二次充电电池12、一无线感应线圈13及一无线充电模组14,该主体10内部设置一容置空间11,该二次充电电池12设于该容置空间11,该二次充电电池12电性连接该无线感应线圈13及该无线充电模组14。
[0074]该主体10用以套设于一第一电子装置2,该第一电子装置2可为智能型手机、平板计算机或影音媒体装置等,此外该主体10较佳为塑料、橡胶、硅胶、玻璃、金属等材质或其任意组合者。
[0075]该二次充电电池12用以续存电力,该二次充电电池12较佳为锂电池,该二次充电电池12可重复性充电及放电。
[0076]该无线感应线圈13用以透过电磁感应方式接收电力,并供该第二次充电电池12充电,至于该无线感应线圈13与何种无线充电盘配合于此不限,该无线感应线圈13可为薄型贴片并可透过印刷电路所制成,藉以缩小该无线感应线圈13的厚度,同时能增加接收磁通量的面积。
[0077]该无线充电模组14用以接收该二次充电电池12的电力,该无线充电模组14可同于该无线感应线圈13的结构及电路配置,仅差异在该无线充电模组14用于发送电磁场并提供电力。
[0078]该容置空间11内可增设一处理单元15,该处理单元15电性连接该二次充电电池12、该无线感应线圈13及该无线充电模组14,该处理单元15用以控制该二次充电电池12的进行充电或放电,并使该无线感应线圈13及该无线充电模组14配合该二次充电电池12充电或放电的回路控制,并所述的回路控制可透过开关方式或以频率讯号进行充电或放电的切换。
[0079]此外于该容置空间11内侧可设置一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6,该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6电性连接该处理单元15,并依据该处理单元15输出该二次充电电池12的电力,或本实施例中可简化该处理单元15为简单电路开关,其亦能使该二次充电电池12的电力直接传输至该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6。
[0080]如此,当该主体10套设于该第一电子装置2时,当执行充电动作时,使该第一电子装置2以无线充电方式透过该无线充电模组14提供该二次充电电池12的电力,或该第一电子装置2的一第一充电埠21能与该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6电性连接,当执行充电动作时,使该第一电子装置2接收于该二次充电电池12的电力,另外,该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6及该第一充电埠21为组配的USB、Mini USB、Micro USB或为iPhone/iPad/iPod系列专用USB等,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为前述种类与规格或设置位置,即前述种类、规格或位置皆依照使用者需求选用。
[0081]请一并参照图3及图4,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第一电路导通状态示意图及无线感应线圈的充电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执行充电动作时,较佳透过该处理单元15直接促使该二次充电电池12电性导通于该无线感应线圈13,或由该第一电子装置2以APP软件或其它应用程序透过无线方式驱动该处理单元15,但不限于此,本实施例亦可不设置该处理单元15。
[0082]举例而言,当执行充电动作时,较佳使该二次充电电池12与该无线充电模组14电性截止,并使该二次充电电池12电性导通于该无线感应线圈13,该无线感应线圈13接收于外部的一无线充电盘3提供的电力,该无线感应线圈13供电予该二次充电电池12,该二次充电电池12可透过该无线充电模组14以无线方式供电予该第一电子装置2,或透过该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6供电予该第一电子装置2,其中该无线充电盘3透过设于该无线充电盘3内部的一蓄电电池31供应电力,并使电力透过与该蓄电电池31电性连接的一无线充电模组32传输至该无线感应线圈13 ;此外该无线充电盘3的电力为透过与该蓄电电池31电性连接的一第二充电埠33用以接收外部电源,外部电源可为直流或交流电,但不限于此,于此仅以接收直流电为例;另外,该蓄电电池31可同于该二次充电电池12为锂电池或为任一款式的可重复充电或放电的电池。
[0083]请一并参照图5至图7,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第二电路导通状态示意图、无线充电模组的第一放电示意图及第二放电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执行放电动作时,较佳透过该处理单元15直接促使该二次充电电池12电性导通于该无线充电模组14,或由该第一电子装置2以APP软件或其它应用程序透过无线方式驱动该处理单元15,但不限于此,或直接透过一第二电子装置4以APP软件或其它应用程序透过无线方式驱动该处理单元15,除此,更能进一步透过开关电路进而取代该处理单元15。
[0084]举例而言,当执行放电动作时,较佳同步使该二次充电电池12与该无线感应线圈13电性截止,并使该二次充电电池12电性导通于该无线充电模组14,使该无线充电模组14透过无线方式输出电力于该第二电子装置4或另一背盖结构5,该第二电子装置4具有对应于该无线充电模组14的一无线感应线圈41,并能储存电力于与该无线感应线圈41的一蓄电电池42 ;并该另一背盖结构5具有同于该背盖结构I的该无线感应线圈(未图示)及该二次充电电池(未图示)。
[0085]本实施例藉以避免携带额外的电源线,在于该主体10设有该二次充电电池12,并能透过该二次充电电池12与该无线感应线圈13或该无线充电模组14的导通或截止以进行充电或放电,尤其,当进行放电时,本实施例能进一步以无线传输方式提供该第二电子装置4电力,故本实施例着实能提高携带便利性,及改善电子装置充电便利性不足的问题。
[0086]请一并参照图8及图9,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主体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及第二电路方块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除了同于第一实施例的构件外,更增设一电性连接埠50、一第二电性连接插头60及一第三电性连接插头70,故同于第一实施例的构件不再赘述。
[0087]该电性连接埠50电性连接该二次充电电池12,该电性连接埠50用以输出电力或接收电力,于此不限,如后仅以输出电力的功能作为一较佳实施态样,该电性连接埤50可为组配的USB、Mini USB> Micro USB或为iPhone/iPad/iPod系列专用USB等,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为前述种类与规格或设置位置,即前述种类、规格或位置皆依照使用者需求选用。
[0088]该第二电性连接插头60电性连接该二次充电电池12,该第二电性连接插头60用以接收电力,尤其指接收直流电,其用以供电予该二次充电电池12,此外该第二电性连接插头60枢设于该本体10,即该第二电性连接插头60可收纳至该本体10的一侧内。
[0089]第三电性连接插头70,电性连接该二次充电电池12,该第三电性连接插头70用以接收电力,并透过整流器转换成直流电,其用以供电予该二次充电电池12,此外该第三电性连接插头70用以旋转O?180角度,能将该第三电性连接插头70的端子收纳至该本体10的一另一侧内。
[0090]请一并参照图10至图12,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第三电路导通状态示意图、第二电性连接插头的充电示意图及第三电性连接插头的充电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为该二次充电电池12进行充电的态样,其透过该第二电性连接插头60接收直流电源以供电予该二次充电电池12,或该第三电性连接插头70接收交流电源经转换供电予该二次充电电池12。
[0091]举例而言,当二次充电电池12进行充电时,能将该第二电性连接插头60取出,使该第二电性连接插头60电性连接一直流电源装置(未图标),并接收该直流电源装置提供的直流电,该直流电源装置可为市售的变压器或为该另一背盖结构5,其透过该另一背盖结构5的该电性连接埠50提供直流电予该背盖结构I的该第二电性连接插头60,但不限于此,亦可以依据使用者的需求简单置换;另外,该第二电性连接插头60能于充电结束后收纳于该本体10的内侧。
[0092]又,该第三电性连接插头70亦电性连接该二次充电电池12,并当该二次充电电池12进行充电时,该第三电性连接插头70透过旋转而露出该本体10的另一侧,透过该第三电性连接插头70的端子对应于一电源插座80电性连接,藉以供电于该二次充电电池12,此外该电源插座80提供市电,即是提供交流电,该第三电性连接插头70能结合整流器(未图示)用以转换交流电为直流电,进而供电予该二次充电电池12 ;另外,该第三电性连接插头70能于充电结束后收纳于该本体10的内侧。
[0093]承上所述,于该第二电性连接插头60或该第二电性连接插头70与该二次充电电池12电性导通,并该电性连接埠50与该二次充电电池12电性截止,至于该无线充电模组14及该无线感应线圈13的充电或放电方式同于第一实施例,故不再赘述。
[0094]请一并参照图13及图14,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第四电路导通状态示意图及电性连接埠的第一放电示意图,如图所示,当执行放电动作时,本实施例透过该电性连接埠50与该二次充电电池12电性导通,该第二电性连接插头60或该第二电性连接插头70与该二次充电电池12电性截止,至于该无线充电模组14及该无线感应线圈13则同于第一实施例,故不再赘述。
[0095]该二次充电电池12透过该电性连接埠50供电予该另一背盖结构5的该第二电性连接插头60,即该另一背盖结构5的该第二电性连接插头60与该背盖结构I的该电性连接埠50电性连接并导通,藉以供电予该另一背盖结构5。
[0096]如此,本实施例能透过该电性连接埠50、该第二电性连接插头60及该第三电性连接插头70的构件亦能达到前述第一实施例的功效,且能提供该背盖结构I与该另一背盖结构5的充电或放电的手段,于此本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使用的便利性。
[0097]请参照图15,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第一电子装置与主体的第二分离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为结合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故对于构件相同的部分,不再赘述,仅在于本实施例无需设置该无线感应模组及该无线充电模组,本实施例透过实体导线或电路配置以供该二次充电电池12充电或放电。
[0098]请一并参照图16及图17,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主体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及第三电路方块图,如图所示,首先本实施例需设置同于第一实施例的该第一电性连接插头16的一第五电性连接插头100,其用以电性连接该第一电子装置2的该第一充电埠21,并需进一步设置该电性连接埠50,该电性连接埠50同于第一实施例,且本实施例设置同于第二实施例的一第四电性连接插头90及一第六电性连接插头110,即该第四电性连接插头90等同该第二电性连接插头,以及该第六电性连接插头100等同该第三电性连接插头,故不再进行赘述。
[0099]请一并参照图18至图20,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第五电路导通状态示意图、第四电性连接插头的放电示意图及第六电性连接插头的放电示意图,如图所示,当该二次充电电池12进行充电时,该二次充电电池12与该四电性连接插头90电性连接并导通,或与该第六电性连接插头110电性导通,并该第一电子装置2与该二次充电电池12电性导通,该二次充电电池12与该电性连接埠50为电性截止,藉由该四电性连接插头90提供直流电供予该二次充电电池12,或由该六电性连接插头110提供该市电80的交流电供予该二次充电电池12,并能透过整流器(未图示)转换为直流电,该二次充电电池12透过该第五电性连接插头100供电予该第一电子装置2的该第一充电埠21。
[0100]请一并参照图21及图22,其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背盖结构的第六电路导通状态示意图及电性连接埠的第二放电示意图的放电示意图,如图所示,当该二次充电电池12进行放电时,该二次充电电池12与该四电性连接插头90及该第六电性连接插头110电性截止,并该二次充电电池12与该第五电性连接插头100电性截止,而该二次充电电池12与该电性连接埠50为电性导通。此外该电性连接埠50同于第二实施例的放电方式,故不再赘述。
[0101]如此,本实施透过实体线路或为电路配置方式而不同于第一实施例,但亦能达成第一实施例于使用上的便利性,且本实施为可结合第二实施例的充电或放电方式,藉此具有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的功效。
[010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背盖结构,其包含主体、二次充电电池、无线感应线圈及无线充电模组,尤其,当二次充电电池进行充电时,二次充电电池与无线感应线圈电性导通,能透过第一电性连接插头使二次充电电池与主体内的第一电子装置电性导通,并供电予第一电子装置,或能透过无线充电模组供电予第一电子装置;当二次充电电池进行放电时,二次充电电池与无线充电模组电性导通,使与无线充电模组匹配的第二电子装置进行无线充电,或能使另一背盖结构进行充电。此外本实用新型能结合第二电性连接插头、第三电性连接插头及电性连接埠,用以结合前述实施的手段,当进行充电时,能透过第二电性连接插头、第三电性连接插头供电于二次充电电池,并当进行放电时,能透过电性连接埠供电予另一背盖结构,或以第二电性连接插头供电予第二电子装置;另外,本实用新型以实体线路或电路配置取代无线方式,即透过第四电性连接插头、第五电性连接插头、第六电性连接插头及电性连接埠代替无线充电模组及无线感应线圈。因此,本实用新型能避免携带额外的电源线,并能提高携带便利性,及改善电子装置充电便利性不足的问题。
[0103]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背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主体,其于内部设置一容置空间; 一二次充电电池,其设置于该容置空间; 一无线感应线圈,其电性连接该二次充电电池;及 一无线充电模组,其电性连接该二次充电电池; 其中,当进行充电时,该无线感应线圈电性导通该二次充电电池,当进行放电时,该无线充电模组电性导通该二次充电电池。
2.如权利要求1的背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主体的该容置空间的内侧进一步设置一第一电性连接插头,该第一电性连接插头电性连接该二次充电电池。
3.如权利要求1的背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主体的一侧进一步设置一电性连接埠,该电性连接埠电性连接该二次充电电池。
4.如权利要求1的背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主体的一侧进一步设置一第二电性连接插头,该第二电性连接插头分别电性连接该二次充电电池与直流电。
5.如权利要求4的背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电性连接插头枢结于该本体。
6.如权利要求1的背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主体的一侧进一步设置一第三电性连接插头,该第三电性连接插头分别电性连接该二次充电电池与市电。
7.如权利要求6的背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三电性连接插头枢接于该本体。
8.一种背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主体,其于内部设置一容置空间; 一二次充电电池,其设置于该容置空间; 其中,该主体的一侧进一步设置一电性连接埠,该电性连接埠电性连接该二次充电电池,及,该主体的一侧进一步设置一第四电性连接插头,该第四电性连接插头电性连接该二次充电电池,该第四电性连接插头连接直流电。
9.如权利要求8的背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主体的该容置空间的内侧进一步设置一第五电性连接插头,该第五电性连接插头电性连接该二次充电电池。
10.如权利要求8的背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五电性连接插头枢接于该本体。
11.如权利要求8的背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主体的一侧进一步设置一第六电性连接插头,该第六电性连接插头电性分别连接该二次充电电池与市电。
12.如权利要求11的背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六电性连接插头枢接于该本体。
【文档编号】H02J7/00GK204230951SQ201420593184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14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14日
【发明者】张腾龙 申请人:张腾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