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14700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超级电池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物理电池,尤其是一种超级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装置和超级电容两部分。充电装置包括高压气体密封装置的储气罐、阻件、磁铁、扣件。高压气体密封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部的压气机和设置在机架下部的储气罐。扣件包括翅件、圆筒体、三叶涡轮、涡轴、线圈。翅件与圆筒体固定相连。圆筒体的形状呈圆柱状,其内设置三叶涡轮、涡轴。三叶涡轮与涡轴固定相连,涡轴的末端与线圈相连。三叶涡轮可以带动涡轴旋转,涡轴可带动线圈旋转。线圈旋转时可以切割磁感应线,从而对超级电容进行充电。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充电时间较快、储电能力较强。
【专利说明】超级电池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物理电池,尤其涉及一种超级电池。

【背景技术】
[0002]超级电池是物理电池的一种,其中包括充电装置和超级电容两部分。超级电池具有充电时间较快、储电能力较强的特点。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物理电池,解决现有技术中充电时间较慢、储电能力较弱的技术缺陷。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5]超级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装置和超级电容两部分。充电装置包括高压气体密封装置的储气罐、阻件、磁铁、扣件。高压气体密封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部的压气机和设置在机架下部的储气罐。
[0006]所述的压气机包括内壳和外壳;所述的内壳包括上压板和侧板,所述的侧板的顶部固定在上压板上与上压板形成主气室,并且相对的两个侧板外壁的距离小于上压板的宽度,所述的上压板上开有与主气室相通的第一进气口,所述的第一进气口处设置第一进气口盖;所述的外壳顶部开口,其底部设置与内壳的侧板相对应的侧板槽,所述的侧板可在侧板槽内上下运动,所述的外壳的底部还开有第一出气口,外壳的上部开有第二进气口 ;所述的内壳设置在外壳内,上压板的侧面与外壳的内壁相贴合,所述的侧板、上压板和外壳形成副气室。
[0007]所述的储气罐包括罐体,所述的罐体底部且开有第二出气口并且罐体底部贴着内壁设置有金属薄板(厚度为1 ym左右),罐体的下方设置用于控制第二出气口开合的第二出气口闭合件,罐体的顶部开有与第一出气口相通的第三进气口,所述的第三进气口处设置第三进气口盖。罐体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阻件。罐体的左右两侧同时还设置固定杆,固定杆位于阻件的上方。罐体通过固定杆固定在地面上。
[0008]所述的扣件包括翅件、圆筒体、三叶涡轮、涡轴、线圈。所述的翅件与圆筒体固定相连。圆筒体的形状呈圆柱状,其内设置三叶涡轮、涡轴。三叶涡轮与涡轴固定相连,涡轴的末端与线圈相连。三叶涡轮可以带动涡轴旋转,涡轴可带动旋转线圈。圆筒体的两端开口,线圈设置在圆筒体的其中一出口处。所述的磁铁亦设置在圆筒体的出口处。磁铁围绕着线圈,以便线圈旋转时可以切割磁感应线。线圈的形状类似于“U”形,其两个端点分别与超级电容的正负极相连。
[0009]所述的机架上部设置用于驱动上压板上下运动的第一驱动装置和用于驱动第一进气口盖上下运动的第二驱动装置。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第三进气口处设置进气口盖托,进气口盖托的一侧开有与罐体相通的进气孔,所述的第三进气口盖设置在进气口盖托内,且进气口盖托的上部设置有与第三进气口盖相配合的第一凹槽,所述的第一进气口盖的底端设置驱动第三进气口盖上下运动的第三驱动装置。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用于驱动第二驱动装置在机架上左右运动的第四驱动装置;所述的第三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进气口盖的底端的第三上传力杆、设置在第三上传力杆上的第三上齿条、第三齿轮、底端设置在第三出气口盖顶部的第三下传力杆和设置在第三下传力杆上的第三下齿条,所述的第三上齿条和第三下齿条分别位于第三齿轮的左右两侧并且均可与第三齿轮相啮合,所述的第三齿轮转动设置在位于第三进气口内的转轴上,转轴的两端设置在罐体上。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机架上部还设置用于驱动压气机上下运动的第五驱动装置。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罐体顶部设置第二凹槽,所述的第一出气口的底端设置在第二凹槽内。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第一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第一电机、设置在机架上并且由第一电机驱动的第一齿轮、竖直设置并且底端固定在上压板上的第一传力杆和设置在第一传力杆上的第一齿条,所述的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条相嗤合。
[00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机架上设置可在其上左右运动的第一支架,所述的第二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架上的第二电机、设置在第一支架上并且由第二电机驱动的第二齿轮、竖直设置并且底部固定在第一进气口盖顶部的第二传力杆和设置在第二传力杆上的第二齿条,所述的第二齿条和第二齿轮相啮合。
[00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第四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上压板上的第二支架、设置在第二支架上的第四电机、设置在第二支架上并且由第四电机驱动的第四齿轮、水平设置在第二支架上并且可以相对第二支架左右运动的第四传力杆和设置在第四传力杆上的第四齿条,所述的第四齿条与第四齿轮相啮合,所述的第四传力杆设置在第二传力杆未设置第二齿条的一侧。
[00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第五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第五电机、设置在机架上并且由第五电机驱动的第五齿轮、固定在外壳外壁上呈L型的第五传力杆和设置在第五传力杆上的第五齿条,所述的第五齿轮与第五齿条相啮合。
[00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机架下部设置左右两个可左右运动的支撑架和驱动支撑架左右运动的第六驱动电机,两个支撑架上相对的个设置一个支撑槽。所述的第二出气口闭合件顶部设置有与第二出气口相配合的凸起,且第二出气口闭合件两端设置在支撑槽内,所述的第六驱动电机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第六电机、设置在机架上并且由第六电机驱动的第六齿轮、一端固定在支撑架上的第六传力杆和设置在第六传力杆上的第六齿条,所述的第六齿条和第六齿轮相啮合。所述的机架下部还设置第三支架,磁铁固定安放在第三支架上。
[00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增设一个副气室,显著地减少了气体的泄漏的概率。本实用新型没有转子旋转,也就没有能量浪费在转子的旋转上,能量的利用率高,本实用新型除了少部分的能量消耗在副气室上(大约只占总能量的1%)外,其余的能量均被利用。在压气机的下方设置与压气机相通的储气罐,储气罐与压气机直接相通,减少了压缩气体储藏中的泄漏,尤其是罐体的顶部设置第二凹槽,把第一出气口底端直接设置在第二凹槽内,使整个装置的气体泄漏基本为零。本实用新型中驱动装置驱动上压板对气体进行压缩,并且考虑到压气机与罐体的连接使气体压缩后罐体封闭不宜操作,也为了更大限度地减少气体的泄漏,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三驱动装置控制罐体顶部第三进气口盖的关闭与打开,当上压板向下压缩气体时,第三上传力杆一起向下运动,第三上传力杆上的第三上齿条接触到第三齿轮时,与第三齿轮相啮合,第三上传力杆继续向下运动时,第三上齿条驱动第三齿轮转动,并带动第三下传力杆向上运动,向上拉动第三进气口盖,使第三进气口盖上端与第一凹槽相配合,从而实现罐体上第三进气口的密封,此时罐体内压力较大,向上推动第三进气口盖;上压板向上运动至与第一进气口盖脱离时,第四驱动装置将第二驱动装置整体在水平方向上向着远离第三齿轮的方向推动,第三传力杆和第三传力杆上的第三上齿条也一起运动,并且第三上齿条与第三齿轮脱离,不再啮合;第二驱动装置再将第一进气口盖向上拉动,并手动将第二驱动装置推动至原位。第五驱动装置可以将外壳整体地向上提起,便于压气机与罐体的分离。第六驱动装置将支撑架向两侧驱动,第二出气口闭合件两端都与支撑架相脱离,罐体内的高压气体冲破金属薄板,并从第二出气口处喷出。此时将扣件迅速地平移到第二出气口的下方,使第二出气口正对着圆筒体。高压气体从第二出气口喷出后进入圆筒体,然后作用于圆筒体内的三叶涡轮,使得三叶涡轮旋转,三叶涡轮带动与之相连的涡轴旋转,涡轴又带动与之固定相连的线圈快速旋转。在高压气体的作用下三叶涡轮的旋转速度会越来越快,线圈的速度也随之越来越快。本实用新型中除第二驱动装置的回位需要人工操作外,其他的均无需人工亲自参与,减少了人力的投入。本实用新型较现有技术结构也比较简单。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高压气体密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3]图4是反应本实用新型中储气罐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扣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是第三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0027]如图1所示的高压气体密封装置,包括机架(图中未示出)、设置在机架上部的压气机和设置在机架下部的储气罐;所述的压气机包括内壳和外壳9 ;所述的内壳包括上压板7和侧板8,所述的侧板8的顶部固定在上压板7上与上压板7形成主气室26,并且相对的两个侧板8外壁的距离小于上压板7的宽度,所述的上压板7上开有与主气室26相通的第一进气口 25,所述的第一进气口 25处设置第一进气口盖21 ;所述的外壳9顶部开口,其底部设置与内壳的侧板8相对应的侧板槽10,所述的侧板8可在侧板槽10内上下运动。所述的外壳9的底部还开有第一出气口 23,外壳的上部开有第二进气口 310 ;所述的内壳设置在外壳9内,上压板7的侧面与外壳9的内壁相贴合,所述的侧板8、上压板7和外壳9形成副气室27 ;所述的储气罐包括罐体11 (如图4所示),所述的罐体11底部开有第二出气口 12,并且罐体11底部贴着内壁设置有金属薄板29,罐体11的下方设置用于控制第二出气口 12开合的第二出气口闭合件13,罐体11的顶部开有与第一出气口 23相通的第三进气口 24,所述的第三进气口 24处设置第三进气口盖18 ;罐体11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阻件31。罐体11的左右两侧同时还设置固定杆39,固定杆39位于阻件31的上方。罐体11通过固定杆39固定在地面上。所述的机架上部设置用于驱动上压板7上下运动的第一驱动装置和用于驱动第一进气口盖21上下运动的第二驱动装置。
[0028]所述的扣件(如图5所示)包括翅件32、圆筒体33、三叶涡轮34、涡轴35、线圈37。所述的翅件32与圆筒体33固定相连。圆筒体33的形状呈圆柱状,其内设置三叶涡轮34、涡轴35。三叶涡轮34与涡轴35固定相连,涡轴35的末端与线圈37相连。三叶涡轮34可以带动涡轴35旋转,涡轴35可带动旋转线圈37。圆筒体33的两端开口,线圈37设置在圆筒体33的其中一出口处。所述的磁铁40亦设置在圆筒体33的出口处。磁铁40围绕着线圈37,以便线圈37旋转时可以切割磁感应线。线圈37的形状类似于“U”形,其两个端点分别与超级电容41的正负极相连。
[0029]所述的第三进气口 24处设置进气口盖托19,进气口盖托19的一侧开有与罐体11相通的进气孔20,所述的第三进气口盖18处设置在进气口盖托19内,且进气口盖托19的上部设置有与第三进气口盖18相配合的第一凹槽17,所述的第一进气口盖21的底端设置驱动第三进气口盖18上下运动的第三驱动装置;此外还包括用于驱动第二驱动装置在机架上左右运动的第四驱动装置;所述的第三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进气口盖21底端的第三上传力杆301、设置在第三上传力杆301上的第三上齿条302、第三齿轮303、底端设置在第三进气口盖18顶部的第三下传力杆305和设置在第三下传力杆305上的第三下齿条304。所述的第三上齿条302和第三下齿条304分别位于第三齿轮303的左右两侧并且均可与第三齿轮303相啮合,所述的第三齿轮303转动设置在位于第三进气口 24内的转轴36上,转轴36的两端设置在罐体11上(如图6所示)。
[0030]所述的罐体11顶部设置第二凹槽28,所述的第一出气口 23的底端设置在第二凹槽28内;第一出气口(23)的底端上设置若干个用于加热第一出气口(23)的底端的热得快38 ο
[0031]所述的第一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第一电机101、设置在机架上并且由第一电机101驱动的第一齿轮102、竖直设置并且底端固定在上压板7上的第一传力杆103和设置在第一传力杆103上的第一齿条104,所述的第一齿轮102与第一齿条104相嗤合。
[0032]所述的机架上设置可在其上左右运动的第一支架(图中未示出,具体为机架上设置导轨,第一支架上对应设置导槽,属于现有技术,不予赘述),所述的第二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架上的第二电机201、设置在第一支架上并且由第二电机201驱动的第二齿轮202、竖直设置并且底部固定在第一进气口盖21顶部的第二传力杆203和设置在第二传力杆203上的第二齿条204,所述的第二齿条204和第二齿轮202相啮合。
[0033]所述的第四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上压板上的第二支架(图中未示出,具体结构如第一支架,此处不予赘述)、设置在第二支架上的第四电机401、设置在第二支架上并且由第四电机401驱动的第四齿轮402、水平设置在第二支架上并且可以相对第二支架左右运动的第四传力杆403和设置在第四传力杆403上的第四齿条404,所述的第四齿条404与第四齿轮402相啮合。所述的第四传力杆403设置在第二传力杆203未设置第二齿条202的一侧。
[0034]所述的机架上部还设置用于驱动压气机上下运动的第五驱动装置。所述的第五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第五电机501、设置在机架上并且由第五电机501驱动的第五齿轮502、固定在外壳9外壁上呈L型的第五传力杆503和设置在第五传力杆503上的第五齿条504,所述的第五齿轮502与第五齿条504相啮合。
[0035]所述的机架下部设置左右两个可左右运动的支撑架15和驱动支撑架15左右运动的第六驱动装置,两个支撑架15上相对地各设置一个支撑槽16,所述的第二出气口闭合件13顶部设置有与第二出气口 12相配合的凸起14,且第二出气口闭合件13两端设置在支撑槽16内,所述的第六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第六电机601、设置在机架上并且由第六电机601驱动的第六齿轮602、水平设置并且一端固定在支撑架15上的第六传力杆603和设置在第六传力杆603上的第六齿条604,所述的第六齿条604和第六齿轮602相嗤合。所述的机架下部还设置第三支架(图中未示出),磁铁40固定安放在第三支架上。
[0036]为进一步地增强本实用新型中罐体11的密封性能,本实用新型还设置一个纵向截面为C型的第三进气口外盖30,如图4所示,第三进气口外盖30可以与第二凹槽28相配合,气体压缩完之后将第三进气口外盖30与第二凹槽28焊接起来,以使罐体11内的气体的泄漏率为零。本实用新型中罐体11和金属薄板29均为钢材质的,且金属薄板29的厚度不超过1微米,以保证压缩气体能够冲破金属薄板29。
[0037]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操作过程为:
[0038]1.热得快38通电后对第一出气口(23)的底端进行加热,以提高第一出气口(23)的底端的热胀率,减少气体从第一出气口(23)处泄漏的概率。
[0039]2.控制第二电机201驱动第二传力杆203向下运动,推动第一进气口盖21—起向下运动,打开第一进气口 25,使气体从第一进气口 25进入到主气室26内。
[0040]3.控制第二电机201驱动第二传力杆203向上运动,拉动第一进气口盖21向上运动,使第一进气口 25闭合。
[0041]4.控制第一电机101驱动第一传力杆103向下运动推动上压板7向下运动,并且控制第二电机201驱动第二传力杆203与第一传力杆103同步向下运动,对主气室26内的气体进行压缩。上压板7向下运动压缩主气室26内的气体,第二传力杆203向下运动保证第一进气口 25密封良好,并且减少上压板7向下运动的阻力。主气室26内被压缩的气体通过第一出气口 23和第三进气口 24、进气孔20进入到罐体11内,罐体11内的被压缩后的气体的内部压强可达到一定数值(如1000兆帕)。上压板7在向下运动之前,气体从第二进气口 310进入副气室27内,主气室26和副气室27内的压力相等,防止因为主气室26内外存在压力差而造成的气体泄漏。
[0042]5.上压板7向下运动至第三上齿条302与第三齿轮303接触时,第三上齿条302与第三齿轮303相啮合;上压板7继续向下运动,第三上齿条302带动第三齿轮303转动并驱动第三下齿条304带动第三下传力杆305向上运动,当上压板7向下运动到与外壳9的底部相贴近时,停止向下运动;此时第三进气口盖18向上运动至其顶部与第一凹槽17相配合,将罐体11上的第三进气口 24封闭。
[0043]6.控制第一电机101驱动第一传力杆103向上运动,拉动上压板7向上运动,第一进气口盖21与上压板7脱离;此时控制第四电机401工作,驱动第四传力杆403向左推动第二传力杆203,使整个第二驱动装置整体向左移动;第一进气口盖21、第三传力杆301、第三上齿条302 —起向左运动,使第三上齿条302与第三齿轮303脱离,其中第二驱动装置向左移动的距离小于第一进气口 25的宽度。然后第二驱动装置拉动第一进气口盖21和第三传力杆301向上运动,至压缩前的状态。
[0044]7.当压气机与储气罐相脱离时,控制第五电机501,驱动第五传力杆503向上运动,带动外壳9整体向上运动,至第一出气口 23的底端脱离出第二凹槽28时停止,然后将第三进气口外盖30倒扣在罐体11的顶部,使第三进气口外盖30与第二凹槽28相配合并将第三进气口外盖30与罐体11焊接起来,进一步地对罐体11顶部的第三进气口 24进行密封。
[0045]8.当要利用罐体11内的压缩气体时,控制两侧的第六电机601,驱动第六传力杆603相向运动,至第二出气口闭合件13脱离出支撑槽16时,罐体11内的压缩气体在强大的压力下冲破金属薄板29,并向外高速喷出。此时将扣件迅速地平移到第二出气口 12的下方,使第二出气口 12正对着圆筒体33。扣件的翅件32此时会钩住阻件31,以防止扣件在高压气体的作用下往下运动。
[0046]9.高压气体从第二出气口 12喷出后进入圆筒体33,然后作用于圆筒体33内的三叶涡轮34,使得三叶涡轮34旋转,三叶涡轮34带动与之相连的涡轴35旋转,涡轴35又带动与之固定相连的线圈37快速旋转。在高压气体的作用下三叶涡轮34的旋转速度会越来越快,线圈37的速度也随之越来越快。线圈37切割磁铁40所产生的磁感应线,线圈37内产生电流,并向超级电容41充电。
[0047]凡本说明书中未作特别说明的均为现有技术,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具体实施案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案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
【权利要求】
1.超级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装置和超级电容(41)两部分;充电装置包括高压气体密封装置的储气罐、阻件(31)、磁铁(40)、扣件;高压气体密封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部的压气机和设置在机架下部的储气罐; 所述的压气机包括内壳和外壳(9);所述的内壳包括上压板(7)和侧板(8),所述的侧板(8)的顶部固定在上压板(7)上与上压板(7)形成主气室(26),并且相对的两个侧板(8)外壁的距离小于上压板(7)的宽度;所述的上压板(7)上开有与主气室(26)相通的第一进气口(25),所述的第一进气口(25)处设置第一进气口盖(21);所述的外壳(9)顶部开口,其底部设置与内壳的侧板(8)相对应的侧板槽(10),所述的侧板(8)可在侧板槽(10)内上下运动;所述的外壳(9)的底部还开有第一出气口(23),外壳(9)的上部开有第二进气口(310);所述的内壳设置在外壳(9)内,上压板(7)的侧面与外壳(9)的内壁相贴合,所述的侧板(8)、上压板(7)和外壳(9)形成副气室(27); 所述的储气罐包括罐体(11);所述的罐体(11)底部开有第二出气口(12),并且罐体(11)底部贴着内壁设置有金属薄板(29),罐体(11)的下方设置用于控制第二出气口(12)开合的第二出气口闭合件(13),罐体(11)的顶部开有与第一出气口(23)相通的第三进气口(24),所述的第三进气口(24)处设置第三进气口盖(18);罐体(11)的左右两侧各设置一阻件(31);罐体(11)的左右两侧同时还设置固定杆(39),固定杆(39)位于阻件(31)的上方;罐体(11)通过固定杆(39)固定在地面上; 所述的扣件包括翅件(32)、圆筒体(33)、三叶涡轮(34)、涡轴(35)、线圈(37);所述的翅件(32)与圆筒体(33)固定相连;圆筒体(33)的形状呈圆柱状,其内设置三叶涡轮(34)、涡轴(35);三叶涡轮(34)与涡轴(35)固定相连,涡轴(35)的末端与线圈(37)相连;三叶涡轮(34)可以带动涡轴(35)旋转,涡轴(35)可带动旋转线圈(37);圆筒体(33)的两端开口,线圈(37)设置在圆筒体(33)的其中一出口处;所述的磁铁(40)亦设置在圆筒体(33)的出口处;磁铁(40)围绕着线圈(37),以便线圈(37)旋转时可以切割磁感应线;线圈(37)的形状类似于“U”形,其两个端点分别与超级电容(41)的正负极相连; 所述的机架上部设置用于驱动上压板(7)上下运动的第一驱动装置和用于驱动第一进气口盖(21)上下运动的第二驱动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级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压气体密封装置之中所述的第三进气口(24)处设置进气口盖托(19),进气口盖托(19)的一侧开有与罐体(11)相通的进气孔(20),所述的第三进气口盖(18)处设置在进气口盖托(19)内,且进气口盖托(19)的上部设置有与第三进气口盖(18)相配合的第一凹槽(17);所述的第一进气口盖(21)的底端设置驱动第三进气口盖(18)上下运动的第三驱动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级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压气体密封装置之中还包括用于驱动第二驱动装置在机架上左右运动的第四驱动装置;所述的第三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进气口盖(21)的底端的第三上传力杆(301)、设置在第三上传力杆(301)上的第三上齿条(302)、第三齿轮(303)、底端设置在第三进气口盖(18)顶部的第三下传力杆(305)和设置在第三下传力杆(305)上的第三下齿条(304);所述的第三上齿条(302)和第三下齿条(304)分别位于第三齿轮(303)的左右两侧并且均可与第三齿轮(303)相啮合;所述的第三齿轮(303)转动设置在位于第三进气口(24)内的转轴(36)上,转轴(36)的两端设置在罐体(1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超级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压气体密封装置之中所述的机架上部还设置用于驱动压气机上下运动的第五驱动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级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压气体密封装置之中所述的罐体(11)顶部设置第二凹槽(28),所述的第一出气口(23)的底端设置在第二凹槽(28)内;第一出气口(23)的底端上设置若干个用于加热第一出气口(23)的底端的热得快(3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级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压气体密封装置之中所述的第一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第一电机(101)、设置在机架上并且由第一电机(101)驱动的第一齿轮(102)、竖直设置并且底端固定在上压板(7)上的第一传力杆(103)和设置在第一传力杆(103)上的第一齿条(104),所述的第一齿轮(102)与第一齿条(104)相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级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压气体密封装置之中所述的机架上设置可在其上左右运动的第一支架,所述的第二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架上的第二电机(201)、设置在第一支架上并且由第二电机(201)驱动的第二齿轮(202)、竖直设置并且底部固定在第一进气口盖(21)顶部的第二传力杆(203)和设置在第二传力杆(203)上的第二齿条(204),所述的第二齿条(204)和第二齿轮(202)相啮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超级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压气体密封装置之中所述的第四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上压板上的第二支架、设置在第二支架上的第四电机(401)、设置在第二支架上并且由第四电机(401)驱动的第四齿轮(402)、水平设置在第二支架上并且可以相对第二支架左右运动的第四传力杆(403)和设置在第四传力杆(403)上的第四齿条(404),所述的第四齿条(404)与第四齿轮(402)相啮合;所述的第四传力杆(403)设置在第二传力杆(203)未设置第二齿条(202)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级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压气体密封装置之中所述的第五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第五电机(501)、设置在机架上并且由第五电机(501)驱动的第五齿轮(502)、固定在外壳(9)外壁上呈L型的第五传力杆(503)和设置在第五传力杆(503)上的第五齿条(504),所述的第五齿轮(502)与第五齿条(504)相啮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超级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压气体密封装置之中所述的机架下部设置左右两个可左右运动的支撑架(15)和驱动支撑架(15)左右运动的第六驱动装置,两个支撑架(15)上相对地各设置一个支撑槽(16),所述的第二出气口闭合件(13)顶部设置有与第二出气口(12)相配合的凸起(14),且第二出气口闭合件(13)两端设置在支撑槽(16)内;所述的第六驱动装置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第六电机¢01)、设置在机架上并且由第六电机¢01)驱动的第六齿轮¢02)、水平设置并且一端固定在支撑架(15)上的第六传力杆(603)和设置在第六传力杆(603)上的第六齿条(604),所述的第六齿条(604)和第六齿轮(602)相啮合;所述的机架下部还设置第三支架,磁铁(40)固定安放在第三支架上。
【文档编号】H02J7/32GK204155766SQ201420594130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8日
【发明者】陈小辉 申请人:陈小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