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紧急避险设施备用锂二次电源防爆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18282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一种紧急避险设施备用锂二次电源防爆箱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具体地说是一种紧急避险设施备用锂二次电源防爆箱。安装在井下避难舱或避难硐室内,包括电池腔、控制腔及接线腔,所述电池腔、控制腔及接线腔上分别设有电池腔盖板、控制腔盖板及接线腔盖板,所述电池腔的侧壁上设有用于将电池模块的信号线缆与电源线缆引入控制腔内的穿腔端子I,所述控制腔的侧壁设有与外部旋钮连接的隔爆开关和用于将信号线缆及电源线缆引入接线腔的穿腔端子II,控制腔的底部设有用于固定控制器的螺纹孔,所述接线腔内设有汇流排,接线腔的外壁上设有橡胶电缆引出装置。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紧凑、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可在井下维护的特点,适合作为煤矿井下避险设施备用电源的防爆箱使用。
【专利说明】一种紧急避险设施备用锂二次电源防爆箱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具体地说是一种紧急避险设施备用锂二次电源防爆箱。

【背景技术】
[0002]2002-2010年,全国的煤炭产量增长123.37%,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百万吨死亡率则分别下降65.22%和85%。但煤矿事故总量仍然过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鉴于我国煤矿灾害事故频发的特点,国家正积极推进煤矿井下紧急避险设施的建设工作。随着紧急避险设施的大量建设,作为备用电源的大容量动力电源就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可充电的二次电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避险设施内安装维护等紧急避险设施备用电源的特殊性,要求用于安置动力电池的电源防爆箱,必须具备防爆性能好、安全可靠、便于操作维护的特点。
[0003]目前的防爆箱体多为焊接结构,分为隔爆主腔和隔爆接线腔两部分,大容量锂二次电源还需要加装电池管理系统控制器等电气设备及元件,需要在这种防爆结构的基础上增加控制腔,不仅更加安全还方便进行维护和电器部件的更换。目前的紧急避险设施备用大容量锂电源系统防爆箱结构形式尚未统一,对其结构进行设计很有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了解决现有蓄电池防爆箱不适用于紧急避险设施备用大容量锂电源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紧急避险设施备用锂二次电源防爆箱。该紧急避险设施备用锂二次电源防爆箱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维护方便,适于紧急避险设施大容量锂电源使用。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紧急避险设施备用锂二次电源防爆箱,安装在井下避难舱或避难硐室内,包括电池腔、控制腔及接线腔,所述电池腔、控制腔及接线腔上分别设有电池腔盖板、控制腔盖板及接线腔盖板,所述电池腔的侧壁上设有用于将电池模块的信号线缆与电源线缆引入控制腔内的穿腔端子I,所述控制腔的侧壁设有与外部旋钮连接的隔爆开关和用于将信号线缆及电源线缆引入接线腔的穿腔端子II,控制腔的底部设有用于固定控制器的螺纹孔,所述接线腔内设有汇流排,接线腔的外壁上设有橡胶电缆引出装置。
[0007]所述电池腔相对两侧内壁上设有用于安装电池模块的连接条。所述电池腔盖板上焊有提手,所述电池腔的底部焊有加强筋。
[0008]所述隔爆开关安装在开关支架上,所述开关支架设置于控制腔的侧壁上,所述隔爆开关的转轴通过中间轴与控制腔外侧的旋钮相连,所述中间轴转动安装在控制腔的侧壁上。所述控制腔的侧壁上设有隔爆铜套,所述中间轴插设于隔爆铜套内、并可转动。
[0009]所述汇流排包括上、下设置的汇流排I和汇流排II。所述橡胶电缆引出装置为多个。所述电池腔、控制腔及接线腔采用钢板焊接的结构形式,所述控制腔和接线腔设置于电池腔的同侧。
[00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及优点为:
[0011]1.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重量轻便,操作简易,便于安装及搬运。针对不同的用电功率可以任意串并联组合,适合用在避险设施的狭小空间内使用。
[0012]2.本实用新型箱体安全性好,防爆性能高。将防爆箱设计成3腔体结构,每个腔均为隔爆腔,电池腔内除温度检测外没有其余电子器件,接线腔内只布置接线端子,符合矿用锂电池应用相关标准要求。
[0013]3.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便于井下维护。当使用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控制腔的隔爆开关断开电路连接,方便进行故障检查和更换部件。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实用新型防爆箱箱体俯视结构图;
[0016]图3为本实用新型隔爆开关部分装配图;
[0017]图4为本实用新型去除端盖后的防爆箱立体图。
[0018]其中为提手,2为电池腔盖板,3为接线腔盖板,4为控制腔盖板,5为电池腔,6为控制腔,7为汇流排I,8为汇流排II,9为控制腔,10为防爆开关,11为开关支架,12为隔爆铜套,13为中间轴,14为旋钮,15为连接条,16为穿腔端子I,16’为穿腔端子II,17为加强筋,18为橡胶电缆引入装置,19为控制器,20为电池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及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0]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安装在井下避难舱或避难硐室内,包括电池腔5、控制腔6及接线腔9,所述电池腔5、控制腔6及接线腔9采用钢板焊接的结构形式,所述控制腔6和接线腔9设置于电池腔5的同侧。所述电池腔5、控制腔6及接线腔9上分别设有电池腔盖板2、控制腔盖板4及接线腔盖板3。所述电池腔5的侧壁上设有用于将电池模块20的信号线缆与电源线缆引入控制腔6内的穿腔端子I 16,所述控制腔6的侧壁设有与外部旋钮14连接的隔爆开关10和用于将信号线缆及电源线缆引入接线腔9的穿腔端子II 16’,控制腔6的底部设有用于固定控制器19的螺纹孔,所述接线腔9内设有汇流排,所述汇流排包括上、下设置的汇流排I 7和汇流排II 8。接线腔9的外壁上设有多个橡胶电缆引出装置18,所述橡胶电缆引入装置18用于内外电缆的引入引出。电池模块20、控制器19分别位于电池腔5和控制腔6内,穿腔端子I 16、穿腔端子II 16’实现各腔体之间的电缆转接。
[0021]所述电池腔5相对两侧内壁上设有用于安装电池模块20的连接条15。所述电池腔盖板2上焊有提手1,所述电池腔5的底部焊有加强筋17。
[0022]如图3所示,所述隔爆开关10安装在开关支架11上,所述开关支架11设置于控制腔6的侧壁上,所述隔爆开关10的转轴通过中间轴13与控制腔6外侧的旋钮14相连。所述控制腔6的侧壁上设有隔爆铜套12,所述中间轴13插设于隔爆铜套12内、并可转动。操作人员可以在外面通过旋钮14控制电源的通断。
[0023]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是:
[0024]1.将电池模块20固定在电池腔5内的连接条15上,连接好通过穿腔端子I 16的电源线及检测线,擦拭好隔爆兼密封面后,将电池腔5与电池腔盖板2用螺栓紧固。
[0025]2.将通过穿腔端子16引出的电源线与隔爆开关10连接后,从内壁穿腔端子II16’引入接线腔9 ;在控制腔6的底部安装控制器19,然后接上电池腔5引入的检测线,将需要引入接线腔9的线缆通过穿腔端子II 16’接入,最后将控制腔盖板4安装紧固。
[0026]3.下井前,将隔爆开关10拨至断开位置,把电源开路电压限制在开关腔内;下井后,打开接线腔9,将对应电缆通过橡胶电缆引出装置18连接好后盖上接线腔盖板3,接通隔爆开关10后电源即进入工作状态。
[0027]4.在维护时段内,当电源工作中出现故障报警时,断开隔爆开关10,打开接线腔盖板3或控制腔盖板4,按照报警提示检查线缆或更换电控部件。
[0028]本实施例中,所述橡胶电缆引入装置18为市购产品,购置于无锡煤科电器有限公司公司,型号为A1。
【权利要求】
1.一种紧急避险设施备用锂二次电源防爆箱,安装在井下避难舱或避难硐室内,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腔(5)、控制腔(6)及接线腔(9),所述电池腔(5)、控制腔(6)及接线腔(9)上分别设有电池腔盖板(2)、控制腔盖板(4)及接线腔盖板(3),所述电池腔(5)的侧壁上设有用于将电池模块(20)的信号线缆与电源线缆引入控制腔(6)内的穿腔端子1(16),所述控制腔(6)的侧壁设有与外部旋钮(14)连接的隔爆开关(10)和用于将信号线缆及电源线缆引入接线腔(9)的穿腔端子11(16’),控制腔(6)的底部设有用于固定控制器(19)的螺纹孔,所述接线腔(9)内设有汇流排,接线腔(9)的外壁上设有橡胶电缆引出装置(⑶。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急避险设施备用锂二次电源防爆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腔(5)相对两侧内壁上设有用于安装电池模块(20)的连接条(15)。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急避险设施备用锂二次电源防爆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腔盖板(2)上焊有提手(1),所述电池腔(5)的底部焊有加强筋(17)。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急避险设施备用锂二次电源防爆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爆开关(10)安装在开关支架(11)上,所述开关支架(11)设置于控制腔(6)的侧壁上,所述隔爆开关(10)的转轴通过中间轴(13)与控制腔(6)外侧的旋钮(14)相连,所述中间轴(13)转动安装在控制腔出)的侧壁上。
5.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紧急避险设施备用锂二次电源防爆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腔(6)的侧壁上设有隔爆铜套(12),所述中间轴(13)插设于隔爆铜套(12)内、并可转动。
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急避险设施备用锂二次电源防爆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排包括上、下设置的汇流排I⑵和汇流排II⑶。
7.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急避险设施备用锂二次电源防爆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电缆引出装置(18)为多个。
8.按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紧急避险设施备用锂二次电源防爆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腔(5)、控制腔(6)及接线腔(9)采用钢板焊接的结构形式,所述控制腔(6)和接线腔⑶设置于电池腔(5)的同侧。
【文档编号】H02J7/00GK204190466SQ201420725843
【公开日】2015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26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26日
【发明者】袁学庆, 王和伟, 刘利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