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线缆的牵引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8915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用于线缆的牵引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具体是指用于线缆的牵引器。



背景技术:

电力电缆布线为电力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电力电缆布线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缆布线的敷设方式应根据工程条件、环境特点、电缆类型和数量等因素,按满足运行可靠、便于维护和技术、经济合理等原则综合确定;2、电缆路径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避免电缆遭受机械性外力、过热、腐蚀等危害;2)应便于敷设、维护;3)应避开场地规划中的施工用地或建设用地;4)应在满足安全条件下,使电缆路径最短;3、电缆在室内、电缆沟、电缆隧道和电气竖井内明敷时,不应采用易延燃的外护层;4、电缆不宜在有热力管道的隧道或沟道内敷设;5、电缆敷设时,任何弯曲部位都应满足允许弯曲半径的要求。

在电缆引入和引出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基础、楼板和穿过墙体等处,或是电缆通过道路和可能受到机械损伤等地段,又或是电缆引出地面2m至地下0.2m处的一段和人容易接触使电缆可能受到机械损伤的地方需要管道布线。由于地形的限制,排线钢管在铺设时通常会根据地形的拐弯处或是建筑物的拐角处进行折弯,在人工进行穿线时,一般采用先将钢丝的一端穿过排线钢管,钢丝的另一端连接有用胶带缠好的多根线缆,然后人工再对钢丝的一端拉扯直至包好的线头完全穿出排线管道,在拉拽过程中,直线的排线管道对人工的要求较低,但是当线缆进过排线管道的弯曲处时,排线管道发生形变而导致内部横截面面积减小,多根线缆通过时十分困难,大大地增加了人工的工作强度,还容易在拉拽中将个别线缆的保护层磨损或是直接将线缆拉扯断,特别是在线头穿出排线管道时,线头会与排线管道的外缘接触摩擦,造成线缆外表的大面积磨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线缆的牵引器,方便线缆快速穿过排线管道,避免线缆在布线过程中与排线管道外缘摩擦受损。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用于线缆的牵引器,包括上下端均开口且中空设置的半球体以及分别固定在半球体上端开口两侧的两支撑板,两支撑板的下端面均开有盲孔,两个相互垂直的卡接板通过第一扭簧转动设置在盲孔的底部,卡接板的活动端凸出于盲孔,半球体下端开口的边缘通过第二扭簧转动设有两相对设置的夹板,该边缘处还设有与夹板错开设置的滚轮;两支撑板的上端面均设有滑槽,滑槽上设有可相对滑槽移动且横向设置的滑块,两滑块的相对面均设有拉拔线,两拉拔线中其中一根拉拔线的自由端固连有上下端均开口的内套筒,内套筒的侧壁上设有与其上端开口和下端开口均连通的径向开口,另一根拉拔线的自由端固连有与内套筒螺纹配合且上下端均开口的外套筒,外套筒的下端开口大于其的上端开口,且大于内套筒的上端开口。

在布线过程中,线管通常预埋在事先切割好的线槽内,在不同楼层或是不同电路网的连接处会设置接线盒,以保护接线头的安全同时方便线路检测,因此接线盒通常也是预埋在墙体内且与线管相连通,当线缆穿过线管由接线盒中穿出时,线缆外壁通常会与线管的出口端以及接线盒的进口端接触,极易导致线缆的绝缘层划伤,进而导致安全隐患的产生。本发明通过设置半球体,使得线缆由线管中穿出时保证其不受损伤。在拉拔线缆时,半球体的两侧固定有支撑板,转动支撑板上的两个相互垂直的卡接板,使得一个卡接板与接线盒的内壁接触,另一个卡接板与盲孔的底部接触,进而将半球体固定在接线盒上;半球体的下端开口通过第二扭簧连接有两夹板,转动两夹板将其置入线管内,在第二扭簧的作用下两夹板则紧紧固定于线管内壁上。由于半球体所形成的内腔相对较小,不便于用手伸进半球体内将线缆头拔出,因而设置有辅助的线缆头拔拉装置。在定位好半球体后,将两滑块相向滑行,使与其固连的两拉拔线能进入半球体内。将内套筒套设于线缆头上,再将外套筒套设在内套筒上。外套筒与内套筒间为螺纹配合,当转动外套筒时,可使其相对内套筒向下移动。通过径向开口的设置,加上外套筒呈上小下大的形状结构,随着外套筒的下移,可逐步缩紧内套筒的内径直至其夹紧线缆头。接着再将两滑块背向滑行,如此可通过增大两滑块间的相对距离将内套筒和外套筒连带线缆头一起拉出。待线缆头拉出半球体的上端开口时,可反向转动外套筒使线缆头脱离内套筒和外套筒。此时,则有足够的空间用力来拉拔线缆使其在复杂的管路快速移出。待线缆从半球体处挪出完成后,再次分别转动两卡接板和夹板,则直接将装置取出以方便对下一个接线盒的操作。

其中,半球体采用半球形状,能够允许在接线盒两侧内壁已经存在线缆穿出的同时,对位于接线盒底部的线管中的线缆拔出,两者互不影响,提高了本装置的适用性能。在所述半球体下端开口的边缘处设置有滚轮,可进一步保障线缆在经过半球体下端开口时不受任何划伤;同时,滚轮与线缆外壁间可形成滚动摩擦可减小线缆拉拔时的阻力,便于拉出线缆。为使夹板能更服帖地接触线管内壁,进一步地,两所述夹板均为弧形板,且其弧度与线管内壁弧度相适应。如此,可加大两夹板与线管内壁的接触面积,并在第二扭簧的作用下紧紧地卡紧于线管内壁中。

为便于内套筒夹紧线缆头,优选地,所述内套筒的内径大于线缆的直径,所述外套筒上端开口的内径小于线缆的直径。如此,内套筒可有足够的空间套设于线缆头上,再通过转动外套筒,随着其相对内套筒的向下移动逐步缩小内套筒的内径使其能夹紧线缆头的外壁。

优选地,所述滑槽为所述支撑板上端面内凹形成的开口小内腔大的条形开口,所述滑块的下端面设有与条形开口内腔相适应且其宽度大于条形开口开口宽度的凸条,且凸条置入条形开口内。如此设置,既可提高滑块与滑槽间配合的稳定性,避免滑块在移动时脱离滑槽;又可便于将滑块从滑槽上取出,以备在拉拔线缆时,可用手或是脚将支撑板压住以用力拉扯线缆使其在复杂的管路快速移出。

为便于内套筒11夹紧线缆头,优选地,所述内套筒11的内径大于线缆的直径,所述外套筒13上端开口的内径小于线缆的直径。如此,内套筒11可有足够的空间套设于线缆头上,再通过转动外套筒13,随着其相对内套筒11的向下移动逐步缩小内套筒11的内径使其能夹紧线缆头的外壁。

优选地,所述滑槽15为所述支撑板1上端面内凹形成的开口小内腔大的条形开口,所述滑块9的下端面设有与条形开口内腔相适应且其宽度大于条形开口开口宽度的凸条14,且凸条14置入条形开口内。如此设置,既可提高滑块9与滑槽15间配合的稳定性,避免滑块9在移动时脱离滑槽15;又可便于将滑块9从滑槽15上取出,以备在拉拔线缆时,可用手或是脚将支撑板1压住以用力拉扯线缆使其在复杂的管路快速移出。

进一步地,两所述夹板内表面之间的距离沿线管轴线指向靠近所述半球体圆心的方向上递减。两夹板置于线管内后会减小线缆在出口端的通道内径,容易造成在拉拔时线缆在出口端堵塞,影响拉拔效率。如此设置,在保证两夹板于线管内壁稳定固定的同时,减小两夹板对线缆移动的阻碍,使其顺利通过半球体。

两所述夹板于线管内壁的覆盖面积应为同等高度下该线管内壁圆周面积的1/2以上。由于线缆在拉扯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作用力,若两夹板于线管内壁的覆盖面积小于同等高度内该线管内壁的圆周面积的1/2,则会造成两夹板的松动,进而导致半球体下端的松动,如此则会造成线缆的局部受力不平衡,使其与未被夹板覆盖的线管内壁发生刮蹭,使得线缆绝缘层受损。

为有效减少线缆在其拉动时与半球体下端开口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地,滚轮至少有两个。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采用半球体作为线缆拉出的通道,能够允许在接线盒两侧内壁已经存在线缆穿出的同时,对位于接线盒底部的线管中的线缆拔出,两者互不影响,提高了本装置的适用性能。

2、由于半球体所形成的内腔相对较小,不便于用手伸进半球体内将线缆头拔出,因而设置有辅助的线缆头拔拉装置。通过外套筒与内套筒见的螺纹配合,可将内套筒夹紧线缆头;再通过滑块与滑槽的配合,可将内套筒和外套筒连带线缆头一起拉出。如此,便于后续的线缆拉拔工作。

3、本发明通过夹板的设置,可在保证两夹板于线管内壁稳定固定的同时,减小两夹板对线缆移动的阻碍,使其顺利通过半球体。

4、在所述半球体下端开口的边缘处设置有滚轮,可进一步保障线缆在经过半球体下端开口时不受任何划伤;同时,滚轮与线缆外壁间可形成滚动摩擦可减小线缆拉拔时的阻力,便于拉出线缆。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用于线缆的牵引器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用于线缆的牵引器中半球体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用于线缆的牵引器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用于线缆的牵引器中内套筒和外套筒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

1、支撑板,2、盲孔,3、卡接板,4、半球体,5、接线盒,6、夹板,7、滚轮,8、线管,9、滑块,10、拉拔线,11、内套筒,12、径向开口,13、外套筒,14、凸条,15、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4所示,用于线缆的牵引器,包括上下端均开口且中空设置的半球体4以及分别固定在半球体4上端开口两侧的两支撑板1,两支撑板1的下端面均开有盲孔2,两个相互垂直的卡接板3通过第一扭簧转动设置在盲孔2的底部,卡接板3的活动端凸出于盲孔2,半球体4下端开口的边缘通过第二扭簧转动设有两相对设置的夹板6,该边缘处还设有与夹板6错开设置的滚轮7;两支撑板1的上端面均设有滑槽15,滑槽15上设有可相对滑槽15移动且横向设置的滑块9,两滑块9的相对面均设有拉拔线10,两拉拔线10中其中一根拉拔线10的自由端固连有上下端均开口的内套筒11,内套筒11的侧壁上设有与其上端开口和下端开口均连通的径向开口12,另一根拉拔线10的自由端固连有与内套筒11螺纹配合且上下端均开口的外套筒13,外套筒13的下端开口大于其的上端开口,且大于内套筒11的上端开口。

在布线过程中,线管8通常预埋在事先切割好的线槽内,在不同楼层或是不同电路网的连接处会设置接线盒7,以保护接线头的安全同时方便线路检测,因此接线盒7通常也是预埋在墙体内且与线管8相连通,当线缆穿过线管8由接线盒7中穿出时,线缆外壁通常会与线管8的出口端以及接线盒7的进口端接触,极易导致线缆的绝缘层划伤,进而导致安全隐患的产生。本发明通过设置半球体4,使得线缆由线管中穿出时保证其不受损伤。在拉拔线缆时,半球体4的两侧固定有支撑板1,转动支撑板1上的两个相互垂直的卡接板3,使得一个卡接板3与接线盒的内壁接触,另一个卡接板3与盲孔2的底部接触,进而将半球体4固定在接线盒上;半球体4的下端开口通过第二扭簧连接有两夹板6,转动两夹板6将其置入线管内,在第二扭簧的作用下两夹板6则紧紧固定于线管内壁上。由于半球体4所形成的内腔相对较小,不便于用手伸进半球体4内将线缆头拔出,因而设置有辅助的线缆头拔拉装置。在定位好半球体4后,将两滑块9相向滑行,使与其固连的两拉拔线10能进入半球体4内。将内套筒11套设于线缆头上,再将外套筒13套设在内套筒11上。外套筒13与内套筒11间为螺纹配合,当转动外套筒13时,可使其相对内套筒11向下移动。通过径向开口12的设置,加上外套筒13呈上小下大的形状结构,随着外套筒13的下移,可逐步缩紧内套筒11的内径直至其夹紧线缆头。接着再将两滑块9背向滑行,如此可通过增大两滑块9间的相对距离将内套筒11和外套筒13连带线缆头一起拉出。待线缆头拉出半球体4的上端开口时,可反向转动外套筒13使线缆头脱离内套筒11和外套筒13。此时,则有足够的空间用力来拉拔线缆使其在复杂的管路快速移出。待线缆从半球体4处挪出完成后,再次分别转动两卡接板3和夹板6,则直接将装置取出以方便对下一个接线盒的操作。

其中,半球体4采用半球形状,能够允许在接线盒两侧内壁已经存在线缆穿出的同时,对位于接线盒底部的线管中的线缆拔出,两者互不影响,提高了本装置的适用性能。在所述半球体4下端开口的边缘处设置有滚轮7,可进一步保障线缆在经过半球体4下端开口时不受任何划伤;同时,滚轮7与线缆外壁间可形成滚动摩擦可减小线缆拉拔时的阻力,便于拉出线缆。

为使夹板6能更服帖地接触线管内壁,进一步地,两所述夹板6均为弧形板,且其弧度与线管内壁弧度相适应。如此,可加大两夹板6与线管内壁的接触面积,并在第二扭簧的作用下紧紧地卡紧于线管内壁中。

进一步地,两所述夹板6内表面之间的距离沿线管轴线指向靠近所述半球体4圆心的方向上递减。两夹板6置于线管内后会减小线缆在出口端的通道内径,容易造成在拉拔时线缆在出口端堵塞,影响拉拔效率。如此设置,在保证两夹板6于线管内壁稳定固定的同时,减小两夹板6对线缆移动的阻碍,使其顺利通过半球体4。

两所述夹板6于线管内壁的覆盖面积应为同等高度下该线管内壁圆周面积的1/2以上。由于线缆在拉扯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作用力,若两夹板于线管内壁的覆盖面积小于同等高度内该线管内壁的圆周面积的1/2,则会造成两夹板6的松动,进而导致半球体4下端的松动,如此则会造成线缆的局部受力不平衡,使其与未被夹板覆盖的线管内壁发生刮蹭,使得线缆绝缘层受损。

为有效减少线缆在其拉动时与半球体4下端开口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地,滚轮7至少有两个。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