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子轴承拆卸装置及其拆卸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958435阅读:333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子轴承拆卸装置及其拆卸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电机生产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对旧电机中轴承的拆卸装置及其拆卸方法。



背景技术:

电机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尤其是出现较大的噪音。噪音产生的原有主要来自于轴承磨损。维修过程中,需要将磨损的轴承拆卸下来,再安装新的轴承。拆下下来的旧轴承可以应用到转速较慢的电动设备中,如电动车等。传统的拆卸方法,通常采用锤击,使轴承卸落。但是,在锤击过程中,容易对轴承造成二次损伤,即使用在转速慢的电动设备上,还是有较大噪音,导致拆卸后的轴承二次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机轴承拆卸会对轴承造成二次损伤的缺陷,提供一种转子轴承拆卸装置及其拆卸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转子轴承拆卸装置,包括用于限位铁芯和绕组组合体的限位装置;在所述限位装置的上方设置有下压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包括落料桶、卡板;所述卡板搭在所述落料桶的桶口处,且所述卡板卡在转轴上且处于铁芯和绕组组合体与轴承之间,铁芯和绕组组合体处于所述落料桶内;所述下压装置包括压板、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驱动压板下压或抬升。

优选的,所述拆卸装置包括机架;在所述机架的下方设置有工作台;落料桶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

优选的,所述落料桶的高度高于转轴的长度。

优选的,所述卡板为一矩形板,在所述矩形板的一端开设有U形开口,用以卡在轴承与铁芯和绕组组合体之间的转轴上。

优选的,在所述机架上,还设置有两根平行的立杆,在两根所述立杆之间固定一横杆;所述横杆的的高度与所述落料桶的高度相同;所述卡板开有U形开口的一端搭在所述落料桶上,另一端搭在所述横杆上。

优选的,所述动力装置为液压缸;所述压板固定在所述液压缸的顶杆顶端;所述顶杆垂直向下。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转子轴承拆卸的拆卸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卡板卡在铁芯和绕组组合体与轴承之间,并将铁芯和绕组组合体放置在落料桶内;卡板一端搭在落料桶上,另一端搭在横杆上;

2)启动液压缸,带动压板下压,压板对转轴施加压力,使轴承与转轴脱离;

3)停止液压缸,抬升压板,取走铁芯和绕组组合体和轴承;

4)重复步骤1)-3)。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水平设置的卡板对铁芯和绕组组合体进行限位,压板直接作用于转轴上,轴承不受点作用力,最大限度的保护了轴承,提供了轴承的二次利用率;

液压缸动力大,便于将轴承从转轴上拆卸下来;

落料桶为卡板提供承载平台的同时,还便宜收集铁芯和绕组组合体,便于拆卸后收集铁芯和绕组组合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卡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用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转子轴承拆卸装置,包括机架,机架上设置有工作平台1,在工作平台1设设置有用于限位铁芯和绕组组合体的限位装置2,在限位装置2的上方设置有下压装置3。

限位装置2包括落料桶21、卡板22;卡板22搭在落料桶21的桶口处,且卡板22卡在转轴41上且处于铁芯和绕组组合体42与轴承43之间,铁芯和绕组组合体42处于落料桶21内。当然,为了铁芯和绕组组合体42有下落的空间,落料桶21的高度高于转轴41的长度。下压装置3包括压板31、动力装置32;动力装置32驱动压板31下压或抬升。压板31下压后,直接作用在转轴41上,在卡板22的限位作用下,实现轴承43的卸落目的。

本发明提供的卡板22为一矩形板,在矩形板的一端开设有U形开口,用以卡在轴承43与铁芯和绕组组合体42之间的转轴41上。

卡板22的另一端可以采用人工扶平,也可以在机架上设置两根平行的立杆51,在两根立杆51之间固定一横杆52,横杆52的的高度与落料桶21的高度相同。卡板22开有U形开口的一端搭在落料桶21上,另一端搭在横杆52上,以此来保持卡板22的平衡,同时也节省人力。

由于拆卸轴承43所需的动力较大,普通的气缸无法满足,所以,本发明的动力装置32为液压缸;压板31固定在液压缸的顶杆顶端;顶杆垂直向下。

实施例2

一种转子轴承的拆卸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卡板22卡在铁芯和绕组组合体42与轴承43之间,并将铁芯和绕组组合体42放置在落料桶21内;卡板22一端搭在落料桶21上,另一端搭在横杆52上;

步骤2.启动液压缸,带动压板31下压,压板31对转轴41施加压力,使轴承43与转轴41脱离;

步骤3.停止液压缸,抬升压板31,取走铁芯和绕组组合体42和轴承43;

步骤4.重复步骤1-3。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