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3108906阅读:1837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为消费性电子产品提供电能的移动电源。

背景技术:
移动电源,是一种集供电和充电功能于一体的便携式充电设备,可以给手机等消费性电子产品随时随地充电或待机供电,一般由可充电电池作为储电单元。移动电源通常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电池和电路板等元件。现有的移动电源中的壳体一般由上下盖板连接而成,也有将壳体设置为筒状本体并在本体端部设置盖体的形式。无论何种形式的壳体,均容易在跌落过程中产生分离,使壳体受到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移动电源的壳体在跌落过程中容易损坏的问题,提供一种抗跌性能更好的移动电源。一种移动电源,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电池和电路板,所述电池与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电路板上设置输出接口和输入接口,所述壳体包括外壳和内壳,所述外壳包括顶盖、底盖以及连接顶盖和底盖的侧板,所述内壳包括前端盖、后端盖以及连接前端盖和后端盖的外侧壁,所述电池和电路板放置在内壳中,所述内壳收容在外壳中,所述外侧壁与侧板相对设置,且所述顶盖和底盖远离侧板的内边缘以及所述外侧壁上设置相互配合的卡扣结构。本实用新型将外壳设置成半包围内壳的结构,并在外壳的开口处设置与内壳结合的卡扣结构,相较于现有的移动电源将壳体设置成对半形式的连接,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使得该移动电源的抗跌性能更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扣结构包括设置在顶盖和底盖的内边缘上的扣钩,以及设置在外侧壁上的扣孔,所述扣钩卡设在扣孔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扣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扣钩的侧边的导条,以及设置在扣孔的侧边的导槽,所述导条容置在导槽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端盖或后端盖上设置与输出接口匹配的输出通道,以及与输入接口匹配的输入通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壳还包括底壁以及内侧壁,所述内侧壁与外侧壁相对设置且与前、后端盖相连,所述底壁连接在内、外侧壁和前、后端盖的底端,所述内、外侧壁、底壁以及前、后端盖围设成用于容置电池和电路板的容置空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壳还包括设置在底壁上并连接内、外侧壁的隔板,所述隔板将容置空间隔离成电池容置空间和电路板容置空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容置空间内于底壁上设置用于固定电路板的固定柱,所述隔板上设置用于卡接电路板的凸缘。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出接口和输入接口分别设置在电路板的相对两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指示灯,所述底壁以及底盖上设置供指示灯的光线通过的窗口。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容置空间内于底壁内侧上设置两个用于容置电池的凹槽,两个凹槽平行所述外侧壁,且靠近外侧壁的一个凹槽底部设置穿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壁的外侧以及底盖的内侧上设置相配合的凹陷和凸起。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的侧板的高度大于所述内壳的外侧壁的高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盖和底盖均呈弧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加强层和设置在加强层外表的皮质层。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电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移动电源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移动电源中的内壳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移动电源的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电源可用于存储和释放电量。充电时,可通过相应的线缆连接市电或者其他供电设备,例如电脑等对该移动电源补充电能;放电时,可通过相应的线缆与各种消费性电子产品例如手机等相连,对手机进行充电。该移动电源包括壳体10以及设置在壳体10内的电池20和电路板30,其中所述电池20与电路板30电连接,所述电路板30上设置输出接口31和输入接口32。输出接口31用于该移动电源与手机等相连,以将移动电源存储的电量释放给手机。输入接口32用于该移动电源与外部电源连接,以对该移动电源进行充电。所述壳体10包括外壳11和内壳13,所述电池20和电路板30放置在内壳13中,所述内壳13收容在外壳11中,所述外壳11包括顶盖111、底盖113以及连接顶盖111和底盖113的侧板112,所述内壳13包括前端盖130、后端盖131以及连接前端盖130和后端盖131的外侧壁132,所述外侧壁132与侧板112相对设置,且所述顶盖111和底盖113远离侧板112的内边缘以及所述外侧壁132上设置相互配合的卡扣结构。本实用新型将外壳11设置成半包围内壳13的结构,并在外壳11的开口处设置与内壳13结合的卡扣结构,相较于现有的移动电源将壳体设置成对半形式的连接,具有更好的稳定性,使得该移动电源的抗跌性能更好。进一步地,所述外壳11的侧板112的高度大于所述内壳13的外侧壁134的高度。换言之,所述外壳11的顶盖111和底盖113之间的距离,设有侧板112的一侧比设有外侧壁134的一侧要大。因此该移动电源的外壳11由远离外侧壁134的一侧朝向外侧壁134的一侧整体上呈收拢状,使得外壳11能更好的包容内壳13。更进一步地,所述顶盖111和底盖113均呈弧形。弧形设置使得该移动电源更具有吸引力的外观,也更符合人体工学,便于使用者握持。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1包括加强层和设置在加强层外表的皮质层。加强层可采用硬质塑料等材料制成,使得该外壳11具有一定强度,也便于卡扣结构等元件的设置。皮质层则使该外壳11更具质感。皮质层可以采用皮革等材料制成。皮质层和加强层可采用熔融粘合、缝合等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同时参考图3和图4,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卡扣结构包括设置在顶盖111和底盖113的内边缘上的扣钩115,以及设置在外侧壁132上的扣孔135,所述扣钩115卡设在扣孔135内。通过扣钩115与扣孔135的配合,使外壳11与内壳13形成固定连接。在装配内壳13与外壳11时,可以将内壳13从外壳11开口的一侧,也即顶盖111与底盖113未设置侧板112的一侧插入外壳11内,该种方式适合顶盖111与底盖113具有较高的塑性变形能力的外壳11,因为在插入过程中,顶盖111与底盖113要有较大的先扩张再收缩的变形过程。另外,也可将内壳13从外壳11的某一端插入外壳11中,此种装配方式在插入过程中,外壳11发生较小的塑性变形。可以理解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扣钩115可以设置在内壳13的外侧壁132上,而扣孔135可以设置在外壳11的顶盖111和底盖113的内边缘。进一步地,所述卡扣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扣钩115的侧边的导条116,以及设置在扣孔135的侧边的导槽136,所述导条116容置在导槽136内。导条116和导槽136均沿着与外侧壁32平行的方向延伸。导条116和导槽136的配合可在内壳13装入外壳11中起到导向的作用,而在装配完成后,还可起到卡扣以及密封的作用。可以理解地,导槽136和深度小于扣孔135的深度,采用内壳13从外壳11一端插入的装配方式时,扣钩115先在导槽136内滑行,当到达扣孔135后,由于扣钩115的塑性变形,可听到清脆的声音,以便提示到达最终的装配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端盖130或后端盖131上设置与输出接口31匹配的输出通道137,以及与输入接口32匹配的输入通道138。如图2中所示,一具体实施例中,输出通道137和输入通道138均设置在前端盖130上。可以理解,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输出通道137和输入通道138也可设置在外壳11等其他部件上。进一步地,所述内壳13还包括底壁133以及内侧壁134,所述内侧壁134与外侧壁132相对设置且与前、后端盖130、131相连,所述底壁133连接在内侧壁134、外侧壁132和前端盖130、后端盖131的底端,所述内侧壁134、外侧壁132、底壁133以及前端盖130、后端盖131围设成容置空间139用于容置电池20和电路板30。进一步地,所述内壳13还包括设置在底壁133上并连接内侧壁134、外侧壁132的隔板140,所述隔板140将容置空间139隔离成电池容置空间141和电路板容置空间142。其中,隔板140与前盖板130、后盖板131均大致平行,电池容置空间141位于隔板140与后端盖131之间,电路板容置空间142位于隔板140与前端盖130之间。所述电路板容置空间142内于底壁133上设置用于固定电路板30的固定柱143,所述隔板140上设置用于卡接电路板30的凸缘144。电路板30放置在内壳13的电路板容置空间142内,可用螺丝等紧固件将电路板30固设在固定柱143上,同时凸缘144可对电路板30卡合,使电路板30不致从电路板容置空间142内脱落。进一步地,所述输出接口31和输入接口32分别设置在电路板30的相对两侧。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30上还可设置指示灯(图未示),所述内壳13的底壁133上设置与指示灯匹配的窗口145,所述外壳11的底盖113上也设置相应的窗口117,窗口117、145可供指示灯的光线通过,指示灯可用于指示电量的饱和度或者移动电源的工作状态等信息。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中所示,所述电池容置空间141内于底壁133内侧上设置两个用于容置电池20的凹槽146,两个凹槽146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外侧壁132,凹槽146可用于稳固放置电池于内壳13中。靠近外侧壁132的一个凹槽146底部设置穿孔147。由于外壳11的高度朝向外侧壁132的方向减小,在靠近外侧壁132的凹槽146中设置穿孔147,可为电池20提供避让空间。进一步地,所述底壁133的外侧以及底盖113的内侧上设置相配合的凹陷和凸起。具体地,如图4中所示,底壁133的外侧设置凸起148,底盖113的内侧设置凹陷118。凹陷118和凸起148相互配合,采用内壳13从外壳11一端插入的装配方式时,可起到引导、定位内壳13与外壳11的作用,装配完成后,可起到卡扣固定内壳13与外壳11的作用。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