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8841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电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电源。



背景技术:

现有的移动电源,通常设有与电池电连接的转接头,以适用于各种规格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需要根据需要更换转接头,因此,转接头可移动地安装在移动电源的壳体中;但是,为提高移动电源的便携性以及整齐度,转接头通常是内嵌在壳体中的,当需要更换转接头时,使用者通常采用手工抠拔等方式将转接头取出。

由此可知,现有技术中转接头的取出操作极为不便,不仅操作难度大,还容易误伤使用者。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移动电源,以提高转接头取出的便捷性和安全性,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电源,能够将转接头自动推出,不仅操作简单便捷,还不会误伤使用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电源,包括电源本体和与所述电源本体可拆卸连接的转接头,所述电源本体设有容纳所述转接头的容纳槽,还包括推钮,具有处于所述转接头内侧的推动部,以向外推动所述转接头伸出预定距离,便于使用者握持。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电源,设有与电源本体可拆卸连接的转接头,以及用于推动转接头的推钮,该推钮具有处于转接头内侧的推动部,以向外推动转接头,使得转接头能够由电源本体的容纳槽伸出预定距离,便于使用者握持,从而将转接头取出,以更换转接头。

可见,由于推钮的设置,使得转接头的取出和更换更加简单便捷;与现有技术中的抠拔操作相比,推钮的设置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可供操作的部件,避免了因抠拔而对使用者造成的损伤。

可选地,所述推动部为隔挡于所述转接头内侧的推杆,所述推杆垂直于内外方向延伸,其延伸端凸出设置形成推动头。

可选地,所述推动头呈倒置、且截头的三角板状。

可选地,还包括推板,所述电源本体设有与所述推板滑动配合的滑槽,所述推板沿所述滑槽移动而带动所述推动部向外移动,从而向外推动所述转接头。

可选地,所述滑槽由内而外延伸,所述滑槽的内外两侧分别设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以限制所述推板在内外方向上的移动量。

可选地,所述推板设有便于使用者接触以施加推动力的操作部。

可选地,所述操作部为突设于所述推板的背离所述转接头一侧面的凸台,所述凸台设有在内外方向间隔排布的凹槽与凸条。

可选地,还包括与所述电源本体唯一匹配的电子标签,安装在所述电源本体上,并能够与设备端实现信号交互。

可选地,还包括与所述电源本体可拆卸连接的充电线,所述电源本体设有容纳所述充电线的容纳部。

可选地,还包括第一检测件和第二检测件,所述第一检测件用于检测所述充电线是否在位,所述第二检测件用于检测所述转接头是否在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移动电源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各部件的具体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移动电源中推钮安装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移动电源的推钮安装到位后,转接头处于未推出状态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移动电源的推钮安装到位后,转接头处于推出状态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移动电源中推钮与转接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推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1-7中:

上壳1、下壳2、电芯3、充电端子4、充电线5、转接头6、主电路板7、副电路板8、充电接头9、USB接头10、凹部11、容纳孔12、容纳槽13、推钮14、第一检测件15、第二检测件16、推动部17、推动头18、推板19、滑槽20、第一限位部21、第二限位部22、操作部23、电子标签24。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电源,能够将转接头自动推出,不仅操作简单便捷,还不会误伤使用者。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电源进行具体介绍,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准确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文所述的内外以移动电源为参照,靠近移动电源中心的方向为内,远离其中心的方向为外;本文所述的上下是以移动电源的通常使用状态为参照的,移动电源使用时,指向地面的方向为下,远离地面的方向为上,移动电源以其下壳2支撑。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移动电源呈扁平的长方形,所述移动电源包括有电源本体,所述电源本体主要由上壳1、下壳2、电芯3、控制电路、充电端子4等组装而成,并配设有充电线5和转接头6。

由于电源本体前后两端均设有充电端子4,因此控制电路分为主电路板7和副电路板8,两电路板分别连接前后两端的充电端子4,通过任意一端的充电端子4均能够对电芯3进行充电,并与控制电路进行通讯连接。

转接头6可拆卸的连接于电源本体,具体可以位于电源本体的一侧,电源本体在相应一侧设有容纳和固定转接头6的容纳槽13,并在容纳槽13处设有推钮14,此推钮14能够带动转接头6向外移动,以在使用时方便地取出转接头6。

充电线5为柔性线体,其一端设有充电接头9,另一端设有USB接头10,且充电接头9和USB接头10向同一侧折弯呈“L”形,整条充电线5及其两端的接头可拆卸的连接于电源本体的一侧,移动电源的壳体在相应一侧设有能够容纳和固定柔性线体的凹部11,并在凹部11的两端分别设有容纳充电接头9和USB接头10的容纳孔12,该凹部11和容纳孔12共同形成用于容纳充电线5的容纳部。充电线5在不用时可以嵌合、收纳在电源本体上,与电源本体连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使用时可以从电源本体上拆下,连接移动产品进行充电。

当然,充电线5的造型不局限于图中所示的形状,根据电源本体形状的不同,以及充电线5与电源本体结合位置的不同,充电线5还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状。

为了检测充电线5和转接头6是否在位,此移动电源在容纳孔12和容纳槽13处分别设有检测开关。

具体地,用于检测充电线5的第一检测件15设于充电线5的充电接头9的容纳孔12内端,并与副电路板8相连接,对应于充电接头9插入容纳孔12的端部;当充电接头9位于容纳孔12时,其端部预压第一检测件15,即能够触发第一检测件15。用于检测转接头6的第二检测件16设于用于容纳转接头6的容纳槽13内端,并与主电路板7相连接,对应于转接头6插入容纳槽13的端部;当转接头6位于容纳槽13时,其端部预压第二检测件16,即能够触发第二检测件16。

第一检测件15和第二检测件16均可以是常开或常闭型检测开关,也可以采用其他能够检测充电线5接头和转接头6是否在位的检测部件来代替检测开关,或者,将第一检测件15设置在容纳孔12的上下或左右方位,将第二检测件16设置在容纳槽13的上下或左右方位等等。通过第一检测件15和第二检测件16所处的状态,可以判断出充电接头9是否位于容纳孔12中,和转接头6是否位于容纳槽13中,进而判断出充电线5和转接头6是否连接于电源本体。

对于充电线5来讲,由于仅检测其充电接头9或USB接头10一端即可判断出充电线5是否在位,因此这里仅在副电路板8上设置了一个对应于充电接头9的第一检测件15;可以理解,此第一检测件15也可以设置在主电路板7上,与充电线5的USB接头10相对应,也可以同时设置两个第一检测件15,分别检测充电接头9和USB接头10。

图中所示的转接头6虽然为一个,但转接头6的数量也可以有多个,当移动电源配设多个转接头6时,可在电源本体上设置多个与各转接头6相对应的容纳槽13,并在各容纳槽13分别设置第二检测件16。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转接头6和充电线5均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安装于电源本体,具有可与电源本体分离、插拔和互换的功能,如若其中任意一个转接头6或充电线5损坏或丢失,可以更换一个新的转接头6或充电线5,通用性和互换性强。

以下结合图3-7,对本实用新型移动电源的推扭和电子标签24进行详细说明。

在上述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电源中,推钮14具有处于转接头6内侧的推动部17,能够向外推动转接头6,以使得转接头6伸出电源本体的容纳槽13,具体可以至少伸出该容纳槽13预定距离,以便于使用者握持,将转接头6从电源本体取出。

该预定距离可以根据转接头6的尺寸以及使用者的握持难易程度进行设置,如该预定距离可以不小于转接头6内外尺寸的1/2,或者说可以将转接头6完全伸出,此时的预定距离即等于转接头6的内外尺寸。

如图3所示,推钮14还可以包括推板19,电源本体可以设有与推板19滑动配合的滑槽20,该滑槽20可以由内而外延伸,当使用者作用于推板19时,推板19可以沿滑槽20向外滑动,进而带动推动部17向外移动,从而推动转接头6向外移动,使得转接头6至少能够伸出预定距离。其中,滑槽20具体可以开设于下壳2。

如图4所示,当推钮14安装到位后,在不需要推出转接头6时,推钮14可以处于最内端,推动部17处于静止状态,不会对转接头6施加内外方向的推动力;当需要推出转接头6时,可以作用于推板19,将推板19推到最外端,在此过程中,推动部17向外顶推转接头6的内侧面,以使得转接头6向外移动而伸出容纳槽13,如图5所示。

为便于操作,推钮14还可以在推板19设置操作部23,便于使用者对操作部23施加推动力,实现对推板19的推动。

如图6所示,操作部23可以为突设于推板19的凸台,为便于描述,可以推板19朝向转接头6的一侧板面定义为下板面,背离转接头6的一侧板面定义为上板面;凸台具体可以设于推板19的上板面,而且。凸台的顶面还可以设置由内而外间隔排布的凹槽与凸条,以使得凸台的顶面形成操作面,不仅可以便于使用者触碰或抓握,还可以提高摩擦力,防止打滑。

为提高推板19的运动可靠性,还可以设置第一限位部21和第二限位部22,第一限位部21处于滑槽20的内侧,第二限位部22处于滑槽20的外侧,以限制推板19在内外方向的移动量,避免推板19移动过量而影响转接头6的正常安装。

其中,第一限位部21和第二限位部22的结构形式多样,可以为限位凸起或者限位卡槽等结构形似;第一限位部21和第二限位部22与推板19的限位配合方式多样,当操作部23为凸台时,两者均可以与凸台配合而实现限位,如对凸台进行隔挡或者卡固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21可以为限位卡槽,当推板19运动到最内端时,第一限位部21向外顶推操作部23;第二限位部22可以为限位挡板,当推板19运动到最外端时,推板19的外端面可以与第二限位部22形成内外方向的抵顶配合,进行实现推板19的限位。

如图7所示,推动部17的结构形式多样,可以为隔挡于转接头6内侧的推杆,该推杆可以由转接头6内侧的一端朝向另一端延伸,具体可以在垂直于内外方向的方向上延伸,且其延伸端可以凸出而形成推动头18。推动头18可以呈倒置的三角板状,且该三角板的头端可以通过一个平面截平,形成截去头端的三角板状。此时,不仅可以增大推动头18与转接头6的接触面积,以提高推动可靠性,还可以避免推动头18的头端与转接头6形成应力集中而损坏转接头6,如图6所示。

可以理解的是,推动部17的结构形式多样,不限于推杆,也不限于采用三角板状的推动头18,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可以为推块,形状可以为矩形或者梯形等。

在上述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电源可以包括电子标签24,电子标签24可以与电源本体唯一匹配,该电子标签24可以安装在电源本体上,并具有无线传输功能,以便与设备端实现信号交互。

详细地,电子标签24可以包括RFID、NFC、315M无线传输、433M无线传输、2.4G无线传输的识别功能,每一台移动电源都具有其对应的电子标签24的ID号,即每个ID号是唯一匹配一个移动电源,没有重复的ID号,也没有重复的移动电源;电子标签24上的ID号通过无线传输到设备端,再通过设备端传输到云端进行统一管理,根据ID号可确认是否为本公司的产品,以及该移动电源的租赁信息,便于更好的进行统一管理。

电子标签24的无线传输以及ID号的分配等均属于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移动电源的具体形式多样,各种移动电源的结构也存在差异,本文仅对其中一种形式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现有技术对移动电源进行具体设置,不限于上文的具体形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移动电源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