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穿戴人体动能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4514阅读:5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穿戴人体动能转换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量置换装置,特别是一种可穿戴人体动能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人体动能转换装置多采用电磁式,能量转换效率较低,外形固定,难以适应不同体型的用户。同时,受限于传统的机械加工工艺,难以与电子芯片集成,实际应用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穿戴人体动能转换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途径实现的:一种可穿戴人体动能转换装置,它包括可穿戴载体以及安装于连接带上的至少一个俘能器和工作中枢;

所述的俘能器将环形的上压电陶瓷及下压电陶瓷外缘固定于俘能器外壳内侧壁的安装槽内,上压电陶瓷及下压电陶瓷的内缘与拉杆连接,所述的拉杆活动安装于俘能器外壳内,其顶部与俘能器外壳内顶部的小阻尼弹簧接触,其下端与质量块固定,质量块与俘能器外壳内底面的下弹簧接触;

所述的工作中枢是在上压电陶瓷及下压电陶瓷的上下表面各引出一根线,进入电路管道并形成两个触头,两个触头与全波桥的交流输入端相连、全波桥的直流输出端与滤波电容相连,滤波电容与低功率传感器并联。电路管道的两个触头和LTC3588-1模块输入引脚相连, LTC3588-1模块的储能引脚与储能电容相连,储能电容与低功率传感器并联。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拉杆的顶部及小阻尼弹簧皆位于俘能器外壳内顶部的安装孔内。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LTC3588-1模块的输出直流引脚与指示灯相连。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可穿戴载体为连接带,俘能器活动安装于连接带外侧面的俘能器吸附装置内。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连接带上设有能量插槽带,电路管道插入到能量插槽带中并与工作中枢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种可穿戴人体动能转换装置,与现有技术比较,具有如下特点:一是采用可穿戴设计,搭载沙袋、护腿等载体,能够适应不同体型,较好的采集人体的动能,迎合了受众热爱运动的喜好。二是产品结构简单,造价低廉,运行可靠,便于推广。本作品具有较宽的欠压闭锁范围。在大批量生产条件下单件成本不超过100元,能够与其他穿戴设备捆绑销售,提高企业利润。三是利用集成芯片的迟滞降压特性,捕获能量的分段信号,实现储存能量的测量与运动量的反馈。四是产品的移植性高,可以利用本作品构建独立的无线传感器系统,避免了定期更换电池的麻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俘能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路部分示意图;

图中: 1、下弹簧,2、质量块,3、下压电陶瓷,4、拉杆,5、上压电陶瓷,6、小阻尼弹簧,7、俘能器外壳,8、电路管道,9、工作中枢,10、能量插槽带,11、俘能器吸附装置,12、连接带,13、全波桥,14、滤波电容,15、低功率传感器,16、LTC3588-1模块,17、储能电容,18、指示灯,19、安装孔,20、俘能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穿戴人体动能转换装置,它包括连接带12以及安装于可穿戴载体即连接带上的至少一个俘能器和工作中枢9;

所述的俘能器20将环形的上压电陶瓷5及下压电陶瓷3外缘固定于俘能器外壳7内侧壁的安装槽内,上压电陶瓷5及下压电陶瓷3的内缘与拉杆4连接,所述的拉杆4活动安装于俘能器外壳7内,其顶部与俘能器外壳7内顶部的小阻尼弹簧6接触,所述的拉杆4的顶部及小阻尼弹簧6皆位于俘能器外壳7内顶部的安装孔19内。其下端与质量块2固定,质量块2与俘能器外壳7内底面的下弹簧1接触;质量块2在上下移动时,会带动拉杆4有竖直方向的同一位移,于是,拉杆4对上压电陶瓷5和下压电陶瓷3有挤压作用。考虑到压电效应,压电陶瓷的上下表面会产生电势差。

如图3所示,所述的工作中枢9是在上压电陶瓷5及下压电陶瓷3的上下表面各引出一根线,进入电路管道8并形成两个触头,两个触头与全波桥13的交流输入端相连、全波桥13的直流输出端与滤波电容14相连,滤波电容17与低功率传感器并联15。电路管道8的两个触头和LTC3588-1模块16输入引脚相连,所述的LTC3588-1模块16的输出直流引脚与指示灯18相连,LTC3588-1模块16的储能引脚与储能电容17相连,储能电容17与低功率传感器15并联。通常情况下,小部分电能会通过LTC3588-1模块16,利用迟滞降压特性,在较短时间内使指示灯18工作,起计数作用。

所述的俘能器20活动安装于连接带12外侧面的俘能器吸附装置11内,所述的连接带12上设有能量插槽带10,电路管道8插入到能量插槽带10中并与工作中枢9电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