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路挂式电动车充电管理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6567阅读:569来源:国知局
多路挂式电动车充电管理站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车充电桩,具体的说,涉及了一种多路挂式电动车充电管理站。



背景技术:

环境和能源危机是全球面临的问题,电力驱动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电动车变得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大型科技园区和大型办公区域,电动车的数量日益增加,随之而来的充电问题也日益突出,传统的简单充电桩也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大功率充电桩出现解决了充电插口太少的问题,但是随之而来的安装问题也日益突出,同时,随着充电车辆的接入的增加,充电桩功率的上升势必导致整个设备的发热导致充电桩的散热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设计科学、实用性强、充电方便、使用简单和散热效果好的多路挂式电动车充电管理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路挂式电动车充电管理站,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主控制器,所述主控制器分别连接有电源模块和充电控制模块,所述壳体后侧设置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包括固定在所述壳体上的挂接杆和与所述挂接杆匹配的挂装架;所述壳体前侧设置有多个分别连接所述主控制器的充电显示管,所述壳体前侧设置有刷卡区,所述刷卡区通过刷卡模块连接所述主控制器,所述充电控制模块连接有多路充电插座,所述壳体上开设有散热口,所述散热口处设置有散热风扇,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主控制器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根据采集的温度信息启闭所述散热风扇。

基于上述,所述壳体上还开设有多个通风孔,所述通风孔开设在所述壳体一侧且于所述散热口对应。

基于上述,所挂装架设置有监测托板,所述监测托板上固定有重力传感器,所述壳体上对应所述重力传感器设置有按压片,所述重力传感器连接有报警器。

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基于传统充电管理站进行改进,使得整个充电管理站的安装更加方便,利用挂接的方式进行安装,所述挂装架安装方便,挂装后整个充电管理站安装美观;同时通过设置散热风扇,以便保证整个充电管理站在高负载工作时的散热问题;其具有设计科学、实用性强、充电方便、使用简单和散热效果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挂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1. 壳体;2. 刷卡区;3. 充电显示管;4. 散热口;5. 挂装架;6. 按压片;11. 挂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多路挂式电动车充电管理站,基于现有的充电管理站技术进行改进,有利于整个装置的散热和安装。其中该充电管理站包括壳体1和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的主控制器,所述主控制器分别连接有电源模块和充电控制模块,所述主控制器、所述电源模块和所述充电控制模块采用现有技术进行设置,所述电源模块外接市电用于供电,所述充电控制模块根据需要启闭充电管理站进行供电。

为了方便整个充电管理站的安装,所述壳体1后侧设置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包括固定在所述壳体1上的挂接杆11和与所述挂接杆11匹配的挂装架5;所述挂装架5根据需要固定在车篷的合理位置,然后通过所述挂接杆11将所述壳体1挂接;相比传统的安装方式更加简单,同时安装后外形美观。

所述壳体1前侧设置有多个分别连接所述主控制器的充电显示管3,所述壳体前侧设置有刷卡区2,所述刷卡区2通过刷卡模块连接所述主控制器,所述充电控制模块连接有多路充电插座,利用现有的充电管理站技术,合理的设置所述刷卡区2和所述充电显示管3,便于使用者的操作。

由于整个充电管理站充电插头较多,为了保证散热效果,所述壳体1上开设有散热口4,所述散热口4处设置有散热风扇,所述壳体1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主控制器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根据采集的温度信息启闭所述散热风扇。以此完成整个壳体的散热,在不增加整个设备体积的前提下,利用所述主控制器对温度信息进行监控,并适时的启动所述散热风扇完成散热,保证整个设备的正常工作。

为了保证通风和散热效果,所述壳体1上还开设有多个通风孔,所述通风孔开设在所述壳体1一侧且于所述散热口4对应;采用上述结构,实现整个壳体1内的对流,使得通过所述散热口4进入所述壳体1的空气经过所述主控制器形成对流,加大散热面积。

为了保证安全性,所挂装架5设置有监测托板,所述监测托板上固定有重力传感器,所述壳体2上对应所述重力传感器设置有按压片6,所述重力传感器连接有报警器,安装时将所述按压片6对应所述监测托板,然后使得所述按压片6对应所述重力传感器设置,预设报警阈值,当阈值发生改变时,进行报警进而保证整个充电管理站的安全。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