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控制电路及开关电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2829阅读:2303来源:国知局
继电器控制电路及开关电源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电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继电器控制电路及开关电源。



背景技术:

家用设备和工业用设备里的电量固定功耗是相当巨大的。虽然现在许多产品原始设备制造商所生产的大型电子设备都具有低功耗且高效的性能,但却忽视一些简单电路的功耗。例如传统的开关电源电路,其对继电器控制比较简单,用一个三极管直接给继电器供电和断电,从而实现继电器的开与断。继电器接通后,给继电器提供的电压仍保持吸合时所需要的驱动电压,持续大电流流经继电器,因此继电器在开关电源中的损耗非常大。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继电器在开关电源中损耗大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继电器功耗的继电器控制电路。

一种继电器控制电路,用于与开关电源内的继电器电性连接,以对所述继电器进行控制,所述继电器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控制电路,所述第一控制电路一端与所述继电器控制线圈的电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用于使所述继电器的控制线圈得电以使得所述继电器吸合;以及第二控制电路,所述第二控制电路一端与所述继电器控制线圈的电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电路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控制电路用于在所述继电器正常工作时,增大所述继电器控制线圈所在供电回路的电阻阻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并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用于与外部导通信号输入端连接,以接收电路接通信号;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与所述继电器控制线圈的电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出端接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管为第一三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继电器控制线圈的电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用于与外部导通信号输入端连接,以接收电路接通信号;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包括第二开关管和分压模块;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用于与外部导通信号输入端连接,以接收电路接通信号;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串联所述分压模块后与所述继电器控制线圈的电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接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关管包括第二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分压模块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用于与外部导通信号输入端连接,以接收电路接通信号;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压模块包括电阻,所述电阻一端与所述继电器控制线圈的电流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阻为可变电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电性连接,给所述第一控制电路提供电路接通信号;所述微处理器还与所述第二控制电路电性连接,给所述第二控制电路提供电路接通信号。

一种开关电源,包括继电器,还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继电器控制电路,所述继电器控制电路与所述继电器电性连接。

上述继电器控制电路,第一控制电路用于使继电器吸合,从而实现开关电源电路接通。第二控制电路用于在继电器正常工作时,增加继电器控制线圈所在供电回路的电阻阻值来降低继电器的功耗。因此,该继电器控制电路可降低开关电源中继电器的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开关电源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开关电源的电路图。如图1所示,该开关电源包括继电器(RELAY)20和继电器控制电路10。继电器20包括控制线圈,控制线圈包括管脚1和管脚2。管脚2与继电器20驱动电压输入端连接,管脚1与继电器控制电路10电性连接。继电器20还包括固定管脚3,常开触点5和常闭触点4。继电器控制电路10与开关电源内的继电器20电性连接,以对继电器20进行控制。该继电器控制电路10包括并联的第一控制电路100和第二控制电路200。第一控制电路100一端与继电器20控制线圈的电流输出端连接,另一端接地。第一控制电路100用于使继电器20控制线圈得电以使得继电器20吸合。第一控制电路100接通时,管脚3与常闭触点4连接,继电器20吸合,开关电源电路接通。第二控制电路200一端与继电器20控制线圈的电流输出端连接,另一端接地。第二控制电路200用于在继电器20正常工作时,增大继电器20控制线圈所在供电回路的电阻阻值,从而减小继电器20正常工作时待机功耗,以提高整个开关电源的效率。

上述继电器控制电路10,第一控制电路100用于使继电器20吸合,从而实现开关电源电路接通。第二控制电路200用于在继电器20正常工作时,增加继电器20控制线圈所在供电回路的电阻阻值来降低继电器20的功耗。因此,该继电器控制电路10可降低开关电源中继电器20的固定损耗。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控制电路100包括第一开关管101。第一开关管101的控制端用于与外部导通信号输入端连接,以接收电路接通信号。第一开关管101的输入端与继电器20控制线圈的电流输出端连接,第一开关管101的输出端接地。第二控制电路200包括第二开关管203和分压模块201。第二开关管203的控制端用于与外部导通信号输入端连接,以接收电路接通信号。第二开关管203的输入端串联分压模块201后与继电器20控制线圈的电流输出端连接。第二开关管203的输出端接地。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101为第一三极管Q1。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13与继电器20控制线圈的电流输出端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12用于与外部导通信号输入端连接,以接收电路接通信号。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11接地。第二开关管203为第二三极管Q2,分压模块201为电阻R1。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101和第二开关管203还可以为MOS管。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23与电阻R1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22用于与外部导通信号输入端连接,以接收电路接通信号。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21接地。电阻R1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23连接,一端与继电器20控制线圈的电流输出端连接。

上述继电器控制电路10的工作方式为:第一控制电路100接收到外部导通信号(吸合信号,如以高电平信号)后第一三极管Q1导通,继电器20吸合,此时继电器20功耗比较大。继电器20正常工作后,第二控制电路200接收到外部导通信号,第二三极管Q2导通,同时第一控制电路100断开。也即是,继电器20正常工作后,第一控制电路100断开,第二控制电路200导通,电流从继电器20控制线圈的电流输出端输出后经过电阻R1输入到第二三极管Q2。第二控制电路200通过增加电阻R1,从而增加继电器20控制线圈所在供电回路的电阻阻值来降低继电器20的功耗。电阻R1的阻值根据继电器20的内阻以及继电器20正常工作后所需要的维持电压而定。电阻R1可以是阻值固定的电阻,也可以是可变电阻。

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继电器控制电路10还可以包括微处理器300。微处理器300与第一控制电路100电性连接,给第一控制电路100提供电路接通信号。微处理器300还与第二控制电路200电性连接,给第二控制电路200提供电路接通信号。具体地,微处理器300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12电性连接,给第一三极管Q1提供电路导通信号。微处理器300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22电性连接,给第二三极管Q2提供电路导通信号。

在一实施例中,12V继电器参数为:工作标称电压V0=12V,吸合电流I0=230mA,内阻R0=51Ω,吸合电压大于75%V0,断开电压小于10V0。如图1所示,第一控制电路100工作时继电器20的功耗W0=V02/R0=12*12/51=2.82W。继电器20正常工作后,第一控制电路100断开,第二控制电路200接通。继电器20正常工作后管脚3和常闭触点4断开电压要求小于10V0。为了继电器20的稳定和可靠性,将维持电压选择在40%V0。第二控制电路200中电阻R1阻值计算方法为:R1=V0*(1-40%)/(V0*40%/R0)=12*(1-0.4)/{(12*0.4)/51}=76.5Ω,从而可计算继电器20正常工作时,接通第二控制电路200后,继电器20的功耗为:W1=V02/(R0+R1)=12*12/(51+75.6)≈1.14W。因此可知,继电器20正常工作后,断开第一控制电路100,接通第二控制电路200时,继电器20的功耗减小了W2=W0-W1=2.82-1.14=1.68W。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的继电器控制电路10可实现降低开关电源中继电器20的损耗,提高继电器20的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