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多层调节定位结构的电力线路架设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79805阅读:4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多层调节定位结构的电力线路架设卡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电力线路架设配件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多层调节定位结构的电力线路架设卡具,适用于对电力线路架设中的线缆进行高效、稳定和精准的固定限位,保证电力施工架设线路的安全。



背景技术:

电网是电力系统中各种电压的变电所及输配电线路组成的整体,称为电力网,简称电网,它包含变电、输电、配电三个单元,电力网的任务是输送与分配电能,改变电压。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电力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中国电网也得到迅速发展,电网系统运行电压等级不断提高,网络规模也不断扩大,全国已经形成了东北电网、华北电网、华中电网、华东电网、西北电网和南方电网6个跨省的大型区域电网,并基本形成了完整的长距离输电电网网架。“十一五”时期,是中国电网建设继往开来的重要5年,一大批重大输电工程开工建设。其中,海南联网、呼辽直流、新疆与西北联网以及特高压交、直流等一批高等级、长距离、大容量的输电工程已建成投产,开启了中国大电网时代,促进了跨区电力交换能力的增强。2009年底全国跨区电力交换能力超过2500万千瓦,全年跨区交易电量达到1213亿千瓦时,比2005年增长51.1%。中国电网规模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到2010年底,全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总长度达到43万公里,变电容量19.6亿千伏安,分别是“十五”末的1.7倍和2.4倍,电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2011年前三季度,全国电网工程完成投资2201亿元,电网建设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12817万千伏安、线路长度22507千米。2011年1-9月,全国跨区送电量完成12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6%;全国跨省输出电量47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3%。

随着我国电网的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电网的架设施工、检修和维护等,由于电网线路属于电塔高空架设,当进行架设施工作业时,需要通过线路引线卡具对网线与塔架之间进行精准、稳定的固定,以保证电路输送作业的安全。传统的用于线路固定的引线卡具,其结构复杂且操作使用不便、施工效率低,同时线路安装定位不稳定、易脱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整体结构韧性差,存在变形、断裂的现象,对电力输送作业构成极大的安全隐患,且耐腐蚀、耐高温等性能差,寿命短需定期检修、维护,极大的增加的投入成本,也不能依据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等,所以现有结构的引线卡具已不能满足现有线路架设施工中快速、精准和稳定的使用的需求,而这是当前所亟待解决的。

因此,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多层调节定位结构的电力线路架设卡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一种具有多层调节定位结构的电力线路架设卡具,一方面其设计结构合理,线路连接固定操作便捷、施工效率高,韧性强、使用寿命长,且组装后定位精准、稳定、可靠、无断裂、脱落的现象,有效的保证电力输送作业的安全,另一方面定位调节板上的多个第一调节定位孔与定位组件相配合使用,能依据需要实现适应性的调整,提高整体结构的实用性。

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多层调节定位结构的电力线路架设卡具,由定位调节板,及设置在定位调节板一侧的若干个第一调节定位孔,及设置在定位调节板另一侧的第二调节定位孔、第三调节定位孔,及与第一调节定位孔相配合使用的定位组件,及分别与第二调节定位孔、第三调节定位孔相配合使用的定位调节板定位组件组成;所述定位组件,包括与任意第一调节定位孔连接第一定位螺杆,及与第一定位螺杆另一端连接的第一u形卡槽,其中,第一u形卡槽一侧设置有与第一定位螺杆相配合使用的第一u形卡槽定位孔,及设置在第一u形卡槽上的一组第一调节螺帽,及设置在第一u形卡槽另一侧的第二u形卡槽定位孔,及与第二u形卡槽定位孔相配合使用的第一限位调节螺杆,及设置在第一限位调节螺杆端部的第一喇叭形限位圈,及与任意第一调节定位孔连接第二定位螺杆,及与第二定位螺杆另一端连接的第二u形卡槽,其中,第二u形卡槽一侧设置有与第二定位螺杆相配合使用的第三u形卡槽定位孔,及设置在第二u形卡槽上的一组第二调节螺帽,及设置在第二u形卡槽另一侧的第四u形卡槽定位孔,及与第四u形卡槽定位孔相配合使用的第二限位调节螺杆,及设置在第二限位调节螺杆端部的第二喇叭形限位圈;所述定位调节板定位组件,包括分别与第二调节定位孔、第三调节定位孔相配使用的第一定位调节板调节螺杆、第二定位调节板调节螺杆,及与第一定位调节板调节螺杆、第二定位调节板调节螺杆相配合使用的第一定位调节板、第二定位调节板,其中,第一定位调节板、第二定位调节板上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定位调节板调节螺杆、第二定位调节板调节螺杆相配合使用的一组第一定位调节板定位孔、一组第二定位调节板定位孔,及分别与第一定位调节板调节螺杆、第二定位调节板调节螺杆相配合使用的第一螺杆定位螺帽、第二螺杆定位螺帽。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具有多层调节定位结构的电力线路架设卡具的定位组件,还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限位调节螺杆、第二限位调节螺杆上的限位调节螺杆定位螺母。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具有多层调节定位结构的电力线路架设卡具的定位调节板定位组件,还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定位调节板调节螺杆、第二定位调节板调节螺杆上的第一紧固螺帽、第二紧固螺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种具有多层调节定位结构的电力线路架设卡具的有益效果在于:一方面其设计结构合理,线路连接固定操作便捷、施工效率高,韧性强、使用寿命长,且组装后定位精准、稳定、可靠、无断裂、脱落的现象,有效的保证电力输送作业的安全,另一方面定位调节板上的多个第一调节定位孔与定位组件相配合使用,能依据需要实现适应性的调整,提高整体结构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具有多层调节定位结构的电力线路架设卡具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序号标注如下:1-定位调节板、2-第一调节定位孔、3-第二调节定位孔、4-第三调节定位孔、5-第一定位调节板调节螺杆、6-第二定位调节板调节螺杆、7-第一定位调节板、8-第二定位调节板、9-第一定位调节板定位孔、10-第二定位调节板定位孔、11-第一螺杆定位螺帽、12-第一紧固螺帽、13-第二螺杆定位螺帽、14-第二紧固螺帽、15-第一定位螺杆、16-第一调节螺帽、17-第一u形卡槽、18-第一u形卡槽定位孔、19-第二u形卡槽定位孔、20-第一限位调节螺杆、21-第一喇叭形限位圈、22-第二定位螺杆、23-第二u形卡槽、24-第三u形卡槽定位孔、25-第二调节螺帽、26-第四u形卡槽定位孔、27-第二限位调节螺杆、28-第二喇叭形限位圈、29-限位调节螺杆定位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的一种具有多层调节定位结构的电力线路架设卡具,由定位调节板1,及设置在定位调节板1一侧的若干个第一调节定位孔2,及设置在定位调节板1另一侧的第二调节定位孔3、第三调节定位孔4,及与第一调节定位孔2相配合使用的定位组件,及分别与第二调节定位孔3、第三调节定位孔4相配合使用的定位调节板定位组件组成;定位组件,包括与任意第一调节定位孔2连接第一定位螺杆15,及与第一定位螺杆15另一端连接的第一u形卡槽17,其中,第一u形卡槽17一侧设置有与第一定位螺杆15相配合使用的第一u形卡槽定位孔18,及设置在第一u形卡槽17上的一组第一调节螺帽16,及设置在第一u形卡槽17另一侧的第二u形卡槽定位孔19,及与第二u形卡槽定位孔19相配合使用的第一限位调节螺杆20,及设置在第一限位调节螺杆20端部的第一喇叭形限位圈21,及与任意第一调节定位孔2连接第二定位螺杆22,及与第二定位螺杆22另一端连接的第二u形卡槽23,其中,第二u形卡槽23一侧设置有与第二定位螺杆22相配合使用的第三u形卡槽定位孔24,及设置在第二u形卡槽23上的一组第二调节螺帽25,及设置在第二u形卡槽23另一侧的第四u形卡槽定位孔26,及与第四u形卡槽定位孔26相配合使用的第二限位调节螺杆27,及设置在第二限位调节螺杆27端部的第二喇叭形限位圈28;定位调节板定位组件,包括分别与第二调节定位孔3、第三调节定位孔4相配使用的第一定位调节板调节螺杆5、第二定位调节板调节螺杆6,及与第一定位调节板调节螺杆5、第二定位调节板调节螺杆6相配合使用的第一定位调节板7、第二定位调节板8,其中,第一定位调节板7、第二定位调节板8上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定位调节板调节螺杆5、第二定位调节板调节螺杆6相配合使用的一组第一定位调节板定位孔9、一组第二定位调节板定位孔10,及分别与第一定位调节板调节螺杆5、第二定位调节板调节螺杆6相配合使用的第一螺杆定位螺帽11、第二螺杆定位螺帽13。

进一步优选的,具有多层调节定位结构的电力线路架设卡具的定位组件,还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限位调节螺杆20、第二限位调节螺杆27上的限位调节螺杆定位螺母29;及具有多层调节定位结构的电力线路架设卡具的定位调节板定位组件,还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定位调节板调节螺杆5、第二定位调节板调节螺杆6上的第一紧固螺帽12、第二紧固螺帽14,上述结构的夹具与线路及塔架部件组装到位后通过限位调节螺杆定位螺母29、第一紧固螺帽12、第二紧固螺帽14进行进一步的适应性调整,保证整体组装定位连接的稳定性、无脱落现象(使其不能晃动,以避免光缆的磨损)。

本结构的具有多层调节定位结构的电力线路架设卡具的定位组件,线路连接固定操作便捷、施工效率高,韧性强、使用寿命长,且组装后定位精准、稳定、可靠、无断裂、脱落的现象,有效的保证电力输送作业的安全,定位调节板上的多个第一调节定位孔与定位组件相配合使用,能依据需要实现适应性的调整,提高整体结构的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