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63264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表面检测灯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



背景技术:

表面检测灯用于检测物品表面的裂痕和微尘,目前常见的表面检测灯有台式检测灯和手持式检测灯。目前的台式检测灯和手持式检测灯因体积较大,且需与电源线连接,使用不够方便,为此,如何研发一种方便使用者携带和使用、并且充电方便的充电座,以提高手持式检测灯的使用效率,是业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其具有充电便捷,方便携带,且充电时不易倾倒的特点。

一种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用于为柱形电池充电,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包括上座、安装于上座底部的底盖及安装于底盖上的充电接口,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的外表面设有多个凸条,凸条自上座顶部延伸至底盖的底部,底盖底部的宽度R1大于上座顶部的宽度R2,上座中部开设有开口向上的充电槽,充电槽内设有正极接触点及分别设于正极接触点两侧的负极接触点,两侧的负极接触点与正极接触点的距离相等,正极接触点及负极接触点位于同一直线上,正极接触点及负极接触点均与充电接口电连接。

上述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应用于为柱形电池充电,柱形电池的充电端设有圆环状的负极,及呈圆形状的正极,柱形电池插入充电槽,圆形状的正极抵接正极接触点,圆环状的负极抵接负极接触点,正极接触点的两侧分别设有负极接触点,则正极接触点的两侧均能定位到负极充电,定位方便,柱形电池插入充电槽即可开始充电,无需多做调整;正极接触点及负极接触点位于同一直线上,则可将柱形电池对半分别充电,充电均匀,避免正极接触点与两侧的负极接触点呈不同的角度,造成充电不均匀,部分电流聚集过于集中,造成发热损耗或损坏电池的问题;底盖底部的宽度大于上座顶部的宽度,则有利于底盖承接较大的重量而不易倾倒,避免充电过程中柱形电池倾倒而造成充电失败的问题;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的外表面设有多个凸条,凸条自上座顶部延伸至底盖的底部,凸条增加了底盖的宽度,即提高了底盖的承重能力,相较于相同宽度但无凸条的设计减少了材料的使用,另外,增加了手部与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的摩擦力,避免了出汗手滑的问题,且美观大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底盖底部的宽度R1等于1.1-1.8倍上座顶部的宽度R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充电槽呈圆柱形,充电槽的直径与柱形电池的直径相匹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充电槽的内壁还设有环状的凸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正极接触点及负极接触点的顶部均呈圆弧面形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凸条均匀分布于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的外表面,围成圆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充电接口为针式充电接口或USB充电接口。

一种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用于为柱形电池充电,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包括上座、安装于上座底部的底盖及安装于底盖上的充电接口;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的外表面设有多个凸条,凸条自上座顶部延伸至底盖的底部,多个凸条均匀分布于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的外表面围成圆环;底盖底部的宽度R1大于上座顶部的宽度R2;上座中部开设有开口向上的充电槽,充电槽呈圆柱形,充电槽的直径与柱形电池的直径相匹配,充电槽内设有正极接触点及分别设于正极接触点两侧的负极接触点,两侧的负极接触点与正极接触点的距离相等,正极接触点及负极接触点位于同一直线上,正极接触点及负极接触点均与充电接口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充电槽的内壁还设有环状的凸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充电接口为针式充电接口或USB充电接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的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的断面剖视图;

图4为图3的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的正极接触点和负极接触点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的应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10,用于为柱形电池50充电,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10包括上座20、安装于上座20底部的底盖30及安装于底盖30上的充电接口31。

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10的外表面设有多个凸条40,凸条40自上座20顶部延伸至底盖30的底部,多个凸条40均匀分布于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10的外表面,围成圆环。凸条40增加了底盖30的宽度,即提高了底盖30的承重能力,更不易倾倒,相较于相同宽度但无凸条的设计减少了材料的使用;另外,凸条40增加了手掌与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10的摩擦力,避免了出汗手滑的问题,握感舒适,且美观大方。

底盖30底部的宽度R1大于上座20顶部的宽度R2,底盖30底部的宽度R1等于1.2倍上座20顶部的宽度R2,保证了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10的承重能力的同时,使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10的体积较小,方便携带。在实际应用中,底盖30底部的宽度R1还可以等于1.1倍、1.3倍、1.7倍或1.8倍,或1.1-1.8之间的任一倍数上座20顶部的宽度R2,均能达到与本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当R1小于1.1倍R2时,柱形电池50插入充电槽21后,容易倾倒,造成充电失败;当R1等于1.8倍R2时,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10的承重力很好,但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10的体积过大,不方便携带;R1等于1.1-1.8倍R2时,效果最佳。

本实施例的上座20中部开设有开口向上的充电槽21,充电槽21呈圆柱形,充电槽21的直径与柱形电池50的直径相匹配,则柱形电池50可恰好插入充电槽21内,避免充电槽21过宽,柱形电池50在槽内摇摆,造成充电不稳定的情况。

充电槽21内设有正极接触点22及分别设于正极接触点22两侧的负极接触点23,两侧的负极接触点23与正极接触点22的距离相等,正极接触点22及负极接触点23位于同一直线上,正极接触点22及负极接触点23均与充电接口23电连接。柱形电池50的充电端设有圆环状的负极,及呈圆形状的正极,柱形电池50插入充电槽21,圆形状的正极抵接正极接触点22,圆环状的负极抵接负极接触点23,正极接触点22的两侧分别设有负极接触点23,则正极接触点22的两侧均能定位到负极充电,定位方便,柱形电池50插入充电槽21即可开始充电,无需多做调整;正极接触点22及负极接触点23位于同一直线上,则可将柱形电池50对半分别充电,充电均匀,避免正极接触点22与两侧的负极接触点23呈不同的角度,造成充电不均匀,部分电流聚集过于集中,造成发热损耗或损坏电池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正极接触点22及负极接触点23的顶部均设有圆弧面24,避免正极接触点22及负极接触点23带有棱角而刮坏柱形电池50的正极或负极。

本实施例中,充电槽21的内壁还设有环状的凸台25,相应的柱形电池50尾端设有卡条51。当充电完毕后,柱形电池50可以倒过来置入充电槽21,放置在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10上,方便寻找,卡条51卡在凸台25上,避免柱形电池50长时间压住正极接触点22及负极接触点23而损坏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10。

本实施例中,充电接口31为针式充电接口,针式充电接口充电方便,且占用体积小,有利于减小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的占用体积,方便携带。在实际应用中,充电接口31还可以为USB充电接口,亦能达到与本实施例等同的效果。

上述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10,应用于为柱形电池50充电,将柱形电池50插入充电槽21,柱形电池50的正极与负极即可分别对应抵接充电槽21内的正极接触点22与负极接触点23,定位方便,通过充电接口31连接电源,即可实现充电。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10的底盖30底部的宽度大于上座20顶部的宽度,则有利于底盖30承接较大的重量而不易倾倒,避免充电过程中柱形电池50倾倒而造成充电失败的问题。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10的外表面设有多个凸条40,在保证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10可稳定放置于桌面或其他平台上充电而不易倾倒的情况下,减少了材料的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手持式检测灯充电座10设计合理,充电便捷,方便携带,且充电时不易倾倒,手感舒适,美观大方,值得推广。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