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扩充式母线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11405阅读:5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扩充式母线槽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母线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扩充式母线槽。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建筑物用电负荷随之急剧增加,原有的电线电缆因为其容量小、分支不方便、不便于集束管理等原因,已经逐步被容量大、分支方便、集束管理方便的母线槽取代。 母线槽广泛用于消防救火设备的电力输送干线及消防应急设备干线等重点项目,例如用于酒店、机场、地铁等重要工程中,因此母线槽产品的安全但是,母线槽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由于母线槽之间的集束布置通常会产生较大的热量,母线槽的散热问题也是一直以来困扰母线槽研发人员的一个大难题,如果母线槽不具备必要的散热性能,一旦母线槽中的连接导电排所产生的高温不能及时散去,就很可能带来防火安全隐患。现有技术中的耐火母线槽采用的耐火材料主要有云母带、云母板、硅酸棉、硅酸板等。利用这类材料所生产的母线存在散热问题,无法满足相应的耐火要求;另外,有些材料由于自身容易吸水受潮,因而无法保证良好的绝缘性能。

中国发明专利第 02218490.2 号公开了一种低压封闭母线槽,其盖板和侧板用特制的槽形铝合金型材制作,在盖板槽底外侧面的纵向附设 2-4 根加强筋,侧板横截面中间呈大槽形,两头呈小槽形,且两个小槽形槽口与大槽形槽口的朝向相反。母线槽的隔相块用耐高温的聚碳酸酯制作,上下隔相块为两两相向插接,每块隔相块呈矩形中空状,其顶部前后侧面设有瓦楞形眉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扩充式母线槽,能够容纳更多的母线槽防止其中,解决了母线过多无法安置的情形,有效节省了母线槽空间不够的缺点,同时在母线槽具有良好的防水防高温的效果,能够有效保护母线槽中的线缆不受外界干扰,保证母线的使用寿命。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扩充式母线槽,包括母线槽本体,母线槽内设置有若干插接板,在母线槽的顶部与底部设置有锁止装置,母线槽本体包括固定本体与移动本体,固定本体与移动本体采用插接结构,锁止装置设置在固定本体与移动本体的连接处,在移动本体内壁的底部设置有可移动的插接板,插接板的底部连接有若干滑板,母线槽本体内部设置有内夹层。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固定本体与移动本体之间设置有防水硅胶条。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锁止装置可采用锁环与锁扣连接方式进行固定。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锁止装置可采用伸缩弹簧锁进行本体固定。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移动本体的内部可自由调节插接板的间距,滑板与插接能够自由平行移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母线槽的内壁包裹有云母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备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固定主体与移动主体连接,能够增加母线槽的槽口,采用所致装置能够固定母线槽的宽度,确保母线槽的稳定性,同时在母线槽的内部存在有可扩充的插接板,插接板的底部连接有滑板,可以随着移动本体的移动增加母线槽的宽度,母线槽的内壁包裹有云母带,能够增加母线槽的防水及防高温的特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扩充式母线槽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1-母线槽本体、2-插接板、3-锁扣、4-锁环、5-固定本体、6-移动本体、7-滑板、8-云母带、9-防水硅胶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发明,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1所示的一种扩充式母线槽,包括母线槽本体1,母线槽内设置有若干插接板2,在母线槽的顶部与底部设置有锁止装置,母线槽本体1包括固定本体5与移动本体6,固定本体5与移动本体6之间设置有防水硅胶条9,固定本体5与移动本体6采用插接结构,锁止装置设置在固定本体5与移动本体6的连接处,锁止装置可采用锁环4与锁扣3连接方式进行固定,移动本体6的内部可自由调节插接板2的间距,滑板7与插接能够自由平行移动,在移动本体6内壁的底部设置有可移动的插接板2,插接板2的底部连接有若干滑板7,母线槽本体1内部设置有内夹层,锁止装置可采用锁环4与锁扣3连接方式进行固定,母线槽的内壁包裹有云母带8。

通过固定主体与移动主体连接,能够增加母线槽的槽口,采用所致装置能够固定母线槽的宽度,确保母线槽的稳定性,同时在母线槽的内部存在有可扩充的插接板2,插接板2的底部连接有滑板7,可以随着移动本体6的移动增加母线槽的宽度,母线槽的内壁包裹有云母带8,能够增加母线槽的防水及防高温的特性。

本发明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