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永磁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18946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一种永磁电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驱动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永磁电机。



背景技术:

电动机作为一种动力装置,在各行各业中运用较为广泛,但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电动机只有一种功能,即:驱动其它机械做功。因此,当电动机运用到电动汽车上时,其也只起到了驱动电动汽车运行的作用。为了让电动汽车充一次电后能跑得更远,人们都把希望寄托在电池上,总希望电池科技能有更大的突破,通过增加电池的蓄电能力,以达到提高电动汽车续航能力的目的。

将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寄希望于电池科技,在短期内难以取得大的突破,因此,如何对电动机进行结构改进使其在额定供电量的前提下能够提高其续航能力,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上述的缺陷,本设计人,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永磁电机,使其更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永磁电机,电机在做功的同时可以发出可定的交流电,转子不导磁,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永磁性能。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永磁电机,包括机壳、设置在所述机壳内的转子、永磁体、及定子,所述转子采用不导磁材料,所述永磁体的材料为钕铁硼,所述永磁体按N极、S极交替设置在所述转子的表面,所述定子上设有励磁线圈和发电线圈,所述励磁线圈包括若干组独立励磁线圈,所述发电线圈包括若干组独立发电线圈,所述独立励磁线圈和所述独立发电线圈间隔设置并均匀排布于所述定子中。

进一步的,所述转子的材料包括铝合金或ABS工程塑料。

进一步的,所述永磁体设置在所述转子的外表面,所述定子套设在所述永磁体的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永磁体设置在所述转子的内表面,所述定子设置在所述转子的中央。

进一步的,所述转子通过轴承与所述机壳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永磁体黏贴于所述转子的表面,并且所述永磁体的外部设有非导磁的防护套。

进一步的,所述永磁体镶嵌于所述转子的表面。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永磁电机,在传统的永磁电机的定子中增加了发电线圈,利用永磁体的剩余磁场作功于发电线圈,使得永磁电机在做功的同时可以发出可定的交流电;转子的材质采用不导磁材料,不会和永磁体发生磁力反应,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永磁性能。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永磁电机,包括机壳(未图示)、设置在机壳内的转子1、永磁体2、及定子3。

转子1采用不导磁材料,和永磁体2不会发生磁力反应,优选ABS工程塑料或铝合金材料,质量轻,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永磁性能,提高了电机能效,当然,也可以选用其它不导磁材料。而传统永磁电机的转子1多采用铁质或硅钢材质,质量重,严重导磁,使得永磁体2的利用率大大降低。

永磁体2采用磁力最大的钕铁硼永磁体2,永磁体2按N极、S极交替设置在转子1的表面,使转子1表面形成强磁场。永磁体2可设置6对或8对(N、S极),或者根据具体需要设置更多对数量在转子1上。永磁体2可以镶嵌在转子1的表面,也可以黏贴在转子1的表面,并在永磁体2的外部设置高强度非导磁的防护套,以提高永磁体2的拉伸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永磁体2设置在转子1的外表面,转子1通过轴承与机壳的前后两端盖连接,安装于定子3的中央。由于转子1采用铝合金或ABS工程塑料,其质量轻,因此永磁体2近乎悬浮状态,提高了永磁电机的效能。

定子3套设在永磁体2的外侧,定子3上设有励磁线圈和发电线圈,励磁线圈包括若干组独立励磁线圈4,发电线圈包括若干组独立发电线圈5,独立励磁线圈4和独立发电线圈5间隔设置并均匀排布于定子3中。永磁电机工作时,转子1在励磁线圈的作用下进行转动,从而其发出的磁场形成旋转磁场,发电线圈能够对转子1转动时形成的旋转磁场进行磁感线的切割,从而生成感应电流,并通过导线对外输出,从而使得永磁电机既能够对外机械做功,还能够生成电能。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永磁体2也可以设置在转子1的内表面,定子3设置在转子1的中央,如图2所示。

综上所述,该永磁电机利用永磁体2的剩余磁场作功于发电线圈,使得永磁电机在做功的同时可以发出可定的交流电,达到了节能高效的目的;转子1的材质采用不导磁材料,不会和永磁体2发生磁力反应,质量轻,可使永磁体2近乎悬浮状态,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永磁性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