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19040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



背景技术:

电机作为重要的动力源,在电器和各种机械中普遍利用,电机一般在运转过程中会发出噪声,电机发出噪声主要由三方面引起的,第一是定子铁心和机座随时间周期性变形,即定子发生振动而使周围空气脉动引起的气载噪声,第二是转子机械不平衡产生的噪声,第三是通风散热噪声,风扇高速旋转时,空气质点受到风叶周期性力的作用,产生压力脉动而引发旋转噪声,电机发出噪声不能够应用于无声环境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机,它可以满足无声要求的电器或者机械产品的需求,使电机应用于安静的环境中。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机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电机,包括机壳和设于机壳下方的机座,所述机座与定子通过键配合固定连接,所述定子开有两个凹孔,并通过两个支架卡接,所述定子内穿设有转子部件,所述转子部件设有左右对称相同的第一转子挡套和第二转子挡套,所述第一转子挡套和第二转子挡套外分别设有左右对称相同的轴套装置,所述轴套装置包括两个相同的轴承和轴套,所述轴套两端分别通过螺纹固定连接轴承,轴承上开有散热孔,轴套装置内设有一个静音散热风扇,所述轴套装置的一端固定在电机中间端盖上,另一端顶接第一转子挡套,中间端盖连接开有通气散热孔的前端盖,所述前端盖的通气散热孔与轴套装置的散热孔连通;所述另一个轴套装置穿接在电机尾盖中心孔并固定连接,轴承装置另一端顶接第二装置挡套,所述电机尾盖外设有一散热器,轴套装置与散热器接触,散热器外接有无声散热风扇,所述散热器和无声散热风扇外由防尘透气盖包裹。

所述支架包括两个滚球和支架座,两个滚球设在支架座上,滚球与滚球之间通过弹簧固定连接,滚球能匹配卡设在凹孔内。

本实用新型可以达到的技术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电机,避免了在安静的环境中电机发出嘈杂声,满足电机在安静的环境中使用的工作要求,延长了电机的使用寿命,安装和维修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机的轴套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机的中间剖面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一种电机,包括机壳1和设于机壳1下方的机座2,所述机座2与定子3通过键配合固定连接,所述定子3开有两个凹孔,并通过两个支架4卡接,所述定子3内穿设有转子部件5,所述转子部件5设有左右对称相同的第一转子挡套6和第二转子挡套7,所述第一转子挡套6和第二转子挡套7外分别设有左右对称相同的轴套装置8,所述轴套装置8包括两个相同的轴承9和轴套10,所述轴套10两端分别通过螺纹固定连接轴承9,轴承9上开有散热孔11,轴套装置8内设有一个静音散热风扇12,所述轴套装置8的一端固定在电机中间端盖13上,另一端顶接第一转子挡套6,中间端盖13连接开有通气散热孔15的前端盖14,所述前端盖14的通气散热孔15与轴套装置8的散热孔11连通;所述另一个轴套装置16穿接在电机尾盖17中心孔并固定连接,轴承装置16另一端顶接第二装置挡套7,所述电机尾盖17外设有一散热器18,轴套装置15与散热器18接触,散热器18外接有无声散热风扇19,所述散热器18和无声散热风扇19外由防尘透气盖20包裹。

所述支架4包括两个滚球和支架座21,两个滚球设在支架座21上,滚球与滚球之间通过弹簧22固定连接,滚球能匹配卡设在凹孔内。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电机通电工作时,通电线圈产生旋转磁场,磁场对电流受力作用让转子部件转动起来,在轴套装置8和轴套装置16的作用下转子部件能够平稳运动,转子部件在同一直线上运动,这样避免在制造与安装时的圆度和同心度问题,同时转子部件转动只有静压力,避免了转动时产生附加的离心力传到外壳,引起振动,产生噪声,轴套装置8内部的静音散热风扇12,使转子部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排出散热孔11,最终从通气散热孔15排出到电机外,轴套装置16产生的热量排出到散热器18处,散热器18吸收热量通过无声散热风扇19将热气排出电机外。同时定子3与支架4固定连接,支架4中的支架座21下表面与机座2下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避免了电机在磁场相互作用产生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径向力,使定子3和机座2随时间周期性变形,定子3发生振动而使周围空气脉动引起的气载噪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机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方案;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