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78033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上下振动马达,尤其涉及一种防止颤动,提高磁力并将提高了的磁力集中起来,从而具有可提高振动马达的振动力的效果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



背景技术:

近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便携式通信设备的发展逐渐呈小型化及轻量化的趋势,而根据上述小型化及轻量化的趋势,搭载于便携式通信设备内部的包括机构装置、IC芯片及电路在内的部件变得高集成化及高功能化,从而需要大小及形状的改进以提高空间利用率。

但是,安装于便携式通信设备内部以无声振动提示来电的扁平振动马达也迎合上述趋势进行了大量研究。

搭载于便携式通信设备内部的振动马达的初始型号为以定子和转子为基本结构的旋转型振动马达形式,上述旋转型振动马达在定子的支架上固定轴,使转子通过轴支撑旋转以产生振动,而为了提高振动力,通过增加转子的体积或增加旋转数改善振动力,但因结构上的问题,在小型化方面存在局限性,而且,在产生高振动方面存在许多困难,无法保证一定时间以上的寿命。

为了改善上述旋转型振动马达中存在的问题,近来提出上下振动型致动器形式的振动马达。

上下振动型致动器形式的振动马达包括相互对合的上部外壳及下部外壳、形成于上部外壳及下部外壳的至少一面的磁力产生部件、施加与磁力产生部件相反方向的拉力或斥力的磁铁、安装磁铁形成一体并通过上下移动增加振动力的重量物、位于重量物的上面和下面中的至少一面的下部以弹性支承重量物的弹性部件、将弹性部件的另一端固定于上部外壳及下部外壳的固定部件。

较之旋转型振动马达,上述上下振动型致动器形式的振动马达不仅可延长使用寿命,可克服大小的局限性,而且,还可以获得快的应答速度。

另外,上下振动型振动马达可制造出更优秀的振动马达,通过防止内部部件收到振动体的冲击,可延长振动马达的寿命,且可提高振动体的振动力,需要持续开发进一步提高耐久性和振动力的振动马达。

先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0001)大韩民国公开专利公报第10-2010-0073301号(2010.07.01.)



技术实现要素:

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一种提高磁力并将提高了的磁力集中起来,以进一步提高振动力的振动马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在振动马达中,包括:

磁轭支架10,可结合的具备F-PCB20、磁轭40、线圈30及弹簧50,包括平面中央部向上部突出的垂直突出部11,并与顶部外壳90结合;

F-PCB20,一侧部贯通于上述垂直突出部11并结合于上述磁轭支架10的平面,以将外部电源供应至线圈30;

线圈30,中央贯通于上述垂直突出部11并垂直结合于上述F-PCB20的平面,通过与磁铁70的作用产生振动体的垂直振动;

磁轭40,中央贯通于上述向上突出部11并结合于上述线圈30的平面,以集中线圈30的内部磁场的流动;

弹簧50,中央贯通于上述垂直突出部11并结合于上述磁轭40的平面,沿上下方向提供用于放大振动的弹性;

板60,作为振动体,结合于上述弹簧50的上部,内周边从上述垂直突出部 11、上述线圈30及上述磁轭40的外周边相隔而设,集中磁铁70的磁场的流动,以在通过上述弹簧50的弹性作用沿上下方向振动时,在中央贯通于上述垂直突出部11、上述线圈30及磁轭40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振动;

磁铁70,作为振动体,结合于上述板60的上部平面,内周边从上述垂直突出部11、上述线圈30及上述磁轭40的外周边相隔而设,通过与线圈30的作用产生磁场,以产生上下振动,以在通过上述弹簧50的弹性作用沿上下方向振动时,在中央贯通于上述垂直突出部11、上述线圈30及上述磁轭40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振动;

重块80,作为振动体,与上述弹簧50的上部及上述磁铁70在上述板60的外周边结合,在上述弹簧50上下振动时,使上述磁铁70及板60更牢固地固定于上述弹簧50,通过自身的重量放大振动;

顶部外壳90,结合上述磁轭支架10的上部边缘并以向下开口的盖子形式形成,与上述磁轭支架10结合时形成外罩。

实用新型效果

因此,本实用新型可提高磁力并将提高了的磁力集中起来,从而进一步提高振动马达的振动力。

另外,本实用新型可更容易结合部件,生产工艺管理简便,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所生产的产品的结合不良率。

与此同时,本实用新型在振动时可减少震颤及由震颤产生的噪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的分解斜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的结合环形磁轭40时的状态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的磁轭支架10的斜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的磁轭支架10的垂直突出部11的周边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当将磁轭支架10设置成使图4的垂直突出部11的周边部a2的厚度和外侧部a1的厚度相同时,电磁场力测量图像资料示意图;

图6为当将磁轭支架10设置成使图4的垂直突出部11的周边部a2的厚度为外侧部a1的厚度的一半时,电磁场力测量图像资料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的结合舌簧式磁轭40时的状态截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的舌簧式磁轭40的斜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的弹簧 50的平面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的顶部外壳90一侧的截面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的顶部外壳90的斜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的顶部外壳90和弹簧50结合的结合斜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的顶部外壳90、弹簧50及磁轭支架10结合的侧面图;

图14为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的线圈30和磁轭40之间结合绝缘性PET(P)的结合截面图;

图15为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的线圈30和磁轭40之间及垂直突出部11的表面形成绝缘图层C的结合截面图;

图16为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的顶部外壳90的底面中央和上述垂直突出部11的上部平面之间结合增强材料100 的结合截面图。

附图标记

10:磁轭支架

20:F-PCB

30:线圈

40:磁轭

50:弹簧

60:板

70:磁铁

80:重块

90:顶部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本实用新型可进行各种变形且可有各种实施例,将特定实施例示例于附图并进行详细说明。但是,不是把本实用新型限定在特定事实方式,而需包含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及技术范围的所有变更、均等物乃至替代物。本实施例的目的在于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说明附图中所示的各要素的形状有可能被夸张表示,而在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的过程中,若认为对相关已公开技术的具体说明有碍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则将省略其详细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的分解斜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的结合环形磁轭40时的状态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的磁轭支架10的斜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的磁轭支架10的垂直突出部11的周边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当将磁轭支架10设置成使图4的垂直突出部11的周边部a2的厚度和外侧部a1的厚度相同时,电磁场力测量图像资料示意图;

图6为当将磁轭支架10设置成使图4的垂直突出部11的周边部a2的厚度为外侧部a1的厚度的一半时,电磁场力测量图像资料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的结合舌簧式磁轭40时的状态截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的舌簧式磁轭40的斜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的弹簧 50的平面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的顶部外壳90一侧的截面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的顶部外壳90的斜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的顶部外壳90和弹簧50结合的结合斜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的顶部外壳90、弹簧50及磁轭支架10结合的侧面图;

图14为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的线圈30和磁轭40之间结合绝缘性PET(P)的结合截面图;

图15为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的线圈30和磁轭40之间及垂直突出部11的表面形成绝缘图层C的结合截面图;

图16为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具备防脉动功能的线性上下振动马达的顶部外壳90的底面中央和上述垂直突出部11的上部平面之间结合增强材料100 的结合截面图。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振动马达,包括:

磁轭支架10,可结合的具备F-PCB20、磁轭40、线圈30及弹簧50,包括平面中央部向上部突出的垂直突出部11,并与顶部外壳90结合;

F-PCB20,一侧部贯通于上述垂直突出部11并结合于上述磁轭支架10的平面,以将外部电源供应至线圈30;

线圈30,中央贯通于上述垂直突出部11并垂直结合于上述F-PCB20的平面,通过与磁铁70的作用产生振动体的垂直振动;

磁轭40,中央贯通于上述向上突出部11并结合于上述线圈30的平面,以集中线圈30的内部磁场的流动;

弹簧50,中央贯通于上述垂直突出部11并结合于上述磁轭40的平面,沿上下方向提供用于放大振动的弹性;

板60,作为振动体,结合于上述弹簧50的上部,内周边从上述垂直突出部 11、上述线圈30及上述磁轭40的外周边相隔而设,集中磁铁70的磁场的流动,以在通过上述弹簧50的弹性作用沿上下方向振动时,在中央贯通于上述垂直突出部11、上述线圈30及磁轭40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振动;

磁铁70,作为振动体,结合于上述板60的上部平面,内周边从上述垂直突出部11、上述线圈30及上述磁轭40的外周边相隔而设,通过与线圈30的作用产生磁场,以产生上下振动,以在通过上述弹簧50的弹性作用沿上下方向振动时,在中央贯通于上述垂直突出部11、上述线圈30及上述磁轭40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振动;

重块80,作为振动体,与上述弹簧50的上部及上述磁铁70在上述板60的外周边结合,在上述弹簧50上下振动时,使上述磁铁70及板60更牢固地固定于上述弹簧50,通过自身的重量放大振动;

顶部外壳90,结合于上述磁轭支架10的上部边缘并以向下开口的盖子形式形成,以在与上述磁轭支架10结合时形成外罩。

上述磁轭支架10可结合的具备F-PCB20、线圈30及弹簧50,包括平面中央部向上部突出的垂直突出部11,并与顶部外壳90结合。

因此,可在上述垂直突出部11的周围贯通结合线圈30及磁轭40,从而可容易将线圈30及磁轭40结合于上述磁轭支架10,工艺管理变得简单,减少结合不良率。

此时,如图3所示,上述磁轭支架10还可包括向外侧突出形成的多个水平突出部12。

此时,如图10至图11所示,上述水平突出部12结合于形成在上述顶部外壳 90的突出挂接槽92挂接结合,从而具备突出部结合槽92的切削宽度以下的外观为宜。

因此,如图13所示,对齐上述水平突出部12和上述突出部挂接槽92的位置,以向上下方向加压上述磁轭支架10和上述顶部外壳90,将上述水平突出部12插入结合挂接于上述突出部挂接槽92,从而容易结合上述磁轭支架10和上述顶部外壳90,工艺管理变得简单,减少结合不良率。

此时,如图4所示,上述磁轭支架10可使上述垂直突出部11的周边部a2 厚度大于外侧部a1厚度的50%以上。

此时,如图5至图6所示,图5为当将磁轭支架10设置成使图4的垂直突出部11的周边部a2的厚度和外侧部a1的厚度相同时,电磁场力测量图像资料示意图,图6为当将磁轭支架10设置成使图4的垂直突出部11的周边部a2的厚度为外侧部a1的厚度的一半时,电磁场力测量图像资料示意图,若比较图5和图6 的电磁场力测量资料,可知较之图5图6的电磁场力测量值更高,这是因为在上述垂直突出部11的周边部a2厚度大于外侧部a1厚度的50%以上时,随着电磁场的力的增加,构成磁场的力较之现有技术的上下振动马达约提高20%。

即这是因为磁场饱和现象导致的,周边部a2的厚度越薄(外侧部a1厚度的 50%以下),磁场饱和导致的电磁场流动性变坏,而其厚度越厚(外侧部a1厚度的50%以上),磁场饱和现象消失,电磁场流动性变好,而利用上述现象可控制电磁场力的约20%。

上述F-PCB20的一侧部贯通于上述垂直突出部11并结合于上述磁轭支架10 的平面,以将外部电源供应至线圈30。

上述线圈30中央贯通于上述垂直突出部11并垂直结合于上述F-PCB20的平面,通过与磁铁70的作用产生振动体的垂直振动。

因此,可在上述垂直突出部11的周围贯通结合线圈30,从而可容易结合上述磁轭支架10和线圈30,工艺管理变得简单,减少结合不良率。

上述磁轭40中央贯通于上述向上突出部11并结合于上述线圈30的平面,以集中线圈30的内部磁场的流动。

此时,上述磁轭40可以环形构成以使中央贯通于上述向上突出部11并结合于上述线圈30的平面。

因此,可在上述垂直突出部11的周围贯通结合磁轭40,从而可容易结合上述磁轭支架10和磁轭40,工艺管理变得简单,减少结合不良率。

另外,在上述垂直突出部11的外周贯通磁轭40以牢固过盈结合,从而防止因磁轭40的冲击破坏均衡,防止振动体的降落冲击导致磁轭40的均衡变形,改善降落可靠性,防止脉动的发生及减少脉动造成的噪音。

此时,如图7至图8所示,上述磁轭40可以向下部开口的舌簧式构成,以结合于上述线圈30的上部平面及上述垂直突出部11的上部。

因此,可在上述垂直突出部11的上部罩住结合磁轭40,从而可容易结合上述磁轭支架10和磁轭40,工艺管理变得简单,减少结合不良率。

上述弹簧50的中央贯通于上述垂直突出部11并结合于上述磁轭40的平面,沿上下方向提供用于放大振动的弹性。

此时,如图9所示,上述弹簧50还可包括向外侧突出形成的多个外侧突出部 52。

此时,如图10至图12所示,上述外侧突出部52结合于形成在上述顶部外壳90的突出挂接槽92挂接结合,从而具备突出部结合槽92的切削宽度以下的外观为宜。

因此,如图13所示,对齐上述外侧突出部52和上述突出部挂接槽92的位置,以向上下方向加压上述弹簧50和上述顶部外壳90,将上述外侧突出部52插入结合挂接于上述突出部挂接槽92,从而容易结合上述弹簧50和上述顶部外壳90,工艺管理变得简单,减少结合不良率。

上述板60,作为振动体,结合于上述弹簧50的上部,内周边从上述垂直突出部11、上述线圈30及上述磁轭40的外周边相隔而设,集中磁铁70的磁场的流动,以在通过上述弹簧50的弹性作用沿上下方向振动时,在中央贯通于上述垂直突出部11、上述线圈30及磁轭40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振动。

此时,上述板60还可结合于上述磁铁70的上部。

因此,通过集中磁场的力提高振动力,缩短振动开始时间(Rising Time)及振动停止时间(Falling Time)。

上述磁铁70,作为振动体,结合于上述板60的上部平面,内周边从上述垂直突出部11、上述线圈30及上述磁轭40的外周边相隔而设,通过与线圈30的作用产生磁场,以产生上下振动,以在通过上述弹簧50的弹性作用沿上下方向振动时,在中央贯通于上述垂直突出部11、上述线圈30及上述磁轭40的状态下沿上下方向振动。

此时,是那个数磁铁70使向内周的内侧方向相隔设置的上述垂直突出部11、上述线圈30及上述磁轭40不偏向于任何一侧而位于正中央,从而使上述线圈30 及上述磁轭40的外周和上述磁铁70的内周的间隙变小。

因此,因上述线圈30及上述磁轭40的外周和上述磁铁70的内周的间隙变小,线性运动可靠性变高,减少脉动的发生,防止振动体的降落冲击导致磁轭40的均衡变形,改善降落可靠性,防止脉动的发生及减少脉动造成的噪音。

上述重块80作为振动体,与上述弹簧50的上部及上述磁铁70在上述板60 的外周边结合,在上述弹簧50上下振动时,使上述磁铁70及板60更牢固地固定于上述弹簧50,通过自身的重量放大振动。

上述顶部外壳90,结合于上述磁轭支架10的上部边缘并以向下开口的盖子形式形成,以在与上述磁轭支架10结合时形成外罩。

此时,如图10至图13所示,上述顶部外壳90在上部中央还可包括形成有凹凸的凹凸部91。

因此,可防止上述顶部外壳90的中央部容易受冲击变形。

此时,上述顶部外壳90还可包括切削底面周围的一部分形成的多个突出部挂接槽92以在下侧壁部底面形成台阶。

此时,如图10至图11所示,上述突出部挂接槽92结合挂接于形成于上述磁轭支架10的水平突出部12及形成于上述弹簧50的外侧突出部52,具备上述水平突出部12及上述外侧突出部52的切削宽度以下的外观为宜。

因此,如图13所示,对齐上述水平突出部12及上述外侧突出部52和上述突出部挂接槽92的位置,以在叠加上述磁轭支架10及上述弹簧50的状态下,向上下方向加压结合上述顶部外壳90,将上述水平突出部12及上述外侧突出部52插入结合挂接于上述突出部挂接槽92,从而容易结合上述磁轭支架10及上述弹簧 50和上述顶部外壳90,工艺管理变得简单,减少结合不良率。

此时,如图16所示,在上述顶部外壳90的底面中央和上述垂直突出部11 的上部平面之间,还可结合防止上述顶部外壳受外部冲击变形的增强材料100。

上述增强材料100具备与上述顶部外壳90的底面中央和上述垂直突出部11 的上部平面之间的间隙相同的高度为宜。

因此,填充上述顶部外壳90的底面中央和上述垂直突出部11的上部平面之间的间隙,受上述垂直突出部11的支持支撑上述顶部外壳90的底面,以防止上述顶部外壳90的中央部受外部冲击变形。

另外,如图14所示,在上述线圈30和上述磁轭40之间还可结合保护上述线圈30,线圈30的绝缘层受损导致的与磁轭40通电的现象的绝缘性PET(P)。

另外,如图15所示,在上述垂直突出部11的表面及上述线圈30和上述磁轭 40之间还可结合保护上述线圈30,线圈30的绝缘层受损导致的与磁轭40通电的现象的绝缘性涂层C。

另外,在上述垂直突出部、上述线圈30、上述磁轭40、上述板60、上述磁铁70之间,可涂布磁性流体(未图示)。

因此,在停止振动体(板60、磁铁70、重块80)的振动时,通过流体的粘性抑制振动力,减少噪音,缩短振动体的停止时间(Falling Time),在上述线圈30、上述磁轭40、上述板60、上述磁铁70之间形成油膜,防止上述线圈30、上述磁轭40和振动体(板60、磁铁70、重块80)之间的直接的接触。

另外,上述F-PCB20的平面、上述磁铁70的上部、上述磁铁70的下部、上述重块80的上部、上述重块80的下部、上部顶部外壳90的上部底面中的至少一处以上可结合阻尼器(未图示)。

因此,在振动体(板60、磁铁70、重块80)振动时,防止上述磁轭支架10、上述F-PCB20、上述弹簧50、上述顶部外壳90和振动体(板60、磁铁70、重块 80)之间的直接接触,抑制振动力,限制振动体的振动范围。

因此,本实用新型根据安培的右手定律,当使电流在导线中沿右螺栓旋转的方向流动,则因磁场沿螺栓行进的方向产生,从而因交流信号电流及磁场方向改变,与永久磁铁产生引力、斥力,从而发生上下振动。

因此,本实用新型可提高磁力并将提高了的磁力集中起来,从而提高振动马达的振动力。

上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变形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