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式电机底座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8934发布日期:2019-02-12 21:20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轮式电机底座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皮带中心距调节领域,具体涉及轮式电机底座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车床的驱动大多以电机驱动为主,电机的输出端通常通过皮带轮和皮带进行动力的传输,且为保证电机的稳定性,通常将电机固定于电机底座上。在电机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将皮带拆下更换或者清洗,这时,就需要对皮带的张紧度进行调节,以方便安装和拆卸。

现有技术中,皮带的调节是通过人工调整皮带轮的张力实现的,但是这种通过人工调节皮带轮的方式不仅操作不便,而且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轮式电机底座调节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通过人工调节皮带的张紧存在的操作不便和费时费力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轮式电机底座调节装置,包括支撑件,支撑件上滑动连接有电机底座,电机底座的下方设有用于推动电机底座移动的调节机构,调节机构包括驱动件和推动件。

本技术方案的原理及有益效果在于:支撑件用于支撑电机底座,电机底座用于支撑电机,调节机构用于调节电机底座的高度,使得电机底座相对支撑件滑动,从而改变电机的皮带轮与动力接收件之间的距离,进而达到调节两者之间皮带张紧度的作用,其中推动件用于推动电机底座移动,而驱动件为推动件提供动力。本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通过人工调节皮带的张紧存在的操作不便和费时费力的问题。

进一步,支撑件包括上支撑架和与上支撑架固接的下支撑架,电机底座滑动连接在上支撑架上,调节机构位于下支撑架上。上支撑架用于支撑电机底座,下支撑架用于支撑调节机构,使得电机底座和调节机构均能得到稳定的支撑。

进一步,上支撑架上设有固定柱,电机底座上设有条形孔,固定柱滑动连接在条形孔内。当电机底座被推动件推动时,电机底座会相对上支撑架向上移动,使得固定柱在条形孔内滑动,通过固定柱和条形孔的设置使得电机底座沿上支撑架移动的轨迹确定,保证电机底座的稳定移动。

进一步,驱动件包括转动连接在下支撑架上的驱动轮、张紧轮和偏心轮,驱动轮、张紧轮和偏心轮呈三角形分布,且驱动轮、张紧轮和偏心轮外缠绕有V形带。驱动轮是驱动件的动力输入端,张紧轮起到张紧的作用,驱动轮转动通过V形带带动张紧轮和偏心轮转动,由于V形带的长度固定,当偏心轮转动时,由于偏心轮的旋转点与旋转中心不重合,偏心轮会间歇性的向外抵紧V形带,使得驱动轮与张紧轮之间的V形带产生形变位移,如此实现为推动件提供推动电机底座的动力,此外,通过控制偏心轮转动的角度,使偏心轮不同位置与皮带接触,如此实现对皮带不同张紧度的调节,操作方便。

进一步,推动件包括竖向设置在下支撑架上的滑槽,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滑轮,滑轮位于驱动轮与张紧轮之间的V形带的外侧且与V形带相抵,滑槽的上方罩设有套筒,套筒固接在下支撑架上,滑轮上固接有间歇与电机底座的底部相抵的推动杆,推动杆位于套筒内。当V形带受到偏心轮的推动力时,驱动轮与张紧轮之间的V形带会向上移动,从而推动滑轮沿滑槽向上移动,滑轮带动推动杆沿套筒向上移动并向上推动电机底座,达到调节电机底座位置的目的,套筒为推动杆的移动提供确定的轨道,保证推动杆移动的稳定性。

进一步,推动杆上设有若干啮齿,套筒的筒壁上设有两组齿片组,两组齿片组相对设置,齿片组包括若干间歇与啮齿啮合的齿片,齿片转动连接在套筒的筒壁上。当推动杆相对套筒移动时,啮齿会间歇性的与齿片啮合,由于齿片转动连接在套筒的筒壁上,通过改变齿片相对筒壁的倾斜角度,可使实现齿片与啮齿啮合的方向,操作方便。

进一步,齿片的中部转动连接在套筒的筒壁上,齿片的一端位于套筒内,齿片的另一端穿过套筒的筒壁并位于套筒外,位于套筒外的相邻两个齿片之间铰接有连杆,最下方的连杆的底端设有连接孔,下支撑架上设有固定槽,固定槽上设有多个插孔,连接孔与插孔之间穿设有插杆。当需要改变齿片相对套筒的筒壁的倾斜角度时,可推动或拉动最下方的连杆,使得两个齿片之间铰接的连杆受到推力或拉力而产生联动,实现了齿片组中各个齿片的整体调节,增大了调节的统一性,调节后,通过插杆固定连接孔与插孔,使得齿片移动后相对套筒的筒壁的倾斜角度固定。

进一步,驱动轮上设有把手。

驱动轮上的把手可方便操作人员转动驱动轮,调节方便、灵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轮式电机底座调节装置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1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电机底座1、皮带轮2、皮带3、上支撑架4、下支撑架5、固定柱6、条形孔7、驱动轮8、张紧轮9、偏心轮10、V形带11、滑槽12、滑轮13、套筒14、推动杆15、啮齿16、齿片17、连杆18、把手19。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轮式电机底座调节装置,包括支撑件,支撑件包括上支撑架4和与上支撑架4焊接的下支撑架5,上支撑架4上滑动连接有电机底座1,上支撑架4与电机底座1的具体连接方式为:上支撑架4上焊接有固定柱6,电机底座1上设有条形孔7,固定柱6滑动连接在条形孔7内,如此实现了上支撑架4和电机底座1的滑动连接。电机底座1上通过螺钉固定有电机,电机的输出端设有皮带轮2,皮带轮2通过皮带3将动力传输给接收件,本实施例中的接收件为输入轮(图中未示出)。下支撑架5上设有用于推动电机底座1移动的调节机构,调节机构包括驱动件和推动件。

驱动件包括转动连接在下支撑架5上的驱动轮8、张紧轮9和偏心轮10,驱动轮8、张紧轮9和偏心轮10呈三角形分布,且驱动轮8、张紧轮9和偏心轮10外缠绕有V形带11,驱动轮8上设有把手19。

推动件包括竖向设置在下支撑架5上的滑槽12,滑槽12内滑动连接有滑轮13,滑轮13位于驱动轮8与张紧轮9之间的V形带11的外侧且与V形带11相抵,结合图2所示,滑槽12的上方罩设有套筒14,套筒14焊接在下支撑架5上,滑轮13上一体成型有间歇与电机底座1的底部相抵的推动杆15,推动杆15位于套筒14内,以保证推动杆15的移动路径确定。推动杆15上焊接有若干啮齿16,套筒14的筒壁上设有两组齿片组,两组齿片组相对设置,齿片组包括若干间歇与啮齿16啮合的齿片17,齿片17的中部转动连接在套筒14的筒壁上,齿片17的一端位于套筒14内,齿片17的另一端穿过套筒14的筒壁并位于套筒14外,位于套筒14外的相邻两个齿片17之间铰接有连杆18,最下方的连杆18的底端设有连接孔,下支撑架5上设有固定槽,固定槽上设有多个插孔,连接孔与插孔之间穿设有插杆(图中未示出)。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初始状态下,偏心轮10的靠近旋转点的一端与V形带11接触,此时滑轮13位于滑槽12的下部,推动杆15未与电机底座1的底部相抵。电机的皮带轮2与输入轮之间的皮带3处于绷紧状态,齿片17初始状态下处于与套筒14的轴线垂直的状态。

当需要将电机皮带轮2与输入轮之间的皮带3取下清理时,此时,需要调节皮带3的张紧度。首先,向下拉动齿片17最下方的连杆18,使得连杆18逐层将齿片17位于套筒14外的一端下拉,使得齿片17位于套筒14内的一端向上倾斜,调整好齿片17的位置后,将插杆插入到连接孔与插孔之间,对齿片17的位置进行固定。而后手握把手19转动驱动轮8,驱动轮8转动通过V形带11带动张紧轮9和偏心轮10转动,由于驱动轮8、张紧轮9和偏心轮10的分布呈三角形,使得皮带3得以稳定支撑。

在转动驱动轮8的过程中,偏心轮10也会随之转动,由于初始状态下偏心轮10靠近转动点的一端与V形带11接触,偏心轮10转动过程中会使其远离转动点的一端与V形带11接触,由于V形带11的整体长度固定,使得驱动轮8与偏心轮10之间的V形带11会被向上抵紧,进而V形带11向上推动滑轮13,使得滑轮13在滑槽12内向上滑动,滑轮13带动推动杆15沿套筒14向上滑动,此时,由于齿片17位于套筒14内部的一端向上倾斜,在推动杆15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啮齿16相对齿片17滑动,呈未啮合状态。

推动杆15向上滑动会向上推动电机底座1的底部,使得电机底座1沿上支撑架4向上滑动,进而带动电机的皮带轮2向上移动,使得皮带轮2与输入轮之间的距离减小,使得皮带轮2与输入轮之间的皮带3处于松弛状态,方便操作人员取下。在推动杆15向上抵紧电机底座1时,推动杆15受到电机底座1向下的压力,使得推动杆15具有向下运动的趋势,但是当推动杆15向下移动时,齿片17与啮齿16则呈啮合状态,具有反向固定推动杆15位置的作用,使得推动杆15的抵紧效果好。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技术方案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