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扁漆包线绕组的线圈元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19940发布日期:2020-10-02 08:53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扁漆包线绕组的线圈元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绕组的线圈元件结构,特别涉及一种电机扁漆包线绕组的线圈元件结构。



背景技术:

电机电枢绕组通常由圆漆包线或扁漆包线组成,扁漆包线相比圆漆包线具有更高功率密度和更高的导体填充率,随着功率密度及转速的提高,电机交流损耗更加严重(交流电阻增大)。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在通常情况下,为了追求更高功率密度和更高的导体填充率,绕组线圈最内层和最外层绕组直接叠放布置,中间层错落交叉布置。

如图1和图2所示,线圈元件1a和线圈元件1b直接共同布置在绕组最外层1,线圈元件2a和线圈元件3a分别交叠错落布置在绕组中层2和中层3,线圈元件4a和线圈元件5a分别交叠错落布置在绕组中层4和中层5,线圈元件6a和线圈元件6b直接共同布置在绕组最内层6。

上述结构中,在获得更高功率密度和更高的导体填充率同时,线圈元件7、线圈元件8和线圈元件9与线圈元件10、线圈元件11和线圈元件12产生空间干涉13,从而导致绝缘涂层受损概率增大,有绝缘风险。

因此,特别需要一种电机扁漆包线绕组的线圈元件结构,以解决上述现有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扁漆包线绕组的线圈元件结构,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在保证电机装配可靠性的前提下,减少或消除绕组内外层直接叠放时的干涉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电机扁漆包线绕组的线圈元件结构,其特征在于,由端部、折弯角、曲折线、内折弯点和外折弯点互相连通构成,在所述端部至所述折弯角之间设置为产生一定的塑性形变且具有一定长度的压扁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端部为扁铜线从直线至非直线的过渡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扁段为两面向中心压扁且向中心位置产生10%-30%塑性形变的压扁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扁段的压扁长度为10-80mm。

本实用新型的电机扁漆包线绕组的线圈元件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线圈元件结构的端部至线圈元件结构的曲折线处采取压扁措施,在保证电机装配可靠性的前提下,减少或消除绕组内外层直接叠放时的干涉问题,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可参阅本案图式及以下较好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而获得清楚地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电机电枢绕组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电机电枢绕组结构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定子铁芯结构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定子铁芯结构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机扁漆包线绕组的线圈元件结构,由端部、折弯角、曲折线、内折弯点和外折弯点互相连通构成;扁铜线从直线到非直线的过渡处14a和过渡处14b为线圈元件端部,15a和15b为折弯角,16a和16b为曲折线,17为内折弯点,18为外折弯点。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端部至所述折弯角之间设置为产生一定的塑性形变且具有一定长度的压扁段,所述压扁段为两面向中心压扁且向中心位置产生10%-30%塑性形变的压扁段。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压扁段的压扁长度为10-80mm。

其中,截面19为压扁段变形前截面,截面20为压扁段变形后截面。

在传统线圈元件结构中,端部14a和端部14b分别至线圈元件曲折线16a和曲折线16b处与其余直接叠放的线圈元件同部分漆皮紧密接触摩擦,容易脱漆产生绝缘风险,为使干涉面积减小或消失,此部分漆包扁线与线圈元件其余部分漆包扁线不相同,采取压扁措施,漆包边线宽边的两面向中心压扁,整体向中心位置产生10%-30%的塑性形变。

本实用新型的电机扁漆包线绕组的线圈元件结构,通过在线圈元件结构的端部至线圈元件结构的曲折线处采取压扁措施,在保证电机装配可靠性的前提下,减少或消除绕组内外层直接叠放时的干涉问题。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技术特征:

1.一种电机扁漆包线绕组的线圈元件结构,其特征在于,由端部、折弯角、曲折线、内折弯点和外折弯点互相连通构成,在所述端部至所述折弯角之间设置为产生一定的塑性形变且具有一定长度的压扁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扁漆包线绕组的线圈元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为扁铜线从直线至非直线的过渡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扁漆包线绕组的线圈元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扁段为两面向中心压扁且向中心位置产生10%-30%塑性形变的压扁段。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扁漆包线绕组的线圈元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扁段的压扁长度为10-80m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电机扁漆包线绕组的线圈元件结构,由端部、折弯角、曲折线、内折弯点和外折弯点互相连通构成,在所述端部至所述折弯角之间设置为产生一定的塑性形变且具有一定长度的压扁段;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线圈元件结构的端部至线圈元件结构的曲折线处采取压扁措施,在保证电机装配可靠性的前提下,减少或消除绕组内外层直接叠放时的干涉问题,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王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龙芯电驱动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21
技术公布日:2020.10.0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