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散热电机及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99748发布日期:2020-07-31 23:02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高散热电机及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散热电机及吸尘器,属于电动工具领域。



背景技术:

高速电机核心运动部件是微型精密轴承,电机高速运转必然引起轴承的温度升高,由于高速电机的结构问题无法进行水冷,目前的解决方案是采用耐高温的轴承和润滑脂进行散热。然而,耐高温轴承和润滑脂对材料和工艺要求较高,导致量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散热电机及吸尘器,能较低的成本来有效地将轴承散发的热量排出以此降低轴承的工作温度,提高轴承寿命,从而提高电机整机的使用寿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散热电机,包括:

电机组件,所述电机组件包括转子组件和与所述转子组件相配合的轴承;

用于固定至少部分所述电机组件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用以安装所述轴承的轴承座以及设置在所述轴承座上的若干加强机构,至少一个所述加强机构上设有凹凸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包括设置在中间的所述轴承座以及设置在所述轴承座外周的环形架,所述加强机构连接所述轴承座和环形架。

进一步地,相邻所述加强机构之间为镂空区域,每个所述加强机构具有两个面向所述镂空区域的区域设置的相对面,所述凹凸结构设置在所述相对面上。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加强机构上,所述凹凸结构交替设置在两个所述相对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凹凸结构为圆槽。

进一步地,若干所述加强机构沿所述轴承座的周向方向均匀排列排列。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机构为加强筋,所述加强机构由铝合金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组件还包括定子组件和叶轮组件,所述转子组件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定子组件上,所述叶轮组件与所述转子组件连接并设置在风罩上。

进一步地,所述高散热电机还包括与所述电机组件电连接的电容和电路板,所述电容和电路板相对于所述风罩设置在所述高散热电机的另一端。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吸尘器,其包括所述的高散热电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高散热电机及吸尘器通过设置在轴承座上设置加强机构,并在加强机构上设置凹凸结构来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以较低的成本来有效地将轴承散发的热量排出以此降低轴承的工作温度,提高轴承寿命,从而提高电机整机的使用寿命。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示的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电机中的导叶组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示的电机中的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下”、“左”、“右”、“内”、“外”等用语只是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不作为限定用语。

实施例一

请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示的低噪高效电机包括壳体1和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的电机组件,该壳体1为各区域拼接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由风罩2和导叶组件4的外周结构形成。其中,所述电机组件包括风罩2和设置在所述风罩2上的动叶轮3,所述动叶轮3与所述风罩2限定出风,具体的,动叶轮3上设有若干叶片31,用以将所述风罩2外的气体沿着该叶片31导入至所述风道10中。在壳体1内还设有配合所述风道10设置的导叶组件4,所述导叶组件4包括至少两组沿所述风罩2的轴线方向上下设置的导叶组,每组所述导叶组包括若干绕所述风罩2周向设置导叶,且导叶组和定子组件5设置于动叶轮3的同一侧。以图2为例,a所在直线方向为风罩2的轴线方向,b所在方向为风罩2周向方向。并且,相邻所述导叶组中,次组导叶组中的导叶被配置成用于分隔来自上组导叶组导入的风,以实现经过每组导叶组的风逐渐递减的目的,从而实现电机的降噪。

在本实施例中,风罩2的周向平面上设有三组导叶组,从其轴线方向从上至下一次为:一级导叶组41、二级导叶组42和三级导叶组43;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两组或多组以上的导叶组。本实用新型中,相邻两个导叶组中,以设置在上方的导叶组为上组导叶组,下方的为次导叶组,为了实现经过每组导叶组的风逐渐递减的目的,在所述风罩2的周向平面上,次组导叶组中的至少部分导叶设置在所述上组导叶组中的两个相邻导叶之间;优选的,次组导叶组中的所有导叶均设置在所述上组导叶组中的两个相邻导叶之间。同时,优选的,所述次组导叶组中的导叶的数量大于上组导叶组中的导叶的数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一级导叶组41中的两个相邻一级导叶411之间设有两个所述二级导叶组42中的二级导叶421,所述二级导叶组42中的两个相邻二级导叶421之间设有一个所述三级导叶组43中的三级导叶431,优选的,各组导叶组中的导叶均匀设置。如图3所示,当外界的气体由动叶轮3导入至风道10后,形成的风先在一级导叶411中被均匀分隔,随后在两个相邻一级导叶411间的风被设置在之间的两个二级导叶421均分成三份,随后在两个相邻二级导叶421间的风被设置在之间的三级导叶431均分成两分导出壳体1。因此,导出的风远远小于导入至壳体1内的风的,能够明显改善电机运转状态下的噪音。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每组导叶组中导叶的数量、设置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在本实施例中,电机组件还包括定子组件5和转子组件6,所述转子组件6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定子组件5上,所述动叶轮3与所述定子组件5连接并设置在所述风罩2上。所述壳体1内还设有支撑架7,该支撑架7具有环形的架体71和连接架体71与壳体1的定位筋72,架体71中间设有轴承73。风罩2安装在该支撑架7上,转子组件6转配在轴承73上并与定子组件5传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低噪高效电机还包括与所述电机组件电连接的电容8和电路板9,所述电容8和电路板9相对于所述风罩2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另一端,并保留在外部。由三级导叶组43导出的风吹在电容8和电路板9上,以便于对其进行散热。

本实用新型的低噪高效电机通过改良其导风效果,还能明显增强电机效率。请参见表1,申请人通过多组实验发现通过设置一级导叶组、二级导叶组和三级导叶组能增加电机效率。

表1

本实施例的电机通过设置多组配合电机风道设置的导叶组来对导入至电机壳体内的风进行分隔,使通过每组导叶组中的导叶的风逐渐递减,进而使该电机的出风得到缓冲,从而实现降噪的目的,同时,能提高电机效率。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低噪高效电机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其区别之处在于支撑架2-1结构不同。具体的,请参见图4,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支撑架2-1包括用以安装所述轴承2-2的轴承座2-11以及设置在所述轴承座2-11上的若干加强机构2-12,其中,至少一个所述加强机构2-12上设有凹凸结构2-122。优选的,所有加强机构2-12上都设有凹凸结构2-122,以便于对轴承2-2进行散热。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2-1包括支架本体2-13,所述支架本体2-13包括设置在中间的所述轴承座2-11以及设置在所述轴承座2-11外周的环形架2-14,所述加强机构2-12连接所述轴承座2-11和环形架2-14。相邻所述加强机构2-12之间为镂空区域2-10,在本实施例中,加强机构2-12的数量为9个,9个加强机构2-12沿轴承座2-11的周向方向均匀设置。每个所述加强机构2-12具有两个面向所述镂空区域2-10的区域设置的相对面2-121,所述凹凸结构2-122设置在所述相对面2-121上。优选的,每个所述加强机构2-12上,所述凹凸结构2-122交替设置在两个所述相对面2-121上,即呈波浪形。并且,该凹凸结构2-122优选为圆槽,通过采用圆槽形,可以极大地增加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以增大其散热效率。每个所述加强机构2-12的两个相对面2-121上共设有9个圆槽,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加强机构2-12的设置位置、数量以及凹凸结构2-122的形状和数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机构2-12为加强筋,所述加强机构2-12由铝合金材料制成,以使其具有良好的导热性的同时,具有较佳的减震效果。

请参见附件相关附图,经过试验发现,与现有支撑架2-1相比,采用本实施例的支撑架2-1能使轴承2-2温度降低6°以上。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在轴承座上设置加强机构,并在加强机构上设置凹凸结构来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以较低的成本来有效地将轴承散发的热量排出以此降低轴承的工作温度,提高轴承寿命,从而提高电机整机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低噪高效电机可应用在风机、吸尘器等家用电动工具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吸尘器,其包括上一实施例所示的低噪高效电机,其他结构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进行说明。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高散热电机及吸尘器通过设置在轴承座上设置加强机构,并在加强机构上设置凹凸结构来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以较低的成本来有效地将轴承散发的热量排出以此降低轴承的工作温度,提高轴承寿命,从而提高电机整机的使用寿命。

并且,通过设置多组配合电机风道设置的导叶组来对导入至电机壳体内的风进行分隔,使通过每组导叶组中的导叶的风逐渐递减,进而使该电机的出风得到缓冲,从而实现降噪的目的,同时,能提高电机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