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充电设备、自动对位方法及充电底座与流程

文档序号:25989896发布日期:2021-07-23 21:00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线充电设备、自动对位方法及充电底座与流程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设备、自动对位方法及充电底座。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wirelesschargingtechnology,wct)利用电场、磁场、微波或者激光等传导介质以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由于其具有无导线限制、无插拔等优势,目前在电子设备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采用无线充电设备为其进行无线充电,例如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可穿戴设备等。无线充电设备中包括发射线圈,电子设备中包括接收线圈。

目前,无线充电技术通过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磁场耦合来传输能量,需要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位于一定的空间距离内。例如,对于电子设备为手机及穿戴设备时,电子设备放置在无线充电设备上,可能无法使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的位置对正,因此可能无法充电或充电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设备、自动对位方法及充电底座,可以实现无线充电设备中的发射线圈和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自动对位,提高了无线充电的自由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设备,不具体限定无线充电设备的实现类型,例如可以为无线充电器,可以为一对一充电器,也可以为一对多充电器。无线充电设备用于为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手表等可以被无线充电的设备。无线充电设备包括:发射线圈、控制器和至少两个检测线圈;至少两个检测线圈位于发射线圈所在平面的一侧,检测线圈所在平面与发射线圈所在平面相互平行;控制器分别控制至少两个检测线圈依次连接激励电源,并获得与激励电源连接的检测线圈的参数,根据至少两个检测线圈之间的参数的大小差异控制发射线圈移动,以使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对位。

当发射线圈和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位置偏差较大无法通信时,控制器利用多个检测线圈的参数来控制发射线圈移动实现与接收线圈的对位。由于设置了多个检测线圈,多个检测线圈覆盖的面积总和大于发射线圈覆盖的面积,利用检测线圈的参数检测电子设备的摆放位置;因此该无线充电设备可以接受电子设备放置的范围更大。由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检测线圈依次连接激励电源,可以避免因同时连接激励电源而带来的电磁干扰,避免电磁干扰造成检测线圈的参数获取不准确。由于检测线圈所在平面与发射线圈所在平面相互平行,在获取检测线圈的参数时,获取的参数是均匀的,方便统一比较,从而根据检测线圈的参数使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对位更加准确,避免因非平行设置,而获得的参数无法统一比较。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设备可以实现自动对位,因此当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即使电子设备放置的位置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存在偏差,控制器也可以利用检测线圈的参数控制发射线圈移动,从而实现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的自动对位,增大了充电自由度,提高用户的无线充电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两个检测线圈可以相对于发射线圈的一中心轴线对称分布在发射线圈所在平面的上方,其中上方为朝向电子设备的一侧;由于检测线圈设置在更靠近电子设备的一侧,可以更容易检测到接收线圈的位置,避免检测线圈设置在远离电子设备的一侧而导致检测不准确的情况。由于检测线圈相对于发射线圈的一中心轴线对称分布在发射线圈所在平面的上方,对称均匀分布的目的是为了使检测线圈能够覆盖更大的范围,避免因检测范围偏小检测不到电子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检测线圈的参数可以包括检测线圈的自感感量,控制器具体获得每个检测线圈的自感感量,根据每个检测线圈的自感感量的大小差异,控制发射线圈向至少两个线圈中自感感量最大的检测线圈移动,实现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的对位。由于检测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的距离越近时,检测线圈的自感感量越大,因此,可以利用检测线圈的自感感量的大小来判断距离接收线圈最近的检测线圈,从而确定接收线圈的位置,将发射线圈移动至接收线圈对应的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检测线圈的参数可以包括检测线圈的自感感量和交流阻抗,控制器获得每个检测线圈的自感感量和交流阻抗,根据每个检测线圈的自感感量和交流阻抗的大小差异,控制发射线圈向至少两个线圈中自感和交流阻抗的乘积最大的检测线圈移动,实现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的对位。由于检测线圈的自感感量与交流阻抗的乘积可以表征检测线圈距离电子设备中接收线圈的距离大小,自感感量与交流阻抗的乘积越大,代表该检测线圈距离接收线圈越近,因此,可以将发射线圈移动至该检测线圈对应的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检测线圈具备与接收线圈进行通信的功能时,检测线圈的参数为通信结果;通信结果用于表征所述检测线圈与所述接收线圈是否通信成功;控制器获得每个检测线圈与接收线圈的通信结果,根据每个检测线圈与接收线圈的通信结果,控制发射线圈向通信结果为通信成功对应的检测线圈的方向移动。由于多个检测线圈的覆盖面积总和大于发射线圈覆盖的面积,在发射线圈无法与接收线圈通信时,可能有的检测线圈可以与接收线圈通信,因此可以利用通信成功的检测线圈,控制发射线圈移动至实现通信的检测线圈的位置,以使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对位。

本申请实施例不具体限定检测线圈的数量,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可以设置两个、三个或四个,或者更多数量的检测线圈。为了使检测线圈覆盖的范围更大更均匀,可以根据发射线圈的大小以及可以覆盖的可移动范围等来设置检测线圈的个数,使检测线圈尽量均匀覆盖发射线圈对应的范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两个线圈相对于发射线圈的一中心轴线对称分布;检测线圈包括四个,四个检测线圈的形状和大小均一致,本申请实施例也不限定各个检测线圈的形状和大小,为了方便检测以及工艺简略,可以设置所有检测线圈的大小和形状均一致;形状可以为圆形或正多边形。该实现方式尤其适用于检测线圈固定不动的实现情况。对于检测线圈可以移动的情况,检测线圈的数量可以设置的更多,而且不必相对于发射线圈的一个中心轴线对称分布。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意两个相邻的检测线圈之间可以接触,即共同接触的部分没有间隔;也可以任意两个相邻的检测线圈之间间隔预设距离;当两个相邻的检测线圈之间接触时,发射线圈能覆盖的充电范围可能偏小,但是检测线圈之间的检测盲区也较小,发射线圈的移动控制较为简单;如果两个相邻的检测线圈之间间隔预设距离,即两个相邻的检测线圈之间存在间隔,可以扩大发射线圈能够覆盖的充电范围,但同时检测线圈之间的检测盲区可能也偏大,发射线圈的移动控制将比较复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检测线圈的匝数,可以为一匝,也可以为多匝。即检测线圈包括至少一匝预设形状的线圈,设置一匝线圈可以节省材料,方便布局;检测线圈可以是绕线线圈,也可以是印制电路板pcb形式的线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无线充电设备还包括多路切换电路;多路切换电路连接在激励电源和至少两个检测线圈之间;控制器控制多路切换电路中的开关动作来使至少两个检测线圈依次连接激励电源,可以用于检测线圈之间的切换;其中多路切换电路中至少包括开关模块,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开关模块的具体实现形式,例如为可控开关。开关模块的数量与检测线圈的数量可以相等,即开关模块和检测线圈一一对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具体限定检测线圈是否可以移动,例如至少两个检测线圈可以跟随发射线圈一起移动,也可以至少两个检测线圈保持静止,即位置固定不变。当检测线圈保持静止时,由于检测线圈固定不动,因此,不需要考虑检测线圈的移动空间,因此,利于扩展检测区域,进而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充电平面,尤其适用于无线充电设备为一对多无线充电场景。当至少两个检测线圈跟随发射线圈一起移动时,此种情况,需要考虑检测线圈的安装方式以及对发射线圈可移动空间的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以上介绍的是利用检测线圈的参数来控制发射线圈移动,当移动到发射线圈可以与接收线圈通信时,则控制器可以进一步利用无线充电的参数来进一步控制发射线圈移动,这样可以更精确地使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进行对正,即利用检测线圈的参数控制发射线圈移动属于粗调对位,则利用一下的无线充电参数进行对位则属于细调对位。即控制器获得无线充电设备的以下至少一项参数:工作频率、发射线圈的自感、发射线圈的交流阻抗、发射线圈的电流、或发射线圈的输入电压;根据至少一项参数控制发射线圈移动,以使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进一步对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控制器,还用于获得充电参数,根据充电参数控制发射线圈移动,以使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进一步对位;充电参数还可以包括:充电效率、充电电压、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或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电子设备中包括辅助线圈时,充电参数还包括:发射线圈与辅助线圈之间的互感,或,发射线圈与所述辅助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利用辅助线圈实现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进一步对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为了实现更精确的对位,以及后期更高效率地充电,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设备还可以利用检测线圈的q值进行金属异物的判断,即控制器获得检测线圈的q值,当检测线圈的q小于或等于预设q值阈值时,判断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存在金属异物;为避免金属异物对无线充电的影响,在进行无线充电之前可以先去除金属异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无线充电设备还包括:对位机构;控制器控制对位机构驱动发射线圈,以使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对正;控制器还用于在无线充电设备为电子设备充电完成后,控制发射线圈回归原位。控制发射线圈回归原位是为了为下一次无线充电做准备。

基于以上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设备,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方法,应用于无线充电设备,以上无线充电设备各个实施例的优点适用于以下的方法,因此,在此不再赘述。无线充电设备包括:发射线圈、控制器和至少两个检测线圈;至少两个检测线圈位于发射线圈所在平面的一侧,检测线圈所在平面与发射线圈所在平面相互平行;该方法包括:分别控制至少两个检测线圈依次连接激励电源;获得与激励电源连接的检测线圈的参数;根据至少两个检测线圈之间的参数的大小差异控制发射线圈移动,以使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对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数包括自感的感量;根据至少两个检测线圈之间的参数的大小差异控制发射线圈移动,具体包括:根据每个检测线圈的自感感量的大小差异,控制发射线圈向至少两个线圈中自感感量最大的检测线圈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数包括自感的感量和交流阻抗;根据至少两个检测线圈之间的参数的大小差异控制发射线圈移动,具体包括:根据每个检测线圈的自感感量和交流阻抗的大小差异,控制发射线圈向至少两个线圈中自感和交流阻抗的乘积最大的检测线圈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数包括通信结果,通信结果用于表征检测线圈与接收线圈是否通信成功;根据检测线圈的参数控制发射线圈移动,具体包括:根据每个所述检测线圈与接收线圈的通信结果,控制发射线圈向通信结果为通信成功对应的检测线圈的方向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用于获得无线充电设备的以下至少一项参数:工作频率、发射线圈的自感、发射线圈的交流阻抗、发射线圈的电流、或发射线圈的输入电压;根据至少一项参数控制发射线圈移动,以使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进一步对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获得充电参数,根据充电参数控制发射线圈移动,以使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进一步对位;充电参数包括:充电效率、充电电压、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或、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包括辅助线圈,充电参数还包括:发射线圈与辅助线圈之间的互感,或,发射线圈与所述辅助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利用辅助线圈实现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进一步对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获得检测线圈的q值,当检测线圈的q小于或等于预设q值阈值时,判断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存在金属异物;为避免金属异物对无线充电的影响,在进行无线充电之前可以先去除金属异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控制对位机构驱动发射线圈,以使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对正;在无线充电设备为电子设备充电完成后,控制发射线圈回归原位。

基于以上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设备,对应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底座,用于为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以上实施例介绍的无线充电设备的各个实施例与底座可以对应,而且各个实现方式的优点也适用于底座,因此,在此不再赘述。该无线充电底座包括:电源接口、谐振网络、逆变电路、控制器、检测线圈和发射线圈底盘;电源接口,用于连接适配器传输的直流电;谐振网络包括谐振电容和发射线圈;发射线圈底盘,用于放置发射线圈;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用于连接电源接口,逆变电路的输出端用于连接谐振网络;至少两个检测线圈位于发射线圈所在平面的一侧,检测线圈所在平面与发射线圈所在平面相互平行;控制器分别控制至少两个检测线圈依次连接激励电源,并获得与激励电源连接的检测线圈的参数,根据至少两个检测线圈之间的参数的大小差异控制发射线圈移动,以使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对位。

例如,无线充电底座为充电圆盘,或者立体充电座,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具体限定无线充电底座的具体几何形态。无线充电底座为电子设备充电时,一般无线充电底座可以平行于水平面,电子设备放置在无线充电底座上方。另外,当无线充电底座为竖直于水平面时,电子设备所在平面需要与无线充电底座所在平面平行。以使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更好地耦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数包括自感的感量;根据至少两个检测线圈之间的参数的大小差异控制发射线圈移动,具体包括:根据每个检测线圈的自感感量的大小差异,控制发射线圈向至少两个线圈中自感感量最大的检测线圈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数包括自感的感量和交流阻抗;根据至少两个检测线圈之间的参数的大小差异控制发射线圈移动,具体包括:根据每个检测线圈的自感感量和交流阻抗的大小差异,控制发射线圈向至少两个线圈中自感和交流阻抗的乘积最大的检测线圈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数包括通信结果,通信结果用于表征检测线圈与接收线圈是否通信成功;根据检测线圈的参数控制发射线圈移动,具体包括:根据每个所述检测线圈与接收线圈的通信结果,控制发射线圈向通信结果为通信成功对应的检测线圈的方向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控制器获得无线充电设备的以下至少一项参数:工作频率、发射线圈的自感、发射线圈的交流阻抗、发射线圈的电流、或发射线圈的输入电压;根据至少一项参数控制发射线圈移动,以使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进一步对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控制器获得充电参数,根据充电参数控制发射线圈移动,以使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进一步对位;充电参数包括:充电效率、充电电压、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或、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子设备包括辅助线圈,充电参数还包括:发射线圈与辅助线圈之间的互感,或,发射线圈与所述辅助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利用辅助线圈实现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进一步对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控制器获得检测线圈的q值,当检测线圈的q小于或等于预设q值阈值时,判断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存在金属异物;为避免金属异物对无线充电的影响,在进行无线充电之前可以先去除金属异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控制器控制对位机构驱动发射线圈,以使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对正;在无线充电设备为电子设备充电完成后,控制器控制发射线圈回归原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的设备设置了多个检测线圈,当发射线圈和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位置偏差较大无法通信时,控制器利用多个检测线圈的参数来控制发射线圈移动实现与接收线圈的对位。由于设置了多个检测线圈,多个检测线圈覆盖的面积总和大于发射线圈覆盖的面积,利用检测线圈的参数检测电子设备的摆放位置;因此该无线充电设备可以接受电子设备放置的范围更大。具体地,控制器可以控制各个检测线圈依次连接激励电源,依次获得与激励电源连接的检测线圈的参数,避免了将各个检测线圈均同时连接激励电源而造成的各个检测线圈的电磁干扰,以免因电磁干扰而使获得的检测线圈的参数不准确。并且检测线圈所在的平面与发射线圈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获得的各个检测线圈的参数是在同等的条件下,便于各个检测线圈的参数之间的比较。控制器根据检测线圈的参数控制发射线圈移动,从而实现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对位。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设备可以实现自动对位,因此当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即使电子设备放置的位置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存在偏差,控制器也可以利用检测线圈的参数控制发射线圈移动,从而实现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的自动对位,增大了充电自由度,提高用户的无线充电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系统的电路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的示意图;

图5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的示意图;

图5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的示意图;

图5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的示意图;

图6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的示意图;

图6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射线圈移动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射线圈移动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检测线圈布局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位结构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射线圈的自动对位方法的流程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射线圈的自动对位方法的流程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发射线圈的自动对位方法的流程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发射线圈的自动对位方法的流程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中的“第一”、“第二”等用词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该特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上”、“下”等方位术语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相对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可以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附图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此外,术语“耦接”可以是实现信号传输的电性连接的方式。“耦接”可以是直接的电性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电性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不具体限定电子设备的类型,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mobile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智能穿戴产品(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耳机等)、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终端设备等具有无线设备。上述电子设备还可以是无线充电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家用电器(例如豆浆机、扫地机器人)、无人机等电子产品。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先介绍电子设备无线充电的应用场景,以电子设备为手机为例进行介绍。

参见图1,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系统的示意图。

当电子设备为手机时,无线充电设备为无线充电器02,无线充电器02用于为电子设备01(即手机)进行无线充电。图示的无线充电器02支撑电子设备01水平放置在其上方,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充电器02还可以具备其它形态,例如为立式无线充电器,具备一定的倾斜度,以使电子设备01可以倚靠贴紧无线充电器02。

该无线充电系统包括设置于电子设备01内的无线充电接收(receive,rx)装置20和与该无线充电接收端20相耦接的电池50。其中,无线充电接收端20与电池50之间,还可以包括直流/直流(dc/dc,directcurrent/directcurrent),其中dc/dc可以为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do,lowdropoutregulator)、降压变换器或开关电容变换器等。降压变换器例如可以为buck电路。

该无线充电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无线充电器02内的无线充电发射(transmit,tx)端30,以及与该无线充电发射端30相耦接的适配器40,该适配器40用于提供充电电能。

无线充电发射端30对无线充电接收端20进行功率传输;无线充电发射端30和无线充电接收端20之间可以传输控制信号或者传输充电数据。传输控制信号或者传输充电数据可以通过带内通讯实现,也可以通过带外通讯实现。无线充电发射端30和无线充电接收端20之间通过蓝牙(bluetooth)、无线宽带(wireless-fidelity,wifi)、紫蜂协议(zigbee)、射频识别技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远程(longrange,lora)无线技术或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fieldcommunication,nfc)等带外通讯方式实现无线连接,以使得无线充电发射端30和无线充电接收端20之间可以建立无线通信。

该充电数据可以用于指示充电类型。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充电数据可以为充电协议,例如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powerconsortium,wpc)推出的无线充电标准qi,例如bpp(basicpowerprofile)协议,或者epp(extendedpowerprofile)协议等。

参见图2,该图为图1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述电子设备01为手机为例,其主要包括显示屏(displaypanel,dp)10。该显示屏10可以为液晶显示(liquidcrystaldisplay,lcd)屏,或者,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显示屏等,当手机采用折叠屏架构或多屏架构时,手机还可以包括多块屏幕,多块屏幕还可以是以上不同类型屏幕的组合,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上述电子设备01还可以包括中框11和壳体12。显示屏10和壳体12分别位于中框11的两侧,显示屏10的背面朝向壳体12,且该显示屏10和壳体12通过中框11相连接。其中,中框11包括承载板110以及绕承载板110一周的边框111。电子设备01还可以包括印刷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s,pcb)。

需要说明的是,实际产品中,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一般可以设置为圆盘形状,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例如正方形等,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无线充电的工作原理。

参见图3,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系统的电路示意图。

无线充电发射端30,用于发射磁场能量。无线充电发射端30可以位于无线充电设备中。

无线充电发射端30包括逆变电路dc/ac31,逆变电路dc/ac31的输入端用于连接直流电源,例如连接适配器输出的直流电,逆变电路dc/ac31的输出端连接谐振网络,谐振网络包括谐振电容c1和发射线圈l1。本申请实施例中以谐振电容c1和发射线圈l1串联谐振为例。

无线充电接收端20,用于接收无线充电发射端30发射的磁场能量。无线充电接收端20可以位于电子设备中。

无线充电接收端20包括接收线圈l2、电容c2和整流电路ac/dc21。整流电路ac/dc21将接收线圈l2输出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为电池进行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图3所示的无线充电系统的发射端和接收端的谐振网络是以为原边串联,副边串联的谐振网络psss,此外本申请实施例的谐振网络还可以是原边并联副边串联的谐振网络ppss、原边并联副边并联的谐振网络ppsp、原边串联副边并联的谐振网络pssp或混合型谐振网络。本申请实施例中均不做具体限定。

为了描述方便,下面将无线充电发射端简称为发射端,将无线充电接收端简称为接收端。

无线充电设备将输入的电能变换为磁场能量后,无线充电设备通过发射端发射磁场能量;电子设备位于无线充电设备附近时,电子设备通过接收端接收无线充电设备发出的磁场能量,并将磁场能量变换为电能对电子设备充电。由此,实现电能由无线充电设备向电子设备的无线传输。

参见图4,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设备用于为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无线充电设备包括:谐振网络、逆变电路和控制器32;

谐振网络包括谐振电容c1和发射线圈l1;本实施例中以谐振电容c1和发射线圈l1串联形成谐振网络为例进行介绍。

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用于连接直流电源,逆变电路的输出端用于连接谐振网络。

本实施例中以逆变电路为全桥电路为例进行介绍,逆变电路包括四个可控开关管,分别为第一开关管s1-第四开关管s4。如图4所示,第一开关管s1的第一端连接直流电源的正极,第一开关管s1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开关管s2的第一端,第二开关管s2的第二端连接直流电源的负极,即s1和s2串联后连接在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之间。同理,第三开关管s3的第一端连接直流电源的正极,第三开关管s3的第二端连接第四开关管s4的第一端,第四开关管s4的第二端连接直流电源的负极,即s3和s4串联后连接在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之间。其中s1的第二端通过串联的c1和l1连接s3的第二端。

其中,l2为电子设备的接收线圈,例如电子设备为手机,则接收线圈l2位于手机内部。

目前,无线充电技术通过发射端的发射线圈和接收端的接收线圈之间的磁场耦合来传输能量,需要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位于一定的空间距离内。例如,对于电子设备为手机及穿戴设备时,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竖直方向摆放位置的偏差一般应小于10mm。如果偏差大于10mm以上,则将影响无线充电的效果,例如可能无法充电或充电效率低,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无线充电,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在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位置偏差较大时,利用设置在发射端的检测线圈来控制发射线圈移动,从而使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对位,解决因为偏差较大而无法充电或充电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的设备内部设置多个检测线圈。多个检测线圈依次连接激励电源,多个检测线圈中在连接激励电源时,可以在线检测检测线圈的参数,利用检测线圈的参数判定接收线圈的位置,即通过比较检测线圈的参数判定接收线圈距离最近的检测线圈,进而控制发射线圈移动至距离接收线圈最近的检测线圈的位置;可以与接收线圈实现通信的检测线圈距离接收线圈最近,因此可以利用检测线圈的参数,控制发射线圈移动至与接收线圈实现通信的检测线圈的位置,以使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对位。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具体实现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无线充电设备实施例一:

参见图5a,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的示意图。

为了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设备以无线充电器,即无线充电底座为例进行描述。该无线充电设备可以为电子设备进行充电,以电子设备为手机为例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设备包括:发射线圈l1、控制器32和至少两个检测线圈;图5a中以检测线圈包括以下至少两个为例进行描述:第一检测线圈l11和第二检测线圈l12。应该理解,至少两个检测线圈也可以称为检测线圈陈列。

第一检测线圈l11和第二检测线圈l12对称分布在发射线圈l1所在平面的上方,其中上方为朝向电子设备的一侧,第一检测线圈l11和第二检测线圈l12所在平面与发射线圈l1所在平面相互平行。

需要说明的是,图5a中仅示出了第一检测线圈l11和第二检测线圈l12对称分布的情况,第一检测线圈l11和第二检测线圈l12也可以具有其他分布的情况,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图5a中仅示出了第一检测线圈l11和第二检测线圈l12分布在朝向电子设备的一侧的情况,也可以分布在其他侧,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控制器32,用于分别控制第一检测线圈l11和第二检测线圈l12依次连接激励电源(图中未示出),并获得与激励电源连接的第一检测线圈l11和第二检测线圈l12的参数的大小差异,根据第一检测线圈l11和第二检测线圈l12的参数控制发射线圈l1移动,以使发射线圈l1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图中未示出)对位。

由于多个检测线圈覆盖的面积总和大于发射线圈l1覆盖的面积,因此,利用覆盖面积更大的检测线圈陈列来识别接收线圈的位置,进而根据检测线圈的参数的大小差异来控制发射线圈移动,使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实现对位。进一步地,当检测线圈具备与接收线圈进行通信的功能时,检测线圈的参数为通信结果;因此,在发射线圈无法与接收线圈通信时,可能有的检测线圈可以与接收线圈通信,多个检测线圈能通信覆盖的面积大于发射线圈能通信覆盖的面积,可以利用检测线圈能否实现通信,控制发射线圈移动至与接收线圈实现通信的检测线圈的位置,以使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对位。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检测线圈l11和第二检测线圈l12设置在发射线圈l1所在平面的上方,上方为朝向电子设备的一侧,将第一检测线圈l11和第二检测线圈l12设置在更靠近电子设备的一侧,可以更容易检测到接收线圈的位置,避免第一检测线圈l11和第二检测线圈l12设置在远离电子设备的一侧而导致检测不准确的情况。

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一检测线圈l11和第二检测线圈l12相对于发射线圈l1的一中心轴线对称分布在发射线圈l1所在平面的上方为例进行介绍,对称均匀分布的目的是为了使检测线圈能够覆盖更大的范围,避免因检测范围偏小检测不到电子设备。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检测线圈l11和第二检测线圈l12所在的平面与发射线圈l1所在的平面平行设置,是为了在获取第一检测线圈l11和第二检测线圈l12的参数时,获取的参数是均匀的,方便统一比较,从而根据检测线圈的参数使发射线圈l1和接收线圈的对位更加准确,避免因非平行设置,而获得的参数无法统一比较。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检测线圈依次连接激励电源,而不是同时均连接激励电源,是为了避免各个检测线圈之间的电磁干扰,避免电磁干扰造成检测线圈的参数获取不准确。

其中,激励电源连接检测线圈是为了提供电源给检测线圈,检测线圈在连接激励电源的情况下,控制器32可以获得检测线圈的参数,例如检测线圈的自感感量,或,检测线圈的自感感量与交流阻抗的乘积的大小差异等。当检测线圈与接收线圈可以耦合时,则检测线圈与接收线圈耦合的越紧密,即距离越近,则对应的检测线圈的自感感量越大,即检测线圈的部分参数与距离成负相关的单调关系。本申请实施例正是利用检测线圈的参数与距离之间存在的单调关系,来判断接收线圈的位置,由于通过检测线圈的参数的大小差异可以间接获得接收线圈的位置,因此,利用检测线圈的参数的大小差异,来控制发射线圈l1移动至对应的检测线圈的位置,便可以实现发射线圈l1与接收线圈的对位。

另外,检测线圈的参数除了检测线圈自身的一些电气参量以外,还可以包括通信结果,例如,当多个检测线圈依次连接激励电源以后,发现只有一个检测线圈可以与接收线圈实现通信,则说明可以实现通信的检测线圈距离接收线圈最近,则将发射线圈移动至可以实现通信的检测线圈的位置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具体限定检测线圈的数量,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可以设置两个、三个或四个,或者更多数量的检测线圈。为了使检测线圈覆盖的范围更大更均匀,可以根据发射线圈的大小以及可以覆盖的可移动范围等来设置检测线圈的个数,使检测线圈尽量均匀覆盖发射线圈对应的范围。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也不限定各个检测线圈的形状和大小,为了方便检测以及工艺简略,可以设置所有检测线圈的大小和形状均一致。本申请实施例也不具体限定检测线圈的形状,例如可以为圆形或正多边形,例如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或正六边形等。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也不限定检测线圈的具体匝数,例如可以包括一匝线圈,也可以包括多匝线圈,即检测线圈包括至少一匝预设形状的线圈,预设形状可以为以上介绍的圆形或正多边形。例如,为了节省材料,方便布局,检测线圈可以仅设置一匝线圈,检测线圈可以是绕线线圈,也可以是印制电路板pcb形式的线圈。

在空间布局上,本申请实施例也不具体限定多个检测线圈之间的位置关系,例如其中两个相邻的检测线圈可以接触,即共同接触的部分没有间隔。例如,当多个检测线圈均为大小相同的圆形时,相邻的两个圆形可以相切,即接触。当多个检测线圈均为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时,两个相邻的正方形共一个边,即接触。

另外,任意两个相邻的检测线圈之间也可以间隔预设距离。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预设距离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发射线圈的大小以及各个检测线圈的大小来设置。当两个相邻的检测线圈之间接触时,发射线圈能覆盖的充电范围可能偏小,但是检测线圈之间的检测盲区也较小,发射线圈的移动控制较为简单。

如果两个相邻的检测线圈之间间隔预设距离,即两个相邻的检测线圈之间存在间隔,可以扩大发射线圈能够覆盖的充电范围,但同时检测线圈之间的检测盲区可能也偏大,发射线圈的移动控制将比较复杂。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设备中的发射线圈可以移动,而检测线圈是否可以移动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即检测线圈可以与发射线圈一起移动,检测线圈也可以不移动。

下面结合图5b说明检测线圈与发射线圈固定在一起,随着发射线圈一起移动的实现方式。

参见图5b,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线圈的实现方式示意图。

图5b中以该无线充电设备为一对多的无线充电器为例进行介绍,即包括多个发射线圈,以下以两个发射线圈为例进行介绍。

每个发射线圈对应4个检测线圈,即两个发射线圈l00共对应8个检测线圈l0。图中虚线小方框x为发射线圈可对位区域,虚线大方框y为无线充电设备中的两个发射线圈可以整体充电的区域。

本实施例中,每个发射线圈对应的四个检测线圈可以跟随该发射线圈一起移动,此种情况,需要考虑检测线圈的安装方式以及对发射线圈可移动空间的影响。

下面结合图5c介绍检测线圈固定不动,不随发射线圈移动的实现方式。

参见图5c,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检测线圈与发射线圈分离的结构示意图。

继续以无线充电设备为一对多无线充电场景,以两个发射线圈为例进行说明。

由于检测线圈固定不动,不会随着发射线圈移动,因此,每个发射线圈可以对应更多的检测线圈,图中以一个发射线圈对应9个检测线圈为例进行介绍。

图中共示出18个检测线圈l0,两个发射线圈l00,虚线大方框区域z为两个发射线圈形成的整体可以充电的区域。

检测线圈l0可以固定不动,即发射线圈l00移动时,所有检测线圈l0固定不动。例如检测线圈l0可以固定在发射端的外壳上不随发射线圈l00一起移动。此种情况下,发射线圈和检测线圈是分离设置的。对于这种情况,由于检测线圈固定不动,因此,不需要考虑检测线圈的移动空间,因此,利于扩展检测区域,进而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充电平面,尤其适用于无线充电设备为一对多无线充电场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的设备,设置了多个检测线圈,在无线充电设备中的发射线圈和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位置偏差较大时,控制器利用多个检测线圈的参数来控制发射线圈移动。由于检测线圈设置在靠近电子设备的一侧,检测线圈更容易检测到接收线圈的位置。控制各个检测线圈依次连接激励电源,依次获得与激励电源连接的检测线圈的参数,避免了将各个检测线圈均同时连接激励电源而造成的各个检测线圈的电磁干扰,以免因电磁干扰而使获得的检测线圈的参数不准确。并且检测线圈所在的平面与发射线圈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获得的各个检测线圈的参数是在同等的条件下,便于各个检测线圈的参数之间的比较,控制器根据检测线圈的参数控制发射线圈移动,从而实现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对位。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设备可以实现自动对位,因此当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即使电子设备放置的位置与发射线圈没有正对,控制器也可以实现控制发射线圈移动,实现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的自动对位,从而增大了充电自由度,提高用户的无线充电体验。

为了方便描述和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以无线充电设备包括四个检测线圈为例进行介绍,而且以每个检测线圈为大小相等的圆形为例进行介绍。

无线充电设备实施例二:

下面结合附图介绍一种多个检测线圈连接激励电源的实现方式。

参见图6a,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的示意图。

在无线充电设备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在进行无线充电之前,无线充电设备和电子设备之间可能会存在异物,例如:金属异物,发射线圈l1与接收线圈之间产生的变化磁场在金属异物上产生涡流损耗并产生热量。因此,在进行无线充电之前,还可以获得各个检测线圈的q值,当检测线圈的q值小于或等于预设q值时,判断发射线圈l1与接收线圈之间存在金属异物。为避免金属异物对无线充电的影响,在进行无线充电之前可以先去除金属异物。

多个检测线圈可以通过多路切换电路来依次连接激励电源p0。其中多路切换电路中至少包括开关模块,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开关模块的具体实现形式,例如为可控开关。开关模块的数量与检测线圈的数量可以相等,即开关模块和检测线圈一一对应。

如图6a所示,多路切换电路连接在激励电源p0和检测线圈之间。本实施例以检测线圈包括以下四个检测线圈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检测线圈l11、第二检测线圈l12、第三检测线圈l13和第四检测线圈l14。

由于开关和检测线圈一一对应,因此下面以多路切换电路包括四个开关为例进行介绍,四个开关分别为: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

控制器32,可以用于控制多路切换电路中的开关动作来使检测线圈依次连接激励电源p0。同时,只有一个开关闭合,其余开关全部断开,即保证同时仅有一个检测线圈连接激励电源p0,避免多个检测线圈同时连接激励电源而产生电磁干扰。

例如,当第一开关s1闭合时,第二开关s2、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均断开,控制器32控制检测线圈a连接激励电源p0。

当第二开关s2闭合时,第一开关s1、第三开关s3和第四开关s4均断开,控制器32控制检测线圈b连接激励电源p0。

当第三开关s3闭合时,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和第四开关s4均断开,控制器32控制检测线圈c连接激励电源p0。

当第四开关s4闭合时,第一开关s1、第二开关s2和第三开关s3均断开,控制器32控制检测线圈d连接激励电源p0。

例如,控制器32获得的检测线圈的参数,可以是各个检测线圈的自感的感量。控制器32可以控制发射线圈l1向自感的感量最大的检测线圈移动。由于检测线圈与接收线圈(图中未示出)耦合时可以产生自感,检测线圈与接收线圈耦合的越紧密,即检测线圈与接收线圈的距离越近,此时检测线圈对应的自感的感量越大,即检测线圈的自感的感量与距离成负相关的单调关系,将发射线圈l1向自感的感量最大的对应的检测线圈移动,以实现发射线圈l1与接收线圈的对位。

下面以控制器32获得的参数是各个检测线圈的自感的感量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检测线圈l11连接激励电源p0,此时控制器32获得的参数可以是第一检测线圈l11的自感的感量l11;

第二检测线圈l12连接激励电源p0,此时控制器32获得的参数可以是第二检测线圈l12的自感的感量l12;

第三检测线圈l13连接激励电源p0,此时控制器32获得的参数可以是第三检测线圈l13的自感的感量l13;

第四检测线圈l14连接激励电源p0,此时控制器32获得的参数可以是第四检测线圈l14的自感的感量l14。

可以比较第一检测线圈l11、第二检测线圈l12、第三检测线圈l13和第四检测线圈l14的自感的感量的大小,确定自感的感量最大的检测线圈,从而控制发射线圈l1向自感的感量最大对应的检测线圈移动,例如当第一检测线圈l11的自感的感量最大时,此时控制器32就控制发射线圈l1向第一检测线圈l11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发射线圈l1与接收线圈的自动对位。

同理,控制器32获得的检测线圈的参数,可以是各个检测线圈的自感的感量和交流阻抗,从而控制器32将发射线圈l1向自感的感量和交流阻抗的乘积最大的检测线圈移动。

例如当检测线圈l11的自感的感量l11和检测线圈l11的交流阻抗acr11的乘积最大时,此时控制器32就控制发射线圈l1向检测线圈l11移动,以实现发射线圈l1与接收线圈l2的自动对位。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设备,控制器32控制发射线圈l1移动的标准是检测线圈的自感的感量,或,自感的感量与交流阻抗的乘积,从而将发射线圈l1向自感的感量最大的检测线圈对应的区域移动,或者自感的感量与交流阻抗的乘积最大的方向移动。因为当检测线圈与接收线圈距离较近时,检测线圈在激励电源p0的作用下产生电磁场,接收线圈也会感应电磁场。当检测线圈与接收线圈的距离低于预设距离阈值时,检测线圈和接收线圈实现电磁耦合。检测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越近,则检测线圈与接收线圈耦合的越紧密,对应的检测线圈的自感的感量越大,即检测线圈的自感的感量与距离成负相关的单调关系。此时,自感的感量最大的检测线圈与接收线圈的距离最近,将发射线圈l1向自感最大的检测线圈移动,实现发射线圈l1与接收线圈的对位。应该理解,当发射线圈l1与接收线圈距离较近时,便可以进行无线通信,进而进行无线充电。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个检测线圈覆盖的区域比发射线圈覆盖的区域大,因此,可以利用检测线圈与接收线圈的耦合情况,来控制发射线圈移动,即利用检测线圈来间接实现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的对位。

除此之外,参见图6b,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的示意图,检测线圈为大小相等的方形,检测与自动对位过程与上述检测线圈为大小相等的圆形时一致,在此不再赘述。以上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设备,是利用检测线圈的自感的感量,或,自感的感量和交流阻抗的乘积来判定接收线圈的位置,从而实现发射线圈l1和接收线圈的自动对位;除此之外,控制器32获得的参数还可以为各个检测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通信结果,根据通信结果控制发射线圈l1向通信结果为通信成功对应的检测线圈对应的方向移动,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介绍。

无线充电设备实施例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器32获得的参数还可以是各个检测线圈和接收线圈的通信结果,控制发射线圈l1向通信结果为通信成功对应的检测线圈的方向移动。

其中,在无线充电qi标准中,通信成功指的是起ping成功,在“可起ping区”可以起ping成功,发射端发射线圈l1起ping,接收端接收线圈感应到电磁场,整流产生的电压足够高,从而可以使接收端电路开始工作,发射线圈此时所在的区域叫做“可起ping区”,一旦起ping成功,接收端就会发送一个通讯包、向发射端传递表征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耦合强度的信息,qi标准中称之为信号强度包。信号强度包表征的是耦合强度的大小,实际上是以电子设备中整流电路的输出电压的大小来表示的;输出电压越高,表示耦合强度越高;耦合强度越高,表示在与发射端表面平行的同一个平面上,发射线圈中心与接收线圈中心的径向距离越小,即发射线圈l1与接收线圈越处于对正的状态。

同理,将检测线圈和接收线圈对应的通信结果为“起ping成功”视为通信成功,将发射线圈l1向通信成功对应的检测线圈对应的区域移动,从而实现发射线圈l1与接收线圈的自动对位。

通讯成功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参见图7,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射线圈移动的示意图。

图中虚线圆区域示出了发射线圈l1不移动或移动一次即可实现通讯成功时接收线圈中心所在的区域。

图中的发射线圈的圆心对应的虚线圆的范围是发射线圈l1初始位置的可通讯区域,当接收线圈的中心位于发射线圈的圆心对应的虚线圆的范围内时,发射线圈l1和接收线圈可以直接耦合上,即表明发射线圈l1和接收线圈的位置是对正的,不需要移动发射线圈l1来对位。,此时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可以直接通讯上,即通信成功。

当接收线圈的中心位于周边的四个虚线圆内时,发射线圈l1经过一次移动,发射端和接收端可以建立通讯。例如,可以获取四个检测线圈的自感,当接收线圈的中心位于虚线圆a内时,则第一检测线圈l11的自感最大,即此时第一检测线圈l11与接收线圈的耦合强度最高,第一检测线圈l11可以与接收线圈通讯成功,此时可以控制发射线圈l1移动至第一检测线圈l11对应的区域,即将发射线圈l1的中心(即虚线圆o对应的区域)移动至虚线圆a对应的区域,,从而可实现发射线圈l1和接收线圈的通讯。以上介绍的情况适用于发射线圈l1移动一次即可实现与接收线圈的对位。

参见图8,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射线圈移动的示意图。

图中虚线圆区域示出了发射线圈l1需要移动多次才可实现通信成功时接收线圈中心所在的区域。

当接收线圈中心位于图示的周边的四个虚线圆内时,即当接收线圈中心位于检测线圈之间的通讯盲区时,发射线圈l1需要经过多次移动才能使发射端与接收端建立通讯,可以先获取四个检测线圈的自感的感量,判断四个检测线圈中哪个自感的感量最大,将发射线圈移动至自感的感量最大的检测线圈对应的区域中,完成第一次移动。还可以判断这四个检测线圈中哪个自感的感量第二大,从而向自感的感量第二大的检测线圈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每移动一定的距离,发射线圈l1尝试与接收线圈通讯一次,直至通讯成功。

举例来说,当接收线圈中心位于虚线圆e内时,可以先依次获取四个检测线圈的自感的感量,判断四个检测线圈的自感的感量最大对应的检测线圈,例如检测到此时第一检测线圈l11对应的自感的感量l11最大,则将发射线圈l1移动至第一检测线圈l11对应的区域内,即将发射线圈l1的中心(即虚线圆o对应的区域)移动至第一检测线圈l11对应的区域内,但因为此时接收线圈中心位于通讯盲区虚线圆e内,发射线圈l1与接收线圈之间仍然耦合强度较低,无法通讯成功,为了发射线圈l1与接收线圈的通讯成功,则需要获取自感的感量第二大对应的检测线圈,例如检测到此时第三检测线圈l13对应的自感的感量第二大,则继续控制发射线圈l1向第三检测线圈l13的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每移动一定的距离,发射线圈l1尝试与接收线圈通讯一次,直至发射线圈l1和接收线圈的耦合强度达到通信成功的标准。

图7和图8均是以四个检测线圈相邻的两个之间有接触来介绍的,下面结合图9介绍一种检测线圈之间有间隔的情况。

参见图9,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检测线圈布局的示意图。

图中各个检测线圈之间存在间隔。

图9示出了一种各个检测线圈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设置的无线充电设备,适当的增大各个检测线圈的间距,可以增大移动发射线圈l1能够覆盖的充电范围,但同时检测线圈之间的通讯盲区(图中阴影部分)可能更大,当接收线圈中心位于通讯盲区时,发射线圈需要移动更多次方能实现通讯成功。

需要说明的是,具体每次移动的距离可以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无线充电设备的实际设置来确定,本申请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设备,可以利用发射线圈l1和接收线圈之间的通讯功能,通过移动发射线圈l1,从而使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可通讯,从而实现了发射线圈l1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自动对位。

以上实施例仅示出了对发射线圈l1进行粗调以使发射线圈l1和接收线圈能够实现自动对位,此外,还可以对发射线圈l1进行细调以实现发射线圈l1和接收线圈更准确的进一步对位。

无线充电设备实施例四:

在一种可能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器32还可以用于获得无线充电设备的以下至少一项参数:工作频率、发射线圈的自感、发射线圈的交流阻抗、发射线圈的电流或发射线圈的输入电压。根据至少一项参数控制发射线圈移动,以使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进一步对位。

无线充电设备实施例五:

在一种可能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器32还可以用于获得充电参数,根据充电参数控制发射线圈移动,以使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进一步对位,充电参数可以包括:充电效率、充电电压、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或、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

无线充电设备实施例六:

参见图10,该图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示意图。

在一种可能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辅助线圈,充电参数还包括:发射线圈与辅助线圈之间的互感,或,发射线圈与辅助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

电子设备包括接收线圈l2、辅助线圈l3第一整流器21a和第二整流器21b,l2的第一端通过c2连接第一整流器21a的正输入端,l2的第二端连接第一整流器21a的负输入端。第一整流器21a的输出端用于连接后级充电电路,后级充电电路用于为电子设备中的电池进行充电。实质是l2和c2串联后连接在第一整流器21a的输入端。

辅助线圈l3和电容c3串联后连接第二整流器21b的输入端。

控制器控制发射端的全桥逆变电路处于逆变工作的状态,控制接收端处于空载状态,获得辅助线圈的直流输出电压和发射线圈的电流,根据发射线圈的电流、辅助线圈的直流输出电压,以及工作频率、发射线圈的自感和辅助线圈的自感获得至少一项参数中的耦合系数,可以通过如下计算公式(4)获得发射线圈和辅助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

其中,vac3为辅助线圈的直流输出电压,i1为发射线圈的电流,ω为工作频率且已知,l1发射线圈的自感,l3辅助线圈的自感。

控制器200获得发射线圈和辅助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后,根据接收端处于空载状态时对应的发射线圈电流、辅助线圈的直流输出电压,以及工作频率获得至少一项参数中的线圈互感,可以通过如下计算公式(5)获得发射线圈和辅助线圈之间的线圈互感m2:

其中,vac3为辅助线圈的直流输出电压,i1为发射线圈的电流,ω为工作频率且已知。

上述发射线圈和辅助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的计算公式中,β可以通过实验测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为了进一步提高检测耦合系数的准确度,对β的数值进行修正。

参见图11,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设备还包括对位机构33,以实现最终发射线圈l1和接收线圈的对位,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控制对位机构驱动发射线圈l1,以使发射线圈l1与接收线圈对正。并且在无线充电设备为电子设备充电完成后,控制发射线l1回归原位。

控制器32根据发射线圈的移动方向控制对位机构33驱动发射线圈沿着发射线圈的移动方向移动。

对位机构的一种实现方式是,对位机构至少包括:第一马达、第二马达、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

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相互垂直;

第一马达,用于驱动发射线圈沿着第一导轨运动;

第二马达,用于驱动发射线圈沿着第二导轨运动;

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马达和第二马达,以使发射线圈沿着移动方向移动。

参见图12,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位结构的示意图。

图12中的x和y分别表示水平面上的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例如x表示水平方向,则y表示与水平方向垂直的方向,单位均为毫米mm。

当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位于不可通讯区域时,可利用发射线圈的自感l1进行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相对位置判断,也可以利用发射线圈的自感和交流阻抗的乘积进行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相对位置判断。

基于以上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设备,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底座,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介绍。

无线充电底座实施例:

无线充电底座用于为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例如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或穿戴设备。当电子设备为手机时,无线充电底座为手机充电时,无线充电底座水平放置在桌面上,手机水平放置在无线充电底座上即可,由于无线充电底座内设置发射线圈,手机中设置接收线圈,因此,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通过电磁场耦合,实现能量的传递,完成为手机的无线充电。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底座可以为一对多的底座,也可以为一对一的底座,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当无线充电底座为一对多的底座时,该底座可以为平面结构,也可以为立体结构,均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底座,用于为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包括:电源接口、谐振网络、逆变电路、控制器、检测线圈、发射线圈底盘和对准导轨。

继续参见图1,其中无线充电底座为02,无线充电底座02的电源接口与适配器40连接,适配器40将市电转换为直流电提供给无线充电底座02。

电源接口,用于连接适配器传输的直流电;

适配器用于将交流市电转换为直流电,提供给电源接口,例如将市电交流220v转换为直流电。

谐振网络包括谐振电容和发射线圈;

发射线圈底盘,用于放置所述发射线圈;

逆变电路的输入端用于连接电源接口,逆变电路的输出端用于连接谐振网络;

所述至少两个检测线圈位于所述发射线圈所在平面的一侧,所述检测线圈所在平面与所述发射线圈所在平面相互平行;

控制器,用于分别控制所述至少两个检测线圈依次连接激励电源,并获得与所述激励电源连接的检测线圈的参数,根据所述至少两个检测线圈之间的参数的大小差异控制所述发射线圈移动,以使所述发射线圈与所述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对位。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底座,设置了多个检测线圈,在无线充电设备中的发射线圈和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位置偏差较大时,控制器利用多个检测线圈的参数来控制发射线圈移动。由于检测线圈设置在靠近电子设备的一侧,检测线圈更容易检测到接收线圈的位置。控制各个检测线圈依次连接激励电源,依次获得与激励电源连接的检测线圈的参数,避免了将各个检测线圈均同时连接激励电源而造成的各个检测线圈的电磁干扰,以免因电磁干扰而使获得的检测线圈的参数不准确。并且检测线圈所在的平面与发射线圈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获得的各个检测线圈的参数是在同等的条件下,便于各个检测线圈的参数之间的比较,控制器根据检测线圈的参数控制发射线圈移动,从而实现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对位。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设备可以实现自动对位,因此当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即使电子设备放置的位置与发射线圈没有正对,控制器也可以实现控制发射线圈移动,实现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的自动对位,从而增大了充电自由度,提高用户的无线充电体验。

以上无线充电设备实施例中介绍的自动对位的方式均适用于无线充电底座,在此不再赘述,以上实施例的优点和效果均适用于无线充电底座。

另外,该无线充电底座还可以包括:对位机构;控制器可以控制对位机构驱动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对正。具体的示意图和实现方式可以参见无线充电设备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另外,无线充电设备不具有自动对位功能时,可以包括机械卡位实现对正。

基于以上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设备以及无线充电底座,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的发射线圈的自动对位的方法,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介绍。

方法实施例一:

参见图13,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射线圈的自动对位方法的流程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射线圈的自动对位方法,应用于无线充电设备,无线充电设备包括:发射线圈、控制器和至少两个检测线圈;至少两个检测线圈相对于发射线圈的一中心轴线对称分布在发射线圈所在平面的上方,上方为朝向电子设备的一侧;检测线圈所在平面与发射线圈所在平面相互平行。无线充电设备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以上各个无线充电设备实施例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仅以检测线圈对称分布的情况为例进行介绍,检测线圈也可以具有其他分布的情况,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作具体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仅以检测线圈分布在朝向电子设备的一侧的情况为例进行介绍,检测线圈也可以分布在其他侧,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301:分别控制至少两个检测线圈依次连接激励电源。

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检测线圈依次连接激励电源,而不是同时均连接激励电源,是为了避免各个检测线圈之间的电磁干扰,避免电磁干扰造成检测线圈的参数获取不准确。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个检测线圈对称分布在发射线圈所在平面的上方,对称均匀分布的目的是为了使检测线圈能够覆盖更大的范围,避免因检测范围偏小检测不到电子设备。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个检测线圈设置在发射线圈所在平面的上方,上方为朝向电子设备的一侧,将各个检测线圈设置在更靠近电子设备的一侧,可以更容易检测到接收线圈的位置。避免各个检测线圈设置在远离电子设备的一侧而导致检测不准确的情况。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将各个检测线圈的平面与发射线圈的平面平行设置,是为了在获取各个检测线圈的参数时,获取的参数是均匀的,方便统一比较,从而根据检测线圈的参数使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对位更加准确。

其中,激励电源连接检测线圈是为了给检测线圈提供电源。

s1302:获得与激励电源连接的检测线圈的参数。

检测线圈在连接激励电源的情况下,控制器可以获得检测线圈的参数,例如检测线圈的自感的感量,或,检测线圈的自感的感量与交流阻抗的乘积等。当检测线圈与接收线圈可以耦合时,则检测线圈与接收线圈耦合的越紧密,即距离越近,则对应的检测线圈的自感的感量越大,即检测线圈的部分参数与距离成负相关的单调关系。本申请实施例正是利用检测线圈的参数与距离之间存在的单调关系,来判断接收线圈的位置。

另外,检测线圈的参数除了检测线圈自身的一些电气参量以外,还可以包括通信结果,例如,当多个检测线圈依次连接激励电源以后,发现只有一个检测线圈可以与接收线圈耦合,则说明可以耦合的检测线圈距离接收线圈最近,则将发射线圈移动至可以耦合的检测线圈的位置即可。

s1303:根据至少两个检测线圈之间的参数的大小差异控制发射线圈移动,以使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对位。

由于通过检测线圈的参数可以间接获得接收线圈的位置,因此,利用检测线圈的参数,来控制发射线圈移动至对应的检测线圈的位置,便可以实现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的自动对位。

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具体限定检测线圈的数量,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可以设置两个、三个或四个,或者更多数量的检测线圈。为了使检测线圈覆盖的范围更大更均匀,可以根据发射线圈的大小以及可以覆盖的可移动范围等来设置检测线圈的个数,使检测线圈尽量均匀覆盖发射线圈对应的范围。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也不限定各个检测线圈的形状和大小,为了方便检测以及工艺简略,可以设置所有检测线圈的大小和形状均一致。本申请实施例也不具体限定检测线圈的形状,例如可以为圆形或正多边形,例如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或正六边形等。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也不限定检测线圈的具体匝数,例如可以包括一匝线圈,也可以包括多匝线圈,即检测线圈包括至少一匝预设形状的线圈,预设形状可以为以上介绍的圆形或正多边形。例如,为了节省材料,方便布局,检测线圈可以仅设置一匝线圈。

在空间布局上,本申请实施例也不具体限定多个检测线圈之间的位置关系,例如其中两个相邻的检测线圈可以接触,即存在共同点或者共同的线,即共同接触的部分没有间隔。例如,当多个检测线圈均为大小相同的圆形时,相邻的两个圆形可以相切,即接触。当多个检测线圈均为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时,两个相邻的正方形共一个边,即接触。

另外,任意两个相邻的检测线圈之间也可以间隔预设距离。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预设距离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发射线圈的大小以及各个检测线圈的大小来设置。当两个相邻的检测线圈之间接触时,发射线圈能覆盖的充电范围可能偏小,但是检测线圈之间的检测盲区也较小,发射线圈的移动控制较为简单。

如果两个相邻的检测线圈之间间隔预设距离,即两个相邻的检测线圈之间存在间隔,可以扩大发射线圈能够覆盖的充电范围,但同时检测线圈之间的检测盲区可能也偏大,发射线圈的移动控制将比较复杂。

另外,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设备中的发射线圈可以移动,而检测线圈是否可以移动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例如检测线圈可以跟随发射线圈一起移动。此种情况,需要考虑检测线圈的安装方式以及对发射线圈可移动空间的影响。

另外,检测线圈也可以固定不动,即发射线圈移动时,所有检测线圈固定不动。所有检测线圈固定不动时,例如检测线圈可以固定在发射端的外壳上不随发射线圈一起移动。此种情况下,发射线圈和检测线圈是分离设置的。对于这种情况,由于检测线圈固定不动,因此,不需要考虑检测线圈的移动空间,因此,利于扩展检测区域,进而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充电平面。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射线圈自动对位的方法,设置了多个检测线圈,在无线充电设备中的发射线圈和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位置偏差较大时,控制器利用多个检测线圈的参数来控制发射线圈移动。由于检测线圈设置在靠近电子设备的一侧,检测线圈更容易检测到接收线圈的位置。控制各个检测线圈依次连接激励电源,依次获得与激励电源连接的检测线圈的参数,避免了将各个检测线圈均同时连接激励电源而造成的各个检测线圈的电磁干扰,以免因电磁干扰而使获得的检测线圈的参数不准确。并且检测线圈所在的平面与发射线圈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获得的各个检测线圈的参数是在同等的条件下,便于各个检测线圈的参数之间的比较,控制器根据检测线圈的参数控制发射线圈移动,从而实现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对位。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设备可以实现自动对位,因此当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即使电子设备放置的位置与发射线圈没有正对,控制器也可以实现控制发射线圈移动,实现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的自动对位,从而增大了充电自由度,提高用户的无线充电体验。

方法实施例二:

参见图14,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射线圈的自动对位方法的流程图。

在发射线圈的自动对位方法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无线充电设备和电子设备之间可能会存在异物,因此,在进行无线充电之前,还可以包括异物检测过程。例如:金属异物,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产生的变化磁场在金属异物上产生涡流损耗并产生热量。

s1401:获得各个检测线圈的q值,当检测线圈的q值小于或等于预设q阈值时,确定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存在金属异物。

应该理解,检测线圈的q值得获得与发射线圈的q值获得原理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此时,为了避免金属异物对无线充电的影响,在进行无线充电之前可以先去除金属异物。

s1402:分别控制至少两个检测线圈依次连接激励电源。

s1403:获得激励电源连接的检测线圈的自感的感量;或,获得激励电源连接的检测线圈的自感的感量和交流阻抗的乘积。本实施例中以检测线圈的自感为例进行介绍。

s1404:根据每个检测线圈的自感的感量的大小差异,控制发射线圈向自感的感量最大的检测线圈移动,以使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对位。

当检测线圈的参数为检测线圈的自感的感量和交流阻抗的乘积时,根据每个检测线圈的自感的感量和交流阻抗,控制发射线圈向自感的感量和交流阻抗的乘积最大的检测线圈移动,以使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对位。

本申请实施例获得的与激励电源连接的检测线圈的参数可以包括自感的感量,检测线圈依次连接激励电源,得到各个检测线圈对应的自感的感量,根据每个检测线圈的自感的感量,控制发射线圈向自感的感量最大对应的检测线圈移动。

同理,控制器获得的检测线圈的参数为各个检测线圈的自感的感量和交流阻抗时,控制器可以控制发射线圈向自感的感量和交流阻抗的乘积最大对应的检测线圈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射线圈的自动对位方法,控制器控制发射线圈移动的标准是根据检测线圈的自感的感量,或,自感的感量与交流阻抗的乘积,从而将发射线圈向自感的感量最大的检测线圈移动,或者自感的感量与交流阻抗的乘积最大的检测线圈移动。因为当检测线圈与接收线圈距离较近时,检测线圈在激励电源的作用下产生电磁场,接收线圈也会感应电磁场。当检测线圈与接收线圈的距离低于预设距离阈值时,检测线圈和接收线圈实现电磁耦合。检测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越近,则检测线圈与接收线圈耦合的越紧密,对应的检测线圈的自感的感量越大,即检测线圈的自感的感量与距离成负相关的单调关系。此时,自感的感量最大的检测线圈与接收线圈的距离最近,将发射线圈l1移动到自感的感量最大的检测线圈对应的区域,实现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的对位。应该理解,当发射线圈l1与接收线圈距离较近时,便可以进行无线通信,进而进行无线充电。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个检测线圈覆盖的区域比发射线圈覆盖的区域大,因此,可以利用检测线圈与接收线圈的耦合情况,来控制发射线圈移动,即利用检测线圈来间接实现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的对位。

以上实施例提供的发射线圈自动对位方法,是利用检测线圈的自感的感量,或,自感的感量和交流阻抗的乘积来判定接收线圈的位置,从而实现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自动对位;除此之外,控制器获得的参数还可以为各个检测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通信结果,根据通信结果控制发射线圈向通信结果为通信成功对应的检测线圈对应的方向移动,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介绍。

发射线圈的自动对位方法实施例三:

参见图15,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射线圈的自动对位方法的流程图。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器获得的参数还可以是各个检测线圈和接收线圈的通信结果,控制发射线圈向通信结果为通信成功对应的检测线圈的方向移动。

s1501:获得各个检测线圈的q值,当检测线圈的q值小于或等于预设q阈值时,确定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存在金属异物。

为避免金属异物对无线充电的影响,在进行无线充电之前可以先去除金属异物。

s1502:分别控制至少两个检测线圈依次连接激励电源。

s1503:获得激励电源连接的检测线圈的通信结果,控制发射线圈向通信结果为通信成功对应的检测线圈的方向移动,以使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对位。

以上实施例仅示出了对发射线圈进行粗调以使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能够实现自动对位,此外,还可以对发射线圈进行细调以实现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更准确的进一步对位。

s1504:获得无线充电设备的以下至少一项参数:工作频率、发射线圈的自感、发射线圈的交流阻抗、发射线圈的电流、或发射线圈的输入电压;根据至少一项参数控制发射线圈移动,以使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进一步对位。

或,本实施例中以控制器获得无线充电设备的充电参数为例进行介绍,s1504:获得充电参数,根据充电参数控制发射线圈移动,以使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进一步对位;充电参数包括:充电效率、充电电压、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或、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

s1504:获得充电参数,根据充电参数控制发射线圈移动,以使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进一步对位;充电参数还包括:发射线圈与辅助线圈之间的互感,或,发射线圈与辅助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

发射线圈的自动对位方法实施例四:

参见图16,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射线圈的自动对位方法的流程图。

s1601:无线充电设备连接电源。

s1602:判断是否可以与电子设备通信。

若无线充电设备可以与电子设备通信,说明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已对位,则不需要再进行后续步骤。

s1603:获得各个检测线圈的q值,当检测线圈的q值小于或等于预设q阈值时,确定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存在金属异物。

为避免金属异物对无线充电的影响,在进行无线充电之前可以先去除金属异物。

s1604:分别控制各个检测线圈依次连接激励电源,确定与激励电源连接的检测线圈是否能与电子设备通信成功。

s1605:控制发射线圈移动至与接收端通信成功的检测线圈对应的位置。

s1606:根据各个检测线圈的自感,控制发射线圈移动自感最大的检测线圈对应的位置。

s1607:判断移动后的发射线圈是否可以与接收端通信成功。

s1608:控制发射线圈向自感次大的检测线圈的方向移动,移动过程中判断发射线圈与接收端的通信情况,直至发射线圈与接收端成功通信。

本实施例中以控制发射线圈向接收端通信成功的检测线圈对应的位置移动为例进行介绍,此外,还可以根据方法实施例二中的s1403的参数控制发射线圈移动,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步骤仅示出了对发射线圈进行粗调以使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能够实现自动对位,此外,还可以对发射线圈进行细调以实现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更准确的进一步对位。

s1609:获得充电参数,根据充电参数控制发射线圈移动,以使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进一步对位;充电参数包括:充电效率、充电电压、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互感、或、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的耦合系数

本实施例以控制器获得无线充电设备的充电参数为例进行介绍,此外,为实现发射线圈的进一步对位,还可以获得方法实施例三s1504中的其他参数。

此外,方法实施例二种的控制发射线圈向自感最大对应的检测线圈的方向移动,以使发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对位,也可以为多次移动,本实施例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参见图17: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系统,包括以上实施例介绍的无线充电设备30,还包括电子设备20;

电子设备20包括:接收线圈和整流电路。电子设备的结构可以参见图2所示。

无线充电设备30,用于给电子设备20进行无线充电。

无线充电设备30可以为无线充电底座。电子设备20可以为手机或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例如可以为手表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系统,在其中的无线充电设备中的发射线圈和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位置偏差较大时,利用设置在无线充电设备发射端的多个检测线圈来控制发射线圈移动,其中检测线圈对称分布,对称分布可以使检测线圈能够覆盖更大的范围,并且将检测线圈设置在更靠近电子设备的一侧,检测线圈更容易检测到接收线圈的位置。控制各个检测线圈依次连接激励电源,依次获得与激励电源连接的检测线圈的参数,避免了将各个检测线圈均同时连接激励电源而造成的各个检测线圈的电磁干扰,以免因电磁干扰而使获得的检测线圈的参数不准确。并且检测线圈所在的平面与发射线圈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使获得的与激励电源连接的检测线圈的参数是均匀的,便于各个检测线圈的参数之间统一比较,根据检测线圈的参数控制发射线圈移动,从而可以将发射线圈移动到与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对位的位置。即使用户在无线充电设备上放置电子设备时没有将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与无线充电设备中的发射线圈对正,也可以实现无线充电设备中的发射线圈和电子设备中的接收线圈自动对位,增大了充电自由度。

应当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至少一个(项)”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用于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只存在a,只存在b以及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实施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实施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