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的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300847阅读:2099来源:国知局
线束的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管对线束中的从较粗的部位到较细的部位的范围的防水区域进行防水的线束的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如专利文献I所示,在线束中,有时包含绝缘电线的芯线露出的部分在内的防水区域通过热缩性的防水管来防水。热缩性的防水管具有包含热缩管和形成于该热缩管的内侧面的热塑性的粘接剂的层的两层结构。
[0003]防水管通过热缩管的收缩作用和粘接剂的粘接力而紧贴在线束的防水区域,从而确保较高的防水性。
[0004]另外,也存在防水管对线束中的从较粗部位到较细部位的范围的防水区域进行覆盖的情况。例如,在专利文献I所示的防水结构中,防水管对从比较粗的电线束到比其细的一根电线的范围的防水区域进行覆盖。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 — 2001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然而,在线束的防水区域中从较粗的部位到较细的部位的粗度的斜度较陡的情况下,会产生防水管中的两端部之间的中间部相对于线束的防水区域不能充分地紧贴的情形。其原因可以认为是对防水管中的防水区域的较细的部位进行覆盖的一侧的部分,受到在比较粗的状态下停止收缩的另一侧的部分的影响从而不能够充分地收缩。在该情况下,不能够确保充分的防水性。
[0009]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包含防水管的防水结构中能够使防水管紧贴于线束中的粗度的斜度较陡的防水区域,由此提高防水性。
[0010]第一方式所涉及的线束的防水结构包括线束、内侧防水管和外侧防水管。所述线束具有第一部位和比该第一部位细的第二部位。所述内侧防水管和所述外侧防水管分别具有包括热缩管和在该热缩管的内侧面形成的热塑性的粘接剂的层的两层结构。所述内侧防水管在受热收缩的状态下覆盖所述线束中的从第一部位到所述第二部位的范围的防水区域。所述外侧防水管在受热收缩的状态下,在线束的防水区域中的所述第一部位侧的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位侧的一部分之间的位置覆盖内侧防水管。
[0011]第二方式所涉及的线束的防水结构是第一方式所涉及的线束的防水结构的一方式。在第二方式所涉及的线束的防水结构中,所述内侧防水管包括分别对所述线束的所述防水区域中的所述第一部位侧的部分区域和所述第二部位侧的部分区域进行覆盖第一内侧防水管以及第二内侧防水管。在该情况下,所述外侧防水管覆盖所述内侧防水管中的从所述第一内侧防水管的一部分到所述第二内侧防水管的一部分的范围的部分。
[0012]第三方式所涉及的线束的防水结构是第二方式所涉及的线束的防水结构的一方式。在第三方式所涉及的线束的防水结构中,所述第一内侧防水管的由加热引起的径向的最大收缩率比所述第二内侧防水管的由加热引起的径向的最大收缩率小。
[0013]在上述的各方式中,外侧防水管在被加热时,在与防水区域之间容易产生空隙的中间位置从外侧对与线束的防水区域直接接触的内侧防水管进行紧固。因此,即使在防水区域中的从第一部位到第二部位的粗度的斜度较陡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内侧防水管紧贴于防水区域。其结果是,能够提高防水结构的防水性。
[0014]另外,在第二方式中,内侧防水管分为较粗的第一部位侧的第一内侧防水管和较细的第二部位侧的第二内侧防水管。在该情况下,第二内侧防水管由于不受在比较粗的状态下停止收缩的第一内侧防水管的影响,因此容易收缩到较细的状态。进而,外侧防水管从外侧对从第一内侧防水管的一部分到第二内侧防水管的一部分的范围的部分进行紧固,并且将它们之间的空隙填充。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水结构的防水性。
[0015]另外,在第三方式中,第一内侧防水管是与作为被覆对象的比较粗的第一部位的粗度对应的最大收缩率较小的防水管。通常,最大收缩率较小的防水管(热缩管)比最大收缩率较大的防水管廉价。因此,根据第三方式,能够确保充分的防水性能并能够抑制防水结构的成本。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束的防水结构I的概略立体图。
[0017]图2是线束的防水结构I的结构要素的立体图。
[0018]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束的防水结构IA的概略立体图。
[0019]图4是线束的防水结构IA的结构要素的立体图。
[0020]图5是应用例所涉及的线束的防水结构IB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个例子,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定的事例。以下所示的各实施方式以及应用例适用于安装于机动车等车辆的线束。
[0022]<第一实施方式>
[0023]首先,参照图1、2对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束的防水结构I进行说明。以下,将线束的防水结构I简称为防水结构I。
[0024]如图1、2所示,防水结构I包括作为线束的一例的中间接合电线束10和防水管组5。防水管组5包括内侧防水管51以及外侧防水管52。
[0025]中间接合电线束10具备包含多个第一电线2的电线束20和第二电线3,并具有电线束20和第二电线3呈一列地连接的结构。各个第一电线2是具有线状的导体21和对该导体21的周围进行覆盖的绝缘被覆层22的绝缘电线。同样,第二电线3也是具有线状的导体31和对该导体31的周围进行覆盖的绝缘被覆层32的绝缘电线。
[0026]在各个第一电线2中,导体21的端部从绝缘被覆层22的末端延伸出而形成,同样地,第二电线3的导体31的端部从绝缘被覆层32的末端延伸出而形成。进而,各个第一电线2的导体21的端部和第二电线3的导体31的端部形成通过焊接或配件的压接等而接合的接合部4。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接合部4是将第一电线2的导体21和第二电线3的导体31焊接的部分。
[0027]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中间接合电线束10中的第一电线2各自的绝缘被覆层22的端部成束的部分称作第一部位101,将第二电线3的绝缘被覆层32的端部称作第二部位102。
[0028]在中间接合电线束10中,从第一部位101到第二部位102的范围的区域是通过由防水管组5覆盖而进行密封的防水区域。在中间接合电线束10中,第二部位102比第一部位101细。
[0029]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中间接合电线束10中的从第一部位101到第二部位102的粗度的斜度较陡。该斜度越陡,则采用后述的防水管组5而产生的效果变得越显著。
[0030]构成防水管组5的内侧防水管51以及外侧防水管52的每一个分别具有包含热缩管501和形成于该热缩管501的内侧面的热塑性的粘接剂层502的两层结构。在图2中示出了收缩前的内侧防水管51以及外侧防水管52。
[0031]在防水结构I中,内侧防水管在受热收缩的状态下覆盖中间接合电线束10(线束)中的从第一部位101到第二部位102的范围的防水区域。
[0032]内侧防水管51在其内侧面与防水区域直接接触。更具体地说,内侧防水管51的热缩管501通过其内侧的粘接剂层502粘接在中间接合电线束10的防水区域。内侧防水管51的粘接剂层502将内侧防水管51的热缩管501和防水区域之间的空隙填充。
[0033]另一方面,外侧防水管52在受热收缩的状态下在中间接合电线束10 (线束)的防水区域中的第一部位101侧的一部分和第二部位102侧的一部分之间的位置对内侧防水管51进行覆盖。
[0034]外侧防水管52的热缩管501通过其内侧的粘接剂层502粘接于内侧防水管51的外周面。
[0035]例如,可以认为外侧防水管52的由加热引起的径向的最大收缩率比内侧防水管51的由加热引起的径向的最大收缩率大。此处,收缩率是收缩前的尺寸和收缩后的尺寸的差相对于收缩前的尺寸的比率。另外,最大收缩率是热缩管在其内侧什么也没有插入的状态下被加热而成为最小的粗度时的收缩率,是热缩管的技术规格上的收缩率。
[0036]因此,在收缩前的直径相同的防水管中,最大收缩率较大的防水管与最大收缩率较小的防水管相比能够收缩到更细的状态。
[0037]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外侧防水管52通过其内侧的粘接剂层502而预先粘接在内侧防水管51的外周面,由此与内侧防水管51成为一体化。
[0038]然而,也可以考虑将外侧防水管52不粘接而直接重叠在内侧防水管51的外侧,此后,在防水区域对内侧防水管51和外侧防水管52进行加热。
[0039]< 效果 >
[0040]在防水结构I中,外侧防水管52在被加热时,在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