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刷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29885阅读:796来源:国知局
无刷电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无刷电机。
【背景技术】
[0002]以往,电机被作为各种各样的装置和产品的驱动源来使用。例如,在包括打印机和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各种各样的家电产品、汽车及电动自行车等车辆的助力在内的动力源用途中被采用。特别是作为动作频率高的可动部件的驱动源,从耐久性和电噪声的观点来说有时会使用无刷电机。
[0003]作为无刷电机的一种,已知有内转子型。在转子周围配置有定子,在定子所设的多个定子齿上,分别缠绕线圈。向多个定子齿分别缠绕线圈的方法已有多种方案,例如已公开了线圈被三角形连接或星形连接的同步电动机(参照专利文献I)。
[0004][在先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I]日本特表2012-5172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作为上述的同步电动机之一,有通过连续的连接来实现三角形连接的构造,但在同相的相分离的定子齿上,连接线圈的连接线的数量较多,需要配置连接线的空间或母线(bus bar)等替代部件。此外,连接线并非有助于定子的磁力的产生,故希望尽可能地减少。
[0009]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状况而研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定子上的线圈的改良来实现小型、高转矩的无刷电机的技术。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1]本发明一个方案的无刷电机包括:定子,具有环状的定子芯、和在定子芯的内周侧沿周向依次而设的第I?第12齿;第I?第12线圈,分别被缠绕于第I?第12齿,且被三角形连接;以及转子,被设在定子的中心部。关于第I?第12线圈,第12、第1、第6及第7线圈被串联连接构成W相,第8、第9、第2及第3线圈被串联连接构成U相,第4、第5、第10及第11线圈被串联连接构成V相;在齿上的配置中,相邻的异相线圈彼此的缠绕方向相同,相邻的同相线圈彼此的缠绕方向逆向。W相具有连接第I线圈和第6线圈的第I连接线。U相具有连接第9线圈和第2线圈的第2连接线。V相具有连接第5线圈和第10线圈的第3连接线。
[0012]通过该方案,能使用于连接相分离的线圈彼此的连接线缩短。另外,U相的末线和V相的始线被从相邻的线圈引出,或者,V相的末线和W相的始线被从相邻的线圈引出,或者,W相的末线和U相的始线被从相邻的线圈引出,故将线圈缠绕于各齿后的始末线的处理较容易,且连接也变短。因此,能减少非有助于磁力的产生的线圈的量,能降低线圈电阻,并能减小线圈的配置空间。
[0013]第I?第3连接线可以被配置成彼此不相交叉的方式。由此,能谋求绝缘可靠性的提高,也有助于电机的薄型化、小型化。
[0014]第I?第3连接线可以被配置在定子芯的轴向两端面的一个端面的外缘部。第I连接线及第3连接线可以被配置在从轴向看一部分重叠、且在轴向上不同的位置。第2连接线具有从轴向看自第3连接线的下方变位到第I连接线的上方的曲折部。由此,从上方看定子时所重叠的连接线的条数成为2条以下,有助于电机的薄型化、小型化。
[0015]另外,将以上构成要素的任意组合、本发明的表现形式在部件、制造方法、系统等之间变换后的方案,作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也是有效的。
[0016]〔发明效果〕
[0017]通过本发明,能实现小型、高转矩的无刷电机。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第I实施方式的无刷电机的整体立体图。
[0019]图2是第I实施方式的无刷电机的侧视图。
[0020]图3是第I实施方式的无刷电机的分解立体图。
[0021]图4是定子芯的俯视图。
[0022]图5是定子的立体图。
[0023]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三角形连接的图。
[0024]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三角形连接的图。
[0025]〔标号说明〕
[0026]Cl第I线圈、Fl第I连接线、Tl齿、C2第2线圈、F2第2连接线、C3第3线圈、F3第3连接线、C4第4线圈、C5第5线圈、C6第6线圈、C7第7线圈、C8第8线圈、C9第9线圈、ClO第10线圈、Cll第11线圈、12转子、C12第12线圈、14定子、14a外缘部、36定子芯。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以下所述的构成仅是例示,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某种限定。以下以内转子型的无刷电机为例进行说明。
[0028][第I实施方式]
[0029](无刷电机)
[0030]图1是第I实施方式的无刷电机的整体立体图。图2是第I实施方式的无刷电机的侧视图。图3是第I实施方式的无刷电机的分解立体图。
[0031]第I实施方式的无刷电机(以下有时称作“电机”)10包括:具有磁体的圆柱状的转子12 ;在中央部具有用于配置转子12的空间的定子14 ;前盖16 ;外壳本体18 ;以及供电部19。
[0032]前盖16是板状的部件,在中央处以能贯通旋转轴20的方式形成有孔16a,并且在孔16a的附近形成有用于保持轴承22的凹部16b。并且,前盖16介由轴承22支承转子12的旋转轴20的一部分。此外,外壳本体18是圆筒状的部件,在基部18a的中央处形成有用于保持轴承(未图示)的凹部18b。并且,外壳本体18介由轴承支承转子12的旋转轴20的其它部分。在第I实施方式中,前盖16和外壳本体18构成收容转子12和定子14的收容部件。
[0033](定子)
[0034]接下来说明定子14的构造。图4是定子芯的俯视图。图5是定子14的立体图。图4所示的定子芯的形状仅为示意,省略了细节部分。
[0035]定子芯36是圆筒状(环状)的部件,由多张板状的定子轭38层叠而成。在定子轭38的内周侧,沿周向依次而设的12根齿Tl?T12朝向中心地形成。
[0036]各齿Tl?T12上被安装绝缘子40。然后,针对各齿Tl?T12,分别从绝缘子40上方缠绕导体(铜线),形成第I线圈Cl?第12线圈C12 (参照图5)。然后,在经过这样的工序而完成的定子14的中央部配置转子12。
[0037]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4的三角形连接的图。
[0038]参照图5、图6详细说明线圈的缠绕状态。图6所示的连接构造是用喷嘴式(nozzletype)绕线机进行的例子。另外,即使调换一下U相、V相、W相,本质上也是相同的。以下针对从第12线圈C12起形成的情况进行说明。
[0039]如图6所示,首先作为W相,逆时针(CCW)地形成第12线圈C12,顺时针(CW)地形成第I线圈Cl,经第I连接线Fl,顺时针地形成第6线圈C6,逆时针地形成第7线圈C7。在此,第12线圈C12、第I线圈Cl、第6线圈C6及第7线圈C7构成按该顺序串联连接的W相。
[0040]在形成第7线圈C7后,接着逆时针形成第8线圈CS,顺时针形成第9线圈C9,经第2连接线F2顺时针形成第2线圈C2,逆时针形成第3线圈C3。在此,第8线圈C8、第9线圈C9、第2线圈C2及第3线圈C3构成按该顺序串联连接的U相。
[0041]在形成第3线圈C3后,接着逆时针形成第4线圈C4,顺时针形成第5线圈C5,经第3连接线F3顺时针形成第10线圈C10,逆时针形成第11线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