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运载工具的温差发电动力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615565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运载工具的温差发电动力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运载工具的温差发电动力系统,包括有温差发电芯片、蓄电池和电动机,包括有冷热温差发电装置、电动机、储能装置,所述冷热温差发电装置包括有冷热产生器、热源、冷源和温差发电芯片,所述温差发电芯片通过热源、冷源与环境分别形成的温差进行发电,所述温差发电芯片的电流输出端与储能模块连接,储能装置驱动电动机工作。本发明作为一个稳定高效的温差发电动力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发电效率高、操作维护简单等优点,其发电成本低,容易实现大批量的规模化应用,在运载装置领域的应用广泛,市场应用前景良好。
【专利说明】
一种运载工具的温差发电动力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一种运载工具中使用的动力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制冷压缩机工作时产生的冷和热进行温差发电,电量储存在储能装置中并驱动电动机工作的动力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在现代社会,运载工具作为人类日常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器具或装置,其原理一般由动力装置驱动机械结构运动,从而实现运载工具的移动。常用的运载工具有汽车、摩托车、轮船、飞机等,它们的出现,不仅延生了人类肢体的运动范围,而且极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效率。
[0003]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科技发展,运载工具的动力系统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汽车为例,目前的动力系统主要有:汽柴油发动机、混合动力(汽柴发动机+电动机)、电动机、新能源发动机(主要是氢气)等,其中,汽柴油发动机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技术和应用最为成熟,但是改进上升的空间日益缩小;混合动力作为汽柴油发动机向电动机过渡的产物,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一款混动汽车产品也已经运行了几代车型,性能稳定成熟;电动汽车作为目前汽车领域公认的发展趋势,中国也从国家层面上给予大力扶植,电动汽车的发展将是中国汽车工业实现对欧美、日本国家弯道赶超或超车的有利契机。虽然电动汽车具有节能环保、起步加速度、电动机便于维护等优点,但是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当储能装置电量耗尽时,需要通过外接电网进行充电,无法进行自行充电;储存装置除了要驱动电动机工作外,还需要驱动空调系统的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耗电量,减少了汽车的续航里程。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制冷压缩机工作时产生的冷和热进行温差发电,通过储能装置驱动电动机工作,使运载工具移动的动力系统。
[0005]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6]—种运载工具的温差发电动力系统,包括有温差发电芯片、蓄电池和电动机,包括有冷热温差发电装置、电动机、储能装置,所述冷热温差发电装置包括有冷热产生器、热源、冷源和温差发电芯片,所述温差发电芯片通过热源、冷源与环境分别形成的温差进行发电,所述温差发电芯片的电流输出端与储能模块连接,储能装置驱动电动机工作。
[0007]所述的冷热产生器为压缩机、热源为冷凝器、冷源为第一蒸发器,所述的压缩机与冷凝器、第一蒸发器通过节流元件连接,第一蒸发器表面直接或间接的固定有温差发电芯片,冷凝器表面直接或间接的固定有温差发电芯片。
[0008]所述的温差发电芯片为多层叠加结构。
[0009]所述的多层叠加结构包括有均温板,温差发电芯片和均温板相互固定,多层叠加。
[0010]所述的冷凝器和第一蒸发器的最外侧温差发电芯片表面直接或间接的固定有换热器。
[0011]所述的冷凝器和/或蒸发器表面固定有均温板,在均温板上固定有温差发电芯片。
[0012]所述的冷凝器、第一蒸发器表面为平面或多面体平面,第二蒸发器为翅片式或水冷式换热器。
[0013]所述的温差发电芯片和/或均温板上设置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上设置有至少包括有可焊或粘贴部位和电气连接分布线路层。
[0014]所述的冷凝器和第一蒸发器同时连接有第二蒸发器,第二蒸发器连接有一个及以上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安装有风扇。
[0015]所述出风口中的一个位于储能模块的周围。
[001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17]通过采用压缩机工作时产生的冷和热,与周围环境所产生的温差,同时利用温差发电芯片进行发电,将电量储存在储能装置中,驱动电动机工作。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实现储能装置的充电,而不需要外接电网,使用的便利性得到了大幅提高。
[0018]通过半导体温差发电芯片的多层叠加结构设置,对温差进行更加高效的利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率,尤其是随着现在温差发电芯片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单位发电量的增加促进了应用领域扩大。同时,均温板的设置和形状变化,一方面使冷或热传递更加均匀,安装更加方便,另一方面使半导体温差发电芯片的多层叠加结构空间分布更加合理。
[0019]在压缩机进行工作时,一方面通过温差发电芯片进行发电,另一方面还可以外接蒸发器作为运载工具的空气调节装置,尤其是在储能装置周围设置空调的出风口,保证其能够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工作,保证储能装置高效运行。
[0020]本发明作为一个稳定高效的温差发电动力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发电效率高、操作维护简单等优点,其发电成本低,容易实现大批量的规模化应用,在运载装置领域的应用广泛,市场应用前景良好。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总体示意图;
[0022]图2为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压缩机温差发电装置示意图;
[0023]图3为发明优选实施例中温差发电装置的蒸发器温差发电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发明优选实施例中温差发电装置的冷凝器温差发电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6]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总体示意图。实施例包括有压缩机温差发电装置1、第二蒸发器2、第一风口3、第二风口4、储能模块5、电动机6等组成,其中,压缩机温差发电装置I与储能模块5相连,将电量储存在储能模块5中,在储能模块5上设置有稳压电路和控制电路,保证电量在存储过程中的稳定性,防止储能模块5出现过充、过放、温度过高等现象,保证能量存储性能的同时,保证其充电的使用寿命。
[0027]储能模块5作为电量存储的的介质,一般为蓄电池、锂电池等各种液态或固态电池,考虑到能量存储密度和体积、重量等因素,优选采用锂电池作为储能装置。
[0028]储能模块5与电动机6相连,驱动电动机6进行工作,带动传动部件,从而实现运载工具的移动。电动机6作为动力核心部件,优选为伺服电机,不仅运行效率高,节能效果好,而且能够较好的实现智能控制。
[0029]压缩机温差发电装置I同时连接有第二蒸发器2,同时第二蒸发器2连接压缩机温差发电装置I,形成回路。第二蒸发器2连接有第一出风口3和第二出风口4,在第一出风口3和第二出风口 4内分别设置有风扇,以增加空气的对流强度,从而更好的实现对出风口周围温度的冷热调节。第二蒸发器2连接有出风口可以根据移动设备的需要,来进行不同的设置,一般为两个以上,其中一个出风口位于储能模块5的周围,保证储能模块5在合理的环境温度里工作,减少由于环境波动造成储能模块5的性能下降,其他的出风口则主要用于保证电子设备或人员的环境温度。
[0030]如图2所示,为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压缩机温差发电装置示意图,其包括有压缩机7、冷凝器温差发电结构a、蒸发器温差发电结构b、第一水栗8、加热器9、第二水栗10、散热器
11、第三水栗12、节流元件13、导线14、回气管15等组成。
[0031]其中,压缩机7、冷凝器温差发电结构a、蒸发器温差发电结构b三者之间通过毛细管或膨胀阀等节流元件连通,压缩机7工作后,使冷凝器管内的压力和温度升高,同时经毛细管节流后使蒸发器表面的温度降低,由此分别与外界产生热与外界,冷与外界的温差,通过冷凝器温差发电结构a和蒸发器温差发电结构b进行高效发电利用。
[0032]冷凝器温差发电结构a的散热装置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水冷的方式,因此在其一端连接有第二水栗10,第二水栗10与散热器11相连,散热器11通过管路再与冷凝器温差发电结构a的另一端相连,构成一水冷散热回路。其中,第二水栗10主要是为管道内部循环的导热液体提供动力,而散热器11主要是对导热液体进行散热降温。在冷凝器的两端通过水管固定有第三水栗12,通过第三水栗12的工作,使冷凝器内部的导热液体快速循环提高传热系数加强传热,从而快速降低冷凝器温度。
[0033]同理,在蒸发器温差发电结构b的换热装置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水循环的方式,其一端连接有第一水栗8,第一水栗8与加热器9相连,加热器9相连通过管路再与蒸发器温差发电结构b的另一端相连,构成一热交换回路。其中,第一水栗8主要是为管道内部循环的导热液体提供动力,而加热器9主要是对导热液体进行加热升温。
[0034]加热器9是一种将设备输入的能量转化为热能的装置,例如空气能加热器、太阳能加热器、地热加热器或利用其它能源进行加热的装置。
[0035]以上装置在实施过程中,一般都设置有温度控制和反馈电路,当管道内的温度探头探测到导热液体高于或低于某一刻度时,第一水栗8、加热器9、第二水栗10、散热器11、第三水栗12等开始工作,而达到温度合理区间后,再自行关闭,以实现系统的整体节能。
[0036]冷凝器温差发电结构a的冷凝器和蒸发器温差发电结构b的蒸发器同时通过毛细管或膨胀阀等节流元件13连接相通后与第二蒸发器2相连,同时第二蒸发器2通过回气管15,与压缩机7相连,形成回路,从而实现空气调节的功能。同样的,冷凝器温差发电结构a和蒸发器温差发电结构b中温差发电芯片的电流输出端通过导线14与储能模块5连接,对储能模块5充电,并存储电量,储能模块5驱动电动机6工作。
[0037]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蒸发器温差发电结构b的立体分解示意图。蒸发器温差发电结构b主要由外壳b 1、蒸发管b2、端盖b3、第一半导体温差发电芯片b4、加热水胆b5、均温板b6、第二半导体温差发电芯片b7等组成。其中,蒸发器包括有外壳bl、蒸发管b2、形成一平板式蒸发器。蒸发管b2为中空圆管状的串并联结构,以扩大与外壳bl之间的接触面积。外壳bl分为上下两个部分,设置有对应蒸发器b2管状大小的凹槽,通过合拢后使蒸发管b2紧密接触外壳bl,为提高热传导效率,可以采用焊接和/或粘结固化将蒸发管b2安装在外壳bl内。
[0038]压缩机7分别与冷凝器、蒸发器连接,在外壳bl的上下表面上分别安装有结构相同的温差发电结构,以其中的一个侧面为例。在蒸发器表面(即外壳bl表面)对一个与半导体温差发电芯片的冷端,直接固定有四个的第一半导体温差发电芯片b4、在四个第一半导体温差发电芯片b4的表面固定有均温板b6,在均温板b6上固定有六个的第二半导体温差发电芯片b7,形成第一半导体温差发电芯片b4、均温板b6和第二半导体温差发电芯片b7之间的多层叠加结构。在最外侧的第二温差发电芯片b7的表面固定有加热装置,即加热水胆b5。在实际的应用中,根据不同的使用需要,可以在最外侧半导体温差发电芯片上先固定均温板,再在均温板上固定或连接有散热装置,尤其是在最外侧半导体温差发电芯片需要散热,但是散热量不大的情况下,通过均温板只需要安装一个较小散热结构即可,从而减少空间利用和生产成本。
[0039]外壳al是一种热传导部件,能够将蒸发管2的热量通过液体传导、解除传导等方式,快速传导到其他部件,一般制作材质为金属、复合金属或陶瓷等,其中外壳al的形状主要是由蒸发管a2的形状决定的。如本实施例中,蒸发管a2的形状为直管状,采用中空的圆管并在两端贯通,形成一个整体。水冷式蒸发器的表面形状主要有外壳al决定,其表面为平面、或是多面体平面,如需要扩大安装半导体发电芯片的数量,一般采用多面体平面的表面,形状为中空的棱柱体。
[0040]加热水胆b5为一中空的长方形结构,在空腔b51内部分布有散热器片。在端盖b3上设置有中空管b31,贯穿于端盖b3,端盖b3在两端分别与加热水胆b5的内腔b51对应连接并密封,导热液体从端盖b 3—端的中空管b 81流入加热水胆内腔b 51,再到端盖b 3另一端的侧边管b31流出,形成一个完整的导热液体流通通道,通过外接加热循环栗5,通过加热器6对管道内的导热液体进行加热。
[0041]在实际的应用中,多层叠加结构也可以采用多个均温板进行安装,以每层面积递增的方式,扩大发电芯片的数量,从而提高温差发电的效率。
[0042]上述多层叠加结构,主要由半导体温差发电芯片直接叠加或半导体温差发电芯片与均温板规则或非规则的相互叠加,例如:半导体温差发电芯片与均温板交错叠加,或者是直接叠加在均温板表面等。在叠加层数上,可以根据压缩机的功率大小,余热温差发电效率,以及安装空间的分布,结合价格、生产等因素,进行综合选择考虑,一般为2层及以上。
[0043]在实际应用中,如果对于热量回收要求较低,或是随着温差发电芯片效率的提升,也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在冷凝器表面单独固定一层半导体温差发电芯片进行余热回收利用。
[0044]均温板b6是指导热系数高、热阻小,受热后能够快速将热量传导和均匀分布的物体或装置,常用的为铜、热管、铝和铝合金、相变材料、碳纤维、石墨烯等中的一种金属、非金属或装置。在本实施例中,均温板b6为一场长方形的平板结构,其面积远大于第一温差发电芯片b4和第二温差发电芯片b7,具有以下几个方面优势:一方面,使第一温差发电芯片b4和第二温差发电芯片b7之间的传导更加均匀和高效;另一方面,考虑到生产安装的效率提升,便于形成模块化结构。
[0045]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外壳bl表面也可以固定有均温板,在均温板上固定有半导体温差发电芯片。均温板的形状也可以为长方体、棱锥体、“L”字型、“U”字型结构等,在其表面固定半导体温差发电芯片和均温板,从而改变温差发电芯片和其他均温板的空间位置分布。
[0046]在半导体温差发电芯片、均温板b6、第二温差发电芯片b7等表面设置有绝缘层,绝缘层上设置有线路层,采用搪瓷或阳极氧化方式制作。绝缘层上设置有线路层,采用印刷、电镀、复合或喷涂方式制作。一般来说,采用传统印刷的方式能够较好适用,尤其是在表面强度和耐久度,适合于批量化生产。线路层至少包括有可焊接部位和电气连接分布,温差发电芯片分别固定在可焊接部位,各个温差发电芯片之间的电气连接为串联和/或并联,使每个温差发电芯片形成电气连接为整体,统一输出电压和电流。
[0047]在线路层上除至少包括有可焊接部位和电气连接分布外,还可以设置有静电保护电路,整流、限压、电流控制等电路中的一种或多种,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要。
[0048]在本实施例中,换热装置内部设置有导热液体,即加热水胆b5。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采用带有散热器片的热管、风扇、水冷、铝合金散热器、翅片散热器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以满足不同环境和散热强度要求。
[0049]导体温差发电芯片、均温板b6、散热装置b7等部件之间的固定方式为焊接和/或粘结固化,固化粘结可以采用高导热水泥进行粘结。根据需要会优先考虑进行焊接,如表面由于材料难以焊接,可以在表面通过电镀、复合、喷涂等方式涂覆一金属层后再进行焊接。通过焊接的方式,其接触热阻可以大幅度的减少,有助于提高热传导效率,另一面该生产制作工艺简单,适合于批量化的大规模生产,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
[0050]如图4所示,为本实施例冷凝器温差发电结构a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冷凝器温差发电结构a主要由外壳a 1、冷凝管a2、侧盖a3、第一半导体温差发电芯片a4、散热水胆a5、均温板a6和第二半导体温差发电芯片a7等组成。其中,冷凝器由外壳al、冷凝管a2组成,形成一水冷式冷凝器。冷凝管a2为螺旋状,内部流通制冷工质的中空管装结构,压缩机工作时,压缩蒸发器蒸发的工质蒸汽从而使冷凝管2的表面温度升高,为更好的将冷凝管a2的多余热量进行高效利用,我们将冷凝管a2放置于外壳al的内腔,在空腔内填充好导热液体,如水、油等,并在外壳al的两端分别通过螺丝安装两个对称的侧盖3来进行密封。同时,在侧盖a3上设置有中空的侧边管a31和中心管a32,分别贯穿于侧盖a3,在侧盖a3安装冷凝管的一侧表面上设置有众多开槽a33,各开槽a33在侧盖a3内部相互贯通,形成一个整体,并与侧边管a31联通。在外壳al的两端安装好侧盖3后,散热水胆a5的内腔a51对于开槽a33连接并密封,导热液体从侧盖a3—端的侧边管a31流入到开槽a33,再到散热水胆内腔a51,到另一端开槽a33,最后到侧盖a3另一端的侧边管a31流出,形成一个完整的导热液体流通通道。同样的道理,侧盖a3上的中心管a32与外壳al的内腔也形成一独立导热液体流通通道。以上两个导热液体流通通道,通过两端的侧边管a31和中心管a32外接循环栗,可以快速进行热交换并将热量导出。
[0051]外壳al的内部空腔内分布有散热片,从而增加传导面积,进一步提高热传导效率。但是不限定与散热片,外壳al的内部空腔也可以分布可以设置有凹槽、凸起或散热片等结构,提高与空腔内置的液体介质接触面积。
[0052]散热水胆a5以及加热水胆b5,是水换热器的一种,一般制冷行业技术人员的常用叫法,是指内部流通有导热介质的箱体,主要作用是对水胆表面的接触物体表面温度进行传导,由其内部导热介质流通后均匀分布的装置。散热水胆a5的形状可以为类似半圆形或棱柱形的机构。在内部结构上,与外壳I相似,散热水胆a5内部空腔a51也设置有散热片的类似结构,扩大与内部液体的接触面积。
[0053]在外壳al的六个表面上分别安装有结构相同的温差发电结构,以其中的一个侧面为例。在水冷式冷凝器表面(即外壳al的表面)直接固定有至少一片的第一温差发电芯片a4、在众多第一温差发电芯片4的表面固定有均温板a6,在均温板a6上固定有至少一片的温差发电芯片a7,形成第一半导体温差发电芯片a4、均温板a6和第二半导体温差发电芯片a7之间的多层叠加结构,在最外侧的第二温差发电芯片7的表面固定有散热水胆a5。
[0054]在某些特助情况下,冷凝器也可以直接由冷凝管a2做成为方形中空管,通过并行排列后形成一平整的发电芯片安装表面,按照本发明所述的结构和方法组成温差发电装置。
[0055]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蒸发器温差发电结构b和冷凝器温差发电结构a的内部结构相似,可以通过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的互换,进行结构上的替换。
[0056]本发明较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应该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运载工具的温差发电动力系统,包括有温差发电芯片、蓄电池和电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冷热温差发电装置、电动机、储能装置,所述冷热温差发电装置包括有冷热产生器、热源、冷源和温差发电芯片,所述温差发电芯片通过热源、冷源与环境分别形成的温差进行发电,所述温差发电芯片的电流输出端与储能模块连接,储能装置驱动电动机工作。2.根据权利要求书I所述的一种运载工具的温差发电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热产生器为压缩机、热源为冷凝器、冷源为第一蒸发器,所述的压缩机与冷凝器、第一蒸发器通过节流元件连接,第一蒸发器表面直接或间接的固定有温差发电芯片,冷凝器表面直接或间接的固定有温差发电芯片。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运载工具的温差发电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温差发电芯片为多层叠加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运载工具的温差发电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层叠加结构包括有均温板,温差发电芯片和均温板相互固定,多层叠加。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运载工具的温差发电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凝器和第一蒸发器的最外侧温差发电芯片表面直接或间接的固定有换热器。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运载工具的温差发电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凝器和/或蒸发器表面固定有均温板,在均温板上固定有温差发电芯片。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运载工具的温差发电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凝器、第一蒸发器表面为平面或多面体平面,第二蒸发器为翅片式或水冷式换热器。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运载工具的温差发电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温差发电芯片和/或均温板上设置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上设置有至少包括有可焊或粘贴部位和电气连接分布线路层。9.根据权利要求书7或8所述的一种运载工具的温差发电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凝器和第一蒸发器同时连接有第二蒸发器,第二蒸发器连接有一个及以上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安装有风扇。10.根据权利要求书9所述的一种运载工具的温差发电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中的一个位于储能模块的周围。
【文档编号】H02N11/00GK105978405SQ201610538034
【公开日】2016年9月28日
【申请日】2016年7月6日
【发明人】诸建平
【申请人】浙江聚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