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流器冷却装置的水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33593阅读:385来源:国知局
变流器冷却装置的水路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流器冷却装置的水路系统,属于风力发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风力发电行业的快速发展,单台风机容量从开始的600kW发展到现在的6MW。其中,包括当前市场主流的2MW,2.5MW和3MW的机型,与之配套的变流器也不断朝着更大容量、更高功率密度的方向发展,这就对变流器的散热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散热效率,缩小变流器的体积,一般2MW以上的变流器都采用水冷散热方式,其主要的功率器件,如IGBT模块、电抗器等都采用水冷板进行冷却。变流器由多个功率模块构成,每个功率模块内部设置有水冷回路,每个水冷回路通过软管与主进水管和主出水管连接。
[0003]现有技术的变流器水冷装置中,由于各个功率模块的放置位置与主进水管、和主出水管之间的距离不同,各个软管的长度不一,因此,需要对针对各个功率模块做相应的流量配比设计,以保证各个功率模块的冷却效率均衡,这就需要在整个水路系统中增加额外的阻流部件以及复杂流量调配机制等,导致水路系统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流器冷却装置的水路系统,以减少流量配比设计的复杂度,简化系统结构。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流器冷却装置的水路系统,其包括变流器柜体1、主进水管3、主出水管4、多个第一软管5、多个第二软管6以及多个功率模块2,所述功率模块2内部具有水冷回路,还包括第一分水管7和第二分水管8,所述第一分水管7与所述主进水管3连接,所述第二分水管8与所述主出水管4连接,在所述第一分水管7和所述第二分水管8上均设置有多个软管接口 9,所述第一软管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分水管7的软管接口 9连接,所述第一软管5的另一端与所述功率模块2的水冷回路的入口连接,所述第二软管6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水管8的软管接口 9连接,所述第二软管6的另一端与所述功率模块2的水冷回路的出口连接。
[0006]进一步地,所述主进水管3水平设置于所述变流器柜体I的底部,所述主出水管4水平设置于所述变流器柜体I的顶部,所述多个功率模块2上下堆叠设置在所述变流器柜体I内,所述第一分水管7和所述第二分水管8设置于所述多个功率模块2的两侧,所述第一分水管7的下端与所述主进水管3连接,所述第二分水管8的上端与所述主出水管4连接。
[0007]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第一软管5的长度相同,多个所述第二软管6的长度相同。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软管5下垂设置,所述第二软管6上扬设置。
[0009]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分水管7的下端与距离所述第一分水管7的下端最近的所述软管接口 9之间设置有球阀11和泄空阀12。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水管7与所述主进水管3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分水管8与所述主出水管4之间通过卡箍接口 10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水管7和所述第二分水管8的所述软管接口 9为24°锥面密封接口。
[0012]本实用新型的变流器冷却装置的水路系统,通过设置分水管充当水路系统的流量调配部件,使得各个功率模块的冷却效率均衡,减少了流量配比设计的复杂度,简化了系统结构。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路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密封圈安装示意图;
[001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卡箍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卡箍接口结构示意图;
[0017]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路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8]1-变流器柜体;2_功率模块;3_主进水管;4_主出水管;5_第一软管;6_第二软管;7_第一分水管;8_第二分水管;9_软管接口 ;10_卡箍接口 ;101_密封圈;102_卡箍;11-球阀;12-泄空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20]本实用新型的变流器冷却装置的水路系统,通过设置分水管充当水路系统的流量调配部件,均衡各个功率模块的冷却效率,降低流量配比设计的复杂度,简化系统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路系统为变流器冷却装置的内部水路系统,变流器冷却装置的内部水路系统和变流器冷却装置的外部水路系统的组合称为整体系统。
[0021]如图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路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流器冷却装置的水路系统,包括变流器柜体1、主进水管3、主出水管4、多个第一软管5、多个第二软管6以及多个功率模块2,功率模块2内部具有水冷回路(未图示),还包括第一分水管7和第二分水管8,第一分水管7与主进水管3连接,第二分水管8与主出水管4连接,在第一分水管7和第二分水管8上均设置有多个软管接口 9,第一软管5的一端与第一分水管7的软管接口 9连接,第一软管5的另一端与功率模块2的水冷回路的入口连接,第二软管6的一端与第二分水管8的软管接口 9连接,第二软管6的另一端与功率模块2的水冷回路的出口连接。其中,分水管(第一分水管7和第二分水管8)可以均衡各个软管接口 9之间的压力,使得各个软管接口 9之间的流量相同。通过设置分水管充当内部水路系统的流量调配部件,使得各个功率模块2的冷却效率均衡,降低了流量配比设计的复杂度,简化了系统结构。
[0022]上述结构中,主进水管3可以水平设置于变流器柜体I的底部,主出水管4可以水平设置于变流器柜体I的顶部,多个功率模块2上下堆叠设置在变流器柜体I内,第一分水管7和第二分水管8可以设置于多个功率模块2的两侧,第一分水管7的下端可以与主进水管3连接,第二分水管8的上端可以与主出水管4连接。其中,主进水管3、主出水管4、第一分水管7和第二分水管8可以为钢管,第一分水管7和第二分水管8竖直设置于多个功率模块2的两侧。通过设置竖向分水管(第一分水管7和第二分水管8),在竖向分水管上设置多个并联软管接口 9,使得内部水路系统可以适用于多个功率模块2上下堆叠式安装、并联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