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泵停电开机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29627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泵停电开机电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控制电路领域,具体为一种控制汽泵停电开机电路。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喜欢家养水族,但是家养水族对供氧要求都比较高,随着夏季的到来,用电负荷的加重,家庭间歇性停电的问题也会越来越频繁,在遇到突然停电而且家里没人的情况,鱼缸里面的水族很可能会因为缺氧而死亡。

【发明内容】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提及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种提供一种控制汽泵停电开机电路。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泵停电开机电路,包括充电电池电路模块、电池保护电路模块、气泵工作电路模块和控制电路模块,所述充电电池电路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直流电源正极,所述充电电池电路模块与所述电池保护电路模块并联,所述控制电路模块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一偏置电阻、第二偏置电阻、第三偏置电阻、第四偏置电阻和第五偏置电阻,所述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均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三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所述第一偏置电阻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充电电池电路模块输入端与所述直流电源的连接处,所述第一偏置电阻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偏置电阻连接形成串联回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偏置电阻的输出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连接直流电源负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偏置电阻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充电电池电路模块输出端,所述第二偏置电阻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连接直流电源负极),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三偏置电阻的输入端,所述第三偏置电阻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五偏置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电池保护电路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五偏置电阻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池保护电路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气泵工作电路模块的输入端。当接入直流电源,充电电池电路模块工作对电池充电;第一偏置电阻和第四偏置电阻分压对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提供电压电流,第一三极管工作,将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电压拉低,第二三极管停止工作;这时第三三极管没有偏置电流而停止工作,电源切断,后面连接的气泵工作电路模块没电源供电也停止工作。从而实现充电机器不工作原理。当断电时,直流电源供电电压为0V,第一三极管基极没有电压电流而停止工作,第二三极管基极经第二偏置电阻提供电压电流,这时第二三极管工作,第三三极管基极电流经第三偏置电阻通过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到地(直流电源负极处),第三三极管基极有电流流过而工作导通;气泵工作电路模块的电路因有充电电池电路模块的提供电压而工作,从而实现断电机器工作原理。
[0005]进一步的,还包括有第一滤波电容和第二滤波电容,所述第一滤波电容一端连接于所述充电电池电路模块输入端与所述直流电源的连接处,另一端接地(连接直流电源负极);所述第二滤波电容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偏置电阻的输入端与所述充电电池电路模块输出端连接处,另一端接地(连接直流电源负极)。所述第二滤波电容也可以安装于所述充电电池电路模块输出端。
[000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电路实现了汽泵停电开机的功能,且控制回路结构简单,控制成本低,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电路图;
[000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其中,U1,R1为充电元件。Cl, C2, C3, C4为滤波电容,R4,R5, R6, R7, R8为三极管Q4, Q5, Ql的偏置电阻,IC2, Q9,R18为锂电池保护组元件,R9为IC2限流电阻。
[0010]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汽泵停电开机电路,包括充电电池电路模块2、电池保护电路模块4、气泵工作电路模块5和控制电路模块3,其中充电电池电路模块2、电池保护电路模块4和气泵工作电路模块5为常用电路,所述充电电池电路模块2的输入端连接直流电源I正极,所述充电电池电路模块2与所述电池保护电路模块4并联,所述控制电路模块3包括第一三极管Q4、第二三极管Q5、第三三极管Q1、第一偏置电阻R4、第二偏置电阻R6、第三偏置电阻R7、第四偏置电阻R5和第五偏置电阻R8,所述第一三极管Q4和第二三极管Q5均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三三极管Ql为PNP型三极管,所述第一偏置电阻R4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充电电池电路模块输入端与所述直流电源I正极的连接处,所述第一偏置电阻R4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偏置电阻R5连接形成串联回路(R5 —端连接第一偏置电阻R4另一端接地或接电源负极O电位),所述第一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偏置电阻R4的输出端,所述第一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或连接直流电源负极O电位),所述第一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5的基极,所述第二偏置电阻R6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充电电池电路模块2输出端,所述第二偏置电阻R6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第二三极管Q5的基极,所述第二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连接直流电源负极O电位),所述第二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三偏置电阻R7的输入端,所述第三偏置电阻R7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l的基极,所述第五偏置电阻R8 —端连接所述电池保护电路模块4的输入端,所述第五偏置电阻8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l的基极,所述第三三极管Ql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池保护电路模块4的输入端,所述第三三极管Ql的集电极连接所述气泵工作电路模块5的输入端。当接入直流电源1,充电电池电路模块2工作对电池充电;第一偏置电阻R4和第四偏置电阻R5分压对第一三极管Q4的基极提供电压电流,第一三极管Q4工作,将第二三极管Q5的基极电压拉低,第二三极管Q5停止工作;这时第三三极管Ql没有偏置电流而停止工作,电源切断,后面连接的气泵工作电路模块5没电源供电也停止工作。从而实现充电机器不工作原理。当断电时,直流电源I供电电压为0V,第一三极管Q4基极没有电压电流而停止工作,第二三极管Q5基极经第二偏置电阻R6提供电压电流,这时第二三极管Q5工作,第三三极管Ql基极电流经第三偏置电阻R7通过第二三极管Q5的发射极到地(直流电源I负极处),第三三极管基Ql极有电流流过而工作导通;气泵工作电路模块5的电路因有充电电池电路模块2的提供电压而工作,从而实现断电机器工作原理。
[0011 ] 进一步的,还包括有第一滤波电容C4和第二滤波电容C2,所述第一滤波电容C4 一端连接于所述充电电池电路模块2输入端与所述直流电源I的连接处,另一端接地(连接直流电源I负极);所述第二滤波电容C2 —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偏置电阻R6的输入端与所述充电电池电路模块4输出端连接处,另一端接地(连接直流电源I负极)。如图2,所述第二滤波电容C2也可以安装于所述充电电池电路模2的输出端。
[0012]以上所述者,仅为本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新型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汽泵停电开机电路,包括充电电池电路模块、电池保护电路模块、气泵工作电路模块和控制电路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池电路模块的输入端连接直流电源正极,所述充电电池电路模块与所述电池保护电路模块并联,所述控制电路模块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一偏置电阻、第二偏置电阻、第三偏置电阻、第四偏置电阻和第五偏置电阻,所述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均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三三极管为PNP型三极管,所述第一偏置电阻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充电电池电路模块输入端与所述直流电源的连接处,所述第一偏置电阻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偏置电阻连接形成串联回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偏置电阻的输出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偏置电阻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充电电池电路模块输出端,所述第二偏置电阻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三偏置电阻的输入端,所述第三偏置电阻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五偏置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电池保护电路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五偏置电阻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电池保护电路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气泵工作电路模块的输入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泵停电开机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第一滤波电容,所述第一滤波电容一端连接于所述充电电池电路模块输入端与所述直流电源的连接处,另一端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泵停电开机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第二滤波电容,所述第二滤波电容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偏置电阻的输入端与所述充电电池电路模块输出端连接处,另一端接地。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汽泵停电开机电路,包括充电电池电路模块、电池保护电路模块、气泵工作电路模块和控制电路模块,控制电路模块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一偏置电阻、第二偏置电阻、第三偏置电阻、第四偏置电阻和第五偏置电阻。当断电时,直流电源供电电压为0V,第一三极管基极没有电压电流而停止工作,第二三极管基极经第二偏置电阻提供电压电流,这时第二三极管工作,第三三极管基极电流经第三偏置电阻通过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到地,第三三极管基极有电流流过而工作导通;气泵工作电路模块的电路因有充电电池电路模块的提供电压而工作,从而实现断电机器工作原理。
【IPC分类】H02J7-00, H02J9-06
【公开号】CN204538803
【申请号】CN201520211630
【发明人】杨勇
【申请人】杨勇
【公开日】2015年8月5日
【申请日】2015年4月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