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微型计算机控制的调压器电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96973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微型计算机控制的调压器电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调节电压的电路,尤其是一种基于微型计算机控制的调压器电路结构,属于计算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晶闸管调压器又称“晶闸管电力调整器”、“可控硅电力调整器”或简称“电力调整器”。它主要用于各种电加热装置(如电热工业窑炉、电热干燥机、电热油炉、各种反应罐、反应釜的电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调整,既可以“手动”调整,又可以和电动调节仪表、智能调节仪表、PLC以及计算机控制系统配合,实现对加热温度的恒值或程序控制。现目前的调压器电路,大多是通过电路自身的结构来实现对电路的调节,其结构决定了自身功能的大小,这样就导致调压器电路的针对性很强,使用范围非常小,不同的电路需求往往需要设计针对性的电路调压器,这样就导致设计成本太高,而且适用范围较小,维修和更换的成本也比较昂贵。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目前的调压器电路适应能力较弱,只能针对特定的电路使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具有较好的通用性,而且控制精度较高的基于微型计算机控制的调压器电路结构。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微型计算机控制的调压器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微型计算机1C,所述微型计算机IC的型号为74HC160 ;所述微型计算机IC的第一引脚与可控硅Ql的阴极连接,所述可控硅Ql的阳极分别与电阻Rl的一端、二极管D2的负极和二极管Dl的负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l的正极分别与电阻R5的一端和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4的正极分别与电容C2的一端、微型计算机IC的第二引脚和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和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外部电源的正极和外部电源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还与二极管D2的正极相连;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与微型计算机IC的第三引脚和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分别与微型计算机IC的第四引脚、电阻R2的一端、二极管D6的正极和电容Cl的一端相连,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可控硅Ql的控制极和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l的另一端和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滑动变阻器RP连接后再连接到三极管Q2的基极和电容Cl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6的正极相连。
[0005]优化地,所述可控硅Ql的型号为BCR6AM-8L。
[0006]优化地,所述三极管Q2的型号为2N3773,所述三极管Q3的型号为3DK7C。
[0007]优化地,所述二极管Dl和二极管D2的型号均为P600B,所述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的型号均为PL102。
[0008]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09]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微型计算机控制的调压器电路结构首先在设计上采用了微型计算机芯片对整个电路进行控制,这样就使得整个电路的功能有了自适应能力和控制能力,能够对不同的电路进行可靠的控制,扩展了应用范围;而且采用计算机芯片控制有利于提高电路工作效率,降低功耗的同时精度得以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发热量降低,电路的安全性提升,整体的工作可靠性增加,维护和更换的成本降低,有利于推动市场的应用。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微型计算机控制的调压器电路结构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于微型计算机控制的调压器电路结构,包括微型计算机1C,所述微型计算机IC的型号为74HC160。所述微型计算机IC的第一引脚与可控硅Ql的阴极连接,所述可控硅Ql的型号为BCR6AM-8L。所述可控硅Ql的阳极分别与电阻Rl的一端、二极管D2的负极和二极管Dl的负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l的正极分别与电阻R5的一端和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4的正极分别与电容C2的一端、微型计算机IC的第二引脚和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和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外部电源的正极和外部电源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还与二极管D2的正极相连;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与微型计算机IC的第三引脚和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分别与微型计算机IC的第四引脚、电阻R2的一端、二极管D6的正极和电容Cl的一端相连,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可控硅Ql的控制极和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型号为3DK7C ;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l的另一端和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滑动变阻器RP连接后再连接到三极管Q2的基极和电容Cl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2的型号为2N3773 ;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6的正极相连。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二极管Dl和二极管D2的型号均为P600B,所述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的型号均为PL102。
[0013]电路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的调压器电路由可控整流电路和触发电路两部分组成,其电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知,二极管Dl—D4组成桥式整流电路,三极管Q2和三极管Q3构成张弛振荡器作为可控硅Ql的同步触发电路。当调压器接上市电后,220V交流电通过负载电阻R5经二极管Dl—D4整流,在可控硅Ql的阳极和阴极两端形成一个脉动直流电压,该电压由电阻Rl降压后作为触发电路的直流电源。在交流电的正半周时,整流电压通过电阻R4、滑动变阻器RP对电容Cl充电。当充电电压达到三极管Q2的峰值电压时,三极管Q2由截止变为导通,于是电容Cl通过三极管Q2和电阻R2迅速放电,结果在电阻R2上获得一个尖脉冲。这个脉冲作为控制信号送到可控硅Ql的控制极,使可控硅Ql导通。可控硅Ql导通后的管压降很低,一般小于IV,所以张弛振荡器停止工作。当交流电通过零点时,可控硅Ql自关断。当交流电在负半周时,电容Cl又重新充电,如此周而复始,便可调整负载R5上的功率了。本实用新型中,滑动变阻器RP可以选用阻值为470ΚΩ的WHl 14-1型合成碳膜电位器,这种电位器可以直接焊在电路板上,电阻Rl可以选用功率为IW的金属膜电阻,其余的都可以用功率为1/8W的碳膜电阻。
[0014]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尽管申请人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的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不能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主权项】
1.一种基于微型计算机控制的调压器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微型计算机1C,所述微型计算机IC的型号为74HC160 ;所述微型计算机IC的第一引脚与可控硅Ql的阴极连接,所述可控硅Ql的阳极分别与电阻Rl的一端、二极管D2的负极和二极管Dl的负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l的正极分别与电阻R5的一端和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4的正极分别与电容C2的一端、微型计算机IC的第二引脚和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和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外部电源的正极和外部电源的负极;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还与二极管D2的正极相连;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分别与微型计算机IC的第三引脚和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分别与微型计算机IC的第四引脚、电阻R2的一端、二极管D6的正极和电容Cl的一端相连,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可控娃Ql的控制极和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l的另一端和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滑动变阻器RP连接后再连接到三极管Q2的基极和电容Cl的另一端;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三极管Q3的基极相连,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二极管D6的正极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微型计算机控制的调压器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硅Ql的型号为BCR6AM-8L。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微型计算机控制的调压器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管Q2的型号为2N3773,所述三极管Q3的型号为3DK7C。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微型计算机控制的调压器电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极管Dl和二极管D2的型号均为P600B,所述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的型号均为PL10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介绍了一种基于微型计算机控制的调压器电路结构,它包括微型计算机IC,微型计算机IC的型号为74HC160;微型计算机IC的第一引脚与可控硅Q1的阴极连接,可控硅Q1的阳极分别与电阻R1的一端、二极管D2的负极和二极管D1的负极相连,二极管D1的正极分别与电阻R5的一端和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4的正极分别与电容C2的一端、微型计算机IC的第二引脚和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二极管D3的负极和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外部电源的正极和外部电源的负极;二极管D3的负极还与二极管D2的正极相连。本实用新型电路有自适应能力和控制能力,扩展了应用范围,电路的安全性提升,维护和更换的成本降低。
【IPC分类】H02M7/155
【公开号】CN204906205
【申请号】CN201520694782
【发明人】李响
【申请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公开日】2015年12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9月1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