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冷却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38082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冷却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适用于大、中型高压电动机的高效冷却装置,特别涉及卧式安装在电机顶部的电机冷却器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电机冷却器结构均为外壳体内部直接设置冷却管,冷却管排列方式大都采用层型布置,排与排之间交错排列,冷却管数量多,大量占据了电机冷却器内部气流循环的腔室,使冷却管外的空气阻力增大,气流循环流速变慢,进而导致换热效率低;同时,进风罩内大都没有有效的导风板,外风路冷空气不能有效导入冷却管内。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重新设计冷却管布局,来保证换热腔内风阻减小,保证循环效率以及换热效率,同时又在冷风进入腔内设置导流板,来保证冷风充分进入到冷却管内的新型电机冷却器结构。
[0004]为达到以上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种电机冷却器结构,包括:冷却器外壳体和设置于冷却器外壳体内部容纳腔内的冷却管,还包括,将冷却器外壳体内部腔室分割为制冷循环腔和冷气进入腔的隔板;
[0006]冷却器外壳体底板位于制冷循环腔位置设置有与制冷循环腔一端连通的电机热风进入口和与制冷循环腔另一端连通的循环后冷风出口,位于冷气进入腔位置这只有与冷气进入腔连通的冷气入口 ;
[0007]其中,制冷循环腔内中部设置有与制冷循环腔的顶板有一定间隙的腔内隔板;
[0008]隔板上加工有整体呈现“M”型分布的用于安装冷却管的若干个安装孔,其中冷却管与安装孔匹配安装;冷却管一端开口与冷气进入腔连通,其管体本身贯穿制冷循环腔,另一端开口与外界连通;
[0009]隔板的冷气进入腔内部端面上位于整体呈现“Μ”型分布的每相邻两列安装孔间隙中设置有锥状导流板,其中每相邻两个锥状导流板为尖端相向设置,即其中一个锥状导流板尖端朝上,则临近一个锥状导流板为尖端朝下;
[0010]作为优选结构,冷却管优选为铝管;
[0011]作为优选结构,锥状导流板为宽度高度均由起始端向尖端逐渐缩小的三角锥状体;
[0012]作为优选结构,整体呈现“Μ”型分布的安装孔与隔板左右两侧边之间的间隙同样设置有锥状导流板,且此位置的锥状导流板与每相邻两列安装孔间隙中的锥状导流板分布规则相同;
[0013]作为优选结构,冷却器外壳体内部冷气进入腔上端设置有用于将进入风导向隔板所在方向的弧形导流板,此结构主要用于冷风导向并与锥状导流板配合;
[0014]作为优选结构,冷却器外壳体的制冷循环腔内壁设置有用于促进气流形成循环的气流导向板,此结构主要用于气流的循环导向;
[0015]作为优选结构,其中每一个锥状导流板凸起边与其中心线位于同一垂直于隔板的平面内,此结构进一步优化分流作用;
[00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冷却管流通冷风由冷却器外壳体内分割出的冷气进入腔导入,其中冷气进入腔内部设置多个锥状导流板与冷却管的“M”型分布进行契合,同时又增加了弧形导流板,进而同步实现冷风导向与分流,最大限度的保证冷风充分的进入到冷却管内部;
[0017]由于冷却管的“M”型分布进而在冷却器外壳体的制冷循环腔内同样为“M”型分布,这样电机中的热气进入到制冷循环腔内气流阻力小,气体流动性更好,为了进一步的优化气体流动性,进而增加换热效率,冷却循环后的气体再由循环后冷风出口重新进入到电机中。
[0018]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9]本实用新型共3幅附图,其中: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冷却器外壳体,2、冷却管,3、隔板,4、安装孔,5、锥状导流板,6、弧形导流板,7、气流导向板,8、腔内隔板,A、制冷循环腔,B、冷气进入腔,a、电机热风进入口,b、循环后冷风出口,C、冷气入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如图1、图2和图3所不的一种电机冷却器结构,包括:冷却器外壳体I和设置于冷却器外壳体I内部容纳腔内的冷却管2,还包括,将冷却器外壳体I内部腔室分割为制冷循环腔A和冷气进入腔B的隔板3 ;
[0025]冷却器外壳体I底板位于制冷循环腔A位置设置有与制冷循环腔A —端连通的电机热风进入口 a和与制冷循环腔A另一端连通的循环后冷风出口 b,位于冷气进入腔B位置这只有与冷气进入腔B连通的冷气入口 c ;
[0026]其中,制冷循环腔A内中部设置有与制冷循环腔A的顶板有一定间隙的腔内隔板8,此处腔内隔板8将制冷循环腔A分割成环状循环风路;
[0027]隔板3上加工有整体呈现“M”型分布的用于安装冷却管的若干个安装孔4,其中冷却管2与安装孔4匹配安装;冷却管2 —端开口与冷气进入腔B连通,其管体本身贯穿制冷循环腔A,另一端开口与外界连通,其中冷却管2与安装孔4采用过盈配合;
[0028]隔板3的冷气进入腔B内部端面上位于整体呈现“M”型分布的每相邻两列安装孔4间隙中设置有锥状导流板5,其中每相邻两个锥状导流板5为尖端相向设置,即其中一个锥状导流板5尖端朝上,则临近一个锥状导流板5为尖端朝下;
[0029]作为优选结构,冷却管2优选为铝管;
[0030]作为优选结构,锥状导流板5为宽度高度均由起始端向尖端逐渐缩小的三角锥状体;
[0031]作为优选结构,整体呈现“M”型分布的安装孔4与隔板3左右两侧边之间的间隙同样设置有锥状导流板5,且此位置的锥状导流板5与每相邻两列安装孔4间隙中的锥状导流板5分布规则相同;
[0032]作为优选结构,冷却器外壳体I内部冷气进入腔B上端设置有用于将进入风导向隔板3所在方向的弧形导流板6,此结构主要用于冷风导向并与锥状导流板5配合;
[0033]作为优选结构,冷却器外壳体I的制冷循环腔A内壁设置有用于促进气流形成循环的气流导向板7,此结构主要用于气流的循环导向;
[0034]作为优选结构,其中每一个锥状导流板5凸起边与其中心线位于同一垂直于隔板3的平面内,此结构进一步优化分流作用;
[003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冷却管2流通冷风由冷却器外壳体I内分割出的冷气进入腔B导入,其中冷气进入腔B内部设置多个锥状导流板5与冷却管2的“M”型分布进行契合,同时又增加了弧形导流板6,进而同步实现冷风导向与分流,最大限度的保证冷风充分的进入到冷却管2内部;
[0036]由于冷却管2的“M”型分布进而在冷却器外壳体I的制冷循环腔A内同样为“M”型分布,这样电机中的热气进入到制冷循环腔A内气流阻力小,气体流动性更好,为了进一步的优化气体流动性,进而增加换热效率,冷却循环后的气体再由循环后冷风出口 b重新进入到电机中。
[0037]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诉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电机冷却器结构,包括:冷却器外壳体⑴和设置于冷却器外壳体⑴内部容纳腔内的冷却管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冷却器外壳体⑴内部腔室分割为制冷循环腔㈧和冷气进入腔⑶的隔板⑶; 所述冷却器外壳体(I)底板位于制冷循环腔(A)位置设置有与制冷循环腔(A) —端连通的电机热风进入口(a)和与制冷循环腔(A)另一端连通的循环后冷风出口(b),位于冷气进入腔(B)位置这只有与冷气进入腔(B)连通的冷气入口(c); 其中,制冷循环腔(A)内中部设置有与制冷循环腔(A)的顶板有一定间隙的腔内隔板(8); 所述隔板(3)上加工有整体呈现“M”型分布的用于安装冷却管的若干个安装孔(4),其中冷却管⑵与安装孔⑷匹配安装;所述冷却管⑵一端开口与冷气进入腔⑶连通,其管体本身贯穿制冷循环腔(A),另一端开口与外界连通; 所述隔板⑶的冷气进入腔⑶内部端面上位于整体呈现“M”型分布的每相邻两列安装孔(4)间隙中设置有锥状导流板(5),其中每相邻两个锥状导流板(5)为尖端相向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冷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2)采用铝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冷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锥状导流板(5)为宽度高度均由起始端向尖端逐渐缩小的三角锥状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冷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呈现“M”型分布的安装孔(4)与隔板(3)左右两侧边之间的间隙同样设置有锥状导流板(5),且此位置的锥状导流板(5)与每相邻两列安装孔⑷间隙中的锥状导流板(5)分布规则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冷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外壳体(I)内部冷气进入腔(B)上端设置有用于将进入风导向隔板(3)所在方向的弧形导流板(6)。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冷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外壳体(I)的制冷循环腔(A)内壁设置有用于促进气流形成循环的气流导向板(7)。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机冷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个锥状导流板(5)凸起边与其中心线位于同一垂直于隔板(3)的平面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机冷却器结构,包括:冷却器外壳体和设置于冷却器外壳体内部容纳腔内的冷却管,还包括,将冷却器外壳体内部腔室分割为制冷循环腔和冷气进入腔的隔板;冷却器外壳体底板位于制冷循环腔位置设置有与制冷循环腔一端连通的电机热风进入口和与制冷循环腔另一端连通的循环后冷风出口;其中冷却管与隔板上安装孔匹配安装整体呈现“M”型分布;整体呈现“M”型分布的每相邻两列安装孔间隙中设置锥状导流板,其中每相邻两个锥状导流板为尖端相向设置;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冷却管的“M”型分布将大大增加制冷循环腔内气流流通速度,增加换热效率,同时在冷气进入腔内锥状导流板使冷风充分进入冷却管,进一步提升冷却效率。
【IPC分类】H02K5/20, H02K9/04
【公开号】CN204947809
【申请号】CN201520631023
【发明人】唐震, 刘同元, 孙辉
【申请人】大连弘大特种风机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1月6日
【申请日】2015年8月1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