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核磁共振设备的漏电流保护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159943阅读:65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核磁共振设备的漏电流保护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核磁共振设备,尤其是一种用于核磁共振设备的漏电流保护
目.ο
【背景技术】
[0002]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原理的最新医学影像新技术,对脑、甲状腺、肝、胆、脾、肾、胰、肾上腺、子宫、卵巢、前列腺等实质器官以及心脏和大血管有绝佳的诊断功能。与其他辅助检查手段相比,核磁共振具有成像参数多、扫描速度快、组织分辨率高和图像更清晰等优点,可帮助医生“看见”不易察觉的早期病变,目前已经成为肿瘤、心脏病及脑血管疾病早期筛查的利器。
[0003]核磁共振所需的磁场是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的,在工作时其母线上会保持较大的工作电流。在母线上加装漏电保护装置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现有的漏电保护装置为了避免误动作,对于零序电流上出现的低幅值的高频脉冲干扰基本无反应,但是这种持续的低幅值的脉冲电荷积少成多,也是一种潜在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核磁共振设备的漏电流保护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高了漏电保护的全面性。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种用于核磁共振设备的漏电流保护装置,零序电流互感器的输出端并联有两个控制支路,第一个控制支路包括第一运放,第一运放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一电阻连接至零序电流互感器的输出端,第一运放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二电阻接地,第一运放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一电容连接至第一运放的输出端,第一运放的输出端通过串联的第二电容、第三电容和第三电阻连接至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之间通过串联的第十三电阻和第一电感接地,第二个控制支路包括第二运放,第二运放的正向输入端通过串联的第四电阻和第五电阻连接至零序电流互感器的输出端,第四电阻和第五电阻之间通过第四电容连接至第二运放的输出端,第二运放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五电容接地,第二运放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六电阻接地,第二运放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七电阻连接至第二运放的输出端,第二运放的输出端通过第八电阻连接至第三运放的正向输入端,第三运放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九电阻接地,第三运放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十电阻连接至第三运放的输出端,第三运放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一电阻连接至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十二电阻连接至高电平,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至控制信号输出端。
[000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利用两条控制支路,分别对零序电流互感器上产生的不同类型的零序电流进行判断反馈。第一控制支路通过第一运放对脉冲电压进行积分处理,利用其输出端连接的电压缓冲电路实现电压的缓慢积累。当零序电流中出现较多的脉冲波动时,电压缓冲电路上的电压逐渐升高,最终可以控制第一三极管导通,从而控制漏电保护器动作。第二控制支路使用第二运放将零序电流互感器上的脉冲干扰进行过滤,然后利用第三运放将其感应到的电压值进行放大,进而控制第二三极管的通断,实现对于持续漏电流的反应和控制。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电路图。
[0009]图中:L、零序电流互感器;0UT、控制信号输出端;VCC、高电平;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R7、第七电阻;R8、第八电阻;R9、第九电阻;R10、第十电阻;R11、第^^一电阻;R12、第十二电阻;R13、第十三电阻;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3、第三电容;C4、第四电容;C5、第五电容;L1、第一电感;A1、第一运放;A2、第二运放;A3、第三运放;Q1、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0]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零序电流互感器L的输出端并联有两个控制支路,第一个控制支路包括第一运放A1,第一运放A1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一电阻R1连接至零序电流互感器L的输出端,第一运放A1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二电阻R2接地,第一运放A1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一电容C1连接至第一运放A1的输出端,第一运放A1的输出端通过串联的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和第三电阻R3连接至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之间通过串联的第十三电阻R13和第一电感L1接地,第二个控制支路包括第二运放A2,第二运放A2的正向输入端通过串联的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连接至零序电流互感器L的输出端,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之间通过第四电容C4连接至第二运放A2的输出端,第二运放A2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五电容C5接地,第二运放A2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六电阻R6接地,第二运放A2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七电阻R7连接至第二运放A2的输出端,第二运放A2的输出端通过第八电阻R8连接至第三运放A3的正向输入端,第三运放A3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九电阻R9接地,第三运放A3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十电阻R10连接至第三运放A3的输出端,第三运放A3的输出端通过第^^一电阻R11连接至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十二电阻R12连接至高电平VCC,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至控制信号输出端OUT。
[0011 ] 其中,第一电阻R1为450k Ω,第二电阻R2为250k Ω,第三电阻R3为340k Ω,第四电阻R4为120k Ω,第五电阻R5为240k Ω,第六电阻R6为200k Ω,第七电阻R7为100k Ω,第八电阻R8为135kΩ,第九电阻R9为220kΩ,第十电阻R10为75kΩ,第^^一电阻R11为340k Ω,第十二电阻R12为150k Ω,第十三电阻R13为175k Ω。第一电容C1为90 μ F,第二电容C2为550 μ F,第三电容C3为900 μ F,第四电容C4为50 μ F,第五电容C5为200 μ F,第一电感L1为7mH,高电平VCC为24V。
[0012]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主权项】
1.一种用于核磁共振设备的漏电流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零序电流互感器(L)的输出端并联有两个控制支路,第一个控制支路包括第一运放(A1),第一运放(A1)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一电阻(R1)连接至零序电流互感器(L)的输出端,第一运放(A1)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二电阻(R2)接地,第一运放(A1)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一电容(C1)连接至第一运放(A1)的输出端,第一运放(A1)的输出端通过串联的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和第三电阻(R3)连接至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之间通过串联的第十三电阻(R13)和第一电感(L1)接地,第二个控制支路包括第二运放(A2),第二运放(A2)的正向输入端通过串联的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连接至零序电流互感器(L)的输出端,第四电阻(R4)和第五电阻(R5)之间通过第四电容(C4)连接至第二运放(A2)的输出端,第二运放(A2)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五电容(C5)接地,第二运放(A2)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六电阻(R6)接地,第二运放(A2)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七电阻(R7)连接至第二运放(A2)的输出端,第二运放(A2)的输出端通过第八电阻(R8)连接至第三运放(A3)的正向输入端,第三运放(A3)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九电阻(R9)接地,第三运放(A3)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十电阻(R10)连接至第三运放(A3)的输出端,第三运放(A3)的输出端通过第i^一电阻(R11)连接至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十二电阻(R12)连接至高电平(VCC),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至控制信号输出端(OUT)。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核磁共振设备的漏电流保护装置,零序电流互感器的输出端并联有两个控制支路,第一运放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一电阻连接至零序电流互感器的输出端,第一运放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二电阻接地,第一运放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一电容连接至第一运放的输出端,第二运放的正向输入端通过串联的第四电阻和第五电阻连接至零序电流互感器的输出端,第四电阻和第五电阻之间通过第四电容连接至第二运放的输出端,第二运放的正向输入端通过第五电容接地,第二运放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六电阻接地,第二运放的反向输入端通过第七电阻连接至第二运放的输出端。本实用新型能够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提高了漏电保护的全面性。
【IPC分类】H02H3/32
【公开号】CN205070396
【申请号】CN201520835674
【发明人】田焕霞, 萧飞, 王保光, 田策, 杜娟
【申请人】惠仁望都医疗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3月2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