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48337阅读:427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其中一方案包括PNP型的第一三极管、第一集电极电阻、NPN型的第二三极管、第二基极电阻、第一恒流源和第一恒压源;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接于第一恒流源的输出端,基极接于第一恒压源的输出端,集电极与第一集电极电阻的输入端连接;第一集电极电阻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基极电阻的输入端,第二基极电阻的输出端接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在第一集电极电阻的输出端和第二基极电阻的输入端之间,发射极接地;此外,还包括第二恒流源;第二恒流源的输入端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输出端接地。本实用新型可使电路保持在低波纹、低内阻状态。
【专利说明】
一种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直流稳压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
【背景技术】
[0002]许多电器产品都需要对交流电进行直流转换并且进行稳压,而其中一部分电器产品对于直流电的要求十分高,例如高级音响中的前级供电及解码电路的供电,一般的集成稳压模块已经不能满足苛刻用户的需求。
[0003]现有的多数电器产品的直流稳压方案都采用串联式的集成稳压模块,例如L78XX和L79XX系列,或者LM317和LM337等可调式串联稳压器。这些稳压器在瞬间大动态输出时,表现出较高的内阻,输出电压波纹也较高。而且集成稳压模块耐压一般只有30多伏,供给电流一般不超过3A,L78XX、L79XX和LM系列更是只有1.5A,因而适用场合比较窄。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为实现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以下可选方案:
[0005]第一方案的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包括PNP型的第一三极管、第一集电极电阻、NPN型的第二三极管、第二基极电阻、第一恒流源和第一恒压源;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作为正直流输出端且和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接于第一恒流源的输出端,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接于第一恒压源的输出端,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一集电极电阻的输入端连接;第一集电极电阻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基极电阻的输入端,第二基极电阻的输出端接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在第一集电极电阻的输出端和第二基极电阻的输入端之间,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此外,还包括第二恒流源;第二恒流源的输入端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输出端接地。
[0006]第二方案的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在第一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NPN型的第三三极管、第三集电极电阻、PNP型的第四三极管、第四基极电阻、第三恒流源、第四恒流源和第二恒压源;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作为负直流输出端且和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接于第三恒流源的输入端,第三三极管的基极接于第二恒压源的输入端,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三集电极电阻的输出端连接;第三集电极电阻的输入端连接第四基极电阻的输出端,第四基极电阻的输入端接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在第三集电极电阻的输入端和第四基极电阻的输出端之间,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四恒流源的输出端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输入端接地。
[0007]可选方案中,第一集电极电阻的两端、第三集电极电阻的两端均并联有电容。
[0008]可选方案中,还包括NPN型的第五三极管以及PNP型的第六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接于第一恒流源的输出端,第五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在第一集电极电阻的输出端和第二基极电阻的输入端之间;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接于第三恒流源的输入端,第六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在第三集电极电阻的输入端和第四基极电阻的输出端之间;第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
[0009]第三方案的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包括P型的第一场效应管、第一漏极电阻、N型的第二场效应管、第二栅极电阻、第一恒流源和第一恒压源;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作为正直流输出端且和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接于第一恒流源的输出端,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接于第一恒压源的输出端,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与第一漏极电阻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漏极电阻的输出端连接第二栅极电阻的输入端,第二栅极电阻的输出端接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在第一漏极电阻的输出端和第二栅极电阻的输入端之间,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此外,还包括第二恒流源;第二恒流源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输出端接地。
[0010]第四方案的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在第三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N型的第三场效应管、第三漏极电阻、P型的第四场效应管、第四栅极电阻、第三恒流源、第四恒流源和第二恒压源;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作为负直流输出端且和第四场效应管的漏极接于第三恒流源的输入端,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接于第二恒压源的输入端,第三场效应管的漏极与第三漏极电阻的输出端连接;第三漏极电阻的输入端连接第四栅极电阻的输出端,第四栅极电阻的输入端接地;第四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在第三漏极电阻的输入端和第四栅极电阻的输出端之间,第四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第四恒流源的输出端连接第三场效应管的漏极,输入端接地。
[0011]第五方案的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包括PNP型的第一三极管、第一集电极电阻、N型的第二场效应管、第二栅极电阻、第一恒流源和第一恒压源;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作为正直流输出端且和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接于第一恒流源的输出端,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接于第一恒压源的输出端,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一集电极电阻的输入端连接;第一集电极电阻的输出端连接第二栅极电阻的输入端,第二栅极电阻的输出端接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在第一集电极电阻的输出端和第二栅极电阻的输入端之间,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此外,还包括第二恒流源;第二恒流源的输入端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输出?而接地。
[0012]第六方案的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在第五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NPN型的第三三极管、第三集电极电阻、P型的第四场效应管、第四栅极电阻、第三恒流源、第四恒流源和第二恒压源;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作为负直流输出端且和第四场效应管的漏极接于第三恒流源的输入端,第三三极管的基极接于第二恒压源的输入端,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三集电极电阻的输出端连接;第三集电极电阻的输入端连接第四栅极电阻的输出端,第四栅极电阻的输入端接地;第四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在第三集电极电阻的输入端和第四栅极电阻的输出端之间,第四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第四恒流源的输出端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输入端接地。
[0013]第七方案的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包括P型的第一场效应管、第一漏极电阻、NPN型的第二三极管、第二基极电阻、第一恒流源和第一恒压源;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作为正直流输出端且和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接于第一恒流源的输出端,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接于第一恒压源的输出端,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与第一漏极电阻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漏极电阻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基极电阻的输入端,第二基极电阻的输出端接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在第一漏极电阻的输出端和第二基极电阻的输入端之间,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恒流源;第二恒流源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输出端接地。
[0014]第八方案的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在第七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N型的第三场效应管、第三漏极电阻、PNP型的第四三极管、第四基极电阻、第三恒流源、第四恒流源和第二恒压源;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作为负直流输出端且和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接于第三恒流源的输入端,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接于第二恒压源的输入端,第三场效应管的漏极与第三漏极电阻的输出端连接;第三漏极电阻的输入端连接第四基极电阻的输出端,第四基极电阻的输入端接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在第三漏极电阻的输入端和第四基极电阻的输出端之间,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四恒流源的输出端连接第三场效应管的漏极,输入端接地。
[0015]有益效果:以第一方案的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为例,在通常情况下,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到基极的PN结电压并不是绝对恒定的,会因电流不同而不同,在没有第二恒流源的情况下,负载电流的变化将导致流经第一三极管的电流发生变化,正直流输出端的输出电压会出现浮动,也即产生了波纹。本实用新型增加了第二恒流源,可使第一三极管一直保持在大电流状态,因负载电流引起的电流变化只占总电流很小的比例,细微的电流变化不足以导致PN结电压发生明显变化。不管是电流比较恒定的静态输出,还是电流变化比较剧烈的动态输出,正直流输出端的电压始终能维持在设定的值,因此可使电路保持在低波纹、低内阻状态。第二方案至第八方案的有益效果与第一方案相似。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实施例一提出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实施例二提出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图2的扩展电路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实施例三提出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实施例四提出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结构示意图。
[0021]图6是实施例五提出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结构示意图。
[0022]图7是实施例六提出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结构示意图。
[0023]图8是实施例七提出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结构示意图。
[0024]图9是实施例八提出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
[0026]实施例一
[0027]请参阅图1,实施例一提出的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可作为单个正电源稳压使用,其包括PNP型的第一三极管Q2、第一集电极电阻R6、NPN型的第二三极管Q4、第二基极电阻R9、第一恒流源IS1、第二恒流源IS2和第一恒压源VSl (提供正参考电压);第一三极管Q2的发射极作为正直流输出端即OUT+端,用于接入负载,且OUT+端和第二三极管Q4的集电极接于第一恒流源ISl的输出端,第一三极管Q2的基极接于第一恒压源VSl的输出端,第一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第一集电极电阻R6的输入端连接;第一集电极电阻R6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基极电阻R9的输入端,第二基极电阻R9的输出端接地;第二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在第一集电极电阻R2的输出端和第二基极电阻R9的输入端之间,第二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第二恒流源IS2的输入端连接第一三极管Q2的集电极,输出端接地。
[0028]工作原理:
[0029]由于第一恒压源VSl(正参考电压)是恒定的,第一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到基极之间的电压也是相对恒定的,故理想状态下OUT+端的输出电压也是恒定的。然而第一三极管Q2的发射极到基极的PN结电压并不是绝对恒定的,会因电流不同而不同,在没有第二恒流源IS2的情况下,负载电流的变化将导致流经第一三极管Q2的电流发生变化,OUT+端的输出电压会出现浮动,也即产生了波纹。
[0030]在增加了第二恒流源IS2后,第一三极管Q2将一直保持在大电流状态,因负载电流引起的电流变化只占第一三极管Q2总电流很小的比例,细微的电流变化不足以导致PN结电压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可使电路保持在低波纹、低内阻状态,不管是电流比较恒定的静态输出,还是电流变化比较剧烈的动态输出,0UT+端的电压始终能维持在设定的值。
[0031]此外,第一集电极电阻R6的两端可并联电容,以进一步降低动态输出时的波动系数。为了进一步抑制电压波动,还可在第二三极管Q4上以达林顿结构连接更多三极管。
[0032]实施例二
[0033]请参阅图2,实施例二提出的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可作为正负双电源稳压使用,其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还包括NPN型的第三三极管Q7、第三集电极电阻R14、PNP型的第四三极管Q5、第四基极电阻Rl O、第三恒流源I S3、第四恒流源IS4和第二恒压源VS2 (提供负参考电压);第三三极管Q7的发射极作为负直流输出端即OUT-端,用于接入负载,且OUT-端和第四三极管Q5的集电极接于第三恒流源IS3的输入端,第三三极管Q7的基极接于第二恒压源VS2的输入端,第三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第三集电极电阻R14的输出端连接;第三集电极电阻R14的输入端连接第四基极电阻RlO的输出端,第四基极电阻RlO的输入端接地;第四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在第三集电极电阻R14的输入端和第四基极电阻RlO的输出端之间,第四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第四恒流源IS4的输出端连接第三三极管Q7的集电极,输入端接地。
[0034]与实施例一同理,实施例二相对于实施例一增加的电路部分也可作为单个负电源稳压使用。实施例二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一类似,可以使电路保持在低波纹、低内阻状态。
[0035]请参阅图3,图3是图2在具体应用中可参考(扩展后)的电路结构图,例如:第一,I?流源I SI具体可包括电阻Rl、电阻R5、PNP型的三极管Q1、电容Cl、稳压器TLl等;第二恒流源IS2具体可以是一栅极和源极连接在一起的结型场效应管J-Fetl;第三恒流源IS3具体可以是一栅极和源极连接在一起的结型场效应管J_Fet2;第四恒流源IS4具体可包括电阻R13、电阻R18、NPN型的三极管Q8、电容C12、齐纳二级管D2等;第一恒压源VSl具体可包括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7、电阻R8、电容C2、电容C3、电容C6、稳压器TL2、稳压器TL3等;第二恒压源VS2具体可包括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容C9、电容C7、电容(:11、稳压器114、稳压器115等。
[0036]当然,本实用新型中各器件的结构并不限于图3所示,例如图3中所有的稳压器均可用其他稳压管代替,甚至可以直接用齐纳二极管或者电阻代替。第一恒压源VSl和第二恒压源VS2作为参考电压,可各采用两组基于TL431的稳压器串联而成,并辅以电容C3、电容C2、电容C6、电容C7、电容C9、电容Cl I进一步降低交流阻抗,且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串联数量,或者将TL431稳压器用单一的电阻或齐纳二极管代替。
[0037]图3中第一恒流源ISl的工作原理:稳压器TLl的阴极端和参考段连接在一起,可形成一个从阴极到阳极的2.5V的电压基准。电阻R5为稳压器TLl提供工作电流。电容Cl是交流旁路,可减小动态波纹。此时+VCC端到三极管Ql基极的电压差为2.5V。减去三极管Ql的Veb电压(约0.8V到0.5V),电阻Rl两端的电压约为1.7V到2V。因此选择不同阻值的电阻Rl,就可以设定第一恒流源ISl的额定工作电流,也即为正电压部分的额定工作电流。电阻Rl和三极管Ql作为一个支路可以多支路并联,获得更大的恒流输出。第四恒流源IS4的工作原理与第一恒流源ISl的工作原理类似。
[0038]此外,第一集电极电阻R6的两端、第三集电极电阻R14的两端均可并联电容,以进一步降低动态输出时的波动系数。为了进一步抑制电压波动,还可分别在第二三极管Q4、第四三极管Q5上以达林顿结构各连接一三极管,具体可同样参阅图3:本实施例还包括NPN型的第五三极管Q3以及PNP型的第六三极管Q6;第五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于第一恒流源ISl的输出端,第五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在第一集电极电阻R6的输出端和第二基极电阻R9的输入端之间;第二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第五三极管Q3的发射极;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接于第三恒流源I S3的输入端,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在第三集电极电阻R14的输入端和第四基极电阻RlO的输出端之间;第四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极。
[0039]图3中第一恒压源VSl的工作原理:稳压器TL2的阴极端也即电阻R2的下端为第一恒压源VSl的有效的参考电压,电阻R2为稳压器TL2提供工作电流。电容C3、电容C2、电容C6均为交流旁路电容,进一步抑制交流波纹。有效参考电压连接第一三极管Q2的基极,则最终OUT+端的输出电压即为第一恒压源VS I的有效参考电压加上第一三极管Q2的Veb。此时第一三极管Q2为高偏置状态,因此只要OUT+端的电压有细微波动,都会导致第一三极管Q2的集电极有明显的电流变化。变化的电流从电阻R6进入第五三极管Q3和第二三极管Q4组成的达林顿结构的三极管的基极,变化电流被进一步放大,导致第二三极管Q4的集电极有巨大的电流变化,从而迅速平衡输出电压,抑制电压波动。第二恒压源VS2的工作原理与第一恒压源VSl的工作原理类似。
[0040]实施例三
[0041]请参阅图4实施例三提出的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与实施例一属于相似的发明构思,区别仅在于将实施例一的三极管替换成场效应管,各电极的名称也相应替换。
[0042]具体的,实施例三提出的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包括:P型的第一场效应管Q2、第一漏极电阻R6、N型的第二场效应管Q4、第二栅极电阻R9、第一恒流源IS1、第二恒流源IS2和第一恒压源VSl(提供正参考电压);第一场效应管Q2的源极作为正直流输出端即OUT+端,用于接入负载,且和第二场效应管Q4的漏极接于第一恒流源ISl的输出端,第一场效应管Q2的栅极接于第一恒压源VSl的输出端,第一场效应管Q2的漏极与第一漏极电阻R6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漏极电阻R6的输出端连接第二栅极电阻R9的输入端,第二栅极电阻R9的输出端接地;第二场效应管Q4的栅极连接在第一漏极电阻R6的输出端和第二栅极电阻R9的输入端之间,第二场效应管Q4的源极接地;第二恒流源IS2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2的漏极,输出端接地。
[0043]实施例三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一相似,其可扩展的电路结构也与实施例一相似,这里不再赘述。
[0044]实施例四
[0045]请参阅图5,实施例四提出的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与实施例二属于相似的发明构思,区别仅在于将实施例二的三极管替换成场效应管,各电极的名称也相应替换。
[0046]相应的,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还包括:N型的第三场效应管Q7、第三漏极电阻R14、P型的第四场效应管Q5、第四栅极电阻R10、第三恒流源IS3、第四恒流源IS4和第二恒压源VS2(提供负参考电压);第三场效应管Q7的源极作为负直流输出端即OUT-端,用于接入负载,且和第四场效应管Q5的漏极接于第三恒流源IS3的输入端,第三场效应管Q7的栅极接于第二恒压源VS2的输入端,第三场效应管Q7的漏极与第三漏极电阻R14的输出端连接;第三漏极电阻R14的输入端连接第四栅极电阻RlO的输出端,第四栅极电阻RlO的输入端接地;第四场效应管Q5的栅极连接在第三漏极电阻R14的输入端和第四栅极电阻RlO的输出端之间,第四场效应管Q5Q的源极接地;第四恒流源IS4的输出端连接第三场效应管Q7的漏极,输入端接地。
[0047]实施例四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二、实施例一相似,其可扩展的电路结构也与实施例二、实施例一相似,这里不再赘述。
[0048]实施例五
[0049]请参阅图6,实施例五结合了实施例一及实施例三的特点,将实施例一的部分三极管替换成场效应管(或者说将实施例三的部分场效应管替换成三极管),各电极的名称也相应替换。
[0050]具体的,实施例五提出的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包括PNP型的第一三极管Q2、第一集电极电阻R6、N型的第二场效应管Q4、第二栅极电阻R9、第一恒流源IS1、第一恒流源IS2和第一恒压源VSl(提供正参考电压);第一三极管Q2的发射极作为正直流输出端即OUT+端,用于接入负载,且和第二场效应管Q4的漏极接于第一恒流源ISl的输出端,第一三极管Q2的基极接于第一恒压源VSl的输出端,第一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第一集电极电阻R6的输入端连接;第一集电极电阻R6的输出端连接第二栅极电阻R9的输入端,第二栅极电阻R9的输出端接地;第二场效应管Q4的栅极连接在第一集电极电阻R6的输出端和第二栅极电阻R9的输入端之间,第二场效应管Q4的源极接地;第一恒流源IS2的输入端连接第一三极管Q2的集电极,输出端接地。
[0051 ]实施例五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三相似,其可扩展的电路结构也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三相似,这里不再赘述。
[0052]实施例六
[0053]请参阅图7,实施例六提出的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与实施例二或实施例四属于相似的发明构思,区别仅在于将实施例二的部分三极管替换成场效应管(或者说将实施例四的部分场效应管替换成三极管),各电极的名称也相应替换。
[0054]具体的,实施例六在实施例五的基础上还包括:NPN型的第三三极管Q7、第三集电极电阻R14、P型的第四场效应管Q5、第四栅极电阻R10、第三恒流源IS3、第四恒流源IS4和第二恒压源VS2(提供负参考电压);第三三极管Q7的发射极作为负直流输出端即OUT-端,用于接入负载,且和第四场效应管Q5的漏极接于第三恒流源IS3的输入端,第三三极管Q7的基极接于第二恒压源VS2的输入端,第三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第三集电极电阻R14的输出端连接;第三集电极电阻R14的输入端连接第四栅极电阻RlO的输出端,第四栅极电阻RlO的输入端接地;第四场效应管Q5的栅极连接在第三集电极电阻R14的输入端和第四栅极电阻RlO的输出端之间,第四场效应管Q5的源极接地;第四恒流源IS4的输出端连接第三三极管Q7的集电极,输入端接地。
[0055]实施例六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二、实施例四相似,其可扩展的电路结构也与实施例二、实施例四相似,这里不再赘述。
[0056]实施例七
[0057]请参阅图8,与实施例五类似,实施例七结合了实施例一及实施例三的特点,将实施例一的部分三极管替换成场效应管(或者说将实施例三的部分场效应管替换成三极管),各电极的名称也相应替换。
[0058]具体的,实施例七提出的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包括P型的第一场效应管Q2、第一漏极电阻R6、NPN型的第二三极管Q4、第二基极电阻R9、第一恒流源IS1、第一恒流源IS2和第一恒压源VSl(提供正参考电压);第一场效应管Q2的源极作为正直流输出端即OUT+端,用于接入负载,且和第二三极管Q4的集电极接于第一恒流源ISl的输出端,第一场效应管Q2的栅极接于第一恒压源VSl的输出端,第一场效应管Q2的漏极与第一漏极电阻R6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漏极电阻R6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基极电阻R9的输入端,第二基极电阻R9的输出端接地;第二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在第一漏极电阻的输出端和第二基极电阻R9的输入端之间,第二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第一恒流源IS2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2的漏极,输出端接地。
[0059]实施例七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一、实施例三或实施例五相似,其可扩展的电路结构也与实施例一、实施例三或实施例五相似,这里不再赘述。
[0060]实施例八
[0061]请参阅图9,实施例八提出的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与实施例二或实施例四或实施例六属于相似的发明构思,与实施例六类似,仅是将实施例二的部分三极管替换成场效应管(或者说将实施例四的部分场效应管替换成三极管),各电极的名称也相应替换。
[0062]具体的,实施例八在实施例七的基础上还包括:N型的第三场效应管Q7、第三漏极电阻Ql 4、PNP型的第四三极管Q5、第四基极电阻Rl O、第三恒流源I S3、第四恒流源IS4和第二恒压源VS2(提供负参考电压);第三场效应管Q7的源极作为负直流输出端即OUT-端,用于接入负载,且和第四三极管Q5的集电极接于第三恒流源IS3的输入端,第三场效应管Q7的栅极接于第二恒压源VS2的输入端,第三场效应管Q7的漏极与第三漏极电阻Q14的输出端连接;第三漏极电阻Q14的输入端连接第四基极电阻RlO的输出端,第四基极电阻RlO的输入端接地;第四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在第三漏极电阻Q14的输入端和第四基极电阻RlO的输出端之间,第四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第四恒流源IS4的输出端连接第三场效应管Q7的漏极,输入端接地。
[0063]实施例八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二、实施例四及实施例六相似,其可扩展的电路结构也与实施例二、实施例四及实施例六相似,这里不再赘述。
[006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一种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包括PNP型的第一三极管、第一集电极电阻、NPN型的第二三极管、第二基极电阻、第一恒流源和第一恒压源;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作为正直流输出端且和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接于第一恒流源的输出端,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接于第一恒压源的输出端,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一集电极电阻的输入端连接;第一集电极电阻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基极电阻的输入端,第二基极电阻的输出端接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在第一集电极电阻的输出端和第二基极电阻的输入端之间,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恒流源;第二恒流源的输入端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输出端接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PN型的第三三极管、第三集电极电阻、PNP型的第四三极管、第四基极电阻、第三恒流源、第四恒流源和第二恒压源;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作为负直流输出端且和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接于第三恒流源的输入端,第三三极管的基极接于第二恒压源的输入端,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三集电极电阻的输出端连接;第三集电极电阻的输入端连接第四基极电阻的输出端,第四基极电阻的输入端接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在第三集电极电阻的输入端和第四基极电阻的输出端之间,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四恒流源的输出端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输入端接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其特征在于,第一集电极电阻的两端、第三集电极电阻的两端均并联有电容。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PN型的第五三极管以及PNP型的第六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接于第一恒流源的输出端,第五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在第一集电极电阻的输出端和第二基极电阻的输入端之间;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接于第三恒流源的输入端,第六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在第三集电极电阻的输入端和第四基极电阻的输出端之间;第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5.—种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包括P型的第一场效应管、第一漏极电阻、N型的第二场效应管、第二栅极电阻、第一恒流源和第一恒压源;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作为正直流输出端且和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接于第一恒流源的输出端,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接于第一恒压源的输出端,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与第一漏极电阻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漏极电阻的输出端连接第二栅极电阻的输入端,第二栅极电阻的输出端接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在第一漏极电阻的输出端和第二栅极电阻的输入端之间,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恒流源;第二恒流源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输出端接地。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型的第三场效应管、第三漏极电阻、P型的第四场效应管、第四栅极电阻、第三恒流源、第四恒流源和第二恒压源;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作为负直流输出端且和第四场效应管的漏极接于第三恒流源的输入端,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接于第二恒压源的输入端,第三场效应管的漏极与第三漏极电阻的输出端连接;第三漏极电阻的输入端连接第四栅极电阻的输出端,第四栅极电阻的输入端接地;第四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在第三漏极电阻的输入端和第四栅极电阻的输出端之间,第四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第四恒流源的输出端连接第三场效应管的漏极,输入端接地。7.—种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包括PNP型的第一三极管、第一集电极电阻、N型的第二场效应管、第二栅极电阻、第一恒流源和第一恒压源;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作为正直流输出端且和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接于第一恒流源的输出端,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接于第一恒压源的输出端,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一集电极电阻的输入端连接;第一集电极电阻的输出端连接第二栅极电阻的输入端,第二栅极电阻的输出端接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在第一集电极电阻的输出端和第二栅极电阻的输入端之间,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恒流源;第二恒流源的输入端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输出?而接地。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PN型的第三三极管、第三集电极电阻、P型的第四场效应管、第四栅极电阻、第三恒流源、第四恒流源和第二恒压源;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作为负直流输出端且和第四场效应管的漏极接于第三恒流源的输入端,第三三极管的基极接于第二恒压源的输入端,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三集电极电阻的输出端连接;第三集电极电阻的输入端连接第四栅极电阻的输出端,第四栅极电阻的输入端接地;第四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在第三集电极电阻的输入端和第四栅极电阻的输出端之间,第四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第四恒流源的输出端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输入端接地。9.一种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包括P型的第一场效应管、第一漏极电阻、NPN型的第二三极管、第二基极电阻、第一恒流源和第一恒压源;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作为正直流输出端且和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接于第一恒流源的输出端,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接于第一恒压源的输出端,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与第一漏极电阻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漏极电阻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基极电阻的输入端,第二基极电阻的输出端接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在第一漏极电阻的输出端和第二基极电阻的输入端之间,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恒流源;第二恒流源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输出端接地。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低内阻低波纹的并联直流稳压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型的第三场效应管、第三漏极电阻、PNP型的第四三极管、第四基极电阻、第三恒流源、第四恒流源和第二恒压源;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作为负直流输出端且和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接于第三恒流源的输入端,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接于第二恒压源的输入端,第三场效应管的漏极与第三漏极电阻的输出端连接;第三漏极电阻的输入端连接第四基极电阻的输出端,第四基极电阻的输入端接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在第三漏极电阻的输入端和第四基极电阻的输出端之间,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四恒流源的输出端连接第三场效应管的漏极,输入端接地。
【文档编号】H02M3/155GK205430043SQ201620217217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1日
【发明人】刘广斌
【申请人】广州时艺音响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