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扇用马达以及吊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59911阅读:524来源:国知局
吊扇用马达以及吊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吊扇用马达以及吊扇,吊扇马达包括静止部、旋转部以及轴承部,轴承部具有上侧轴承、下侧轴承以及位于上侧轴承与下侧轴承之间的间隔部件和弹性部件,旋转部的轴承保持架部具有抑制上侧轴承的外圈向上方移动的上侧移动抑制部,静止部的轴具有抑制下侧轴承的内圈向下方移动的下侧移动抑制部,间隔部件和弹性部件中的任一方位于上侧轴承的内圈与下侧轴承的内圈彼此的上下方向之间,另一方位于上侧轴承的外圈与下侧轴承的外圈彼此的上下方向的之间,上侧轴承和下侧轴承的内圈与轴的嵌合以及外圈与轴承保持架部的嵌合中的任一方或者两方是能够相对移动的间隙配合,限制轴相对于旋转部的向下侧的移动的防脱部件位于轴承部的上方或者下方。
【专利说明】
吊扇用马达以及吊扇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吊扇用马达以及吊扇。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公知有一种在中空轴与转子之间设置有一对轴承的吊扇(例如日本公开公报2008-128027号公报)。在这样的吊扇中,中空轴被压入轴承的内圈。
[0003]但是,根据日本公开公报2008-128027号公报中的轴承结构,因为在中空轴固定有一对轴承的内圈,因此难以插入用于在一对轴承之间施加预压的弹性体,需要通过复杂的工序来进行组装。
【实用新型内容】
[0004]鉴于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比较容易地进行轴承部的组装的吊扇用马达以及吊扇。
[0005]本实用新型的吊扇用马达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包括:静止部;旋转部,其相对于所述静止部旋转;以及轴承部,其将所述旋转部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静止部旋转,所述静止部具有:轴,其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以及定子,其固定于所述轴,所述旋转部具有:转子磁铁,其位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筒状的磁铁保持架部,其保持所述转子磁铁;以及筒状的轴承保持架部,其与所述磁铁保持架部连接并保持所述轴承部,所述轴承部具有:上侧轴承和下侧轴承,它们在上下方向排列;以及间隔部件和弹性部件,它们位于所述上侧轴承与所述下侧轴承的上下方向之间,所述吊扇用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轴承保持架部具有上侧移动抑制部,其抑制所述上侧轴承的外圈的向上方的移动,所述轴具有下侧移动抑制部,其抑制所述下侧轴承的内圈的向下方的移动,所述间隔部件和所述弹性部件中的任一方位于所述上侧轴承的内圈与所述下侧轴承的内圈彼此的上下方向之间,所述间隔部件和所述弹性部件中的另一方位于所述上侧轴承的外圈与所述下侧轴承的外圈彼此的上下方向之间,所述上侧轴承的内圈和所述下侧轴承的内圈与所述轴的嵌合以及所述上侧轴承的外圈和所述下侧轴承的外圈与所述轴承保持架部的嵌合中的任一方或者两方是能够相对移动的间隙配合,防脱部件位于所述轴承部的上方或者下方,所述防脱部件限制所述轴相对于所述旋转部的向下侧的移动。
[0006]本实用新型的吊扇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具有:所述吊扇用马达;以及多个动叶片,它们呈放射状地固定于所述旋转部。
[000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提供比较容易地进行轴承部的组装的吊扇用马达以及吊扇。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吊扇的立体图。
[0009]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吊扇用马达的剖视图,并是包括变形例I的轴承部的剖视图的图。
[0010]图3是变形例2的轴承部的剖视图。
[0011]图4是变形例3的轴承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吊扇用马达以及吊扇进行说明。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限定为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范围内进行任意的变更。并且,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存在使各结构中的比例尺、数等与实际的结构不同的情况。
[0013]并且,在附图中,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作为三维直角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为上下方向C3X轴方向为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中图2的左右方向C3Y轴为与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这两方正交的方向。
[0014]并且,在没有特殊限定的情况下,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以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方向(ΘΖ方向)简称为“周向”。另外,上下方向(Z轴方向)相当于中心轴线J的轴向。
[0015]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沿上下方向延伸是指除了严格地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括沿相对于上下方向在小于45度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
[0016]并且,在本说明书中,沿径向延伸是指除了严格地沿径向、即与上下方向(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之外,还包括沿相对于径向在小于45度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
[0017]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吊扇I的立体图。
[0018]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吊扇I具有吊扇用马达10和安装于吊扇用马达10的多个动叶片2。吊扇I例如设置于顶棚。
[0019]动叶片2安装于吊扇用马达10。多个动叶片2呈放射状地固定于后述的上侧马达罩50的凸缘部54。在图1的例示中,动叶片2设置有三个。
[0020]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吊扇用马达10的剖视图。吊扇用马达10是DC无刷马达。[0021 ]吊扇用马达10具有静止部3、轴承部5以及旋转部4。
[0022]静止部3具有轴20、定子30以及电路板60。
[0023]轴承部5具有上侧轴承部件5A和下侧轴承部件5B。轴承部5将旋转部4支承为能够相对于静止部3旋转。
[0024]旋转部4具有上侧马达罩50、转子磁铁40以及下侧马达罩55。旋转部4相对于静止部3旋转。
[0025]轴20是以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管。轴20的上侧(+Z侧)的端部例如被固定于在顶棚等处固定的未图示的安装部。定子30固定于轴20的下部。电路板60设置于轴20和定子30的下侧(-Z侧)。并且,电路板60的板面配置在与中心轴线J正交的方向。轴承部5将旋转部4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轴20旋转。轴承部5安装在轴20的比定子30靠上侧的部分。上侧马达罩50具有将定子30在周向包围的筒状的磁铁保持架部51。转子磁铁40固定于磁铁保持架部51的内周面。下侧马达罩55安装于上侧马达罩50的下侧。下侧马达罩55覆盖电路板60。电路板60控制旋转部4的旋转。
[0026]以下,对各零件进行详细的说明ο
[0027]在本实施方式中,轴20是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中空的轴。轴20在上侧(+Z侦D和下侧(-Z侧)开口。在轴20的上部设置有在径向上贯通轴20的安装孔20e。轴20通过安装孔20e固定于在顶棚等处固定的未图示的安装部。
[0028]在位于轴20的外周面20a的比上侧马达罩50靠上侧(+Z侧)的位置的部分,设置有连通轴20的内部的上侧配线孔部20b。
[0029]在轴20的外周面20a,从上依次设置挡圈安装槽20f、第一台阶部21以及第二台阶部22。
[0030]在挡圈安装槽20f安装挡圈25。挡圈25作为抑制上侧轴承部件5A向上侧脱落的防脱部件而发挥作用。第一台阶部21与轴承部5的下侧轴承部件5B接触。第二台阶部22位于轴20的外周面20a的下端。
[0031]在轴20的外周面20a,将挡圈安装槽20f与第一台阶部21之间的区域作为第一区域20A。在轴20的外周面20a,将第一台阶部21与第二台阶部22之间的区域作为第二区域20B。在轴20的外周面20a,将从第二台阶部22至下端的区域作为第三区域20C。
[0032]关于轴20的外周面20a的直径,第二区域20B比第一区域20A大,第三区域20C比第二区域20B大。
[0033]在第一区域20A安装上侧轴承部件5A和下侧轴承部件5B。并且,在第二区域20B压入定子30。在第二区域20B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滚花加工面20c。在轴20的定子30的正下方设置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二台阶部22。
[0034]定子30固定于轴20的下部。定子30具有定子铁芯31、线圈32以及绝缘件33。
[0035]定子铁芯31具有铁芯背部31a和齿部31b。
[0036]铁芯背部31a的形状是与中心轴线J同心的圆筒状。铁芯背部31a被压入在轴20的外周面20a设置的滚花加工面20c处而固定。
[0037]铁芯背部31a的内径比轴20的第二台阶部22的外径小。第二台阶部22作为抑制铁芯背部31a向下侧脱落的防脱部件而发挥作用。由此,即使是轴承部5仅设置于定子30的上侧的单侧结构,定子30也不会从轴20脱落。
[0038]齿部31b从铁芯背部31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齿部31b设置有多个,并在铁芯背部31a的外周面的周向以均等的间隔配置。
[0039]绝缘件33由一对部件(上侧绝缘件和下侧绝缘件)构成。绝缘件33从上下方向覆盖定子铁芯31的齿部31b。并且,绝缘件33覆盖齿部31b的周向的两侧。绝缘件33例如是树脂制品O
[0040]绝缘件33具有向下侧(-Z侧)突出的螺纹固定部33a。螺纹固定部33a例如是圆筒形状。在螺纹固定部33a的内周面设置有内螺纹。在绝缘件33处通过螺纹固定部33a固定电路板60 ο
[0041]线圈32由卷绕导线来构成。线圈32隔着绝缘件33卷绕于定子铁芯31。构成线圈32的线圈线32a被拉绕至电路板60。
[0042]轴承部5将旋转部4支承为能够相对于静止部3旋转。轴承部5位于比定子30靠上侧的位置。轴承部5被上侧马达罩50的轴承保持架部53保持。
[0043]轴承部5具有在上下方向排列的一对轴承部件(上侧轴承部件(以下称为上侧轴承)5A和下侧轴承部件(以下称为下侧轴承)5B)、间隔部件26、以及弹性部件27。在轴承保持架部53的内侧,上侧轴承5A位于上侧,下侧轴承5B位于下侧。间隔部件26和弹性部件27位于上侧轴承5A与下侧轴承5B的上下方向之间。
[0044]上侧轴承5A和下侧轴承5B由球轴承构成。上侧轴承5A具有内圈5Aa、外圈5Ab以及滚动体5Ac ο同样地,下侧轴承5B具有内圈5Ba、外圈5Bb、以及滚动体5Bc。内圈5Aa、5Ba分别从径向外侧包围轴20。并且,外圈5Ab、5Bb分别被轴承保持架部53从径向外侧包围。滚动体5Ac、5Bc位于内圈5Aa、5Ba与外圈5Ab、5Bb的径向之间。
[0045]上侧轴承5A的外圈5Ab和下侧轴承5B的外圈5Bb被固定于轴承保持架部53的内周面而构成固接部53c。固接部53c的外圈5Ab、5Bb与轴承保持架部53的固定方法例如是粘接。另外,固接部53c的固定方法也可以压入。
[0046]在上侧轴承5A的内圈5Aa和下侧轴承5B的内圈5Ba插入轴20。内圈5Aa、5Ba与轴20的嵌合是间隙配合。因此,轴20能够相对于内圈5Aa、5Ba在上下方向移动。
[0047]上侧轴承5A的外圈5Ab在上表面与轴承保持架部53的上缘部53a接触,且在下表面与间隔部件26接触。并且,上侧轴承5A的内圈5Aa在上表面隔着间隙与挡圈25相向,且在下表面与弹性部件27接触。
[0048]下侧轴承5B的外圈5Bb在上表面与间隔部件26接触。并且,下侧轴承5B的内圈5Ba在上表面与弹性部件27接触,且在下表面与设置于轴20的外周面20a的第一台阶部21接触。
[0049]上侧轴承5A的外圈5Ab在固接部53c与轴承保持架部53固定。并且,轴承保持架部53的上缘部53a与上侧轴承5A的外圈5Ab的上表面接触。固接部53c和上缘部53a作为限制上侧轴承5A的外圈5Ab向上方移动的上侧移动抑制部来发挥作用。即,轴承保持架部53具有上侧移动抑制部(固接部53c和上缘部53a)。轴承部5在上侧移动抑制部(固接部53c和上缘部53a)处支承旋转部4的重量。
[0050]轴20的第一台阶部21与下侧轴承5B的内圈5Ba的下表面接触。由此,第一台阶部21作为限制下侧轴承5B的内圈5Ba向下方移动的下侧移动抑制部来发挥作用。即,轴20具有下侧移动抑制部(第一台阶部21)。轴20在下侧移动抑制部(第一台阶部21)处支承轴承部5和旋转部4的重量。
[0051 ]间隔部件26具有大致圆筒形状。间隔部件26位于上侧轴承5A与下侧轴承5B之间,并分别与外圈5Ab、5Bb接触。即,间隔部件26位于上侧轴承5A的外圈5Ab与下侧轴承5B的外圈5Bb彼此的上下方向之间。
[0052]间隔部件26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是上侧轴承5A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与下侧轴承5B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的总和的一半以上。间隔部件26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决定上侧轴承5A与下侧轴承5B之间的距离。间隔部件26通过使作为保持轴20的支点的上侧轴承5A与下侧轴承5B彼此分离,从而能够抑制轴承部5在旋转时的偏移。
[0053]弹性部件27是预压弹簧。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27虽然是螺旋弹簧,但是也可以是盘簧、波形垫片等板簧。
[0054]弹性部件27在周向包围轴20。并且,弹性部件27以压缩的状态配置在上侧轴承5A的内圈与下侧轴承5B的内圈彼此之间。即,弹性部件27位于上侧轴承5A的内圈5Aa与下侧轴承5B的内圈5Ba彼此的上下方向之间。弹性部件27的压缩力比旋转部4的重量大。更具体地说,弹性部件27以如下的压缩力进行压缩:旋转部4停止时从旋转部4向静止部3施加的下侧方向的负荷(即旋转部4的重量)的120 %以上的压缩力。由此,弹性部件27对上侧轴承5A和下侧轴承5B施加预压。
[0055]在比上侧轴承5A的内圈5Aa靠上侧的位置,在轴20的外周面20a设置挡圈25。挡圈25位于轴承部5的上方,并限制轴20相对于旋转部4向下侧的移动。由此,挡圈25作为抑制轴20从轴承部5向下侧脱落的防脱部件来发挥作用。另外,在将轴20悬挂于顶棚的状态下,防脱部件(挡圈)25不与上侧轴承5A的内圈5Aa接触。
[0056]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轴承部5的作用进行说明。
[0057]由于上侧轴承5A的外圈5Ab和下侧轴承5B的外圈5Bb通过固接部53c固定于轴承保持架部53,因此在上下方向不移动。另外,内圈5Aa、5Ba被弹性部件27以旋转部4的重量以上的力扩压而向相互离开的方向移动。由此,对上侧轴承5A施加向上的预压,并对下侧轴承5B施加向下的预压。并且,上侧轴承5A和下侧轴承5B的滚动体5Ac、5Bc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与内圈5Aa、5Ba以及外圈5Ab、5Bb接触。即,滚动体5Ac在轴向下侧且径向内侧的表面与内圈5Aa接触,且在轴向上侧且径向外侧的表面与外圈5Ab接触。滚动体5Bc在轴向上侧且径向内侧的表面与内圈5Ba接触,且在轴向下侧且径向外侧的表面与外圈5Bb接触。作为一个例子,在旋转部4的重量为3kgf且弹性部件27的压缩力为4kgf的情况下,对上侧轴承5A施加4kgf?的预压,对下侧轴承5B施加Ikgf的预压。
[0058]本实施方式的轴承部5通过对上侧轴承5A和下侧轴承5B施加相互相反方向的预压,而不会向上方和下方中的任一方偏移而保持稳定。因此,轴承部5能够抑制吊扇I的振动和噪声。
[0059]轴承部5例如能够经过以下的工序组装。
[0060]首先,在内周面涂抹有粘接剂的轴承保持架部53依次插入上侧轴承5A、间隔部件26、下侧轴承5B。上侧轴承5A插入至外圈5Ab与轴承保持架部53的上缘部53a接触的位置。由于设置有上缘部53a,因此能够容易地定位上侧轴承5A,从而组装变得容易。并且,由于设置有间隔部件26,能够容易地决定上侧轴承5A与下侧轴承5B的上下方向的距离,从而组装变得容易。
[0061 ]接下来,在将弹性部件27夹持于上侧轴承5A的内圈5Aa与下侧轴承5B的内圈5Ba彼此的上下方向之间的状态下,将轴20插入内圈5Aa、5Ba。另外,优选在轴20的外周面20a预先涂抹润滑剂。
[0062]接下来,将挡圈25安装于轴20的挡圈安装槽20f。
[0063]经过以上的工序,完成组装工序。
[0064]像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轴承部5,由于内圈5Aa、5Ba与轴20的嵌合是间隙配合,能够在最后进行轴20向内圈5Aa、5Ba的插入。因此,间隔部件26和弹性部件27的组装变得容易,从而轴承部5能够作为整体通过简单的组装工序来制造。
[0065]如图1所示,上侧马达罩50是从上侧(+Z侧)覆盖定子30的罩。上侧马达罩50通过轴承部5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轴20绕中心轴线J(±0Z方向)旋转。
[0066]上侧马达罩50是连为一体的板金制品。通过使上侧马达罩50为板金制品,能够提高上侧马达罩50的强度。由此,上侧马达罩50在轴承保持架部53、磁铁保持架部51以及凸缘部54处能够分别牢固地保持轴承部5、转子磁铁40以及动叶片2。
[0067]上侧马达罩50是强磁性体。上侧马达罩50的材质只要是具有强磁性的物质就不需作特殊的限定,例如能够使用包括铁、钴、镍的合金。上侧马达罩50起到转子轭的作用。因此,吊扇用马达10不需要格外设置转子轭,从而能够减少零件数量。
[0068]上侧马达罩50具有磁铁保持架部51、顶板部52、轴承保持架部53以及凸缘部54。
[0069]轴承保持架部53为筒状,并在周向上包围轴20。在轴承保持架部53的内周面保持轴承部5的上侧轴承5A和下侧轴承5B。即,轴承保持架部53保持轴承部5。
[0070]轴承保持架部53具有从上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的上缘部53a。在上缘部53a的中央处设置有在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部53b。贯通孔部53b是与中心轴线J同心的圆形。轴20通过贯通孔部53b向上侧马达罩50的外侧露出。
[0071]顶板部52从轴承保持架部53的下端向径向外侧延伸。顶板部52从上侧覆盖定子30 ο
[0072]磁铁保持架部51为筒状,并在周向包围定子30。磁铁保持架部51从顶板部52的外缘向下侧(-Z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磁铁保持架部51例如为圆筒状。在磁铁保持架部51的内周面固定转子磁铁40。即,磁铁保持架部51保持转子磁铁40。并且,磁铁保持架部51通过顶板部52连接于轴承保持架部53。
[0073]凸缘部54从磁铁保持架部51的下端向径向外侧延伸。
[0074]在凸缘部54的下表面固定多个螺母54b。螺母54b是压入螺母,并从下表面侧压入在凸缘部54设置的孔(省略图示)。在螺母54b处螺纹固定将动叶片2(参照图1)固定的螺钉(省略图示)。
[0075]并且,在凸缘部54通过外螺纹螺钉81固定下侧马达罩55。
[0076]上侧马达罩50具有从凸缘部54的外周缘向下侧突出的环状的突出部54a。突出部54a例如为圆筒形状。突出部54a嵌入在之后的段落中进行说明的下侧马达罩55的槽部55b。
[0077]转子磁铁40固定于上侧马达罩50的磁铁保持架部51的内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磁铁40例如为圆环状。转子磁铁40位于定子30的径向外侧,并绕中心轴线J(0Z方向)包围定子30,并在径向与定子30相向。
[0078]下侧马达罩55具有为金属制品或者树脂制品的下侧马达罩主体(主体部)56和为树脂制品的帽59。下侧马达罩55安装于上侧马达罩50的凸缘部54的下侧。下侧马达罩55从下侧(-Z侧)覆盖定子30和电路板60。
[0079]下侧马达罩55与上侧马达罩50作为上下一对来覆盖吊扇用马达10的内部结构。吊扇用马达10没有单独覆盖电路板的罩。由此,吊扇用马达10能够实现轻量化。
[0080]在下侧马达罩主体56的上侧(+Z侧)的表面的外周部设置有孔部56a。孔部56a沿周向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为自攻螺纹的外螺纹81经由上侧马达罩50的凸缘部54紧固于孔部56a。由此,下侧马达罩主体56与上侧马达罩50固定。
[0081 ]在下侧马达罩主体56上表面设置有环状的槽部55b。从中心轴线J方向观察,槽部55b设置于与上侧马达罩50的突出部54a重叠的位置。将下侧马达罩55安装于上侧马达罩50的下侧时,突出部54a嵌入槽部55b,从而构成迷宫式密封结构6。像这样,在上侧马达罩50与下侧马达罩55之间设置迷宫式密封结构6。迷宫式密封结构6通过上侧马达罩50与下侧马达罩55之间的间隙抑制尘埃和粉尘侵入吊扇用马达10的内部。
[0082]在下侧马达罩主体56的中央设置有沿上下贯通的开口部57。开口部57例如是圆形。从中心轴线J方向观察,开口部57设置于与装设在电路板60的传感器元件67重叠的位置。
[0083]下侧马达罩主体56具有从开口部57的周缘向上侧突出并延伸的筒部57a。筒部57a例如是圆筒形状。在筒部57a装设帽59。由此,即使在下侧马达罩主体56由金属材料构成的情况下,红外线也能够透过为树脂制品的帽59到达传感器元件67。
[0084]并且,在下侧马达罩主体56由树脂材料构成的情况下,由于在开口部57设置浇口,树脂材料均等地流入模具内,从而能够实现不产生气孔的均质的树脂成型。在图2中图示了下侧马达罩主体56的浇口 GT的位置的一个例子。在开口部57的周缘设置的筒部57a的内周面处,浇口 GT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
[0085]帽59覆盖开口部57。从中心轴线J方向观察,帽59设置于与传感器元件67重叠的位置。
[0086]帽59具有向上侧延伸的爪部59a。在爪部59a的末端设置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爪部59a通过插入下侧马达罩主体56的开口部57而沿筒部57a的内周面配置。由此,爪部59a的末端的突起卡合于筒部57a的上端。如此一来,帽59通过搭扣配合固定于下侧马达罩主体56。
[0087]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帽59的树脂颜色为除黑色以外的颜色。从远程控制器发信并通过传感器元件67收光的红外线不容易透过黑色的树脂、金属是公知的。由于使帽59为黑色以外的树脂制品,因此红外线能够容易地透过帽59到达传感器元件67。在使帽59为黑色以外的树脂制品的情况下,能够使下侧马达罩主体56为黑色的树脂制品或者金属制品。另外,下侧马达罩主体56和帽59也能够通过颜色、材质的选择而一体化。
[0088]电路板60设置于轴20和定子30的下侧。电路板60固定于定子30。
[0089]电路板60具有基板主体61、多个电路元件63、旋转传感器64、接收来自外部的信号的传感器元件67。
[0090]基板主体61的仰视(XY面视图)形状,的一个例子为四角被切为圆弧形状的矩形。基板主体61的基板面、即电路板上侧面60a和电路板下侧面60b与上下方向(Z轴方向)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板60的基板面与上下方向正交。
[0091]在基板主体61处设置有沿厚度方向(Z轴方向)贯通基板主体61的定子配线贯通孔部61e。定子配线贯通孔部61e的仰视形状没有特殊限定,例如是矩形。设置定子配线贯通孔部61 e用于在将线圈32的线圈线32a与电路板下侧面60b连接的情况下使线圈线32a通过。
[0092]在基板主体61处设置有将基板主体61沿厚度方向(Z轴方向)贯通的固定贯通孔部61a。在固定贯通孔部61a插入外螺纹螺钉80的一部分。外螺纹螺钉80从电路板60的下侧(-Z侧)通过固定贯通孔部61a紧固于绝缘件33的螺纹固定部33a的内螺纹部。由此,电路板60固定于绝缘件33、即定子30。
[0093]电路板60通过固定于定子30,能够使电路板60靠近定子30配置。由此,能够减小吊扇用马达1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另外,能够使装设于电路板60的旋转传感器64与转子磁铁40的位置靠近,从而能够提高旋转传感器64的检测精度。
[0094]在基板主体61连接有电连接电路板60与外部电源(省略图示)的配线8。配线8从设置于轴20的外周面20a的上侧配线孔部20b穿过轴20的内部并从轴20的下端开口引出。然后,配线8与电路板60的基板主体61的电路板上侧面60a连接。另外,配线8也可以穿过基板主体61的定子配线贯通孔部61e并与电路板下侧面60b连接。
[0095]在多个电路元件63中例如包括电容器、逆变器以及晶体管。其中,电容器和逆变器等的高度尺寸大的元件配置于电路板下侧面60b。即,在电路板上侧面60a没有配置高度尺寸大的元件,由此,能够使电路板60靠近定子30配置。
[0096]旋转传感器64检测旋转部4的位置信息。在电路板上侧面60a,上旋转传感器64配置在转子磁铁40的正下方。旋转传感器64例如是霍尔元件。
[0097]电路板60具有传感器电路区域66,传感器电路区域66配置有接收来自外部的信号的传感器元件67。传感器电路区域66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轴20的正下方。由于在电路板60上设置有传感器电路区域66,因此不需要格外设置传感器电路板,能够减少基板的数量。同时,也不需要基板间的配线,能够实现成本降低。
[0098]传感器元件67接收从远程控制器发送的红外线,接受来自用户的控制。传感器元件67中的红外线的接收信息传递至电路元件63。
[0099]在传感器电路区域66,传感器元件67位于电路板60的电路板下侧面60b。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元件67位于轴20的正下方,传感器元件67的中心与轴20的中心轴线J
一 Sc ο
[0100]传感器元件67具有传感器元件主体67a和台座部67b。
[0101 ]传感器元件主体67a例如是接收红外线的收光器。传感器元件主体67a搭载于台座部 67b。
[0102]台座部67b从电路板下侧面60b向下侧延伸。台座部67b保持传感器元件主体67a。并且,台座部67b传递基板主体61与传感器元件主体67a之间的电信号。设置台座部67b用于使传感器元件主体67a位于马达的下部,从而扩大传感器元件主体67a的收光范围。
[0103]本实施方式的吊扇用马达10根据在传感器元件67接收的控制信息以及旋转传感器64的信号,向定子30的线圈32提供驱动电流。向线圈32提供驱动电流时产生磁场,转子磁铁40通过该磁场而绕中心轴线J(土 ΘΖ方向)旋转。由此,旋转部4相对于静止部3绕中心轴线J旋转。如此一来,本实施方式的吊扇用马达10获得旋转驱动力。通过吊扇用马达10的旋转,安装于吊扇用马达10的多个动叶片2旋转,从而吊扇I旋转。
[0104]本实施方式的吊扇用马达10的上侧马达罩50具有轴承保持架部53、磁铁保持架部51以及凸缘部54。轴承保持架部53、磁铁保持架部51以及凸缘部54需要足够的强度来分别保持轴承部5、转子磁铁40、动叶片2。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使需要强度的功能集中于为板金制品的上侧马达罩50,能够简化下侧马达罩55的功能。由此,不仅能够简化下侧马达罩55的结构,还能够由轻量的材料构成。其结果是,能够实现整体的轻量化。并且,由于下侧马达罩55被轻量化,上侧马达罩50与下侧马达罩55的安装结构可以是简便的结构,从而能够有助于进一步轻量化。
[0105]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吊扇用马达10中,定子30固定于轴20的下部。并且,电路板60设置于轴20和定子30的下侧。因此,轴20不从定子30向下侧突出,并且轴20不贯通电路板60。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电路板60处不需要设置使轴20穿过的孔,因此能够确保电路板60的装设面积较大。
[0106]另外,因为在电路板60处不需要设置使轴20穿过的孔,因此能够将电路板60的传感器电路区域66配置于轴20的正下方。通过使传感器电路区域66位于轴20的正下方,能够使传感器元件67位于吊扇用马达10的中央部。由此,可以容易地从吊扇I的下侧的任一方向接收来自远程控制器的红外线。
[0107]本实施方式的吊扇用马达10的轴承部5位于定子30的上侧。由此,为轴承部5单侧支承定子30的结构。即,在定子30的下侧不设置轴承。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定子30与电路板60之间的上下方向的距离进一步减小。由此,能够使吊扇用马达1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进一步减小。
[0108]本实施方式的吊扇用马达10的上侧轴承5A的内圈5Aa和下侧轴承5B的内圈5Ba相对于轴20不是固定的。并且,在轴20上设置有限制轴承部5相对于轴20移动的防脱部件(挡圈)25。由此,轴20的组装工序能够在将轴20插入轴承部5之后仅通过安装挡圈25即可完成。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容易进行将轴20装入轴承保持架部53的工序。
[0109]并且,作为其他的例子,在轴20与轴承部5固定且轴承部5与轴承保持架部53不固定的情况下,也起到同样的效果。在该种情况下,能够在将轴承部5固定于轴20之后,通过将轴承部5插入轴承保持架部53而完成轴20的组装。像这样,使组装轴20的工序变得容易的效果是指,在轴20与内圈5Aa、5Ba的嵌合和轴承保持架部53与外圈5Ab、5Bb的嵌合中的任一方或者两方为能够相对移动的间隙配合的情况下,能够起到的效果。关于像这样的例子,在之后的段落中作为变形例2来详细说明。
[0110]接下来作为变形例I,基于图2来对使用了以比旋转部4的重量小的压缩力压缩的弹性部件127的轴承部105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样态的构成要素付与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0111]在本变形例中,弹性部件127被以如下的压缩力压缩:旋转部4停止时从旋转部4施加于静止部3的下侧方向的负荷(S卩,旋转部4的重量)的10%以上90%以下的压缩力。在轴承部105中,施加于上侧轴承5A的预压与施加于下侧轴承5B的预压的方向相互一致。上侧轴承5A的外圈5Ab和下侧轴承5B的外圈5Bb由于受到旋转部4的重量作用,因此比内圈5Aa、5Ba向下侧移动。对上侧轴承5A施加与弹性部件127的压缩力相同的值的预压。另外,对下侧轴承5B施加从旋转部4的重量减去压缩力而得到的值的大小的预压。作为一个例子,在旋转部4的重量是3kgf且弹性体的压缩力是Ikgf的情况下,对上侧轴承5A施加Ikgf的预压,对下侧轴承5B施加2kgf的预压是。另外,吊扇I在动叶片2旋转从而向下侧送风时产生向上侧的浮力。浮力是0.6kgf时,旋转时对上侧轴承5A施加的预压不变是Ikgf,对下侧轴承5B施加的预压变成1.4kgf。像这样,根据本变形例,通过将旋转部4的重量利用于预压,而很均衡地分配施加于上侧轴承5A和下侧轴承5B的预压,从而能够提高上侧轴承5A和下侧轴承5B的寿命。
[0112]在本变形例中,上侧轴承5A的外圈5Ab和下侧轴承5B的外圈5Bb也可以不必一定固定于轴承保持架部53。即,外圈5Ab、5Bb与轴承保持架部53的嵌合也可以是间隙配合。在这种情况下,外圈5Ab、5Bb能够相对于轴承保持架部53而在上下方向移动。并且,轴承保持架部53的上缘部53a作为限制上侧轴承5A的外圈5Ab向上方移动的上侧移动抑制部而发挥作用。另外,如图2中的双点划线所示那样,优选在下侧轴承5B的外圈5Bb的下侧设置在顶板部52的下表面固定的防脱部件125。防脱部件125位于轴承部105的下方,并限制轴20相对于旋转部4向下侧移动。由此,防脱部件125抑制轴20与轴承部105—起从轴承保持架部53向下侧脱落。另外,在将轴20悬挂于顶棚的状态下,防脱部件125不与下侧轴承5B的内圈5Ba接触。[0?13]根据本变形例,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一样地,由于轴20与内圈5Aa、5Ba的嵌合为间隙配合,轴承部105是能够通过简单的组装工序来制造的结构。还有,在轴承保持架部53和外圈5Ab、5Bb的嵌合是间隙配合的情况下,由于能够自如装拆防脱部件125,能够提供一种容易进行轴承部105的交换的吊扇I。
[0114]图3是示出变形例2的轴承部205的剖视图。
[0115]作为变形例2,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较,基于图3对间隔部件和弹性部件的位置不同的轴承部205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样态的构成要素付与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0116]间隔部件226位于上侧轴承5A的内圈5Aa与下侧轴承5B的内圈5Ba彼此的上下方向之间。
[0117]弹性部件227位于上侧轴承5A的外圈5Ab与下侧轴承5B的外圈5Bb彼此的上下方向之间。弹性部件227被以如下的压缩力压缩:旋转部4停止时从旋转部4施加于静止部3的下侧方向的负荷(即,旋转部4的重量)的120 %以上的压缩力压缩。
[0118]在本变形例中,外圈5Ab、5Bb与轴承保持架部53的嵌合是间隙配合。因此,外圈5Ab、5Bb能够相对于轴承保持架部53在上下方向移动。轴承保持架部53的上缘部53a作为通过与上侧轴承5A的外圈5Ab的上表面接触来限制上侧轴承5A的外圈5Ab向上方移动的上侧移动抑制部而发挥作用。
[0119]上侧轴承5A的内圈5Aa和下侧轴承5B的内圈5Ba通过压入轴20的外周面20a被固定从而构成固接部120g。轴20的第一台阶部21和固接部120g作为限制下侧轴承5B的内圈5Ba向下方移动的下侧移动抑制部而发挥作用。
[0120]与变形例I相同地,在下侧轴承5B的外圈5Bb的下侧设置有在顶板部52的下表面固定的防脱部件125。防脱部件125位于轴承部205的下方,并限制轴20相对于旋转部4向下侧的移动。由此,防脱部件125抑制轴20与轴承部205—起从轴承保持架部53向下侧脱落。
[0121]根据本变形例的轴承部205,外圈5Ab、5Bb被弹性部件227以旋转部4的重量以上的力扩压而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由此,对上侧轴承5A和下侧轴承5B施加相互相反的预压。因此,本变形例I的轴承部205不会向上方和下方中的任一方偏移而保持稳定,能够抑制振动和噪声。
[0122]根据本变形例的轴承部205,由于轴承保持架部53与外圈5Ab、5Bb的嵌合是间隙配合,能够在组装工序的最后进行外圈5Ab、5Bb插入轴承保持架部53。因此,间隔部件226和弹性部件227的组装变得容易,作为整体构成能够通过简单的组装工序来制造的轴承部205。
[0123]另外,作为变形例2,对弹性部件227的压缩力比旋转部4的重量大的情况(120%以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弹性部件227的压缩力也可以比旋转部4的重量小(例如,10%以上90%以下)。该种情况下,施加于上侧轴承5A的预压与施加于下侧轴承5B的预压的方向相互一致。并且,在该种情况下,上侧轴承5A的内圈5Aa与下侧轴承5B的内圈5Ba也可以不固定于轴20而能够在上下方向相对地移动。在内圈5Aa、5Ba与轴20不固定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通过设置挡圈25作为防脱部件能够抑制轴20从轴承部205向下侧脱落。
[0124]图4是示出变形例3的轴承部305的剖视图。
[0125]作为变形例3,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轴承部5比较,对间隔部件的结构不同的轴承部305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样态的构成要素付与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0126]本变形例的轴承部305设置有弹性部件作为间隔部件326。作为弹性部件的间隔部件326不压缩地设置于上侧轴承5A与下侧轴承5B之间。间隔部件326是具有上下方向的弹性模量为弹性部件27的上下方向的弹性模量的2倍以上的螺旋弹簧。另外,弹性部件27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一样地,被压缩地夹持于上侧轴承5A与下侧轴承5B之间。弹性部件27的压缩力既可以比旋转部4的重量大也可以比旋转部4的重量小。
[0127]吊扇I由于设置于顶棚,因此存在在清扫时与清扫工具碰撞而对旋转部4施加冲击性的负荷的情况。并且,在发生地震时,也对整体施加冲击性的负荷。根据本变形例,在对旋转部4施加冲击性的负荷时,间隔部件326产生弹性变形从而吸收冲击性的负荷。由此,轴承部305抑制对上侧轴承5A和下侧轴承5B施加过大的负荷,从而能够抑制滚动体5Ac、5Bc损伤。
[0128]另外,本变形例的间隔部件326也能够用于上述的任一变形例中。
[0129]并且,在本变形例中,虽然以间隔部件326是螺旋弹簧进行了说明,但是间隔部件326只要是弹性部件可以不限定其形状。另外,本变形例的间隔部件326虽然是不被压缩地配置,但是也可以以压缩的状态来配置。
[0130]以上,虽然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是只是各结构及其组合等的一个例子,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的变更。并且,本实用新型不通过实施方式来限定。
[0131]例如,在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虽然磁铁保持架部51和轴承保持架部53都是上侧马达罩50的一部分,但是只要它们相互连接也可以是分体部件。
【主权项】
1.一种吊扇用马达,包括: 静止部; 旋转部,其相对于所述静止部旋转;以及 轴承部,其将所述旋转部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静止部旋转, 所述静止部具有: 轴,其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以及 定子,其固定于所述轴, 所述旋转部具有: 转子磁铁,其位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 筒状的磁铁保持架部,其保持所述转子磁铁;以及 筒状的轴承保持架部,其与所述磁铁保持架部连接并保持所述轴承部, 所述轴承部具有: 上侧轴承和下侧轴承,它们在上下方向排列;以及 间隔部件和弹性部件,它们位于所述上侧轴承与所述下侧轴承的上下方向之间, 所述吊扇用马达的特征在于,所述轴承保持架部具有上侧移动抑制部,其抑制所述上侧轴承的外圈的向上方的移动, 所述轴具有下侧移动抑制部,其抑制所述下侧轴承的内圈的向下方的移动, 所述间隔部件和所述弹性部件中的任一方位于所述上侧轴承的内圈与所述下侧轴承的内圈彼此的上下方向之间,所述间隔部件和所述弹性部件中的另一方位于所述上侧轴承的外圈与所述下侧轴承的外圈彼此的上下方向之间, 所述上侧轴承的内圈和所述下侧轴承的内圈与所述轴的嵌合以及所述上侧轴承的外圈和所述下侧轴承的外圈与所述轴承保持架部的嵌合中的任一方或者两方是能够相对移动的间隙配合, 防脱部件位于所述轴承部的上方或者下方,所述防脱部件限制所述轴相对于所述旋转部的向下侧的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扇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部件位于所述上侧轴承的外圈与所述下侧轴承的外圈彼此的上下方向之间, 所述弹性部件位于所述上侧轴承的内圈与所述下侧轴承的内圈彼此的上下方向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吊扇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轴承的外圈和所述下侧轴承的外圈固定于所述轴承保持架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扇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部件位于所述上侧轴承的内圈与所述下侧轴承的内圈彼此的上下方向之间, 所述弹性部件位于所述上侧轴承的外圈与所述下侧轴承的外圈彼此的上下方向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吊扇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轴承的内圈和所述下侧轴承内圈固定于所述轴。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吊扇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被以如下的压缩力压缩:所述旋转部停止时从所述旋转部施加于所述静止部的下侧方向的负荷的120 %以上的压缩力。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吊扇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部件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是所述上侧轴承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与所述下侧轴承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的总和的一半以上。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吊扇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部件具有的上下方向的弹性模量为所述弹性部件的上下方向的弹性模量的两倍以上。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吊扇用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被以所述旋转部的重量的10%以上90%以下的压缩力压缩。10.—种吊扇,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吊扇用马达;以及 多个动叶片,它们呈放射状地固定于所述旋转部。
【文档编号】H02K5/16GK205544724SQ201620054070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0日
【发明人】大山诚, 大山诚一, 内野乔志, 相良弘明, 白石有贵延, 福井俊史
【申请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