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差分式浮地有源电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545735阅读:507来源:国知局
全差分式浮地有源电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射频集成电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全差分式浮地有源电感,具有宽频带、高Q(品质因子)值、可调谐的特点。本发明采用两个差分对电路配置分别提供正、负跨导,采用共栅电路结构作电流缓冲器,使由负跨导产生的电流返回到输入端。其中负跨导差分对电路采用直接交叉耦合结构,形成负阻补偿网络以抵消电流缓冲器产生的电阻,从而减小实部损耗,增大Q值。进一步地,在正跨导与负跨导之间加入反馈电阻,增大Q值。电流缓冲器与负跨导差分对电路的栅源电容之和构成了回转电容,所以浮地有源电感具有较大的等效电感值。通过调节电流源的控制电压,可调谐电感值和Q值。
【专利说明】全差分式浮地有源电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射频集成电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全差分式浮地有源电感。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感元件在通讯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射频电路中。电感以其独特的特性,被广泛用于阻抗匹配、带宽拓展,频率补偿等,在低噪声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振荡器、混频器等射频电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0003]为了实现全集成的射频电路,片上无源螺旋电感得到了广泛应用。尽管它具有良好的线性度、较低的噪声及较低的功耗等优点。但它占用较大的芯片面积,而且电感值不可调谐、Q值低,严重限制了电路性能。近些年来,人们对采用有源器件合成电感特性电路(即有源电感)产生了浓厚兴趣。因为有源电感占用芯片面积小、品质因子Q值高,并且其等效电感值和品质因子Q值可调谐,特别适合于在全集成射频电路中的应用。
[0004]有源电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端接地有源电感,另一类是双端浮地有源电感。在单端接地有源电感的接地端,串联电流源和旁路电容后,形成另一端口,可构成双端浮地有源电感。但由于其具有非对称性,只在一端显示电感性能,限制了这种结构有源电感的使用。而采用全差分式电路的浮地双端有源电感,因其端口具有互易性,克服了常规双端浮地有源电感的缺点。

【发明内容】
:
[0005]本发明提供一种高Q值、宽频带、小面积、可调谐的全差分式浮地有源电感。本发明属于射频集成电路领域。
全差分式浮地有源电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控制电流源I和第二控制电流源2,第一 NMOS偏置电流源3和第二 NMOS偏置电流源4,NMOS差分对电路5,PMOS差分对电路6,第一 PMOS电流缓冲器7和第二 PMOS电流缓冲器8,第一 PMOS偏置电流源9和第二 PMOS偏置电流源10,反馈电阻11 ;反馈电阻11包括NMOS差分对电路5和PMOS差分对电路6差分支路上的两个反馈电阻Rfl和Rf2 ;
第一控制电流源I为PMOS管,其源端接电源VDD,栅端为电压控制端V_tP,漏端为第一控制电流源I的输出;第二控制电流源2为NMOS管,其源端接地,栅端为电压控制端V_tN,漏端为第二控制电流源2输出;第一 NMOS偏置电流源3和第二 NMOS偏置电流源4的栅端接Vbiasi,源端接地,漏端为第一 NMOS偏置电流源3和第二 NMOS偏置电流源4的输出;第一PMOS偏置电流源9和第二 PMOS偏置电流源10的栅端接VBIAS3,源端接电源VDD,漏端为第一PMOS偏置电流源9和第二 PMOS偏置电流源10的输出;NM0S差分对电路5的两个源端同接第二控制电流源2的漏端,两个栅端分别接第一 NMOS偏置电流源3和第二 NMOS偏置电流源4的输出,两个漏端分别接反馈电阻Rfl和Rf2的一端,其中两个栅端分别引出两个浮地端口 Vin+和Vin-;第一 PMOS电流缓冲器7和第二 PMOS电流缓冲器8,其栅端接VBIAS2,源端分别接第一 PMOS偏置电流源9和第二 PMOS偏置电流源10的漏端,漏端分别接浮地端口 Vin+和Vin_ ;PMOS差分对电路6采用直接交叉耦合结构的连接方式,其源端同接第一控制电流源I的漏输出端,两个栅端分别接第一 PMOS电流缓冲器7和第二 PMOS电流缓冲器8的源端以及Rfl和Rf2的的另一端,即PMOS差分对电路6和NMOS差分对电路5通过反馈电阻11连接起来;PM0S差分对电路6的两个漏端交叉分别连接反馈电阻Rfl和Rf2的另一端;所有的NMOS衬底接地,所有的PMOS衬底接源端。
所述NMOS差分对电路5,其源端接第二控制电流源2漏端,两个栅端分别接输入端口Vin+和Vin_,漏端为NMOS差分对电路5的输出,构成正跨导。
[0006]所述PMOS差分对电路6,采用直接交叉耦合结构,两个源端同接第一控制电流源I的漏端,Mpi的栅端接反馈电阻Rfl —端,反馈电阻Rfl另一端接NMOS差分对电路中Mni的漏输出端,Mp2的栅端接反馈电阻Rf2 —端,反馈电阻Rf2另一端接NMOS差分对电路中Mn2的漏输出端,PMOS差分对电路构成负跨导。
[0007]所述反馈电阻11,可提高所述全差分式浮地电感的等效电感值及Q值。
[0008]所述第一 PMOS电流缓冲器7和第二 PMOS电流缓冲器8,采用共栅结构的PMOS管。所述第一电流缓冲器7源端接第一 PMOS偏置电流源9漏端与PMOS差分对电路6中Mpi的栅端,漏端接输入端Vin+,所述第二电流缓冲器8源端接第二 PMOS偏置电流源10与PMOS差分对电路6中Mp2的栅端,漏端接输入端Vin_,所述第一 PMOS电流缓冲器7和第二 PMOS电流缓冲器8的栅端接Vbias2。
[0009]所述采用直接交叉耦合结构的PMOS差分对电路6产生负阻,可抵消由共栅结构的第一 PMOS电流缓冲器7和第二 PMOS电流缓冲器8所产生的电阻,提高负跨导的输出阻抗,
进一步提闻Q值。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全差分式浮地有源电感电路拓扑结构;
[0011]图2全差分式浮地有源电感框图;
[0012]图3等效单端接地有源电感框图;
[0013]图4全差分式浮地有源电感小信号等效电路图;
[0014]图5电感值随控制电压的变化曲线;
[0015]图6Q值随控制电压的变化曲线。
[0016]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17](I)-控制电流源 (2)-控制电流源 (3)-NMOS偏置电流源
[0018](4)-NMOS偏置电流源(5)-NMOS差分对电路 (6)-PMOS差分对电路
[0019](7) -PMOS电流缓冲器(8) -PMOS电流缓冲器 (9) -PMOS偏置电流源
[0020](IO)-PMOS偏置电流源(11)-反馈电阻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
【发明内容】
更直观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0022]本发明基于TSMC RF CM0S0.18 μ m工艺进行设计和验证。整个电路的拓扑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第一控制电流源(I)和第二控制电流源(2),第一 NMOS偏置电流源(3)和第二 NMOS偏置电流源(4),NMOS差分对电路(5),PMOS差分对电路(6),第一 PMOS电流缓冲器(7)和第二 PMOS电流缓冲器(8),第一 PMOS偏置电流源(9)和第二 PMOS偏置电流源
(10),反馈电阻(11);反馈电阻(11)包括NMOS差分对电路(5)和PMOS差分对电路(6)差分支路上的两个反馈电阻Rfl和Rf2 ;其中MN1、MN2、MNS1、MNS2、M_tN是NMOS晶体管,其中Mnsi为第一 NMOS偏置电流源(3),Mns2为第二 NMOS偏置电流源⑷,M_tN为第二控制电流源(2),Mni和Mn2以共源方式连接,构成正跨导差分对电路(5),Mni栅端接输入端Vin+,源端接M_tN管的漏端,Mn2栅端接输入端Vin_,源端接M_tN管的漏端。Mp1、Mp2、Mps1、Mps2、McontP,Mpbl、Mpb2是PMOS晶体管,其中Mpsi和Mps2构成第一偏置电流源(9)和第二偏置电流源(10) ,Mpbl采用共栅结构连接,构成第一电流缓冲器(7),Mpb2采用共栅结构连接,构成第二电流缓冲器(8),M_tP为第一控制电流源(1),Mpi和Mp2管以直接交叉耦合方式连接,构成负跨导(6),其中Mpi的栅端接Mpsi的漏端和Mpbl的源端,Mp2的栅端接Mps2的漏端和Mpb2的源端,并且Mpi的栅端与Mni的漏端通过反馈电阻Rfl相连,Mp2的栅端与Mn2的漏端通过反馈电阻Rf2相连,Mpi的栅端与Mp2的漏端相连,Mp2的栅端与Mpi的漏端相连,Mpi和Mp2的源端同接电源VDD。
[0023]图1的具休电路拓扑可由图2框图简化表示。Mni和Mn2构成正跨导Gm+(5),MP1和Mp2构成负跨导Gm-(6),正跨导和负跨导通过反馈电阻R(Il)连接,负跨导通过第一电流缓冲器(8)和第二电流缓冲器(9)接回到输入端。
[0024]Mpi和Mp2采用直接交叉耦合结构,会在其漏端产生负电阻_l/gmp以抵消由电流缓冲器(Mpbl、Mpb2)产生的电阻l/gmp,提高正负跨导的输出阻抗,从而提高Q值。
[0025]对于全差分式浮地电感,考虑到其对称性,可简化为如图3所示的单端接地有源电感。通过分析单端接地有源电感,可推知全差分式浮地有源电感性能。由图3可推导得到其等效小信号电路,如图4所示,其中:
【权利要求】
1.全差分式浮地有源电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控制电流源(I)和第二控制电流源(2),第一 NMOS偏置电流源(3)和第二 NMOS偏置电流源(4),NMOS差分对电路(5),PM0S差分对电路(6),第一 PMOS电流缓冲器(7)和第二 PMOS电流缓冲器⑶,第一 PMOS偏置电流源(9)和第二 PMOS偏置电流源(10),反馈电阻(11);反馈电阻(11)包括NMOS差分对电路(5)和PMOS差分对电路(6)差分支路上的两个反馈电阻Rfl和Rf2 ; 第一控制电流源⑴为PMOS管,其源端接电源VDD,栅端为电压控制端V_tP,漏端为第一控制电流源(I)的输出;第二控制电流源(2)为NMOS管,其源端接地,栅端为电压控制端V_tN,漏端为第二控制电流源⑵输出;第一 NMOS偏置电流源(3)和第二 NMOS偏置电流源(4)的栅端接Vbiasi,源端接地,漏端为第一NMOS偏置电流源(3)和第二NMOS偏置电流源(4)的输出;第一 PMOS偏置电流源(9)和第二 PMOS偏置电流源(10)的栅端接Vbias3,源端接电源VDD,漏端为第一 PMOS偏置电流源(9)和第二 PMOS偏置电流源(10)的输出;NM0S差分对电路(5)的两个源端同接第二控制电流源(2)的漏端,两个栅端分别接第一 NMOS偏置电流源(3)和第二 NMOS偏置电流源(4)的输出,两个漏端分别接反馈电阻Rfl和Rf2的一端,其中两个栅端分别引出两个浮地端口 Vin+和Vin-;第一 PMOS电流缓冲器(7)和第二 PMOS电流缓冲器(8),其栅端接Vbias2,源端分别接第一 PMOS偏置电流源(9)和第二 PMOS偏置电流源(10)的漏端,漏端分别接浮地端口 Vin+和Vin_ ;PM0S差分对电路(6)采用直接交叉耦合结构的连接方式,其源端同接第一控制电流源(I)的漏输出端,两个栅端分别接第一 PMOS电流缓冲器(7)和第二 PMOS电流缓冲器⑶的源端以及Rfl和Rf2的的另一端,即PMOS差分对电路(6)和NMOS差分对电路(5)通过反馈电阻(11)连接起来;PM0S差分对电路(6)的两个漏端交叉分别连接反馈电阻Rfl和Rf2的另一端;所有的NMOS衬底接地,所有的PMOS衬底接源端。
【文档编号】H03H11/04GK104009722SQ201410191631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7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7日
【发明者】张万荣, 赵飞义, 陈昌麟, 江之韵, 胡瑞心, 赵彦晓 申请人:北京工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