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壳和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08705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后壳和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壳和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行业的发展,手机配置越来越高,cpu主频越来越高,使得手机可以实现更多、更复杂的功能,但是同时也会导致手机的功耗越来越大,进而导致手机发热量也相应变大,如果这些热量得不到控制或转移,那么处于高温状态的发热器件会导致手机运算变慢,甚至卡顿,而且这些热量也会使手机外壳温度过高,导致会有烫手,烫耳朵等问题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后壳和移动终端,可有效降低手机中的壳身的温度,并可以避免手机外壳温度过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后壳,所述后壳用于设置于移动终端的前壳组件和后盖之间,且所述后壳与所述前壳组件之间形成用于容置元器件和电池的容置空间,所述后壳包括:壳身和吸热散热件;

所述吸热散热件设置于所述壳身上,所述吸热散热件包括具有吸热、储热和散热功能的材料属性的混合材料,所述混合材料由吸热储热材料和导热散热材料组成;所述导热散热材料用于将所述壳身上的热量传递给所述吸热储热材料,所述吸热储热材料用于吸收并储存所述壳身上的热量,同时储存所述导热散热材料传导的热量。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上述的后壳。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壳身上设置吸热散热件,且吸热散热件包括具有吸热、储热以及散热功能的材料属性的混合材料,并且混合材料中的导热散热材料可用于将壳身上的热量传递给吸热储热材料,吸热储热材料可用于吸收并储存壳身上的热量,同时储存导热散热材料传导的热量,从而可以降低壳身的温度,以保证手机正常运行,同时还可以避免壳身的热量直接传递到后盖上,进而可 以避免后盖温度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吸热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后壳,所述后壳用于设置于移动终端的前壳组件和后盖之间,且所述后壳与所述前壳组件之间形成用于容置元器件和电池的容置空间,所述后壳包括:壳身和吸热散热件,吸热散热件设置于所述壳身上。

其中,所述吸热散热件包括具有吸热、储热以及散热功能的材料属性的混合材料,进一步的,所述混合材料是由导热散热材料和吸热储热材料混合形成的;所述导热散热材料用于将所述壳身上的热量传递给所述吸热储热材料,所述吸热储热材料用于吸收并储存所述壳身上的热量,同时储存所述导热散热材料传导的热量;所述壳身上的热量来自于设置于所述壳身上的壳身。其中,根据所述吸热散热件的不同形态,可以对应有不同的设置方法(该设置方法可以包括涂布设置、粘接设置等等),例如,若所述吸热散热件为可涂布形态时,则可以将所述吸热散热件涂布在所述壳身上;若所述吸热散热件为片状形态时, 则可以将所述吸热散热件粘接于所述壳身上。其中,通过所述吸热散热件中的所述混合材料所包含的吸热储热材料进行吸热和储热,可以对所述后壳所对应的壳身的热量进行吸收并存储于所述吸热储热材料中,以降低壳身的温度,并且通过存储热量可以避免壳身的热量直接传递到手机外壳即后盖和前壳;通过吸热散热件中的混合材料所包含的导热散热材料进行传热和散热,可以加速对吸热储热材料对壳身的吸热,在吸热储热材料吸收到充足的热量后,又可以对吸热储热材料中的热量进行散热,进一步加强了对壳身的降温效果。

可选的,所述吸热散热件中的所述混合材料所包含的吸热储热材料可以为相变材料,例如,所述吸热储热材料通过逐渐吸收热量,所述吸热储热材料的质地可以由硬变软,以实现储热的功能,即所述吸热散热件的质地也会根据吸收热量的增加而由硬变软。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壳身上设置吸热散热件,且吸热散热件包括具有吸热、储热以及散热功能的材料属性的混合材料,并且混合材料中的导热散热材料可用于将壳身上的热量传递给吸热储热材料,吸热储热材料可用于吸收并储存后壳上的热量,同时储存导热散热材料传导的热量,从而可以降低后壳的温度,以保证手机正常运行,同时还可以避免壳身的热量直接传递到手机外壳上,进而可以避免手机外壳温度过高。

请参见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壳10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后壳100包括壳身1和吸热散热件2,吸热散热件2设置于壳身1上。

其中,后壳100用于设置于移动终端的前壳组件和后盖之间,且后壳100与前壳组件之间形成用于容置元器件和电池的容置空间,即当移动终端打开后盖时,电池被后壳100遮住,不会直接看到电池,而是直接看到后壳100。后壳100的材质可以为塑料。

可以理解的,壳身1为板状,壳身1具有第一区域d1和第二区域d2,第一区域d1用于设置元器件,第一区域d1设置两个避空槽13,两个避空槽13分别用于设置第一卡座和第二卡座,第一卡座用于容置sim卡,第二卡座用于容置存储卡,第二区域d2用于设置电池。具体的,壳身1具有相对设置一对长边l、朝向移动终端的电路板的第一面11和与第一面11背对的第二面12,壳身1沿着长边l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第一区域d1和第二区域d2,第一面11之第一区域d1主要用于抵靠各种元器件,第一面11之第二区域d2用于抵靠电池, 通过将壳身1的元器件进行上述布设,进一步优化了壳身1的结构。其中,第一区域d1上根据元器件之间的关系相应设置了避空孔,以优化元器件的布局。壳身1的第一区域d1之位于右侧的壳身1做掏空处理形成两个连通的避空槽13,以让第一卡座和第二卡座能够露出来,方便使用者更换容置于其中的sim卡或者存储卡,并且,将两个避空槽13连通,使得第一卡座和第二卡座的设置能够较为集中,进一步优化壳身1的结构。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根据实际元器件的布局需要,两个避空槽13还可以分设壳身1的两侧,即两个避空槽13之间不连通。

可以理解的,为了进一步加强后壳100的散热性能,可以在壳身1上开设多个散热孔,以加快壳身1上热量的散发。

可以理解的,由于第二区域d2抵靠于电池上,其热量较为大,故将吸热散热件2设置于第二面12之第二区域d2。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吸热散热件2还可以设置于整个壳身1的外表面上或者设置于第一区域d1。

其中,所述吸热散热件2包括具有吸热、储热和散热功能的材料属性的混合材料,所述混合材料是由导热散热材料和吸热储热材料混合形成的;所述导热散热材料用于将所述壳身1上的热量传递给所述吸热储热材料,所述吸热储热材料用于吸收并储存所述壳身1上的热量,同时储存所述导热散热材料传导的热量。所述导热散热材料和所述吸热储热材料之间的质量比为1:1,所述吸热储热材料是具有吸热和储热功能的材料属性的材料,所述导热散热材料可以为石墨、金属等其它导热散热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混合材料中的所述吸热储热材料是由聚乙二醇和二氧化硅组成的相变储能材料,所述聚乙二醇和所述二氧化硅之间的质量比为1:1-9:1,具体选用哪种质量比可以根据需求选定。其中,制作所述吸热储热材料的具体过程可以为:将聚乙二醇加入到一定浓度的硅溶胶中,待全部溶解后,滴加cacl2促凝剂溶液,在强力搅拌下,使其发生凝胶化反应,静置后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凝胶;将凝胶在80℃烘箱中鼓风干燥24-28小时,然后冷却至室温,即可得到由若干以凝胶后的二氧化硅为囊壁、以乳化后的聚乙二醇为囊芯的微胶囊所构成的所述混合材料。其中,所述微胶囊的囊芯中的聚乙二醇为相变储能材料,即所述微胶囊通过逐渐吸收热量,可以将所述囊芯中的聚乙二醇逐渐由固态转化为液态,以实现对热量的存储,同样当所述微胶囊所吸收的热量逐渐减少时, 所述囊芯中的聚乙二醇也逐渐由液态转化为固态,以对所存储的热量进行散热,其中,为液态的所述聚乙二醇的本身温度并不高,即所吸收的热量都用于进行相变,且所述聚乙二醇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散热过程,所以包含若干所述微胶囊的所述吸热散热件2可以避免吸收到的热量短时间内直接传递到手机外壳而导致手机外壳温度过高。进一步的,由于存在为所述二氧化硅的囊壁,所以可以保证为液态的聚乙二醇不会流出所述微胶囊,因此,在所述囊芯中的聚乙二醇逐渐由固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中,所述微胶囊是逐渐由硬变软,进而影响所述吸热储热材料的质地也由硬变软。以所述混合材料中的所述导热散热材料为石墨为例,由于石墨的导热性好,所以石墨可以更快的将壳身1上的热量传导至所述吸热储热材料上进行热量存储,而且石墨在x、y方向上的散热效果好,所以石墨还可以在避免将热量直接散发到与所述后壳100相对的手机外壳的同时,提高所述混合材料的散热速度。其中,在混合形成所述混合材料之前,需要先将所述导热散热材料和为凝胶状的所述吸热储热材料进行强力搅拌,以分别得到对应的粉体,即混合过程是指对为粉体的所述导热散热材料和为粉体的所述吸热储热材料进行混合的过程;其中,由于所述吸热储热材料中的所述微胶囊是远小于为粉体的所述吸热储热材料的大小,所以在强力搅拌后得到的为粉体的所述吸热储热材料中依然包含若干完整的所述微胶囊,因此,为粉体的所述吸热储热材料依然具有吸热、储热功能,从而混合后所形成的所述混合材料依然具有吸热、储热以及散热功能。

进一步的,所述后壳100还包括隔热件3,所述隔热件3设置于所述吸热散热件2和/或所述壳身1的侧边上,且所述隔热件3朝向所述移动终端的后盖。

其中,可以在吸热散热件2上继续设置隔热件3,以阻隔热量传递到与后壳100连接的后盖上,降低后盖的温度。也可以直接将吸热散热件2直接设置在壳身1的侧边上,以阻隔壳身1的侧边上的热量直接传递到与壳身1连接的壳体上。具体的,隔热件3为导热系数较低的材料制成,隔热件3层叠设置于吸热散热件2上,隔热件3的尺寸可以与壳身1的尺寸相匹配,还可以与吸热散热件2的尺寸相匹配。

进一步的,所述吸热散热件2还包括稀释溶剂和粘结溶液(比如:甲醇二甲苯,丙烯酸树脂等);为粉体的所述混合材料与所述稀释溶剂粘结溶液混合形成吸热散热涂布材料,使得所述吸热散热涂布材料直接具有附着力,所述吸热 散热涂布材料可涂布于所述壳身1上,即所述吸热散热件2是指涂布在所述壳身1上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所述吸热散热涂布材料。当所述吸热散热涂布材料开始吸收所述壳身1的热量时,所述吸热散热涂布材料中的所述聚乙二醇逐渐由固态变化为液态,此时的所述吸热散热涂布材料也逐渐由硬变软,以实现对热量的存储;当所述聚乙二醇完全变为液态时,所述吸热散热涂布材料停止吸收热量,并在所述壳身1的温度逐渐降低至预设温度后,所述聚乙二醇再由液态变化为固态,以将吸收的热量散发出来,所述吸热散热涂布材料中的所述导热散热材料的成分可以加速对热量进行散发,此时的所述吸热散热涂布材料也逐渐由软变硬。

可选的,所述吸热散热件2还包括保护膜;所述保护膜粘接设置于所述吸热散热涂布材料上,且位于远离所述壳身1的一侧。即所述吸热散热涂布材料涂布在所述壳身1上之后,在所述吸热散热涂布材料的裸露部分粘接设置所述保护膜。所述保护膜可以对所述吸热散热涂布材料进行保护、防尘,所述保护膜可以为石墨等导热散热材料,进一步提高所述吸热散热涂布材料的散热速度。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壳身1上设置吸热散热件2,且吸热散热件2包括具有吸热、储热以及散热功能的材料属性的混合材料,并且混合材料中的导热散热材料可用于将壳身1上的热量传递给吸热储热材料,吸热储热材料可用于吸收并储存壳身1上的热量,同时储存导热散热材料传导的热量,从而可以降低壳身1的温度,以保证手机正常运行,同时还可以避免壳身1的热量直接传递到手机外壳上,进而可以避免手机外壳温度过高。

再请参见图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壳10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后壳100包括壳身1和吸热散热件42,吸热散热件42设置于壳身1上。其中,壳身1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见上述图1对应的实施例,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其中,所述吸热散热件42包括具有吸热、储热和散热功能的材料属性的混合材料,所述混合材料由吸热储热材料和导热散热材料组成;所述导热散热材料用于将所述壳身1上的热量传递给所述吸热储热材料,所述吸热储热材料用于吸收并储存所述壳身1上的热量,同时储存所述导热散热材料传导的热量。所述吸热散热件42中的所述导热散热材料的成分、所述吸热储热材料的成分和制作过程可以参见上述图1对应实施例中的所述吸热散热件2中的导热散热材料和吸热储热材料,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进一步的,所述后壳100还包括隔热件3,所述隔热件3设置于所述吸热散热件42和/或所述壳身1的侧边上,且所述隔热件3朝向所述移动终端的后盖。

其中,可以在吸热散热件42上继续设置隔热件3,以阻隔热量传递到与后壳100连接的后盖上,降低后盖的温度。也可以直接将吸热散热件42直接设置在壳身1的侧边上,以阻隔壳身1的侧边上的热量直接传递到与壳身1连接的壳体上。具体的,隔热件3为导热系数较低的材料制成,隔热件3层叠设置于吸热散热件42上,隔热件3的尺寸可以与壳身1的尺寸相匹配,还可以与吸热散热件42的尺寸相匹配。

进一步的,所述吸热散热件42还包括稀释溶剂、粘结溶液(比如:甲醇二甲苯,丙烯酸树脂等)、保护膜以及胶层;为粉体的所述混合材料与所述稀释溶剂粘结溶液混合形成吸热散热涂布材料,使得所述吸热散热涂布材料直接具有附着力,所述吸热散热涂布材料涂布于所述保护膜的一侧,所述胶层的一侧与所述保护膜中涂布有所述吸热散热涂布材料的一侧粘接,所述胶层的另一侧与所述壳身1粘接。当所述吸热散热涂布材料开始吸收所述壳身1的热量时,所述吸热散热涂布材料中的所述聚乙二醇逐渐由固态变化为液态,此时的所述吸热散热涂布材料也逐渐由硬变软,以实现对热量的存储;当所述聚乙二醇完全变为液态时,所述吸热散热涂布材料停止吸收热量,并在壳身1的温度逐渐降低至预设温度后,所述聚乙二醇再由液态变化为固态,以将吸收的热量散发出来,所述吸热散热涂布材料中的所述导热散热材料的成分可以加速对热量进行散发,此时的所述吸热散热涂布材料也逐渐由软变硬。其中,所述保护膜可以对所述吸热散热涂布材料进行保护、防尘,所述保护膜可以为石墨等导热散热材料,以进一步提高所述吸热散热涂布材料的散热速度。可选的,在所述保护膜的两侧都涂布有所述吸热散热涂布材料,将所述保护膜的任意一侧与所述胶层的一侧粘接,所述胶层的另一侧与所述壳身1粘接。

为了进一步说明吸热散热件42的具体结构,请一并参见图2a,图2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置在所述壳身1上的吸热散热件42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吸热散热件42包括:保护膜421、吸热散热涂布材料422、胶层423,所述吸热散热涂布材料422涂布在所述保护膜421的一侧,所述吸热散热涂布材料422还与胶层423的一侧粘接,胶层423的另一侧可以粘接在所述壳身1上,以实现在所述壳身1上设置所述吸热散热件42。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壳身1上设置吸热散热件42,且吸热散热件42包括具有吸热、储热以及散热功能的材料属性的混合材料,并且混合材料中的导热散热材料可用于将壳身1上的热量传递给吸热储热材料,吸热储热材料可用于吸收并储存壳身1上的热量,同时储存导热散热材料传导的热量,从而可以降低壳身1的温度,以保证手机正常运行,同时还可以避免壳身1的热量直接传递到手机外壳上,进而可以避免手机外壳温度过高。

再请参见图3,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壳10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后壳100包括壳身1和吸热散热件52,吸热散热件52设置于壳身1上。

其中,壳身1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见上述图1对应的实施例,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其中,所述吸热散热件52包括具有吸热、储热和散热功能的材料属性的混合材料,所述混合材料由吸热储热材料和导热散热材料组成;所述导热散热材料用于将所述壳身1上的热量传递给所述吸热储热材料,所述吸热储热材料用于吸收并储存所述壳身1上的热量,同时储存所述导热散热材料传导的热量。所述吸热散热件52中的所述导热散热材料的成分、所述吸热储热材料的成分和制作过程可以参见上述图1对应实施例中的所述吸热散热件2中的导热散热材料和吸热储热材料,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进一步的,所述后壳100还包括隔热件3,所述隔热件3设置于所述吸热散热件52和/或所述壳身1的侧边上,且所述隔热件3朝向所述移动终端的后盖。

其中,可以在吸热散热件52上继续设置隔热件3,以阻隔热量传递到与后壳100连接的后盖上,降低后盖的温度。也可以直接将吸热散热件52直接设置在壳身1的侧边上,以阻隔壳身1的侧边上的热量直接传递到与壳身1连接的壳体上。具体的,隔热件3为导热系数较低的材料制成,隔热件3层叠设置于吸热散热件52上,隔热件3的尺寸可以与壳身1的尺寸相匹配,还可以与吸热散热件52的尺寸相匹配。

所述吸热散热件52还包括钛酸酯偶联剂和胶层;所述混合材料与所述钛酸酯偶联剂混合制成吸热散热片状材料,所述胶层的一侧与所述吸热散热片状材料粘接,所述胶层的另一侧与所述壳身1粘接。可以理解的,所述胶层可以为背胶、双面胶或离型膜等。其中,制作所述吸热散热片状材料的具体过程可以为:在为粉体的所述混合材料中添加所述钛酸酯偶联剂,以得到有机复合定形 相变材料,经压片机压片制得薄片状,经裁剪后形成一定形状的所述吸热散热片状材料。当所述吸热散热片状材料开始吸收所述壳身1的热量时,所述吸热散热片状材料中的所述聚乙二醇逐渐由固态变化为液态,此时的所述吸热散热片状材料也逐渐由硬变软,以实现对热量的存储;当所述聚乙二醇完全变为液态时,所述吸热散热片状材料停止吸收热量,并在所述壳身1的温度逐渐降低至预设温度后,所述聚乙二醇再由液态变化为固态,以将吸收的热量散发出来,所述吸热散热片状材料中的所述导热散热材料的成分可以加速对热量进行散发,此时的所述吸热散热片状材料也逐渐由软变硬。

可选的,所述吸热散热件52还包括保护膜;所述保护膜粘接设置于所述吸热散热片状材料上,且位于远离所述壳身1的一侧。即所述吸热散热片状材料粘接在所述壳身1之后,在所述吸热散热片状材料的裸露部分粘接设置所述保护膜。所述保护膜可以对所述吸热散热片状材料进行保护、防尘,所述保护膜可以为石墨等导热散热材料,以进一步提高所述吸热散热片状材料的散热速度。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壳身1上设置吸热散热件52,且吸热散热件52包括具有吸热、储热以及散热功能的材料属性的混合材料,并且混合材料中的导热散热材料可用于将壳身1上的热量传递给吸热储热材料,吸热储热材料可用于吸收并储存壳身1上的热量,同时储存导热散热材料传导的热量,从而可以降低壳身1的温度,以保证手机正常运行,同时还可以避免壳身1的热量直接传递到手机外壳上,进而可以避免手机外壳温度过高。

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200,该移动终端200包括前壳组件201、电池203、后壳204以及后盖205,所述后壳204设置于所述前壳组件201和所述后盖205之间,所述后壳204与所述前壳组件201之间形成用于容置元器件和电池203的容置空间202,所述电池203设置于所述后壳204上面,所述电池203与所述后壳204均内置于所述移动终端200中。所述后壳204的具体结构和所述后壳204上的吸热散热件的结构成分可以参见上述图1至图3中任一附图对应实施例中的后壳100,这里不再对所述后壳204进行赘述。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