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17799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散热模块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模块,且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电子装置的散热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电子装置的使用需求也逐渐提高。此外,随着电子装置的效能提高,电子装置内部所用电子零件的发热功率也不断地攀升。为了预防电子零件过热而失效,电子装置必须提供电子零件足够的散热效能。举例来说,电子装置通常可加装散热模块,例如是散热风扇、散热鳍片或散热膏等可通过热传导或热对流的方式将热能往外传递的技术手段,来将电子零件所产生的热能传递至电子装置外部,进而降低电子零件及整体电子装置的温度。

以散热风扇作为散热模块为例,此类散热模块通常直接安装至电子装置内部,并提供气流往电子装置外部流动,以对电子零件进行散热。其中,散热模块的机壳或者电子装置的外壳上可依需求配置多个叶片,以在散热风扇运作时调整气流的流动方向,或者在散热风扇停止运作时防止气流回流。所述叶片依序排列在机壳的开口处并枢设在机壳的相对两内侧。因此,常见作法是在机壳的相对两内侧对应设置两定位孔供叶片的相对两端穿入并定位,或是在机壳的相对两内侧对应设置两水平滑轨供叶片的相对两端滑入并定位。然而,前者作法须弯折叶片或机壳方能将叶片穿入两定位孔而定位于两定位孔之间,且后者作法容易使叶片从开放式的水平滑轨脱落。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散热模块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模块,具有简易的组装与拆卸方式,并具有稳固的定位效果。

本发明的散热模块包括一机壳、一风扇、多个叶片以及至少一卡条;该机壳具有相对的一第一定位侧与一第二定位侧,且该机壳包括一滑槽,位于该第一定位侧;该风扇配置于该机壳内;该多个叶片分别滑入该滑槽,并定位于该第一定位侧与该第二定位侧;该至少一卡条穿入该滑槽,以限制该些叶片移出该滑槽。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散热模块在机壳上设置滑槽,使叶片易于通过滑入或滑出滑槽而组装至机壳上或从机壳上拆卸。并且,卡条在叶片组装至机壳后穿入滑槽,以限制叶片从滑槽滑出,亦可从滑槽上拆卸,使叶片可依据需求从滑槽上移出。如此,各叶片在滑槽内移动而组装或拆卸的过程各自独立,且上述组装与拆卸方式不需弯折叶片或机壳,而采用结构卡合取代黏贴或锁固的组装方式亦使叶片易于组装或拆卸。据此,本发明的散热模块具有简易的组装与拆卸方式,并具有稳固的定位效果。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的分解示意图。

图2至图5是图1的散热模块在组装过程的示意图。

图6与图7是图4与图5的卡条与滑槽的局部示意图。

图8是图1的散热模块在使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的局部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的局部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0、200、300散热模块

110、310机壳

112开口

114滑槽

114a主通道

114b分支

114c凹口

116固定孔

117避位孔

118止挡孔

119限位件

120叶片

122第一端

124第二端

130、230卡条

132、232凸起结构

132a、232a凸出部

132b、232b限位部

134、234第一止挡部

136、236第二止挡部

140风扇

s1第一定位侧

s2第二定位侧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的分解示意图。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散热模块100包括机壳110、多个叶片120、至少一卡条130以及风扇140(绘示于图8)。机壳110具有相对的第一定位侧s1与第二定位侧s2。所述第一定位侧s1与第二定位侧s2例如是机壳110的相对两侧壁,而两侧壁之间存在开口112,即开口112位于第一定位侧s1与第二定位侧s2之间。再者,机壳110包括滑槽114及多个固定孔116,其中滑槽114位于第一定位侧s1,而固定孔116位于第二定位侧s2。叶片120分别穿入对应的固定孔116并滑入滑槽114而定位于第一定位侧s1与第二定位侧s2之间。叶片120依序排列在开口112处,而且卡条130穿入滑槽114,以限制叶片120移出滑槽114。另外,风扇140配置于机壳110内,并对应于开口112与叶片120。如此,风扇140提供气流推动叶片120而流出开口112,而叶片120在风扇140停止提供气流时遮蔽开口112,可避免已流出开口112的气流从开口112处回流。有关散热模块100的具体结构特征、组装与拆卸步骤及其动作方式请参照后续内容。

图2至图5是图1的散热模块在组装过程的示意图。以下将以图1搭配图2至图5依序说明散热模块100的组装方式与其具体结构特征。

首先,请先参考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叶片12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22与第二端124,分别用于定位于第一定位侧s1与第二定位侧s2。再者,位于第一定位侧s1的滑槽114贯穿机壳110,且包括主通道114a与多个分支114b。主通道114a在机壳110的第一定位侧s1垂直延伸,而分支114b从主通道114a的侧边往主通道114a外侧斜向延伸且依序排列。另外,位于第二定位侧s2的固定孔116贯穿机壳110,且例如是抽引孔,即由机壳110的侧壁突出的凸柱所构成的穿孔。然而,在其他未绘示的实施例中,固定孔116也可是直接贯穿机壳110的圆孔(不具有凸出部分),或者是由机壳110侧壁的凸出部分往内凹陷所构成的凹部(未贯穿机壳110),亦可达到在第二定位侧s2定位叶片120的目的,本发明不限制固定孔116的实施方式。分支114b的数量对应于叶片120的数量,且固定孔116的数量对应于叶片120的数量。如此,叶片120适于以第一端122从主通道114a穿入滑槽114,而后对应地滑入分支114b,以定位在第一定位侧s1。并且,叶片120适于以第二端124穿入固定孔116,以定位在第二定位侧s2。

更进一步地说,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孔116的尺寸小于滑槽114的尺寸,即叶片120在滑槽114处相对于在固定孔116处具有更大的移动空间,故本实施例倾向于先将叶片120以第二端124穿入固定孔116使其定位在第二定位侧s2,而后将叶片120以第一端122穿入滑槽114的主通道114a后滑入对应的分支114b,进而定位于第一定位侧s1,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其中,由于各分支114b从主通道114a的侧边往主通道114a外侧斜向延伸,故各分支114b的延伸方向与主通道114a的延伸方向夹锐角(如图2至图3所示)。亦即,当主通道114a的延伸方向平行于重力方向而指向地面(即前述垂直延伸)时,各分支114b的延伸方向与主通道114a的延伸方向夹锐角,而朝向机壳110下方(即指向地面)斜向延伸。如此,在叶片120以第一端122穿入滑槽114的主通道114a并移动至主通道114a与对应的分支114b的连接处之后,叶片120的第一端可藉由重力自动滑入对应的分支114b,并且自然地垂挂在对应的分支114b的底部(如图3所示),以达到定位在第一定位侧s1的目的。

由此可知,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机壳110的第一定位侧s1与第二定位侧s2的至少其中一者提供较大的移动空间(本实施例是以在第一定位侧s1上设置滑槽114而达成),故叶片120易于组装至机壳110上并定位于第一定位侧s1与第二定位侧s2。如此,相比以两定位孔固定叶片的公知技术(未绘示),本实施例的散热模块100不需为了将叶片120组装至两定位孔之间,或受限于两定位孔之间的距离与叶片120的尺寸落差所产生的组装公差,而弯折叶片120或机壳110,只需将叶片120以第二端124穿入固定孔116后以第一端122穿入滑槽114,叶片120即可自动定位在第一定位侧s1与第二定位侧s2。藉此,本实施例的散热模块100具有简易的组装方式。

接着,请参考图4至图5,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叶片120可参照图2至图3的步骤依序组装至机壳110上,并藉由滑槽114与固定孔116而定位于第一定位侧s1与第二定位侧s2之间。如此,叶片120依序定位在机壳110上并排列在开口112处。此时,叶片120的第一端122虽然配置在对应的分支114b而定位在第一定位侧s1,但仍可能经由滑出滑槽114而从机壳110上脱落,故本实施例采用卡条130穿入滑槽114,以限制叶片120移出滑槽114。更进一步地说,卡条130穿入主通道114a,以限制叶片120从对应的分支114b移动至主通道114a。以下将以图4至图7说明卡条130与滑槽114的组合方式。

图6与图7是图4与图5的卡条与滑槽的局部示意图。请参考图4至图7,详细来说,在本实施例中,卡条130包括凸起结构132。凸起结构132包括凸出部132a与连接凸出部132a的多个限位部132b。其中,凸出部132a的宽度与延伸方向大致对应于主通道114a的宽度与延伸方向,而适于沿着主通道114a滑动。另外,限位部132b从凸出部132a往外延伸而呈现片状,且限位部132b彼此间隔排列而构成齿状。对应地,滑槽114具有多个凹口114c,位于主通道114a相反于分支114b的另一侧,而限位部132b的数量与形状大致对应于凹口114c的数量与形状。

藉此,在本实施例中,卡条130以凸起结构132穿入滑槽114,并相对于滑槽114移动而与滑槽114形成干涉,藉此限制叶片120的移动。更进一步地说,卡条130以凸起结构132的限位部132b对应于滑槽114的凹口114c而穿入滑槽114(如图6所示)。同时,凸起结构132的凸出部132a穿入滑槽114的主通道114a,而适于以凸出部132a相对于滑槽114的主通道114a移动使限位部132b与凹口114c彼此错位。当卡条130的凸出部132a位于滑槽114的主通道114a时,呈现片状的限位部132b大致上与机壳110表面平行,且限位部132b(即片状部分)的宽度大于主通道114a的宽度。因此,在限位部132b与凹口114c彼此错位之后,卡条130可与滑槽114形成干涉(如图7所示)。换言之,卡条130须在限位部132b对应于凹口114c时才能穿入主通道114a,而在卡条130以限位部132b对应于凹口114c而穿入主通道114a,并以凸出部132a相对于主通道114a移动而使限位部132b与凹口114c彼此错位之后,限位部132b即与主通道114a形成干涉,进而将叶片120限制在对应的分支114b中而无法通过主通道114a移出滑槽114。

在此基础下,为了避免卡条130因晃动而产生非预期的移动使限位部132b重新对应于凹口114c而滑出滑槽114外,在本实施例中,卡条130还包括第一止挡部134与第二止挡部136。第一止挡部134与第二止挡部136分别位于卡条130的相对两侧。更进一步地说,第一止挡部134与第二止挡部136分别位于卡条130的顶端与底端。其中,第一止挡部134例如是卡扣,而在卡条130穿入滑槽114之后定位于机壳110上。另外,机壳110包括相邻的避位孔117与止挡孔118,位于第一定位侧s1并位于滑槽114下方。第二止挡部136例如是卡勾,而第二止挡部136在卡条130穿入滑槽114时位于避位孔117,并经由移动之后固定于止挡孔118,以限制卡条130移出滑槽114。

更进一步地说,在本实施例中,经由适当设计,第一止挡部134在卡条130以限位部132b对应于凹口114c而穿入滑槽114时未接触机壳110,但在卡条130相对于移动而使限位部132b与凹口114c彼此错位之后抵靠机壳110,以限制卡条130沿着主通道114a持续移动。类似地,在卡条130以限位部132b对应于凹口114c而穿入滑槽114时,第二止挡部136位于避位孔117内。接着,在卡条130以凸出部132a相对于主通道114a移动使限位部132b与凹口114c彼此错位之后,第二止挡部136从避位孔117移动至止挡孔118,并进一步固定于止挡孔118,以限制卡条130反向移出滑槽114。换言之,第一止挡部134可用于限制卡条130穿入滑槽114之后的移动行程,而第二止挡部136可用于限制穿入滑槽114之后的卡条130反向移动。另外,避位孔117的设计可在卡条130以限位部132b对应于凹口114c而穿入滑槽114时避免第二止挡部136与机壳110壁面产生干涉,使得卡条130具有更简易的组装方式。然而,在其他未绘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止挡部134与第二止挡部136不限于卡扣或卡勾,而可为其他固定手段(例如磁铁、螺丝等),且第一止挡部134与第二止挡部136亦可择一使用或者省略使用改采用其他定位方式。本发明不限制第一止挡部134与第二止挡部136的实施方式与配置与否,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请重新参考图5,在本实施例中,在卡条130穿入滑槽114而组装至机壳110上之后,各叶片120的第一端122被限制在对应的分支114b内,且卡条130除了占据滑槽114而使叶片120无法移出对应的分支114b之外,穿入滑槽114的卡条130亦邻近于叶片120的第一端122,而可对叶片120产生干涉作用,以避免叶片120从对应的分支114b往主通道114a移动。如此,叶片120适于以第一端122搭配对应的分支114b作为第一枢转点,并以第二端124搭配固定孔116作为第二枢转点,而适于相对于机壳110旋转,但叶片120不易因旋转而从固定孔116及滑槽114处脱落。

特别是,固定孔116可将叶片120的第二端124限位在定点,而滑槽114虽然提供较大的移动空间以利于叶片120穿入,但在卡条130穿入滑槽114之后,卡条130限制叶片120的移动空间,亦可有效避免叶片120在滑槽114处产生非预期的移动而脱落。并且,滑槽114主要是以主通道114a提供较大的移动空间,故主通道114a的宽度可依据需求调整以利于叶片120穿入滑槽114,而后可藉由卡条130的穿入而限制叶片120的移动。凹口114c的设计亦可增加滑槽114所提供的移动空间,即叶片120亦可在穿入滑槽114的凹口114c后经由主通道114a滑入对应的分支114b,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相对地,分支114b用于定位叶片120,故虽然本实施例将各分支114b绘示成细长型,但在其他未绘示的实施例中,分支114b也可以是凸出于主通道114a侧边的凹点,使各叶片120的第一端122可据此容置于对应的分支114b内并定位于第一定位侧s1即可。如此,相比以两条水平滑轨配置叶片的公知技术(未绘示),本实施例在滑槽114上设置主通道114a与分支114b等特定结构设计,而利于叶片120穿入,而后更进一步以卡条130干涉滑槽114与叶片120,进而限制叶片120的移动空间。藉此,本实施例的散热模块100具有简易的组装方式,并具有稳固的定位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当使用者欲将叶片120从机壳110上拆卸时,在风扇140从机壳110上移出之后,可先将卡条130从滑槽114上拆卸,而后单独拆卸对应的叶片120。具体来说,拆卸卡条130的步骤为,先施加外力解除第二止挡部136与止挡孔118之间的卡合关系,而后移动卡条130使第一止挡部134往远离机壳110的方向移动,直至限位部132b重新对应于凹口114c,以将卡条130从滑槽114中移出。之后,由于滑槽114提供较大的移动空间,故叶片120可沿着对应的分支114b移动至主通道114a或进一步移动至凹口114c后从滑槽114轻易地取下,而后再移出固定孔116。并且,由于各分支114b都连通至主通道114a,故各叶片120可单独以上述步骤从滑槽114上拆卸,而不受限于邻近叶片120是否拆卸。由此可知,使用者不需为了拆卸叶片120而弯折叶片120或机壳110,且不需为了更换或维修单一叶片120而拆卸所有叶片120。藉此,本实施例的散热模块100具有简易的拆卸方式。

图8是图1的散热模块在使用状态的示意图。请参考图8,在本实施例中,当叶片120逐一组装至机壳110上且以卡条130固定之后,风扇140可进一步配置于机壳110内,并对应于开口112与叶片120。之后,散热模块100可进一步应用于未绘示的电子装置,例如是服务器(server)中,以对电子装置的内部组件进行散热。换言之,当散热模块100运作时,风扇140提供气流推动叶片120而流出开口112,以达到散热目的。此时,由于叶片120枢接在机壳110的第一定位侧s1与第二定位侧s2之间,故覆盖开口112的叶片120可受到气流的推动而相对于机壳110旋转,进而暴露出开口112,而允许气流流出散热模块100。相对地,当风扇140停止提供气流时,叶片120受到重力影响而自动复位,进而重新遮蔽开口112(如图5所示),避免已流出开口112的气流从开口112处回流,而影响散热模块100的散热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机壳110还可包括多个限位件119,配置在第一定位侧s1或第二定位侧s2(图8以配置在第二定位侧s2为例,但亦可配置在第一定位侧s1,或者两侧都配置),并对应于叶片120。亦即,限位件119的数量对应于叶片120的数量,且限位件119与叶片120对应排列在邻近处。在叶片120受到气流的推动而相对于机壳110旋转的过程中,限位件119可用于限制叶片120相对于机壳110旋转的旋转角度。换言之,藉由重力影响而自然地垂挂在对应的分支114b上的叶片120受到风扇140提供的气流推动而相对于机壳110旋转至接触限位件119为止,以避免叶片120受到气流影响产生过度旋转或不规律旋转而干涉邻近的叶片120。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叶片120相对于机壳110旋转的旋转角度亦可通过控制风扇140的风量而调整。本发明并不限制限位件119的配置与否,其可依据需求调整。

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的局部示意图。请参考图9,在本实施例中,散热模块200与前述散热模块100的主要差异在于,散热模块200所用的卡条230不同于前述散热模块100所用的卡条130,故其余构件与实施方式可参考前述内容,在此不多加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卡条230包括凸起结构232,且凸起结构232包括凸出部232a与连接凸出部232a的限位部232b。其中,凸出部232a的宽度与延伸方向大致对应于主通道114a的宽度与延伸方向,而适于沿着主通道114a滑动。另外,限位部232b从凸出部232a往外延伸而呈现片状。亦即,在卡条230以凸出部232a穿入滑槽114的主通道114a之后,呈现片状的限位部232b大致上与机壳110表面平行。并且,限位部232b(即片状部分)的宽度大于主通道114a的宽度。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限位部232b是单一片状部分,而前一实施例的限位部132b(绘示于图6至图7)为多个片状部分彼此间隔排列而构成齿状。在此基础下,本实施例的机壳110可省略在滑槽114处设置凹口114c(绘示于图6至图7),改将滑槽114的主通道114a延伸至机壳110侧边供卡条230滑入。类似地,第一实施例所用的卡条130(绘示于图5)亦可参照本实施例从延伸至机壳110侧边的主通道114a滑入滑槽114而省略凹口114c的使用。然而,凹口114c的设置亦可增加叶片120在组装或拆卸过程中的移动空间,故在本实施例中亦可保留凹口114c的设计,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

如此,在本实施例中,滑槽114的主通道114a更进一步延伸至机壳110的侧边,使卡条230可从机壳110的侧边滑入滑槽114。其中,卡条230以凸起结构232穿入滑槽114,并相对于滑槽114移动而与滑槽114形成干涉。更进一步地说,卡条230以凸起结构232的凸出部232a从机壳110的侧边直接穿入滑槽114的主通道114a,而后以凸出部232a相对于主通道114a移动使限位部232b与滑槽114形成干涉。类似地,由于限位部232b的宽度大于主通道214a的宽度,故卡条230只能从主通道114a延伸至机壳110侧边之处穿入主通道114a或从主通道114a上移出。类似地,卡条230亦可依据需求设置第一止挡部234与第二止挡部236(具体实施方式可参考前述的第一止挡部134与第二止挡部136)来限制卡条230的移动,且使用者亦可依据前述步骤将卡条230从滑槽114上拆除(图9所绘示者为卡条230滑入滑槽114、第二止挡部236卡入避位孔117但尚未卡入止挡孔118、且第一止挡部234接触机壳110之前)。藉此,本实施例的散热模块200具有简易的组装与拆卸方式,并具有稳固的定位效果,且据此可知本发明并不限制凸起结构的实施方式,其可依需求调整。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的局部示意图。请参考图10,在本实施例中,散热模块300与前述散热模块100的主要差异在于,散热模块300所用的机壳310不同于前述散热模块100所用的机壳110,故其余构件与实施方式可参考前述内容,在此不多加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机壳310省略前述机壳110所用的固定孔116,而在第二定位侧s2亦改用滑槽114搭配卡条130的固定方式。详细而言,机壳310包括两滑槽114,分别位于第一定位侧s1及第二定位侧s2。因此,叶片120分别滑入两滑槽114而定位于第一定位侧s1与第二定位侧s2。有关叶片120滑入滑槽114的组装方式可参照前述说明,在此不多加赘述。并且,由于机壳310的第一定位侧s1及第二定位侧s2都采用滑槽114,故本实施例并不限制将叶片120以第一端122或第二端124的哪一者先滑入对应的滑槽114,其可依据需求调整。另外,由于本实施例的机壳310包括两滑槽114,故散热模块300亦对应采用两卡条130。在叶片120依序穿入两滑槽114而定位于第一定位侧s1与第二定位侧s2之后,两卡条130分别穿入两滑槽114,以限制叶片120移出两滑槽114。有关卡条130穿入滑槽114的组装方式以及卡条130与叶片120的拆卸方式可参照前述说明,在此不多加赘述。藉此,本实施例的散热模块300具有简易的组装与拆卸方式,并具有稳固的定位效果,且据此可知本发明并不限制滑槽114与卡条130的数量及实施方式,其可依需求调整。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散热模块在机壳上的一侧设置滑槽,而另一侧设置固定孔或另一滑槽,使叶片易于通过滑入或滑出滑槽而组装至机壳上或从机壳上拆卸。其中,滑槽是由主通道与多个分支所构成,其中主通道用于使叶片易于滑入滑槽,而分支用于进一步定位叶片。并且,卡条在叶片组装至机壳后穿入滑槽,以限制叶片从滑槽滑出,亦可从滑槽上拆卸,使叶片可依据需求从滑槽上移出。如此,各叶片在滑槽内移动而组装或拆卸的过程各自独立,且上述组装与拆卸方式不需弯折叶片或机壳,而采用结构卡合取代黏贴或锁固的组装方式亦使叶片易于组装或拆卸。据此,本发明的散热模块具有简易的组装与拆卸方式,并具有稳固的定位效果。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应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