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三维坐标化装配的插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81106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三维坐标化装配的插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插箱,具体涉及一种可三维坐标化装配的插箱,本发明属于插箱设计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插箱由各种板材组合而成,其中板材包括侧面安装板和标准转接底板,侧面安装板和标准转接底板之间通过螺母相互结合。但是现有的侧面安装板和标准转接底板上的孔均为少量且事先设计后用于连接之用。当插箱内部需要临时布局,需要重新设计具有相应开孔的侧面安装板或标准转接底板。由于开孔固定,不进行进一步开孔而变化安装位置是不可能的。这样就不能达到插箱内部的充分布局,以及方便快速变化安装方式和安装位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三维坐标化装配的插箱,以解决现有插箱不能达到插箱内部的充分布局,以及方便快速变化安装方式和安装位置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可三维坐标化装配的插箱,包括侧面安装板和标准转接底板,其特征在于,侧面安装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类麻面孔,相邻第一类麻面孔的几何中心间距相同;标准转接底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二类麻面孔,相邻第二类麻面孔的几何中心间距相同;侧面安装板通过其第一类麻面孔与标准转接底板的第二类麻面孔连接。

前述的一种可三维坐标化装配的插箱,其特征在于,第一类麻面孔包括圆孔与长腰孔,圆孔与长腰孔相间布局,长腰孔中心与圆孔的圆心的上、下、左、右间距都是第一设定值;标准转接底板上的相邻的第二类麻面孔的圆心的上、下、左、右间距第二设定值。

前述的一种可三维坐标化装配的插箱,其特征在于,第一设定值为6.35mm,第二设定值为12.7mm。

前述的一种可三维坐标化装配的插箱,其特征在于,标准转接底板上每一个第二类麻面孔侧均设置有标识结构。

前述的一种可三维坐标化装配的插箱,其特征在于,标识结构为丝印标识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本发明的一种可三维坐标化装配的插箱能够充分利用插箱内部空间,实现了快速变化安装,以及方便地变化安装位置,本发明具有很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可三维坐标化装配的插箱的一种优选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侧面安装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侧面安装板的优选结构尺寸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种侧面安装板的优选结构尺寸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种侧面安装板的优选结构尺寸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种标准转接底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种标准转接底板的优选结构尺寸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种可三维坐标化装配的插箱在实际运用安装时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

1、侧面安装板,2、标准转接底板,3、插箱,4、第一类麻面孔,5、第二类麻面孔,6、圆孔,7、长腰孔,8、标识结构,9、压铆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具体的介绍。

参照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可三维坐标化装配的插箱3,包括侧面安装板1和标准转接底板2,侧面安装板1上开设有多个第一类麻面孔4,相邻第一类麻面孔4的几何中心间距相同;标准转接底板2上开设有多个第二类麻面孔5,相邻第二类麻面孔5的几何中心间距相同;侧面安装板1通过其第一类麻面孔4与标准转接底板2的第二类麻面孔5连接。本发明实现了如图1所示的三个箭头方向的三维坐标化装配。3维坐标化装配通过侧面安装板1上的第一类麻面孔4和标准转接底板2上的第二类麻面孔5进行上、下、左、右以及前、后三系坐标形式的移动,以达到设计的目标。

如2-图5所示,作为优选,侧面安装板1上的第一类麻面孔4包括圆孔6与长腰孔7,圆孔6与长腰孔7相间布局,长腰孔7中心与圆孔6的圆心的上、下、左、右间距都是第一设定值;图3中产品高度2U,图4中产品高度3U-5U,图5中产品高度6U。

如6-图7所示,标准转接底板2上的相邻的第二类麻面孔5的圆心的上、下、左、右间距第二设定值。

进一步优选,第一设定值为6.35mm,第二设定值为12.7mm。这一优选为本发明最佳优选,此时,侧面安装板1孔是按圆孔6与长腰孔7相间的布局方式,长腰孔7中心与圆孔6的圆心的上、下、左、右间距都是6.35mm,可以实现上、下、前、后按6.35mm的间距进行调整。标准转接底板2上的麻面孔的孔距为12.7mm,可以实现前、后、左、右按12.7mm的间距进行调整。当是双重结构件麻面布局时,更能充分利用插箱3内部空间,并且利于快速调整。

进一步优选,第一类麻面孔与第二类麻面孔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压铆螺母9。

为了便于识别,标准转接底板2上每一个第二类麻面孔5侧均设置有标识结构8。作为进一步优选,标识结构为丝印标识结构,对每个孔进行丝印标识。

因此,本发明的一种可三维坐标化装配的插箱3能够充分利用插箱内部空间,实现了快速变化安装,以及方便地变化安装位置,本发明具有很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