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控制箱的顶盖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20036阅读:53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车控制箱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机车控制箱的顶盖板。



背景技术:

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铁路行业的建设也逐年加大力度,铁路行业迅猛发展。目前,所有客运列车的车厢都配有机车控制箱,对车厢内的供电、电源转换及车载电器进行控制,由于机车控制箱内部安装的电子元器件较多,因此在控制箱上开热散热孔进行散热,而由于热空气具有上升的特性,因此散热孔一般开设在机车控制箱的顶部,目前的顶盖板定位不够准确,在安装时缺少预定位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散热效果好,并且定位准确的顶盖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机车控制箱的顶盖板,包括板主体,所述板主体为5mm厚度的矩形板状结构,所述板主体的板面设有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内开设有散热孔,并且所述板主体内侧板面上开设有减重槽,所述板主体内板面的边缘位置处设置有连接孔,所述板主体内板面的下端设置有凸出的限位板。

作为优选,所述减重槽的深度为2mm。

作为优选,所述散热通道设置有八组,并且八组散热通道对称设置在板主体的两侧,所述散热通道内横向等距设置四个散热孔、纵向等距设置九个散热孔。

作为优选,所述散热通道均位于减重槽内部。

作为优选,所述散热孔的结构为腰型孔。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孔的结构为盲孔。

作为优选,所述散热通道设置在板主体非中心位置的远离限位板的一端。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板高出板主体的内板面2.5mm。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板包括第一端面、第二端面、第三端面和第四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板主体下端面相平齐,所述第二端面与减重槽的下槽面相平齐,所述第三端面超出减重槽的左槽面0.5mm,所述第四端面超出减重槽的右槽面0.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是:通过增设限位板实现顶板安装时的预定位功能,装配安装人员在安装时,只需要将限位板安装在与其他部件进行预配合定位,即可实现顶盖板的快速定位安装。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背面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图中:1、板主体;2、散热通道;3、减重槽;4、限位板;41、第一端面;42、第二端面;43、第三端面;44、第四端面;5、连接孔;6、散热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机车控制箱的顶盖板,包括板主体1,所述板主体1为5mm厚度的矩形板状结构,所述板主体1的板面设有散热通道2,所述散热通道2内开设有散热孔6,并且所述板主体1内侧板面上开设有减重槽3,所述板主体1内板面的边缘位置处设置有连接孔5,所述板主体1内板面的下端设置有凸出的限位板4。

进一步为了降低板主体1的整体重量,所述减重槽3的深度为2mm,同时还能保证板主体1的整体强度。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需要采用通过多个散热通道2进行散热,所述散热通道2设置有八组,并且八组散热通道2对称设置在板主体1的两侧,所述散热通道2内横向等距设置四个散热孔6、纵向等距设置九个散热孔6,采用这种排布方式,使得顶盖板的结构更加美观。

所述散热通道2均位于减重槽3内部,所述散热孔6的结构为腰型孔,这样一来,降低了散热孔6的厚度,更加有利于热量的散出。

为了保证顶盖板板面的美观性,所述连接孔5的结构为盲孔。

另外,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限位板4位于外侧,为了使散热孔6远离人体,因此,所述散热通道2设置在板主体1非中心位置的远离限位板4的一端。

再进一步地为了保证限位板4的定位精度,所述限位板4高出板主体1的内板面2.5mm。

所述限位板4包括第一端面41、第二端面42、第三端面43和第四端面44,所述第一端面41与板主体1下端面相平齐,所述第二端面42与减重槽3的下槽面相平齐,所述第三端面43超出减重槽3的左槽面0.5mm,所述第四端面44超出减重槽3的右槽面0.5mm,采用这种结构,可避免限位板4与其他安装部件发生干涉。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