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模组及电子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8343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散热模组及电子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模组及电子组件。



背景技术:

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时代洪流下,对海量数据的传输和处理速度、存储能力与高性能计算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单板密集化程度越来越高,系统越来越多CPU(centre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的级联应用是大势所趋。在现有技术中,先将CPU固定到扣具之后,再将扣具固定到散热器上。此时CPU、扣具和散热器作为一个刚性整体,一起安装到单板上的相应插座内。但是CPU、扣具和散热器是一个刚性的整体,CPU无法相对散热器在水平面内浮动。当高密单板需要使用多个CPU时,在多个加工公差、位置公差等累计公差的共同作用下,不同CPU插座间的位置公差已超过了单个CPU与CPU插座之间设计的导向与容差能力,因此无法将多个CPU同时精准地安装到各自的CPU插座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模组,用于在对CPU散热的同时可以满足CPU相对散热模组浮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组件。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模组,用于对发热元件进行散热,所述散热模组包括扣具及与散热器,所述扣具包括安装板及第一卡扣件,所述安装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用于安装所述发热元件,所述第一卡扣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散热器设有第二卡扣件,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扣合,以将所述散热器固定在所述安装板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中至少有一个为弹性材质,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之间最低接触点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具有预设距离,所述最低接触点为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的接触点中与所述安装板的第二表面的距离最短的接触点。

其中,所述第一卡扣件包括第一卡扣柱,所述第一卡扣柱包括第一抵顶部及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一抵顶部的底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一卡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抵顶部的顶部,所述第一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卡扣件卡合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卡扣件与所述第一抵顶部相接触抵顶,所述最低接触点为所述第一抵顶部与所述第二卡扣件的接触点中与所述安装板的第二表面的距离最短的接触点。

其中,所述散热器包括散热基板及设置于所述散热基板上的散热元件,所述第二卡扣件为通槽,所述通槽贯穿所述散热基板的顶部及底部,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于所述散热基板的顶部,所述通槽的内壁具有凹部,所述凹部对应所述抵顶部的靠近底部的位置,以使所述通槽的位于凹部内的内壁与所述抵顶部之间具有缓冲空间。

其中,所述第一卡扣件还包括第二卡扣柱,所述第二卡扣柱与所述第一卡扣柱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卡扣柱与所述第二卡扣件之间的卡合作用力为第一作用力,所述第二卡扣柱与所述第二卡扣件之间的卡合作用力为第二作用力,所述第一作用力与所述第二作用力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其中,所述第一卡扣件还包括第三卡扣柱及第四卡扣柱,所述第三卡扣柱与所述第四卡扣柱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至第四卡扣柱中相邻两个卡扣柱之间的间接相等,所述第三卡扣柱与所述第二卡扣件之间的卡合作用力为第三作用力,所述第四卡扣柱与所述第二卡扣件之间的卡合作用力为第四作用力,所述第三作用力与所述第四作用力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其中,所述第一至第四卡扣柱与所述安装板一体成型。

其中,所述扣具还包括第三卡扣件,所述第三卡扣件设置与所述第二表面上,且与所述第一卡扣件在所述安装板上对角设置,所述散热器还包括第四卡扣件,所述第四卡扣件与所述第三卡扣件扣合,以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卡扣件共同将所述散热器固定在所述安装板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三卡扣件与所述第四卡扣件中至少有一个为弹性材质,所述第三卡扣件与所述第四卡扣件之间最低接触点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具有所述预设距离,所述最低接触点为所述第三卡扣件与所述第四卡扣件的接触点中与所述安装板的第二表面的距离最短的接触点。

其中,所述散热器及所述扣具的数量为多个,一个散热器对应一个扣具形成一个散热单元,相邻两个散热单元之间通过热管进行热连接,所述热管上设置有弹性吸收组件,以吸收安装于相邻两个散热单元上的发热元件的高度公差。

其中,所述弹性吸收组件包括第一弹性吸收件及第二弹性吸收件,所述第一弹性吸收件设置于所述热管的顶部,所述第二弹性吸收件设置于所述热管的底部。

其中,所散热模组还包括一个弹性平衡件,所述弹性平衡件设置于所述扣具与所述散热器之间,用于在所述散热模组安装于与固定架后平稳发热元件与所述固定架上的插槽的插接。

其中,所述弹性平衡件为弹片,所述弹片包括中部拱形主体及由所述主体的两端分别向背离所述主体的下向及两侧延伸,然后再朝向所述主体的方向弯折形成的第一及第二抵持段,所述主体的拱部及所述第一及第二抵持段抵触所述散热器,所述弹片的弯折部抵触所述扣具。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组件,所述电子组件包括发热元件及上述的散热模组,所述散热模组用于对所述发热元件进行散热。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散热模组,用于对发热元件进行散热,所述散热模组包括扣具及与散热器,所述扣具包括安装板及第一卡扣件,所述安装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用于安装所述发热元件,所述第一卡扣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散热器设有第二卡扣件,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扣合,以将所述散热器固定在所述安装板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中至少有一个为弹性材质,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之间最低接触点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具有预设距离,所述最低接触点为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的接触点中与所述安装板的第二表面的距离最短的接触点。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第二卡扣件之间最低接触点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具有预设距离的目的在于所述第二卡扣件与所述第一卡扣件的中下部之间留有空间,从而使得所述扣具可以相对所述散热器浮动。同时,所述发热元件设置于所述扣具上,故,所述扣具的浮动可以带动所述发热元件相对所述散热器浮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模组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散热模组中的扣具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散热模组位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卡扣件出的部分纵截面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散热模组的纵截面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方案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模组的纵截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3,本实用新型第一方案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模组100。所述散热模组100用于对发热元件200进行散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元件200为CPU。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发热元件200也可以根据需要更换为其他元件,如存储设备等。

所述散热模组100包括扣具10及与散热器20。所述扣具10包括安装板11及第一卡扣件12。所述安装板1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11及第二表面112。所述第一表面111用于安装所述发热元件200。所述第一卡扣件12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112上。所述散热器20设有第二卡扣件21。所述第一卡扣件12与所述第二卡扣件21扣合,以将所述散热器20固定在所述安装板11的第二表面112。所述第一卡扣件12与所述第二卡扣件21中至少有一个为弹性材质。所述第一卡扣件12与所述第二卡扣件21之间最低接触点30与所述第二表面112之间具有预设距离。所述最低接触点30为所述第一卡扣件12与所述第二卡扣件21的接触点中与所述安装板11的第二表面112的距离最短的接触点。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述第一卡扣件12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112上,即所述第一卡扣件12的根部为固定端,所述第一卡扣件12的顶部为自由端。所述第一卡扣件12与所述第二卡扣件21之间最低接触点30与所述第二表面112之间具有预设距离的目的在于:所述第二卡扣件21与所述第一卡扣件12的固定端之间留有空间,从而使得所述扣具10可以相对所述散热器20浮动。同时,所述发热元件200设置于所述扣具10上,故,所述扣具的浮动可以带动所述发热元件200相对所述散热器10浮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扣件12包括第一卡扣柱121。所述第一卡扣柱121包括第一抵顶部1211及第一卡合部1212。所述第一抵顶部1211的底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112上,所述第一卡合部1212设置于所述第一抵顶部1211的顶部。所述第一卡合部1212与所述第二卡扣件21卡合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卡扣件21与所述第一抵顶部1211相接触抵顶。所述最低接触点为所述第一抵顶部1211与所述第二卡扣件21的接触点中与所述安装板11的第二表面112的距离最短的接触点。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顶部1211与所述第一卡合部1212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卡扣件12呈倒钩状。所述第一卡扣件12为弹性材质,具体为塑胶材质。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20包括散热基板22及设置于所述散热基板22上的散热元件23,所述第二卡扣件21为通槽。所述通槽贯穿所述散热基板22的顶部221及底部222,所述第一卡合部1212卡合于所述散热基板22的顶部221,所述通槽的内壁211具有凹部212,所述凹部212对应所述第一抵顶部1211的靠近底部的位置,以使所述通槽的位于凹部212内的内壁211与所述抵顶部1211之间具有缓冲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述第一卡扣件12与所述第二卡扣件21之间最低接触点30与所述第二表面112之间具有预设距离,则所述抵顶部1211与所述通槽的内壁211之间必然存在一个预留缓冲空间,而当所述通槽的内壁211具有凹部212,使得所述通槽的位于凹部212内的内壁211与所述抵顶部1211之间具有缓冲空间。其中,该缓冲空间比所述预留缓冲空间更大,所述扣具10可以相对所述散热器20浮动的幅度加大,相应地,所述发热元件200相对所述散热器10浮动的幅度加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扣件12还包括第二卡扣柱122。所述第二卡扣柱122与所述第一卡扣柱121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卡扣柱121与所述第二卡扣件21之间的卡合作用力为第一作用力F1。所述第二卡扣柱122与所述第二卡扣件21之间的卡合作用力为第二作用力F2。所述第一作用力F1与所述第二作用力F2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作用力F1与所述第二作用力F2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使得所述第一卡扣件12与所述第二卡扣件21之间的卡合固定更加平稳,所述扣具10相对所述散热器20的浮动更加平稳,即所述发热元件200相对所述散热器10的浮动更加平稳。

所述第一卡扣件12还包括第三卡扣柱123及第四卡扣柱124。所述第三卡扣柱123与所述第四卡扣柱124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至第四卡扣柱121-124中相邻两个卡扣柱之间的间接相等,所述第三卡扣柱123与所述第二卡扣件21之间的卡合作用力为第三作用力F3,所述第四卡扣柱124与所述第二卡扣件21之间的卡合作用力为第四作用力F4。所述第三作用力F3与所述第四作用力F4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作用力F1与所述第二作用力F2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所述第三作用力F3与所述第四作用力F4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且所述第一至第四卡扣柱121-124中相邻两个卡扣柱之间的间接相等,使得所述第一卡扣件12与所述第二卡扣件21之间的卡合固定更加平稳,所述扣具10相对所述散热器20可以在水平面(XOY平面,X代表X轴,Y表示Y轴,O表示原点,X轴、Y轴及原点O构成了水平面)浮动,且浮动更加平稳,即所述发热元件200相对所述散热器10可以在水平面浮动,且浮动更加平稳。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至第四卡扣柱122-124与所述第一卡扣柱121结构及功能均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第一至第四卡扣柱121-124与所述安装板11一体成型。在其他实施例,所述第一至第四卡扣柱121-124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各自的结构。所述第一至第四卡扣柱121-124也可以与安装板11分体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扣具10还包括第三卡扣件13,所述第三卡扣件13设置与所述第二表面112上,且与所述第一卡扣件12在所述安装板11上对角设置。所述散热器20还包括第四卡扣件,所述第四卡扣件与所述第三卡扣件13扣合,以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卡扣件12及21共同将所述散热器20固定在所述安装板11的第二表面112,所述第三卡扣件13与所述第四卡扣件中至少有一个为弹性材质,所述第三卡扣件13与所述第四卡扣件之间最低接触点与所述第二表面112之间具有所述预设距离,所述最低接触点为所述第三卡扣件13与所述第四卡扣件的接触点中与所述安装板的第二表面的距离最短的接触点。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三卡扣件13的结构及功能与所述第一卡扣件12的结构及功能均相同,所述第四卡扣件的结构及功能与所述第二卡扣件21的结构及功能均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第三卡扣件13及所述第四卡扣件的结构及功能。所述第三卡扣件13与所述第四卡扣件之间最低接触点与所述第二表面112之间具有所述预设距离,以确保所述散热器20安装至所述第二表面112的平稳性。

请参阅图4,进一步地,所散热模组100还包括一个弹性平衡件40。所述弹性平衡件40设置于所述扣具10与所述散热器20之间,用于在所述散热模组100安装于固定架后平稳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固定件上的插槽的插接。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平衡件40为弹片。所述弹片包括中部拱形主体41及由所述主体41的两端分别向背离所述主体41的下向及两侧延伸,然后再朝向所述主体41的方向弯折形成的第一及第二抵持段42及43。所述第一及第二抵持段42及43抵触所述散热基板22上。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发热元件200需要足够的压紧力来满足发热元件200与插槽的安装需求,所述主体41的拱部设有通孔,以使得压紧螺钉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固定架锁合,从而将所述散热模组100固定于所述固定架上,所述发热元件200插接入所述插槽内。其中,所述主体41的拱部抵触所述压紧螺钉,所述第一及第二抵持段42及43抵触所述散热基板22。所述拱部承受所述压紧螺钉的压紧力,并分散至所述第一及第二抵持段42及43。因此,所述弹性平衡件40可以起到分散压紧力的作用,从而提高了所述发热元件200与所述插槽之间的安装的平衡性,同时也减少了使用螺钉的数量。

请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第一方案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模组500。所述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模组500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模组100相似,两者的区别在于:所述散热器20及所述扣具10的数量为多个。一个散热器20对应一个扣具10形成一个散热单元。相邻两个散热单元之间通过热管510进行热连接。所述热管510上设置有弹性吸收组件520,以吸收安装于相邻两个散热单元上的发热元件的高度公差。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以所述散热模组500包括两个散热单元为例进行说明。所述弹性吸收组件520包括第一弹性吸收件521及第二弹性吸收件522。所述第一弹性吸收件521设置于所述热管510的顶部,所述第二弹性吸收件522设置于所述热管510的底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模组500包括多个散热器。相邻两个散热器之间通过所述热管510相邻,从而形成了连体散热器。其中,每一个发热元件200与其扣具10固定,并通过所述扣具10装在连体散热器上。当不同的发热元件200的散热器20间通过热管510实现热连通,所述第一及第二弹性吸收件521及522可以起到保护热管510强度的作用,另外,所述第一及第二弹性吸收件521及522也可以吸收不同发热元件200间的高度(Z轴方向)公差,因此满足了所述发热元件200相对所述散热器20在Z轴方向的浮动。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满足所述发热元件200相对所述散热器20在三维空间范围的浮动。

另外由于每个发热元件200及其扣具10都可以相对于连体散热器在三维空间范围内浮动,保证了每个发热元件200之间在三维空间的相对移动量。在多个发热元件200随连体散热器同时安装在单板上时,每个发热元件200都可以独立的与其插槽在其设计容差范围内精准、顺利的配合而不会影响其他发热元件200的安装。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案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组件。所述电子组件包括发热元件及散热模组。所述散热模组用于对所述发热元件进行散热。其中,所述散热模组为上述第一方案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散热模组100或500。由于所述散热模组100或500均已在第一方案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卡扣件12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112上,即所述第一卡扣件12的根部为固定端,所述第一卡扣件12的顶部为自由端。所述第一卡扣件12与所述第二卡扣件21之间最低接触点30与所述第二表面112之间具有预设距离的目的在于:所述第二卡扣件21与所述第一卡扣件12的固定端之间留有空间,从而使得所述扣具10可以相对所述散热器20浮动。同时,所述发热元件200设置于所述扣具10上,故,所述扣具的浮动可以带动所述发热元件200相对所述散热器10浮动。

当所述散热模组500包括多个散热器。相邻两个散热器之间通过所述热管510相邻,从而形成了连体散热器。其中,每一个发热元件200与其扣具10固定,并通过所述扣具10装在连体散热器上。由于每个发热元件200及其扣具10都可以相对于连体散热器在水平面(XOY平面,X代表X轴,Y表示Y轴,O表示原点,X轴、Y轴及原点O构成了水平平面)移动,保证了每个发热元件200之间在XOY平面的相对移动量。在多个发热元件200随连体散热器同时安装在单板上时,每个发热元件200都可以独立的与其插槽在其设计容差范围内精准、顺利的配合而不会影响其他发热元件200的安装。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