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置于灯具内检测环境照度的感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40078阅读:56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置于灯具内检测环境照度的感应器。



背景技术:

但是,现有技术中,由于随着智能照明灯具大批量使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得到一种更节能更人性化的产品,当外界光线超过一定照度值时灯具能够自动关闭,低于预设照度值时自动开启,或按照周围环境光的照度,自动地调整灯光的亮度,以实现灯光与自然光的互动,达到智能照明效果。因此灯具厂商希望将带有光感检测的感应器和灯具整合在一起内置式使用,这样既增加灯具智能控制,也保持灯具本身外观,还可以减少终端用户布线成本和安装难度。

但是内置于灯具内的光电传感器在使用的时候除了接收到外界自然光谱外,还接收到灯具本身发出的人造光谱,对于灯具本身通过透光罩发出或反射的人造光谱中可见光的强度远远大于感应器周边自然光谱中可见光的强度,而且灯具本身发出的人造光谱中非可见光照度值,也会随着色温高低而变化,光源色温越低,灯具本身发出的非可见光照度值越大。这样内置于灯具内的感应器,通过普通光感检测方法就不能有效准确的检测传感器周边环境自然光的强度,因此也就无法真正根据自然光的强度实现灯具的亮度控制和关断控制。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内置于灯具内的感应器都没有检测计算灯具本身的灯光照度值,当环境自然光开启阀值低于预设照度值时,比如黎明,此时有人经过触发灯具负载亮灯,由于亮灯期间无法检测真实的自然光照度,延时时间内不断有人经过感应时,就会不断刷新延时时间一直亮灯,即使外界自然光很亮时,负载灯也关不断,这样一来就会浪费能源。针对该问题和实际需求,大家一般采用灯具与传感器分开设置的方法,如将光传感器通过引线引出的方案,让光传感器远离灯具本身外置式使用,来达到只采集自然光的效果,这种方案对灯具尺寸及安装结构需重新设计定制,而且影响灯具本身外观整体性,因此难以大批量推广,且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置于灯具内检测环境照度的感应器,能够在感应器置于照明灯具一体设置时,实现对自然光谱照度的准确检测而不受灯具本身人造光谱照度的干扰,从而对照明灯具准确稳定控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置于灯具内检测环境照度的感应器,包括可见光检测模块、非可见光检测模块、感应检测模块、功能界面设定模块、MCU程序控制模块以及驱动电路控制模块,所述可见光检测模块、非可见光检测模块、感应检测模块、功能界面设定模块和驱动电路控制模块与所述MCU程序控制模块电性连接;所述可见光检测模块用于实时获得可见光的照度值,所述非可见光检测模块用于获得非可见光的照度值,所述感应检测模块用于实时获得人体移动感应信号,所述功能界面设定模块用于参数输入和显示,所述MCU程序控制模块根据可见光照度值和非可见光照度值以及人体活动信号,计算输出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传送到驱动电路控制模块,所述驱动电路控制模块与LED灯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可见光检测模块中的光电传感器为峰值敏感波长λp=520nm,光谱敏感波段400-750nm的光敏元件;所述非可见光检测模块中的光电传感器为峰值敏感波长λp=880nm,光谱敏感波段700-1050nm的光敏元件。

进一步的,所述光敏元件是光电二极管、光电三极管、硅光电池、光电IC或光敏电阻。

进一步的,所述感应检测模块包含且不限于微波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以及声波传感器的任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感应器还包括电源供电模块,所述电源供电模块用于向所述可见光检测模块、非可见光检测模块、感应检测模块、功能界面设定模块、MCU程序控制模块以及驱动电路控制模块分别提供工作载荷。

进一步的,所述功能界面设定模块包含且不限于:灵敏度设定单元、预设照度值设定单元、延时时间设定单元、守候延时时间设定单元、守候亮度设定单元、遥控界面设定单元以及APP界面设定单元。所述MCU程序控制模块包括双鉴光感信号采样单元、移动感应信号采样单元、A/D采样信号处理单元、计算分析单元、输出控制指令单元、输出调光指令单元;输出控制指令单元输出开关信号或前后沿切相信号至驱动电路控制模块,驱动电路控制模块利用RELAY,MOSFET,TRIAC,SCR等开关器件控制负载灯具开关或调光,输出调光指令单元可以输出0/1-10V调光信号、DALI信号、高低电平信号、PWM脉宽调制信号至驱动电路控制模块控制负载灯具亮度调节。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结合峰值波长520nm和峰值波长880nm两种波段的光感检测模块,实现了灯具内置式感应器对于环境照度的双鉴检测,而不受灯具本身人造光谱照度干扰的影响,实现准确检测自然光谱照度。并用此双鉴检测获取灯具本身的灯光照度值,亮灯后的环境照度值,亮灯前的环境照度值,然后根据感应器预设的照度值,得出灯具内置式感应器的开启照度阀值和关断照度阀值,从而实现对灯具的开关控制及调光控制,节约了能源消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置于灯具内检测环境照度的感应器的结构框图。

其中,11-电源供应模块,12-感应检测模块,13-功能界面设定模块,14-可见光检测模块,15-非可见光检测模块,16-MCU程序控制模块,17-驱动电路控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参考附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置于灯具内检测环境照度的感应器,包括可见光检测模块14、非可见光检测模块15、感应检测模块12、功能界面设定模块13、MCU程序控制模块16以及驱动电路控制模块17,所述可见光检测模块14、非可见光检测模块15、感应检测模块12、功能界面设定模块13和驱动电路控制模块17与所述MCU程序控制模块16电性连接;所述可见光检测模块14用于实时获得可见光的照度值,所述非可见光检测模块15用于获得非可见光的照度值,所述感应检测模块12用于实时获得人体移动感应信号,所述功能界面设定模块13用于参数输入和显示,所述MCU程序控制模块16根据可见光照度值和非可见光照度值以及人体活动信号计算输出控制指令,所述控制指令传送到驱动电路控制模块17,所述驱动电路控制模块17与LED灯组连接。

其中,所述可见光检测模块14中的光电传感器为峰值敏感波长λp=520nm,光谱敏感波段400-750nm的光敏元件;所述非可见光检测模块15中的光电传感器为峰值敏感波长λp=880nm,光谱敏感波段700-1050nm的光敏元件。

其中,所述光敏元件是光电二极管、光电三极管、硅光电池、光电IC或光敏电阻。

其中,所述感应检测模块12包含且不限于微波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以及声波传感器的任一种。

其中,所述感应器还包括电源供电模块11,所述电源供电模块11用于向所述可见光检测模块14、非可见光检测模块15、感应检测模块12、功能界面设定模块13、MCU程序控制模块16以及驱动电路控制模块17分别提供工作载荷。

其中,所述功能界面设定模块13包含且不限于:灵敏度设定单元、预设照度值设定单元、延时时间设定单元、守候延时时间设定单元、守候亮度设定单元、遥控界面设定单元以及APP界面设定单元。所述MCU程序控制模块16包括双鉴光感信号采样单元、移动感应信号采样单元、A/D采样信号处理单元、计算分析单元、输出控制指令单元、输出调光指令单元;输出控制指令单元输出开关信号或前后沿切相信号至驱动电路控制模块,驱动电路控制模块利用RELAY,MOSFET,TRIAC,SCR等开关器件控制负载灯具开关或调光,输出调光指令单元可以输出0/1-10V调光信号、DALI信号、高低电平信号、PWM脉宽调制信号至驱动电路控制模块控制负载灯具亮度调节。

当感应检测模块12检测到人体或物体移动信号时,输出至MCU程序控制模块16中移动感应信号采样单元处理。同时PD1可见光检测模块14采样灯具OFF时可见光的环境照度值“LuxEnvironment”,输出至MCU程序控制模块16进行A/D采样信号处理单元,功能界面设定模块13设定预设照度值“LuxSetting”,当LuxEnvironment<LuxSetting时,MCU程序控制模块16中的输出控制指令模块输出开关信号至驱动电路控制模块17开启灯具进入T1亮度并计时;PD2非可见光检测模块15采样更新“环境和灯具”混合的非可见光照度值“LuxC”,MCU程序控制模块16中软件程序及算法模块计算出关断阀值LuxOffT1,如果LuxC持续超过关断阀值LuxOffT1的时间LuxTime(包含但不限于eg.5Min),则MCU程序控制模块16中的输出控制指令模块输出开关信号至驱动电路控制模块17强行关断灯具负载进入待机模式,达到节能的目的。如果LuxC没有超过关断阀值LuxOffT1的时间LuxTime(包含但不限于eg.5Min),T1延时时间到后,MCU程序控制模块16中输出调光指令模块可输出0/1-10V调光信号至驱动电路控制模块17控制负载灯具进入T2亮度并计时;PD2非可见光检测模块15采样更新“环境和灯具”混合的非可见光照度值“LuxB”;如果LuxB持续超过关断阀值LuxOffT2的时间LuxTime(包含但不限于eg.5Min),则MCU程序控制模块16中的输出控制指令模块输出开关信号至驱动电路控制模块17强行关断灯具负载进入待机模式,达到节能的目的。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