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及电源模块的辅助拔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7760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终端及电源模块的辅助拔出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模块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终端及电源模块的辅助拔出机构。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插拔模块领域里,例如,通信电源模块或者充电机电源模块,插拔模块通常以端子的形式与母线排进行连接,上述端子一般包含功率输入输出端子、通信连接端子等。

这种插拔模块的连接方式可以实现模块的热插拔,方便后期维护和替换,节省机柜空间等。在实际应用中,模块与母排完全连接以后,随着插拔模块与母线排连接端子数量的增多,会出现模块与母排连接过于紧密。

这时容易产生两个问题:第一,在拔出模块时,需要比较大的一个拉力,这种操作方式不方便;第二,在将模块连接端子与母排端子分离后,由于拉力比较大,出于惯性原因,严重情况下容易使操作人员因此导致受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终端及电源模块的辅助拔出机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电源模块的辅助拔出机构,所述电源模块插装在壳体上,所述壳体上设有供所述电源模块插接安装的插装位,所述插装位内设有供所述电源模块插接的插接端子,所述辅助拔出机构与所述电源模块连接,并与所述插装位的插拔口位置对应,所述辅助拔出机构包括助力机构和抵压件;

所述抵压件一端与所述助力机构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电源模块的插入方向设置,并与所述壳体的位置对应;

所述助力机构可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转换的设置;

所述助力机构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电源模块插装到所述插装位内,所述抵压件与所述壳体之间对应配合;

所述助力机构向所述第二状态转换时,向所述抵压件施加向所述电源模块的插入方向的驱动力,所述抵压件抵压所述壳体,使得所述助力机构和所述电源模块向所述插拔口外移动,进而使所述电源模块脱离所述插接端子。

优选地,所述助力机构包括可摆动地设置的驱动件,所述抵压件与所述驱动件的一端转动连接;

所述驱动件摆动驱使所述助力机构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转换。

优选地,所述助力机构还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绕一端转动设置,另一端与所述驱动件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随所述驱动件的摆动而摆动,以保证向所述抵压件施加朝向所述电源模块的插入的驱动力。

优选地,所述辅助拔出机构还包括与所述电源模块组装配合的座体;所述座体上设有与所述壳体对应的止挡部,以在所述电源模块插入所述插装位后,所述止挡部与所述壳体抵挡限定所述电源模块插入的深度位置。

优选地,所述电源模块的外端面与所述止挡部的外表面平齐,所述助力机构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抵压件与所述壳体相对的端部与所述壳体贴合,并与所述止挡部的外表面平齐。

优选地,所述电源模块的侧面设有由外端面向插入方向设置的缺口,所述抵压件与所述缺口位置对应,并能卡入到所述缺口内,

所述助力机构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电源模块脱离所述插接端子,所述抵压件卡入到所述缺口内,且所述缺口的底部与所述抵压件端部相抵。

优选地,所述辅助拔出机构还包括限定所述助力机构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之间的转换区间的限位机构。

优选地,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凸起和分别与所述限位凸起对应抵挡的第一抵挡部、第二抵挡部,所述助力机构在所述第一状态、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抵挡部、第二抵挡部分别与所述限位凸起抵靠,以限定所述助力机构在所述第一状态、第二状态时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辅助拔出机构还包括联动件,所述联动件沿所述电源模块的插拔方向设置,并能沿所述电源模块的插拔方向来回移动,所述联动件与所述驱动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抵挡部设置在所述助力机构和/或所述联动件上,所述第二抵挡部设置在所述联动件上。

本实用新型还构造一种终端,包括电源模块、及供所述电源模块插接安装的插装位,所述插装位上设有插拔口,所述电源模块上设有所述的将所述电源模块拔出的辅助拔出机构,所述辅助拔出机构与所述插装位的插拔口位置对应。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终端及电源模块的辅助拔出机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辅助拔出机构的助力机构被操作人员施力后使抵压件与壳体抵压,在反作用力下带动助力机构和电源模块向插拔口外移动,将电源模块从插接端子上拔出,助力机构在特定的两个状态间转换,可以限定电源模块从插接端子拔出后的位置,可以避免在拔出时由于惯性导致拉出的位置失控,也防止了操作人员受伤,提升了拔出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终端上的辅助拔出机构的助力机构在第一状态时电源模块插入到插装位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辅助拔出机构的助力机构在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终端上的辅助拔出机构的助力机构在第二状态时将终端内的电源模块从插接端子上拔出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的辅助拔出机构的助力机构在第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终端包括壳体1、电源模块2,壳体1上设有供电源模块2插接安装的插装位11,插装位11上设有插拔口12,电源模块2的外端上设有将电源模块2拔出的辅助拔出机构3,辅助拔出机构3与电源模块2连接,并与插装位11的插拔口12位置对应。在插装位11内设有与电源模块2对应的插接端子13,电源模块2与插接端子13插接后为终端提供电能。

结合图1、图3所示,辅助拔出机构3包括助力机构31和抵压件312,抵压件312一端与助力机构31连接,另一端朝向电源模块2的插入方向设置,并与壳体1的位置对应。

助力机构31可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转换的设置,操作人员对助力机构31施力,让助力机构31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之间转换,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其他驱动机构带动助力机构31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之间转换。

助力机构31在第一状态时,电源模块2插装到插装位11内,抵压件312与壳体1之间贴合,使抵压件312和壳体1之间无相互作用力,电源模块2不会受到向外的力,保持位置稳定。在其他实施例中,助力机构31在第一状态时,抵压件312与壳体1也可处于分离状态。

进一步地,可利用助力机构31向第一状态转换时朝向插拔口12内移动的力,将电源模块2向内推动,让电源模块2插接到插装位11内的插接端子13上。当然,电源模块2插接到插接端子13上也可依靠其他外力。

助力机构31向第二状态转换时,向抵压件312施加向电源模块2的插入方向的驱动力,抵压件312抵压壳体1,使得助力机构31和电源模块2向插拔口12外移动,进而使电源模块2脱离插接端子13。助力机构31在电源模块2与插接端子13分离后保持在第二状态,避免在拔出时由于惯性导致拉出的位置失控,也防止了操作人员受伤。

结合图2、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助力机构31包括驱动件311、以及连接杆313,辅助拔出机构3还包括联动件32。连接杆313绕一端转动设置,另一端与驱动件311转动连接。

抵压件312、联动件32分别与驱动件311的两端转动连接,连接杆313与驱动件311的连接位置位于抵压件312和联动件32与驱动件311的连接位置之间。抵压件312、联动件32分别与驱动件311的两端连接,联动件32沿电源模块2的插拔方向设置,且在驱动件311摆动时,联动件32向电源模块2的拔出方向移动。

抵压件312沿电源模块2的插拔方向设置,抵压件312与驱动件311转动连接。驱动件311、抵压件312、连接杆313、以及联动件32之间连接形成一组连杆机构,且能保证驱动件311可摆动地设置,驱动件311摆动驱使助力机构31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转换。

在驱动件311摆动时,由于抵压件312只会受到向电源模块2的插入方向的力,其位置不会有偏移,连接杆313则会随驱动件311的摆动而摆动。连接杆313随驱动件311的摆动而摆动,以保证向抵压件312施加朝向电源模块2的插入方向的驱动力。

结合图1、图3所示,在对驱动件311施力时,驱动件311摆动,依靠驱动件311的摆动向抵压件312施加向电源模块2插入方向的力,抵压件312与壳体1抵压,在抵压件312的支撑下,助力机构31和电源模块2向插拔口12外移动。

电源模块2的侧面设有由外端面向插入方向设置的缺口21,抵压件312与缺口21位置对应,并能卡入到缺口21内。在电源模块2向插拔口12外移动过程中,抵压件312对应的逐步卡入到缺口21内。

在助力机构31在第二状态时,电源模块2脱离插接端子13。进一步地,抵压件312卡入到缺口21内,且缺口21的底部与抵压件312端部相抵,可以阻挡电源模块2继续向外移动,避免在用力过大时由于惯性的作用导致电源模块2脱出后连同操作人员猛地后倒失控,防止发生事故和伤到操作人员。

进一步地,辅助拔出机构3还包括与电源模块2组装配合的座体33,优选地,连接杆313的两端分别与座体33和驱动件311转动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座体33也可省略,让连接杆313与电源模块2转动连接。

座体33上设有与壳体1对应的止挡部331,以在电源模块2插入插装位11后,止挡部331与壳体1抵挡限定电源模块2插入的深度位置。止挡部331在电源模块2插入后通常与插拔口12的外端面相抵,抵压件312在电源模块2插入后也是与插拔口12的外端面相贴合,在助力机构31向第二状态转换时,抵压件312不产生移动直接与插拔口12的外端面抵靠。

优选地,电源模块2的外端面与止挡部331的外表面平齐,在电源模块2插入插装位后,助力机构31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抵压件312与所述壳体1相对的端部与壳体1贴合,并与所述止挡部331的外表面平齐,即抵压件312与所述壳体1相对的端部与止挡部331的外表面、电源模块2的外端面、插拔口12的外端面平齐,可以让缺口21的深度不小于与电源模块2的拔出行程,保证电源模块2能完全拔出插接端子,同时,还便于控制电源模块2在用辅助拔出机构插入、拔出的移动范围。

优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上还可包括对联动件32导向的导向槽,限定联动件32的移动方向。当然,也可依靠联动件32与壳体1之间的配合结构进行导向。在驱动件311摆动时,联动件32是向插拔口12内或向插拔口12外移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联动件32、连接杆313取消,让驱动件311直接与电源模块2转动连接,在摆动时带动向抵压件312施力。也可保留联动件32、连接杆313中的其中一个,能向抵压件312施力支撑到壳体1上,带动电源模块2拔出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辅助拔出机构3还包括限定助力机构31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之间的转换区间的限位机构34,限位机构34可以让联动件32在特定的区间移动,从而限定助力机构31的转换区间。限位机构34限定的转换区间与电源模块2安装后和拔出后的位置区间对应,以对电源模块2安装后和拔出后的位置进行限定。

进一步地,限位机构34包括限位凸起341和分别与限位凸起341对应抵挡的第一抵挡部314、第二抵挡部321,助力机构31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时,第一抵挡部314、第二抵挡部321分别与限位凸起341抵靠,以限定助力机构31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时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抵挡部314设置在驱动件311上,第二抵挡部321设置在联动件32上,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抵挡部314也可设置在联动件32上,或在助力机构31和联动件32上同时设置。

进一步地,第二抵挡部321为与限位凸起341对应的挂钩或挂台,在联动件32移动至第二位置时,挂钩或挂台挂到限位凸起341上进行抵挡限位。优选地,第一抵挡部314、第二抵挡部321位于与抵压件312相背的一侧,可以在摆动时第二抵挡部321带有向外的惯性,从而能实现与限位凸起341抵挡配合。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第一抵挡部314、第二抵挡部321取消,在联动件32上设置套设到限位凸起341上的滑槽,滑槽的两端分别与限位凸起341对应抵挡,限定助力机构31分别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时的位置。

可以理解地,上述各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组合使用而不受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