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柜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9542阅读:13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柜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柜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柜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机柜是一种用来存放计算机和相关控制设备等IT设备的物件,一般由冷轧钢板或合金制作而成。机柜的作用是提供对存放设备的保护,屏蔽电磁干扰,有序、整齐地排列设备,方便以后维护设备,一般用在网络布线间、楼层配线间、中心机房、数据机房、控制中心、监控室、监控中心等,在各大机房都能看到各种款式的机柜。

当今社会已成为一个网络化社会,对于IT设备的需求与日俱增,随着计算机产业的不断突破及网络应用的不断拓展,机柜的应用量也越来越大,机柜中放置的是计算机、服务器等IT设备,这些设备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需要及时散发出去,否则,过高的温度会导致设备不能正常工作乃至损坏,从而造成数据损坏,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尤其是数据中心等机柜密集的地方,对于散热有极高要求。机柜内设备要想保持合适的温度,除了机柜所处的环境要求具备良好的空调系统以外,机柜本身的散热能力也是关键一环,传统的机柜散热方法,往往采用在机柜顶部设置散热风扇的方式,通过散热风扇将机柜内的热空气排出机柜,这种方法存在散热能力差的缺点,不能满足IT设备日益增强的功耗带来的散热量增大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满足IT设备日益增强的功耗带来的散热量增大的要求,而提供一种机柜散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机柜散热装置,包括机柜、承载板、散热风扇、温控器、温控器支撑板、电源、冷却水罐、冷却管和水泵,所述承载板设于机柜内,承载板与机柜底面平行,IT设备放置于承载板上,所述电源、冷却水罐和水泵设于机柜的底板上,电源、冷却水罐和水泵位于承载板下方,所述冷却管表面与IT设备接触,冷却管进口与冷却水罐出液口连接,冷却管出口与水泵连接,所述水泵与冷却水罐进液口连接,两个所述散热风扇设于机柜顶部,所述机柜的四个侧面上至少有两面也设有散热风扇,所述机柜侧面的散热风扇安装高度高于承载板,所述温控器支撑板固定设于机柜内并位于IT设备上方,所述温控器设于温控器支撑板下表面,所述散热风扇、温控器和水泵均与电源电路连接,所述机柜侧面的散热风扇及水泵均与温控器电路连接。

所述温控器支撑板上均布有网状通孔。

所述机柜侧面的散热风扇安装高度低于温控器支撑板。

所述水泵为齿轮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综合采用风扇及水冷散热,散热效果好,保证了机柜内的IT设备有一个适宜的工作温度,同时,根据机柜内的温度自主选择适宜的散热组合,避免了在机柜内的IT设备低负载时耗费不必要的电力,降低了能耗,减少了用电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温控器支撑板示意图;

图中:1-机柜;2-电源;3-冷却水罐;4-承载板;5-水泵;6-IT设备;7-散热风扇;8-冷却管;9-温控器支撑板;10-温控器;

以下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叙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机柜散热装置,包括机柜1、承载板4、散热风扇7、温控器10、温控器支撑板9、电源2、冷却水罐3、冷却管8和水泵5,所述承载板4设于机柜1内,承载板4与机柜1底面平行,IT设备6放置于承载板4上,所述电源2、冷却水罐3和水泵5设于机柜1的底板上,电源2、冷却水罐3和水泵5位于承载板4下方,所述冷却管8表面与IT设备6接触,冷却管8进口与冷却水罐3出液口连接,冷却管8出口与水泵5连接,所述水泵5与冷却水罐3进液口连接,两个所述散热风扇7设于机柜1顶部,所述机柜1的四个侧面上至少有两面也设有散热风扇7,所述机柜1侧面的散热风扇7安装高度高于承载板4,所述温控器支撑板9固定设于机柜1内并位于IT设备6上方,所述温控器10设于温控器支撑板9下表面,所述散热风扇7、温控器10和水泵5均与电源2电路连接,所述机柜1侧面的散热风扇7及水泵5均与温控器10电路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温控器支撑板9上均布有网状通孔。

所述机柜1侧面的散热风扇7安装高度低于温控器支撑板9。

所述水泵5为齿轮泵。

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机柜1顶部的散热风扇7始终保持工作状态,温控器10监控IT设备6上方温度,当IT设备6负荷增加,温度升高到第一设定值,温控器10控制机柜1侧面的散热风扇7启动,增强散热,如果温度继续升高到第二设定值,温控器10控制水泵5启动,增强散热效果,当温度低于第二设定值,温控器10控制水泵5关闭,当温度低于第一设定值,温控器10控制机柜1侧面的散热风扇7关闭,节约能源。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