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红外线加热技术的节能环保型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07129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红外线加热技术的节能环保型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红外线加热技术的节能环保型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热交换的三种形式中,传导与对流需要靠媒介来传热,而辐射则不然,食品及有机物质在波长3~5μm间具有最大吸收波,当此吸收波与电磁波一致时,促使物质分子振动而产生摩擦热。静止物体在有限的温度下内部的原子及分子不规则运动,加热后分子运动加剧,原子摇动激烈,与物体所接触的空气分子激烈地互相碰撞,结果,导致物体能量传到四周的气体分子中,而物体温度降到静止状态,这是一种热传导现象。当物体内部分子受热激烈运动时,其结果会以与温度对应的波长的电磁波释放出来。远红外线光子的能量很小,此辐射能不会对物体内部分子进行分解。因此用其加热时,物质稳定性高,物体表面温度在800K以下,辐射能除受温度影响以外,也受物体表面。改质影响,由物体发射的远红外线,是由于内部带电原子之振动所产生的,而吸收体,也是由于电磁波造成物体原子之振动。使电磁波能量因磨擦生“热”而消失,而物体则由于原子振动加剧而增加能量,因而温度上升。

现有的加热装置多为固定结构,加热方向单一,往往需要借助通风装置来实现热量的传递,效率较低,且热量流失较为严重,加热时间较长,且过程不方便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红外线加热技术的节能环保型加热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红外线加热技术的节能环保型加热装置,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一侧通过合页连接有防护罩,所述防护罩一侧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一侧设有碳纤维电热管,所述固定架一侧设有滚筒,所述滚筒一侧设有盖板,所述滚筒内部嵌有夹板,所述滚筒一侧均匀布有通孔,所述固定架一侧设有手摇柄,所述手摇柄一侧连接有链轮,所述链轮通过链条传动连接于滚筒一侧,所述固定架一侧嵌有电热管开关,所述碳纤维电热管电性连接于电热管开关。

优选的,所述防护罩内壁均匀布有第一隔热层,所述固定板和碳纤维电热管之间设有第一隔热层。

优选的,所述固定架一侧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一侧设有第二隔热层。

优选的,所述盖板一侧设有锁扣,所述锁扣为两组。

优选的,所述固定架一侧设有功率调节旋钮,所述碳纤维电热管电性连接于功率调节旋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碳纤维电热管进行加热,功率余量大、耐高温、高热能力强、使用寿命长、且功率可随意调节,滚筒的设置可以使得所需加热的物体更均匀的受热,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更好的加热效果,且碳纤维电热管发出的红外线,对人体无害,加热的物品也不会产生质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防护罩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位本实用新型滚筒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架、2防护罩、3固定板、4碳纤维电热管、5滚筒、6盖板、7夹板、8通孔、9手摇柄、10链轮、11电热管开关、12第一隔热层、13挡板、14第二隔热层、15锁扣、16功率调节旋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红外线加热技术的节能环保型加热装置,包括固定架1,所述固定架1一侧通过合页连接有防护罩2,所述防护罩2一侧设有固定板3,所述固定板3一侧设有碳纤维电热管4,所述固定架1一侧设有滚筒5,所述滚筒5一侧设有盖板6,所述滚筒5内部嵌有夹板7,所述滚筒5一侧均匀布有通孔8,所述固定架1一侧设有手摇柄9,所述手摇柄9一侧连接有链轮10,所述链轮10通过链条传动连接于滚筒5一侧,所述固定架1一侧嵌有电热管开关11,所述碳纤维电热管4电性连接于电热管开关11。

进一步的,所述防护罩2内壁均匀布有第一隔热层12,所述固定板3和碳纤维电热管4之间设有第一隔热层12。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架1一侧设有挡板13,所述挡板13一侧设有第二隔热层14。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6一侧设有锁扣15,所述锁扣15为两组。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架1一侧设有功率调节旋钮16,所述碳纤维电热管4电性连接于功率调节旋钮16。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红外线加热技术的节能环保型加热装置,使用时通过夹板7将需要加热的物体固定在滚筒5内,打开固定架1电热管开关11,并通过功率调节旋钮16调整碳纤维电热管4的输出功率,加热一端时间摇动手摇柄9,通过链轮10带动滚筒5翻转,对物体进行充分加热。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